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音乐应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部分,音乐欣赏亦如人生,都会有遇上瓶颈的时候。当然,这里是指欣赏古典音乐的瓶颈问题,很多人在打开古典音乐之门后,便会踫上不知如何再进一步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可称为是“初级瓶颈问题”,因为一般只要能保持对古典音乐追求的愿望,这一阶段的问题并不难解决。一般而言,多看相关的书籍、参考书,与乐友多交流,便不难找到突破方法。
真正的音乐欣赏瓶颈,往往是在听音乐已听了好一段日子,有关音乐故事、音乐家生平、作品介绍的书亦看了一大堆,对某些内容较难、篇幅较长的乐曲,仍会感到疑惑,仍感到未能登堂入室,甚至有好些资深爱乐者,亦会突然感到对听音乐,特别是对听现场音乐会失去兴趣,这些才是真正严重的瓶颈问题。
解决音乐瓶颈的方法
解决瓶颈的方法会因人而异,须各师各法。但瓶颈问题拖延太久不仅难以再前进一步,甚至还会从此放弃、前功尽弃,那当会感到很痛苦。如何尽快突破瓶颈的问题,便很重要,在此有几点建议:
一是重新“检讨”听音乐的方法,是否不得其法?是否从来未真正用心专注去听?
二是所听音乐是否来来去去只在于“听惯听熟”的那一堆?没有尝试去接触“新”的乐曲。
三是所听的音乐家、乐团,是否没有新的面孔?
如果答案肯定,那便要对症下药。事实上,后两点很易导致听音乐出现疲劳感,没有新的刺激便难免会失去兴致,如若碰上此情况,大可针对性地去找寻“解药”。药方当然亦是各师各法……
个人的经验,可以提供读者参考的“药方”是寻找在新的环境下听音乐的机会。在陌生的新环境下听音乐,听觉会因为新鲜感而变得敏锐,还有一点很重要,那就是在特别的环境下,听音乐往往会有特别的感受,这种感受会为音乐欣赏带来新的体会,亦会刺激出对音乐新的思维,这对于长期欣赏音乐但欠缺新元素的资深乐迷是最佳良方,这亦正是何以笔者一直鼓励大家到海外旅游时不妨抽空找场音乐会听听,或是看看音乐剧、歌剧的原因。
乐旅见闻可解瓶颈
收集于本书中的,正是笔者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香港以外,穿洲越岭的音乐之旅,所见所闻能让笔者不断增添新的音乐体验,消解音乐瓶颈的感受。这些音乐之旅有些是旅行时个人观赏的音乐演出,更多的是随同港、澳的音乐团体外游巡演时的见闻。近则是在中国台湾、日本、韩国、新加坡等亚洲地区,远则美国、加拿大、哥斯达黎加。最多的还是古典音乐发源之地—欧洲,如德国、英国、奥地利、捷克、瑞士、荷兰、意大利、葡萄牙、挪威。最北端到达挪威北极圈内350公里,有“北方巴黎”(Paris of the North)之称的特罗姆瑟(Troms),最南端到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岛省府哈巴特(Hobart)。
听乐场地既有“圣地”维也纳金色大厅、悉尼歌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卡耐基音乐厅,亦有德国的不莱梅郊外城市斯塔汉弗(Stuhr)的马廐音乐厅、日本福岗的银行地下音乐厅、意大利北部加尔达(Riva Del Garda)的湖畔堡垒庭园、洛杉矶南边度假小镇圣基文特(San Clemente)面对太平洋岸的历史性庭园建筑物……都是带来新体验、新启迪的所在。
总而言之,作为评论人听万里乐,增长见闻,刺激思考,启迪思维,无论弹赞,这或许是评论人的“职业病”吧。但若非如此,也就失去了结集成书的价值。其中尽管不少都是一家之言,但所言都存乎本心,亦能为读者带来新的见闻、新的启迪,亦有助于突破音乐欣赏的瓶颈,是所愿也。
较为遗憾的是,限于篇幅,于中国内地的乐旅见闻,未能收于本书中,那则待来日有机会时再结集了。
是为本书之序。
2013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