第一节 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
先锋指一种精神倾向,一种革命性的探索。先锋派是20世纪反对传统文化和主流文化的现代文化思潮。电影史上的先锋派运动是指在20世纪20年代在欧洲德、意、法等国出现的一种电影创新运动。
一、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
欧洲先锋派电影产生的文化背景是现代哲学的兴起和现代科学、心理学的发展。比如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关注人的存在本质和人的自由选择,弗洛伊德心理学研究人的无意识心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改变了传统的时空观念。这些文化思想都影响了绘画、雕塑、小说、戏剧和电影的发展。
第一次世界大战摧毁了法国、德国的电影企业,唯有美国电影得到发展,逐渐形成称霸世界的电影工业。美国电影面向市场,以商业电影为主。欧洲电影要重新崛起,不可能模仿和重复美国的电影模式,因此只有在艺术上进行创新,才可能与美国商业电影抗衡,并建立自己的电影艺术。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的现代主义文艺思潮日益流行并进入电影。现代派文艺的各种主张和手法,如未来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都影响到先锋派电影的创新,主张创作无功利目的的艺术电影。现代派绘画对先锋派电影的影响特别突出。
1.印象画派
西方现代派艺术从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主义绘画开始。印象画派摒弃古典画派固定不变的褐色调子,强调根据画家眼睛所见的光色变化和视觉印象,表现户外生活。特别注意对瞬间变化的外光的表现,形成连续制作的组画。印象画派对光色的追求,提高了画面的色彩明度,对绘画色彩是一次革新,是现代艺术的开端。印象画派直接影响了印象派电影对光色的运用,以至法国先锋派电影又被称为印象派-先锋派电影。
莫奈是印象派之父,他的《日出·印象》(1872或1873)是印象派的开山之作。景色中的冷暖对比造成蓝紫色调,莫奈用跳跃的笔触捕捉晨雾中的流水在光色中的色彩变化,创造了海天一色的气氛效果。
莫奈:《日出·印象》
继19世纪70年代的印象画派之后,在80年代又出现了新印象画派。他们和印象画派不同的地方是根据光学的色彩三原色原理,不用调色板调色,直接将各种颜料点染到画布上,从中取得画面的光感和色感。因此又被称为“点彩派”“分色主义”。新印象画派作品画面往往机械呆板,色彩不柔和。代表画家有修拉、西涅克等。修拉的代表作《阿尼埃尔的水浴》(1884),采用点彩法追求色彩与构图的和谐比例,在画面上点洒多层次的色点。画面色彩夺目,但人物像木偶,缺少生命感。
修拉:《阿尼埃尔的水浴》
19世纪末在法国出现后期印象派,代表画家是塞尚、凡·高、高更。塞尚专注物质的具体性、稳定性和内在结构的表现,用色的团块描绘物体的体积和深度,用色彩的冷暖关系造型。代表作是《静物》《圣维克多山》《玩纸牌者》。
凡·高是荷兰人,出身贫困,早年画反映工农生活的现实主义作品。1886年他来到巴黎,受印象派启发,改变画风。凡·高一贯喜爱向日葵,热爱黄色。《向日葵》(1888)表现了热烈奔放的红黄色和充满张力的运动感。
塞尚:《静物》
凡·高:《向日葵》
2.立体派绘画
西班牙画家毕加索一生的画风不断变化,具有20世纪各种艺术流派的特点。1908年前后,他从非洲雕刻中得到启示,创造了立体主义画派。分析立体主义把客观事物不同角度的视象组合到一个平面上;综合立体主义用包括各种实物在内的素材进行拼贴组合,创造出一个新形象。
毕加索的《亚威农少女》(1907)是立体主义的第一幅作品。画中左边三个少女用各种三角形拼凑起来,是对非洲艺术的模仿;右边两个人面部狰狞,来自非洲土著面具和文身的形象。
毕加索:《亚威农少女》
3.表现主义绘画
表现主义绘画流行于德国、奥地利、比利时等北欧国家,代表是侨居德国的挪威画家蒙克。表现主义画家强调表现自我感受和主观意象,抨击传统艺术,以夸张的形体和色彩发泄作者内心的激烈感情。表现主义绘画的主观性影响了表现主义电影对布景和光线的表达。
蒙克的《呐喊》(1893)表现震撼人心的恐怖、绝望与痛苦。画面前景的人物因痛苦而变形,背景中的两个人对呐喊无动于衷,表现出人性的冷漠。画家用红、绿、蓝三色和旋转的曲线表现桥、河水和天空,整个世界都因呐喊而奔驰,处于动乱中。
4.达达主义绘画
达达主义是1915—1916年间在瑞士出现的艺术流派,名称来自从字典偶然翻到的“达达”(儿童玩具)。达达主义反对传统价值,嘲弄陈规教条,挑战社会。这一画派广泛运用现成品和拼贴的方法,作品新奇大胆,极富叛逆性。在代表画家杜桑的《下楼梯的**》(1912)中,楼梯被描绘成松散的有机体形状,人物破碎厉害,具有明显的断断续续的运动感。
杜桑:《下楼梯的**》
5.超现实主义画派
超现实主义是1922年前后从达达主义内部发展起来的一个艺术流派。超现实主义绘画借助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力图在图像世界中表现人的潜意识,将一些毫不相干的事物强行联系在一起,造成荒诞的心理幻境。超现实主义绘画所描绘的形象在细节上是写实的,但整体上又超越现实,以此反映人的复杂的潜意识精神活动。代表画家是西班牙画家达利。
达利的代表作《记忆的永恒》(1931)将具体的物体用写实手法表现出来,但每个物体都散乱在画面上,以畸形的软体挂表为主,含义无法解释。
6.抽象主义画派
抽象主义画派是20世纪初在欧洲出现的一种反对表现视觉印象和视觉经验的艺术流派。俄国画家康定斯基是其创始人。他长期活跃于德国,后入法国籍。他的论著《论艺术的精神》(1910)认为艺术作品的形式本身有着独立的价值,线与色彩能够充分表达感情,因此绘画应该脱离对物象的摹写。抽象派绘画影响了法国抽象派电影。
康定斯基《构图2号》(1910)是抽象主义代表作,人物成为点或线条图案,画面空间是急速运动的色块,故事被淹没在抽象的图案中。画家用线条和色彩、空间和运动来表现一种精神状态。
达利:《记忆的永恒》
康定斯基:《构图2号》
二、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avant-garde film)指不以营利为目的、不叙述故事的纯视觉影片。先锋派电影创造的术语有纯电影、抽象电影、实验电影、绝对电影、电影技巧诗、视觉交响乐等。这些概念表现了远离现实的抽象化和潜意识化的倾向,表明先锋派电影是一种自觉的艺术样式,不同于电影诞生初期的杂耍性质。
先锋派电影的理论著作有法国德吕克的《上镜头性》(1919)、爱泼斯坦的《向电影致敬》(1921)、杜拉克的《完整电影》(1927)、冈斯的《画面的时代来到了》(1927)、慕西纳克的《论电影节奏》(1923)、莱谢尔的《一种新的现实主义———物》(1926)等。
意大利理论家卡努杜在《电影不是戏剧》里划分了电影和戏剧的界限:“不要在电影和戏剧之间寻找相同点……不论在精神上、形式上、启示方式上和表演手段上,都没有共同点。”[1]在默片早期和先锋派电影运动前期,电影人特别推崇光在展示事物中的作用,认为光是电影艺术的精髓。卡努杜认为,电影是“由光的画笔绘成的”[2],这也是他提出电影不是戏剧的一个支撑观点。
路易·德吕克在《上镜头性》一文中提出了著名的电影概念“上镜头性”,它由照相(photo)和神采(genie)两词组合而成。尽管照相可以表现人的美,有的人很“上照”,很“上相”,但照相的美却不是电影的“上镜头”。照相术不是上镜头性,不能用照相术的精致华丽代替电影。他说:“所谓‘上镜头性’却正是电影和照相术的和谐结合!因为,电影是一回事,照相又是一回事。”[3]爱泼斯坦在《电影的本质》一文中对“上镜头性”做了新的阐释,指出上镜头性是电影艺术的精神特质,“‘上镜头性’是电影的最纯净的表现”,“凡是由于通过电影再现而增添了它的精神特质的一切现象,就是‘上镜头’的东西。”[4]
先锋派电影理论反对戏剧化,主张通过联想达到电影诗的境界,表现纯粹的节奏、纯粹的情绪,描写梦幻世界。先锋派电影反映的题材都是城市题材,它是现代城市生活的产物。先锋派运动是少数精英分子发起的运动,它的影响力有限,属于一种贵族运动。
三、德国先锋派电影
德国先锋派电影产生在20世纪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30年。德国先锋派电影属于抽象电影,它把绘画和音乐的抽象主义用于电影创作,表现节奏、光影、线条。德国先锋派电影在纳粹上台后被扼杀。标志性成就是德国表现主义电影、室内剧电影和街头电影。它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好莱坞电影向欧洲的扩张。
1.产生原因
德国先锋派电影直接受到1910年出现在慕尼黑的德国表现主义文艺运动的影响。表现主义认为,艺术要表现纯精神的世界,视觉艺术要表现主观感受、非实在的视觉效果。表现主义绘画追求不合比例的非对称的构图、明暗对比强烈的色彩,为表现主义电影提供了文化氛围。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禁止英、法、美等国的电影输入,只允许北欧瑞典、丹麦等国的电影进口。北欧电影受哥特文化的影响大,影片多表现神秘、恐惧、鬼怪题材,影响了德国电影的风格。
作者电影(author film)的作者不是指导演,而是指著名作家创作的原著剧本,或者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电影。它是文学与戏剧的联姻,提高了电影的品位和质量。1912年德国的一些导演、作家、演员和剧院合作,拍摄电影。1913年出现了“作者电影”,奠基作是《另一个》,代表作是《布拉格学生》。
《布拉格学生》根据浮士德的故事改编,讲述一个青年学生与魔鬼打赌,出卖灵魂的故事。影片通过强烈的光线和明暗对比,创造了梦幻般的画面效果,预示了先锋派电影的兴起。
2.表现主义电影
表现主义电影(expressionistic film, 1919—1924)是把文学、戏剧和绘画上的表现主义风格运用到影片创作上的电影流派。表现主义绘画的影响反映在高度失真变形的布景、角度古怪的摄影和阴沉朦胧的照明上。表现主义戏剧的风格化表演在电影中得到极大的发挥。
罗伯特·维内执导的《卡里加里博士》(The Cabinet of Dr. Caligari, 1920)是表现主义电影代表作。影片以一个疯子的视角看世界,表现了一个狂想症者虚幻的谋杀主题。影片的特点是布景风格化,借用剧场做法,以画在画布上的扭曲怪异的建筑物为背景,演员也成为布景的一部分;提高光线的明暗对照,营造画面气氛。它开创了美国20世纪30年代恐怖电影的先河。
弗里茨·郎的《大都会》(Metropolis,又名《大都市》, 1927)是表现主义电影作品,科幻片。该片描写未来世界的大都市工厂主与工人的矛盾冲突。表现主义风格表现在幻想情节和光线的处理上,通过渺小的人与巨大的建筑物的反差和对立,表现人的异化。《大都会》开端用光与影造成未来城市美轮美奂的幻象,在这幻象下是工人受城市和机器压迫的生存状态。
《大都会》剧照:光与影
《大都会》的工人住在地下城,工厂在工人住宅区之上,工厂主住在地面上的摩天大楼里。影片用光线表现城市的辉煌,工人受城市压迫,是城市的奴隶。工厂主为了有效地镇压工人,让发明家罗特万制造了一个机器人,它是按照一个在工人中有影响力的和平主义者玛利亚制造的,以此煽动工人捣毁机器。制造机器人是一个主观想象的过程,通过光影表现。用机器人煽动工人罢工是典型的表现主义幻想风格。影片正是以幻想情节反映劳资矛盾。
《大都会》剧照:制造机器人
影片工人罢工造成工人住宅地下城被淹,有如灾难片的表达。《大都会》使用的特技镜头和对未来现代化都市的想象在电影史上享有很高声誉。
《大都会》剧照:水淹地下城
3.室内剧电影
室内剧是德国戏剧导演马克斯·莱因哈特创造的一个术语,专指供小剧场演出的舞台剧,恪守古典戏剧动作、时间、地点相一致的三一律。20世纪20年代奥地利电影编剧家卡尔·梅耶把这一概念运用到电影中,创立了室内剧电影(kammerspiel film)。室内剧电影取消字幕,剧情简单,时空变化小,人物少,注意刻画人物心理,与表现主义电影相对立。室内剧电影的代表作是梅耶的《铁道》(1921)、《除夕之夜》(1923)和茂瑙的《最卑贱的人》(1922)。
4.街头电影
街头电影(street film)由室内剧电影发展而来。以街道为主要动作背景,写实为主,表现社会现实。演技简练,布景真实,反映德国下层平民的日常生活。它摒除了表现主义的疯狂幻想,突破了室内剧的狭小世界,是电影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环节。代表作是卡尔·格吕纳的《街道》(1923)、派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1925)和布鲁诺·拉恩的《街头惨剧》(1927)。
四、法国先锋派电影
先锋派电影产生于德国,在法国得到发展。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巴黎成为先锋运动的中心。最早从事先锋派电影创作的是一批画家和作家。由于无声电影是纯粹视觉性的活动画面,它的绘画和节奏的元素吸引了现代画家的注意。他们从画面的角度来理解电影,把电影看作光的运动,从根本上舍弃了电影的叙事性。
1.印象派电影
印象主义认为主题和意义包含在表象与细节中,主观视野提供的细节成为印象主义艺术的主要表现。印象主义主要表现光,细节的精妙之处在于光的瞬间变化。主张变调,通过光的运动变化拓展画面时空的表现力,表现偶然的瞬间的碎片。
印象派电影(impressionist film)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创立的第一个先锋派。代表者是路易·德吕克。德吕克创办了《电影》杂志,企图用“纯艺术”来复兴法国电影,提出风格平民化、上镜头性等理论主张,认为电影以银幕的视觉效果作为取舍标准,通过视觉结构来表达心理内容。
印象派电影有一些故事情节,在造型风格上表现了印象派绘画对光的处理的特点。
2.抽象派电影
抽象派电影(abstract film)把绘画和音乐上的抽象主义应用于电影创作,形成非形象化性质的电影。抽象派电影来源于德国的抽象主义,分为两大类,一类以摄影影像为基础来构成抽象图形;另一类是绘制抽象图形在胶片上。
抽象派电影代表作有曼·雷的《恢复理性》(1923)、莱谢尔的《机器舞蹈》和克莱尔的《疯狂的射线》。
3.超现实主义电影
超现实主义电影(surrealist film)的时空特点,首先是重视空间的多元性。超现实主义电影主要表现人的潜意识中的非理性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无序性、多义性、多元趋向。因此超现实主义电影把时间转变成了空间。在时间中,人是被动的存在物;在空间中,想象力把人的活动向各个方向延伸,把单一的自我化为多元的自我。
其次是强化影像画面,淡化电影叙事。超现实主义电影消解和阻断电影的故事情节线,以凝固的时间展示空间画面的表现力。
超现实主义电影代表作有杜拉克的《贝壳和僧侣》和布努艾尔(西班牙导演)的《一条安达鲁狗》(1928)、《黄金时代》(1930)。
超现实主义电影对故事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描写变态心理、潜在的性冲动、无理性行为。例如,希区柯克影片《爱德华大夫》(1945)、《眩晕》(1958)、《西北偏北》(1959)、《精神病患者》(1962)、《群鸟》(1963)和乌克斯三兄弟的狂乱喜剧片的表现。
五、小结
欧洲先锋派电影以20世纪20年代德国和法国的革新电影为主。先锋派电影受到20世纪现代主义文艺思潮影响,与现代派艺术的联系紧密。它是一种纯艺术电影,主要特点是在电影创作上实行现代艺术的尝试与革新。它的电影特性不强,观众少,流行时间短,在苏联蒙太奇电影学派兴起后消亡。
思考题
1.欧洲先锋派电影运动的创作思潮及其代表作是什么?
2.欧洲先锋派电影与西方现代主义文艺思潮的联系有哪些?
3.先锋派电影与现代派绘画有怎样的联系?
4.名词解释:表现主义电影、室内剧电影、超现实主义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