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有人认为苏联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的失败,这种观点是非科学的
▲:(采访者简称▲,下同)张老师您好,近年来您不仅从苏联历史本身,而且还从整个20世纪世界史的角度研究苏联兴衰问题,并就俄罗斯学者关于苏联失败是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论失败的观点进行了探讨。能否请您先具体介绍一下他们的基本观点?
●:(被采访者简称●,下同)好,我在这里先介绍俄罗斯学者的两种提法。
2011年俄罗斯《21世纪自由思想》杂志7/8月上刊载了维克多·别尔纳茨基教授题为《科学理论和苏联经验中的社会主义》的文章。文中提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国内外弥漫着一个疑团:“苏联的危机和失败是‘伟大思想’的危机和失败吗?如果这里所指的‘伟大思想’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那么,是否可以认为苏联的经验就是‘伟大思想’的具体体现?有趣的是,无论是‘伟大思想’的拥护者,还是反对者,对此都丝毫没有怀疑。”[1]也就是说,他们都认为,苏联的失败就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的失败。与此相联系的是,在苏联解体前后,特别是苏联解体后,人们对马克思所阐明的社会发展规律产生了迷茫。“俄罗斯理论界在(20世纪)90年代讨论最多的理论问题之一就是为什么在俄国‘先进的’社会形态被颠覆,而应当‘被铲除’的社会制度却起而代之。”[2]据称,五种社会经济形态理论在1985年之后,在苏联遭到毁灭性打击。那些过去坚持发展阶段论的人们,其中许多人面对历史现实和意识形态架构之间的明显矛盾,放弃了正统思想,而去寻找其他分析历史进程的方法。由此可见,如何正确总结苏联兴亡的经验教训,如何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更准确地说,在苏俄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成为俄罗斯人绕不过去的一个重大课题。但是,令人遗憾的是,现在许多俄罗斯学者认为苏联的失败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失败。虽然这种结论与苏联解体的惨痛后果不无关系,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但却是非科学的,并且是极为有害的。
▲:为什么说这些观点是非科学的?
●:这里不能忘记的还是那句至理名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事实上,苏联的经历,其成功和失败都证明了马克思主义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苏联的失败恰恰说明苏联在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和态度上出了问题。而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领导人最终公开抛弃和背叛马克思主义,则不可避免地把国家引向亡国亡党的绝路。以为社会主义制度一经被宣布建立,就一劳永逸地可以稳坐“先进”交椅,同样是大错特错。对任何先进的制度如果不加以悉心呵护,不断加以改革,都可能走向事物的反面。苏联的实例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这里,我们首先需要区分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特点。列宁指出:“资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基本区别之一就在于:对于从封建制度中生长起来的资产阶级革命来说,还在旧制度内部,新的经济组织就逐渐形成起来,逐渐改变着封建社会的一切方面。资产阶级革命面前只有一个任务,就是扫除、屏弃、破坏旧社会的一切桎梏。任何资产阶级革命完成了这个任务,也就是完成它所应做的一切,即加强资本主义的发展。”[3]
社会主义则不同。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和科学体系,社会主义需要建立在反复实践与理论探索的基础之上,需要在科学理论指导下的与时俱进。恩格斯曾经指出:“特别是领袖们有责任越来越透彻地理解种种理论问题,越来越彻底地摆脱那些属于旧世界观的传统言辞的影响,并且时刻注意到:社会主义自从成为科学以来,就要求人们把它当作科学来看待,就是说,要求人们去研究它。必须以高度的热情把由此获得的日益明确的意识传播到工人群众中去,必须不断加强党组织和工会组织的团结。”[4]在这里,核心是“科学”二字,即要以科学态度,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地不断探索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中所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永葆社会主义事业的青春。
恩格斯所指的“科学”,首先就是马克思和他共同创立的唯物辩证的世界观和历史观,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根据唯物史观,社会结构是由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这三个层次的因素组成的。唯物史观阐明了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既重视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性作用,同时也承认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能动的反作用。由于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讲是为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群众求解放、谋利益的科学,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正是在上述根本观点的基础上,马克思阐述了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并指出,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将以资本主义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恩格斯则强调:“‘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应当和任何其他社会制度一样,把它看成是经常变化和改革的社会。”[5]由于唯物史观既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又揭示了社会历史的辩证运动,因而列宁指出,马克思主义中有决定意义的东西,即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的辩证法。正是基于上述特点,马克思主义从本质上讲是最灵活、最能与时俱进的科学,是发展的理论和开放的体系。因此,英国历史学家杰弗里·巴勒克拉夫在《当代史学主要趋势》中得出结论:“今天仍保留着生命力和内在潜力的唯一的‘历史哲学’,当然是马克思主义。”“要否认马克思主义是有关人类社会进化的能够自圆其说的唯一理论,是很难办到的……从某些方面来看,马克思是最不教条、最灵活的作者。”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是人类科学思想上的最大成果。它“第一次把社会学放在科学的基础之上”[6],并首先在俄国土地上生根发芽。
俄国马克思主义者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认识到,只有革命理论而没有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俄国工人阶级不可能取得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在这种情况下,列宁把马克思主义与俄国革命的实践相结合,提出无产阶级建党学说,从而把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推进到一个新阶段。1903年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标志着列宁主义的诞生。
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前后,列宁在指导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进一步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推向前进。特别是列宁结合俄国和东方国家的特点,充分论证了俄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他指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每个民族都会有自己的特点。”[7]这些论断,不仅对俄国,而且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东方国家而言,都具有巨大理论意义和指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