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世界中古史的内容和分期
世界中古史,国内外学术界有人又称之为“世界中世纪史”。“中世纪”一词,最初出现在西方的文艺复兴时代,专指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之间那段时间,大约相当于公元5世纪到15世纪。意大利著名的考古学家和人文主义史学家弗拉维奥·比翁多(1388—1463年)在他的30卷巨著《罗马帝国衰亡后的历史》里,专门论述了从472年到1440年间的历史,第一次把“中世纪”作为一个独立的时期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可是,他的观点没有引起人们的注意。1725年,具有天才思想闪光的意大利杰出的历史哲学家贾巴斯蒂塔·维科(1668—1744年)在他的名著《论民族共同性的新科学原理》(简称《新科学》)中,把人类的历史分为神的时代、英雄时代和人的时代,周而复始。在维科看来,所谓中世纪主要指新一轮神的时代,即从西罗马帝国灭亡到但丁所处的时代。18世纪法国启蒙学家伏尔泰和孟德斯鸠等人,从法律和政治制度方面考察了中世纪的封建制度,奠定了西方研究中世纪史的基础。西方学者研究中世纪史历来以西欧为对象,不包括东欧的拜占庭和俄国,更不包括阿拉伯及其以东地区,所以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世界中世纪史。他们往往贬低中世纪的意义,有的甚至认为那是一个黑暗时代,没有多少成就可言。
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论国家》等著作中也使用“中世纪”一词,但赋予了它新的科学内容——专指封建社会。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反对把中世纪仅仅看成是黑暗时代或野蛮时代的非历史观点,指出它的巨大进步。事实也是如此。封建社会在物质生产和精神文明方面比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前进了一大步,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15世纪以前,中国、印度、伊朗、阿拉伯帝国等东方国家,在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走在世界的前列,影响很大。许多富有生命力的民族和国家,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荷兰和俄国等,开始登上历史舞台。美洲的印第安人创造了灿烂的文化。14、15世纪以降,西欧的技术进步巨大,许多国家和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萌芽,以至从16世纪起开始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时代。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震撼了天主教会和封建制度,为近代欧洲奠定了基础。新航路开辟和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一些地区如美洲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文化圈。当然,新航路开辟也引起了殖民掠夺,亚洲、非洲、美洲许多地方开始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使那里的社会发展走着曲折的道路。
世界中古史是研究世界范围内封建社会发生、发展和衰亡的历史。但是,世界各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很不平衡,要划定一个适合所有国家封建社会的起止年代是困难的。拿封建社会的发生来说,就有“中国式”“西欧式”(或“综合式”)和“跨越式”等多种形式,年代相差千余年。多数学者认为,中国是在奴隶制社会崩溃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阶级斗争,在春秋战国之际(公元前475年)进入封建社会的。西欧是在西罗马帝国末期,由于奴隶、隶农的暴动和日耳曼人的入侵,共同推翻了西罗马帝国(476年)。在西罗马帝国领土上所建立的日耳曼人王国里,罗马因素和日耳曼因素互相影响综合,渐渐发展为封建制度。跨越式即直接过渡式,指原始社会解体以后越过奴隶制社会阶段直接过渡到封建社会。英国、德国和罗斯国家(9世纪)等属于这种形式。各国封建社会的衰亡也是千差万别,有“革命式”“改良式”等种种形式。革命式可以尼德兰、英国和法国为代表,他们各自通过1566年、1640年和1789年爆发的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改良式可以德国、俄国和日本为代表,他们通过18、19世纪的改良和改革,极其缓慢地向资本主义过渡。至于广大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一般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阶段。
在中国,一般以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作为世界中古史的开端,而以17世纪中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为终结。学者们对此还有不同意见:有的认为世界中古史的开端应是公元前475年中国进入封建社会的时候,有的主张其结束应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前,近年来国内外还有人主张应结束在16世纪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前夕。欧美和西方国家的史学家一般以15世纪末为世界中古史的下限。有不同意见是正常的,它有利于矛盾的展开和研究的深入。本书仍然采用传统的分期法。我们之所以这样做,并不是认为传统的分期法完美无缺,而是觉得根据目前的研究水平和其他种种情况,讲授起来比较方便,比较有利于同学学习和掌握系统的知识。
关于世界中古史内部的分期,我国史学界曾经采用过三分法,即分为早期(5—11世纪)、中期(11—15世纪)和晚期(16世纪至17世纪中叶),以与封建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衰亡相适应。这种分期法对于西欧也许是合适的,但缺点是烦琐,把亚洲、非洲等许多国家硬套进这个模式里是没有道理的。我们主张以15世纪末为界限,即以开辟新航路和初步形成世界市场为标志,分世界中古史为上升和下降(没落)两个阶段。原因是:当一种生产方式还是正常的、能够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尽管有劳动群众的反抗斗争,它还是处在上升阶段;而当它妨碍生产力的发展,新经济因素出现,其后继者已经在敲门的时候,则已是没落阶段了。15世纪末的西欧,大致是封建社会上升阶段和没落阶段的分水岭。这种分期法,对亚洲、非洲、美洲许多第三世界国家也是有意义的,是他们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和反抗殖民统治、争取民族解放斗争的开端。当然,15世纪末不是所有国家封建社会上升和没落阶段的分界线,可以根据情况灵活掌握,不必受它的限制。
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
尽管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千差万别,但还是有共同规律可循的。揭示这个共同规律或特征,丰富对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是世界中古史研究的一项重要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资本论》《反杜林论》和《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等著作中,阐明了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在世界各国的封建社会里,都盛行个体性小生产,生产规模狭小、效能低。这一点与资本主义生产很不相同,生产者主要是为自己和家庭的直接消费,被地主剥削去的部分也主要供他们直接消费,不是为了出卖。只有在生产的东西满足消费后还有剩余的时候才拿去出卖,所以商品经济还处于形成过程中,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中国等东方国家的封建社会,虽然与西方一样,都是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但各有其特点。在东方的封建社会里,一开始工商业就比较发达,但多官办(供皇室和贵族消费),生产者大多不是自由劳动者,城市主要是政治或军事中心。西方起初工商业不发达,但后来发展快,多民办,生产者主要是自由劳动者,城市主要是经济中心,市民在社会上的影响较大。
第二,封建主阶级(集体或个人)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土地;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被束缚在土地上。这里讲的是生产资料所有制问题,即土地主要归封建主阶级所有,然后分成小块,由农民耕种和向地主缴纳地租。封建主阶级占有土地的形式也有不同。西欧盛行领主制,国王和大封建主层层分封土地,彼此结成以土地为纽带的阶梯式的封主、封臣关系,而且土地所有权和统治权(行政司法)结合,封建主往往领有对农民的统治权。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以后,庄园解体,领主制被地主制取代。东方有无领主制说法不一,但主要盛行土地国有制,国王和天子代表封建主阶级集体掌握着灌溉系统以及占有和分封土地的权力,别人无权分封。在土地国有制下,往往同时存在贵族和寺院的土地私有制。农民没有或只有少量土地,被束缚在土地上,是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另一方面。农民在自己的小块土地上或租来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工具进行个体性的小生产,无论西欧或者东方都是如此。在西欧庄园经济解体后有一段时期自耕农的数量还显著增多。农民的个体性生产要求生产资料和产品归农民个人所有,因而同占有主要生产资料和产品的封建主之间形成尖锐的矛盾。这种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封建主和农民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即封建社会的基本矛盾。封建主阶级占有农民劳动或劳动产品的形式有地租、国税和什一税等。在西欧,封建地租大致有劳役、实物和货币三种形式。在东方,有劳役(修筑水利工程和堡垒),但一般无劳役地租,实物地租大致是占支配地位的地租形式。在多数情况下,地租和国税合二为一。东方农民相对地说比西欧农奴制下的农民有较多的自由。
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即超经济强制,就是不同程度地被地主占有,是保证封建剥削实现的必要条件。所谓超经济强制,即指用经济以外的手段强制,如用政治手段,去控制农民的人身。过去有一种说法叫“不完全占有”,意思不大明确,似乎不如“不同程度地占有”明确。至于控制农民人身的形式,则多种多样,有接近奴隶制的农奴制,也有在不同程度上依附于地主的依附农民。马克思形象地说:在中世纪“在这里,我们看到的,不再是一个独立的人了,人都是互相依赖的:农奴和领主,陪臣和诸侯,俗人和牧师。物质生产的社会关系以及建立在这种生产的基础上的生活领域,都是以人身依附为特征的”[1]。当然,农奴与领主之间的依附关系与封臣和诸侯之间的依附关系有本质的不同。农民是个体性的小生产者,如果没有超经济强制,他们是不会将其劳动或劳动产品交给封建主支配的,这是实现封建剥削的重要前提。资本主义则不同,一般说来资本家可以用经济手段保证剥削的实现。
第三,技术的极端低下和停滞。千百年来,封建社会里的农民都是一家一户,几乎使用同样简单的工具进行生产,一遇天灾人祸,如死了一头牛,连简单再生产也很难维持,大有破产的危险。所以,在封建社会里,生产技术极端低下甚至处于停滞状态,经济发展非常缓慢。到14、15世纪以后,西欧的技术进步才比较快,开始出现资本主义萌芽,逐渐以资本主义的大生产取代农民的小生产。
以上几点,就是封建生产方式的基本特征。有些特点,如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和技术的极端低下,也是奴隶制生产和封建制生产方式的共同特征,不仅仅是封建制生产所特有的。
封建社会的阶级斗争
封建社会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主要表现为封建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所以农民反抗封建主阶级的斗争贯穿于封建社会的始终。逃亡是农民经常采取的反抗形式,无论在东方或是西欧都是如此。[2]有时则发展成公开的武装起义。中国的农民战争规模之大和次数之多,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阿拉伯帝国爆发过大规模的穆堪那起义、巴贝克起义和黑奴起义。朝鲜高丽末期爆发席卷全国的农民大起义,奴隶和贱民纷纷参加。
在中古初期的西欧,农民起义的规模小,只是地方性的,目标是反对农奴化。城市兴起以后,市民运动蓬勃发展。市民为取得自治权,首先展开反对封建主的斗争,接着又爆发行会反对城市贵族和平民反对城市上层的斗争。在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垄断着文化教育和意识形态。在这种情况下,对宗教神学的批判是其他一切批判的前提。所以,农民和市民的斗争往往以“异端”的形式出现。12、13世纪,在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出现的阿尔比派“异端”,要求按照原始基督教的模样建立廉价的教会,是市民“异端”的最初表现。13世纪末意大利的多尔奇诺起义,则是农民、平民“异端”的最初代表。14世纪的法国和英国,发生了大规模的农民战争。在英国出现了以宗教改革家约翰·威克利夫为代表的市民“异端”,而农民、平民“异端”的著名代表约翰·保尔则成了农民战争的领袖。15世纪的捷克则爆发了以农民起义为主体的民族大起义,即胡斯战争。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是欧洲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第一次大决战,但由于资产阶级的叛卖和农民的地方狭隘性,不幸以失败告终。尼德兰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成功的资产阶级革命,人民群众在资产阶级和贵族的领导下,推翻了西班牙的反动统治,创立了荷兰共和国。
16世纪以降,亚洲、非洲、美洲的农民运动,往往与各国的反对殖民统治和维护民族独立的斗争相结合,汇集成一支不可抗拒的洪流。
封建国家和宗教文化
在封建社会里,封建主阶级是经济上最强大的阶级,所以封建国家照例是封建主阶级的国家,是封建主剥削和镇压农民反抗的机关。至于封建国家的政体,即政权形式,则各式各样,有君主制,也有共和制,但君主制占多数。西欧在封建社会初期,各地之间经济联系薄弱,政治上分裂,割据占支配地位,王权微弱。查理大帝的帝国是暂时的军事行政联合,基础不牢,很快解体。城市兴起以后,各地经济联系增多,新兴的市民阶级与王权结成联盟反对割据势力,从而帮助王权取得胜利,实现国家统一。13、14世纪的英国和法国,出现了全国性的代表机关议会和三级会议,形成“议会君主制”(又称“等级君主制”)。15世纪末以降,由于相互斗争的资产阶级和贵族势均力敌,国家暂时获得相对于两个阶级的一定独立性,英法两国又形成君主专权,即“绝对君主制”。在西班牙和俄国,反对阿拉伯和蒙古贵族的斗争,加速了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中央集权国家有利于抵挡外族入侵和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德国和意大利则相反,那里王权极其微弱或者根本没有王权,一直处于分裂割据状态,大小诸侯和独立的城市国家为所欲为,有时成为外国侵略者角逐的战场,十分不利于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
亚洲一些国家,如中国、朝鲜和日本,长期实行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市民力量薄弱,难以形成与贵族抗衡的力量。
在许多国家的封建社会里,其文化往往渗透着宗教影响。基督教、伊斯兰教和佛教,在中古时期盛极一时。尽管它们在促进封建制的形成,或在促进国家统一、保存和发扬文化方面起过一定的作用,但总的来说都是为维护和巩固封建制度服务的。以天主教为例,它不仅是西欧最大的封建主,一般占有各国土地的三分之一或者更多,垄断着意识形态,而且还有自己的行政系统、税收和法律制度,有自己的军队(如十字军东侵时的骑士团)和监狱,俨然如国中之国;有些西方教会史家称之为“教会国家”。有时教皇甚至可以废黜国王,将其国土转赠别人。1465年,波希米亚国王乔治·波迪布罗德被教皇保罗二世以异端罪废黜,剥夺臣民对他的效忠誓言,并将其国土赠给匈牙利国王。1511年,那瓦尔国土也遭到类似的命运。[3]恩格斯说得好,罗马天主教会是西欧“封建制度的巨大的国际中心”,“它把整个封建的西欧联合为一个大的政治体系,同闹分裂的希腊正教徒和伊斯兰教的国家相对抗。它给封建制度绕上一圈神圣的灵光”。[4]
文艺复兴运动的大师们,搜集和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作品,从中吸取有用的养料,并继承和发扬中古民间文学、城市文学和唯名论斗争的传统,在文学、艺术、历史、政治思想、自然科学和哲学各个领域里,向天主教神学和封建制度猛烈开火,沉重地打击它们鼓吹的禁欲主义、来世主义和蒙昧主义。宗教改革则打破了天主教会的一统天下,在西欧许多地方建立了不受罗马控制的新教组织。新教主张人靠信仰可以直接与上帝交往,即所谓“唯信称义”,把神职人员的神权和复杂的圣礼都变成无用的废品。亨利希·海涅说得好:“这个宗教本身变成另一种宗教了;印度的诺斯替教的因素从这里消失了,我们看到,犹太教的自然神论的因素又在其中抬头了。福音主义的基督教产生了。”[5]
伊斯兰教主要流传于西亚、北非和东南欧,《古兰经》至今在有些国家都具有法律效力。佛教广泛流行于中国、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各国,被有些国家定为国教。我国除少数地区外,没有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更没有像西欧那样发生长期的宗教冲突,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儒家不讲彼岸世界,子不语怪、力、乱、神,强调礼和仁,实际上是西欧文艺复兴时期才出现的理性,恐怕不能算是一种宗教。
学习世界中古史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有规律的、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封建社会是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不管从今天看来它如何荒谬,我们应当对它进行历史的分析,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封建社会终究比原始社会进了一步,它的成就和进步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创造了条件。可以说,没有封建主义就没有资本主义。
有了历史知识,包括世界中古史的历史知识,可以深入总结历史上的经验教训,批判继承外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和培养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精神,必要时还可以揭露伪造历史的人。恩格斯在这方面给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1848年革命失败的原因很多,但一个重要原因是无产阶级没能把农民争取过来,从而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这次革命失败以后,马克思主义有一个重大发展,那就是提出光辉的工农联盟思想。1850年夏,恩格斯在伦敦写成著名的《德国农民战争》,通过对16世纪德国农民战争的论述指明,农民只有同无产阶级结成巩固的同盟,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和农民阶级的解放。这是总结历史经验、古为今用的典范。
在今天的世界上,封建主义远未根除,封建思想、小生产者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它们有时以社会主义思想的面貌出现,以假乱真,危害甚大。所以,反对封建主义,特别是小生产者的习惯势力和影响,仍然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学习世界中古史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认真学习经典作家的论断,特别是学习他们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力争完整而准确的理解。要尽可能多地掌握历史文献和资料,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进行认真而细致的分析,然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要学习史学史,吸收前人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避免重新踏上走过的弯路。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对于问题要想想为什么,是否真有道理,不要人云亦云。资产阶级学者积累了大量的资料,对历史人物和事件进行了一定的研究,有些看法可能是精辟的,但因阶级的局限,整个说来不可能科学地解释封建社会。对于他们的研究成果,应当实事求是地加以分析和鉴别,绝不能兼容并蓄。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2版,第44卷,94~9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2] 西欧的农民除逃往边远未开发的地方外,还可以逃往城市成为市民。
[3] [英]托马斯·林赛:《宗教改革史》,上册,1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4] 恩格斯:《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英文版导言》,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2版,第3卷,70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德]亨利希·海涅:《论德国》,23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诺斯替教认为物质和灵魂皆罪恶,只有真理(诺斯,Gnosis)才能使人得救。自然神论者认为,理性是判断信仰正确与否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