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选择具有文理交叉性质的心理学专业,寻找优秀研究生区别于一般研究生的胜任特征。
本研究以优秀研究生导师以及优秀博士生这两个群体为主要的访谈对象,从不同角度对这些最了解研究生学习和生活的人为切入点进行访谈。根据Hilton的研究结论,优秀的研究生导师是最了解研究生的群体之一,能够宏观地对研究生进行评价并且其评价与研究生未来的工作绩效有高度相关。而博士生经历了研究生的过程,对研究生的生活、学习都了然于胸,因此,对博士生进行访谈能够全面地收集研究生阶段的信息。
(二)研究方法
1.被试
(1)访谈被试
本研究预访谈2人,均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研究生。正式访谈阶段采用的访谈对象有两类,分别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和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专业优秀博士生,其中研究生导师8人,博士生4人。
(2)问卷被试
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代表性,本研究在问卷阶段需要就全国心理学专业导师和博士生进行大范围发放,并通过Qualtrics网上问卷并e-mail邀请作答的方式获取数据。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导师的选择上,我们选择了全国范围内有心理学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院系,包括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其中针对导师共计发放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20份;针对博士生和硕士毕业生共计发放问卷78分,收回有效问卷30份。
2.研究设计
本研究采用质性访谈法和量性问卷法相结合的方式。首先通过对国内外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进行文献梳理,提取已有研究提到的胜任特征。其次,通过对关键事件访谈法进行改造,对优秀研究生导师等专家展开访谈,获取影响研究生绩效的关键事件,以及这些关键事件所要求的胜任特征。然后,基于文献回顾和访谈文本编码获取的胜任特征,编制《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问卷》。通过对该问卷的大范围施测,获取胜任特征的评价,从而初步构建起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
其中,访谈法的目的是通过对专家的访谈初步构建研究生胜任力模型;问卷法的目的是在更大范围内验证模型的有效性,并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对模型的维度进行适当修改。访谈方面,根据文献回顾法归纳总结可能存在的研究生胜任特征,并以此为基础编制访谈提纲。访谈过程中采用关键行为事件访谈法,让被访者描述最能体现研究生成功的三件事和失败的三件事,包括起因、情境、言语和行为、处理方式、结果及影响等。对访谈结果进行编码,初步提炼出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力模型。问卷方面,根据已建立模型的因素作为问卷的维度编制调查问卷,采用里克特5点评分法考查被试心中各个维度的重要程度,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根据问卷结果得出在研究生选拔阶段适宜于考虑的胜任特征群。
3.材料与工具
访谈方法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在询问关键事件时采用“STAR”法就情境(S)、任务(T)、行为(A)以及结果(R)这四个方面,对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参与者、造成的影响等进行详细的追踪,要求被访者回忆得尽量深刻、细致。
在访谈过程中,使用录音笔进行录音和文本转录软件。录音文件经过专业转录之后,采用NVivo7.0软件进行文本分析编码。问卷法采用电子问卷的方式,以电子邮件发放的形式,使用Survey Monkey Qualtrics平台来呈现问卷并收集数据,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的处理。
4.实验步骤
(1)确定取样策略和标准
由实验室小组进行讨论得出优秀研究生导师的三条标准:①科研院所的院长、副院长;②长江学者、校级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获得者;③近五年教学评估优秀的在岗导师;④拥有带研究生的经验十年以上。
(2)预访谈
在实验室小组的共同讨论下编制了“心理学专业优秀导师访谈提纲”和“心理学专业优秀博士生访谈提纲”。在预访谈过程中,对3名博士生进行了访谈,熟悉了访谈的流程并根据被访者的反馈收集了相应的意见并对访谈提纲进行了完善。考虑到可支配时间和精力,编码过程中采用使用意群编码法编码。
(3)实施关键事件访谈,收集数据
与被访者邮件预约、协商访谈时间和地点。访谈开始或结束后,与被访者签署书面协议或口头录音协议。访谈时间控制在1小时左右。
(4)访谈录音文本转录
访谈阶段共计14份录音文本交由专业转录公司进行转录,研究者对转录文本进行复查,得到15万字文本。备份录音材料和文本材料作为研究的原始数据,并为以后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研究材料。考虑到时间和精力的限制,对访谈的对象抽取典型案例进行转录,作为研究的原始数据进行备份。
(5)胜任特征编码和数据处理
研究小组成员共同学习基于文献综述获取的初步胜任特征模型,经过细致的讨论后对预访谈进行编码,对于编码有差异的地方进行反复地讨论、修改、再阅读、确认、检查等,直到达到较高的编码一致性后对正式访谈进行编码。正式编码过程中,选择2名正式编码者根据访谈录音和文本进行独立采用意群编码法进行编码。编码过程中主要采用主题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初步提炼专家提到的研究生胜任特征。
(6)编制问卷,收集数据
根据文献回顾法和访谈法提取的胜任特征,编制《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调查问卷》,在全国范围内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导师和心理学专业博士生中发放,获取专家对各个胜任特征的评分,根据评分抽取最重要的、适合在选拔阶段考虑的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10~15条考查被试对模型中的各个维度的认同程度,并使用SPSS统计软件对各个维度的得分进行数据分析。
在《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调查问卷》的内容方面,我们首先列出每个胜任特征的定义,并要求被试针对每个胜任特征在下述四道题目上进行评价,以“诚实与道德”为例:
1.这一特征在多大程度上可以将优秀研究生和普通研究生区分开来?
2.如果学生不具备该特征的话,他有多大可能会失败?
3.如果期望研究生申请者在考研时就具备该特征,您觉得合理吗?
4.该特征能否在研究生阶段通过教育和培训得以培养和提高?
(7)初步构建完善模型
根据专家对各个胜任特征的评分,对《问卷》中的胜任特征进行排序,根据数据分析结果选择那些在第1、2、3题目上得分均高并且在第4题上得分低的特征作为研究生选拔的胜任特征,最终确定10~15条特征,初步数据处理结果对胜任特征模型进行完善,删减或者合并低分维度。最终建立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
对于模型中包含的每个胜任特征进行详细的描述界定,并汇集整理访谈中的关键行为,列举每个因素的行为指标,最终建立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
(8)数据处理与分析
由于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研究尚出于探索阶段,缺乏既有的编码词典,在本研究中试图编制并完善适用于研究生的胜任特征词典难度过大。因此,本研究将主要采用质性研究的方法,对访谈文本的编码也停留在胜任特征的抽取阶段,不对胜任特征的行为等级进行确定和评价。因此,也不进行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胜任特征T检验,但会对优秀组和普通组的胜任特征上的特点与差异进行描述,列举出优秀组和普通组在胜任特征上的典型的行为事件。
本研究根据大范围专家施测的结果,在描述水平上初步构建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并采用访谈过程中所获取的第一手资料对这些胜任特征进行描述,希望能够作为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起步之石,为未来的同类研究打下基础。
5.编码提取研究生胜任特征
整个编码过程中采用主题分析和内容分析的方法对文本进行总结和提炼,对被访者提到的关键事件进行分析,对被访者根据自身经验直接提出的胜任特征进行提取,从12份访谈文本中提取专家访谈中提到的研究生胜任特征共55条,包括主动性、坚持性、成就动机、内在动机、批判思维能力、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沟通能力、创造力、专业基础、学习能力、适应能力、操作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人际技能、计划与组织能力、自我监控、道德与诚实、尽责性、心理弹性、实践能力、自我发展、对本领域的承诺等。
6.小组讨论确定初步胜任特征
由于初步提取的55条胜任特征数量过于庞大,各项特征较为分散且缺少概括性,因此,又对这55条胜任特征进行了合并和删减。经过研究小组的反复讨论,对每条胜任特征均进行了详细的定义,并给出了描述该定义的行为事件。又采用聚类分析的方法对这55条胜任特征进行了细致的整理和归纳,对相同的特征进行了合并,对出现频率较低的胜任特征进行了删减,最终得到了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17条胜任特征,这17条胜任特征可划分为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能力、人际能力和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这六个胜任特征群。这些特征群将分散的胜任特征进行了概括和归纳,使相似、相关、相近的胜任特征归类到某一大类里面,从而使得每个特征群内的胜任特征具有共性、相关性。因此,研究结果更加清晰,易于理解。(见表3-36)
表3-36 访谈提取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
续表
续表
续表
(三)数据分析
1.描述性统计
按照上述方法将访谈过程中初步提取的17条胜任特征编制成电子问卷,在Qualtrics电子平台上进行施测,得到描述性结果如下(表3-37)。
表3-37 17项胜任特征的描述性统计
根据描述统计的结果得出,每个胜任特征维度下有四个题目,均采用5点量表进行计分,满分为20分。对该12项胜任特征进行统计分析,其中道德与诚实的平均分最高,为14.54分,人际关系的平均分最低,为11.42分。综合这12项胜任特征得到的平均分为12.87分。
2.胜任特征的筛选
以12项胜任特征的总平均分12.87分为检验标准,对17项胜任特征分别进行差异检验,以此为标准来进一步对17项胜任特征进行筛选。其中对那些显著高于总平均分以及与总平均分差异不显著的胜任特征进行提取,对那些显著低于总平均分的胜任特征进行删减。(见表3-38)
根据T检验的结果发现,其中共有4项胜任特征得分显著高于总平均分,分别是:道德与诚实(t=5.65**,p=0.000);坚持性(t=4.87**,p=0.000);主动性(t=4.69**,p=0.000);尽责性(t=2.08*,p=0.043)。
此外,其中有7项胜任特征的得分与总平均分的差异未达到显著性水平,分别是:综合分析(t=1.20,p=0.236);领悟能力(t=1.00,p=0.323);自我监控(t=0.76,p=0.453);对本领域的承诺得分(t=-0.09,p=0.929);执行力(t=-0.15,p=0.883);团队合作(t=-1.18,p=0.245);计划与组织(t=-1.73,p=0.089)。
另外,有6项胜任特征的得分显著低于总平均分,需要对该6项胜任特征进行删减。分别是:独立性(t=-2.08*,p=0.043);灵活性(t=-2.43*,p=0.019);沟通表达(t=-2.45*,p=0.018);自我发展(t=-2.74**,p=0.009);专业能力(t=-2.92**,p=0.005);人际关系(t=-4.35**,p=0.000)。
根据差异检验的结果,删除得分显著低于总平均分的胜任特征,分别是独立性、灵活性、沟通表达、自我发展、专业能力以及人际关系。最终得到了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11项胜任特征模型,分别是:道德与诚实、坚持性、主动性、尽责性、综合分析、领悟能力、自我监控、对本领域的承诺、执行力、团队合作、计划与组织。
表3-38 每项胜任特征平均分与胜任特征总平均分的T检验
3.被试类别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
本问卷的发放对象有三类,分别是研究生导师、博士生以及硕士毕业生。由于这三类被试在知识经验、生活阅历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他们在对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评价的时候采取的评价角度评价标准也会有所差异,因此,对不同被试在胜任特征评分上的差异进行检验,探讨不同被试对胜任特征评价的一致性与差异性。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17项胜任特征中,只有3项胜任特征的得分达到了显著性差异,分别是:在道德与诚实上的评分达到了显著性差异(F=4.492*,p=0.016);在尽责性上的评分达到了显著性差异(F=6.984*,p=0.002);在人际关系上的评分达到了显著性差异(F=4.492*,p=0.016)。
进一步的多重比较发现:在道德与诚实维度,研究生导师的评分显著地高于硕士毕业生的评分(t=2.043*,p=0.004)。在尽责性维度中,研究生导师的评分显著地高于硕士毕业生的评分(t=2.586*,p=-0.002);博士生的评分显著地高于硕士毕业生的评分(t=2.586*,p=-0.002)。在人际关系维度中,研究生导师的评分显著地低于博士生的评分(t=-1.463,p=0.045);硕士毕业生的评分显著地低于博士生的评分(t=2.884*,p=0.001)。
表3-39 被试类别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差异检验
4.导师经验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
根据研究生导师所带的研究生数量能够对导师的经验进行区分,所带研究生数量为1~10人的导师为普通导师,所带研究生数量为11人以上的导师为资深导师。众所周知,研究生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经验会随着所带研究生人数的增加而提高,资深导师相对普通导师而言深入接触的研究生人数更多,对研究生的科研、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都有着丰富而全面的了解,因此,资深导师与普通导师对于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看法也会有所差异。
针对以上4类研究生导师对胜任特征的评价进行差异检验,T检验结果显示:17项胜任特征中只有3项胜任特征的评分是差异显著的,分别是人际关系(t=-3.12*,p=0.006);灵活性(t=-2.44*,p=0.025);自我发展(t=-2.19*,p=0.042)。从差异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人际关系、灵活性和自我发展三个维度上,资深导师的评分显著地高于普通导师的评分。随着所带研究生人数的增加,经验的增长,研究生导师会越来越意识到人际关系、灵活性以及自我发展这3个维度的重要性。
表3-40 导师经验对胜任特征评价的T检验
续表
5.学校类别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
在问卷阶段统计的被试学校类别有4类,分别是“985”工程高校(研究型大学)、进入“211”工程但没有进入“985”工程的高校(研究教学型大学)、没有进入以上两项工程但具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其他大学(教学型大学)。
方差分析结果显示,不同类别高校的被试在3项胜任特征评分上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分别是自我监控(F=4.95*,p=0.005),综合分析(F=3.93*,p=0.014)以及独立性(F=3.00*,p=0.040)。
进一步的多重比较结果显示,在自我监控维度上,“研究型大学”被试的评分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的评分(F=3.006*,p=0.002);“研究教学型大学”被试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的评分(F=3.689**,p=0.001);“教学研究型大学”被试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的评分(F=4.800*,p=0.005),三类大学被试的评分均高于“教学型大学”,结果达到了良好的一致性。
在综合分析维度上“研究型大学”被试的评分显著高于“教学研究型大学”(F=3.618*,p=0.038)以及“教学型大学”(F=2.818*,p=0.015)的评分;无独有偶,“研究教学型大学”被试的评分也显著高于“教学研究型大学”(F=4.222*,p=0.025)以及“教学型大学”(F=3.422*,p=0.012)的评分。
在独立性维度上,“研究型大学”被试的评分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的评分(F=2.406*,p=0.024);“研究教学型大学”被试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的评分(F=3.422**,p=0.006);“教学研究型大学”被试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被试的评分(F=3.700*,p=0.045),三类大学被试的评分均高于“教学型大学”,结果达到了良好的一致性。
表3-41 学校类别对于胜任特征评价的差异检验
(四)讨论
下面结合研究方法以及数据分析结果,深入讨论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构建过程中以及模型结果等方面的几个问题。
1.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特殊性
根据研究生群体与一般员工群体在目的、身份、职责等方面的差异性,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的建立在研究方法上与一般员工群体有三点不同之处。
首先,研究生的绩效标准难以确定。一般对于员工胜任特征的评价方法都是先确定绩效标准,再对优秀组和普通组分别进行访谈来提取胜任特征。而研究生的绩效标准较难确定,因为不能用单一的考核标准来衡量一个学生的优劣好坏,也缺乏系统和全面的评价标准。此外,研究生既是来学习的,也是来做事的。前一种身份是“消费者”,从校园中吸收知识和资源;后一种身份是“员工”,为学校、学院、实验室尽到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因此,研究生的这种特殊性就注定了该群体的胜任特征的建立不能照搬以往的研究模式。
其次,访谈对象并非研究生群体本身。基于前面提到的原因,本研究并没有选择访谈研究生群体本身,而是访谈最了解研究生的专家群体,包括研究生导师以及博士生。因为这些专家对研究生有着广泛的接触和深刻的了解,能够全面地、客观地、准确地对研究生进行评价。
最后,访谈方法和编码方法与经典胜任特征构建方法的不同之处。在访谈方法上,本研究的访谈方法采取了专家概括法和关键事件访谈法相结合的方法。第一,要求“专家”回忆“别人”的关键事件较困难,尤其是专家无法了解研究生在关键事件发生过程中的内心主观感受,因此,不能完全采用关键事件访谈法。第二,考虑到专家往往接触过大量的研究生,拥有丰富的培养经验,因此,专家的概括会有权威性、代表性和说服力。
2.研究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的初步构建
以往针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研究较少,缺乏已有的研究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少数的几个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往往是以Spencer的《通用胜任特征编码词典》为基础进行编码的。我们认为这种做法是欠妥的,在研究中我们的切身体会是,研究生的胜任特征不同于一般工作岗位的胜任特征,并且Spencer在“Competence at work:Models for superior performance”中也明确提到,《通用胜任特征编码词典》并不适用于“研究人员”[1]。鉴于此,本研究对国内外研究生胜任特征的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和梳理,综合分析了跨领域、跨学科的若干胜任特征,以此作为编码的起点。在实际编码过程中,根据被访者提到的有代表性的内容对文献提取的各个特征进行不断的完善,整个编码阶段是一个反复修改的过程。本研究初步建立起的研究生胜任特征编码词典为未来同类的研究打下基础。
3.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因素
(1)被试类别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
在道德与诚实维度,研究生导师的评分显著地高于硕士毕业生的评分。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术方面的,研究生导师有着丰富的学术科研经验,科学态度严谨、学术素养深厚,因此,对研究生在科研上的道德与诚实要求很高,绝对不能出现数据作假的现象。另一个原因在访谈过程中很多导师也曾反复提到,导师很看重学生的为人是否忠厚、道德,处事是否注礼仪、有礼貌、重礼节等,与导师提到的“做事先做人”的特征相吻合。而研究生毕业生相对生活阅历和社会经验都较为欠缺,因此,缺乏对道德与诚实这个维度的深刻的体会。
在尽责性维度中,研究生导师的评分显著地高于硕士毕业生的评分;博士生的评分显著地高于硕士毕业生的评分。随着人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责任感也会增强。因此,研究生导师和博士生均对研究生的责任和义务要求较高,在科研学术和为人处世方面能够表现出尽责性,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硕士毕业生由于相对年龄较小,成熟度较低,因此并未体会到尽责性的重要,可能会较多地受到非学业事情的干扰从而影响自己的学习和生活。
在人际关系维度中,研究生导师的评分显著地低于博士生的评分;硕士毕业生的评分显著地低于博士生的评分。可能的原因是高校普遍对博士生的论文要求较高,因此,博士生凭一己之力很难出色地完成科研任务,写出漂亮的文章等,因此,博士生在学术科研期间需要较多地和他人打交道,于是对人际的敏感性、洞察力、友好性等能力要求较高,同时也希望研究生能够具备良好的人际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来应对未来的挑战。而研究生导师在做研究的时候拥有相对丰富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可以将任务下达给学生、同事等共同协助进行研究,因此对人际关系则不是非常看重。
(2)导师经验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人际关系维度上资深导师较普通导师会更为看重,一方面,人际洞察力和敏感性不仅在研究生阶段是重要的,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更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素质,资深导师更多地从学生的全面发展角度考虑,更倾向于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另一方面,有些资深导师在访谈中也曾提到,更加喜欢在毕业后与老师经常来往的学生,这种学生在正式和非正式场合均有很多交往,能够准确地感受到他人的需要,这样便能够更好地与导师沟通和交流,很好地融入实验室群体当中,有利于其在研究生阶段的成长和发展。
此外,资深导师较普通导师更加看重灵活性维度。灵活性包括了应变能力、适应能力、变通思维等,资深导师可能会对研究生要求较为严格甚至苛刻,这种培养方式就需要学生有足够的灵活性来调整自己的心理及行为朝着导师要求的方向发展,去努力适应导师的指导风格。此外,研究生在学术科研以及实践项目上都会遇到许多与所学内容不一致,或者与预期的结果不相同的情境,这时就需要具备应变能力来适应并解决问题。普通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要求可能没有那么苛刻,并且在培养过程中会更多地运用指导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去摸索,因此,对灵活性的要求没有那么严格。
最后,资深导师较普通导师更加看重自我发展的重要性。导师所培养的研究生数量越多,学生的去向就越广泛,工作类型越丰富。因此,有经验的导师会更加注重研究生是否对自己的学术以及职业生涯的规划,希望研究生对自己的未来能够有明确的定位,能够有目的性地学习而不是盲目地学习,所以更加要求研究生规划好自己的未来的发展方向。普通导师由于接触的研究生数量相对较少,更多地局限于对学生学业上的培养,而对学生职业生涯和未来选择上的要求则相对较为宽松。
(3)学校类别对胜任特征评价的影响
不同类型的高校对于学生培养的目标有着本质性的差异,对于研究生的要求也就不尽相同。相比较而言,“985”工程高校的定位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代表了中国高校的最高水平,这类高校最注重的是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对学生的专业素质和研究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211”工程高校虽然不及“985”工程高校优秀,但对学生的科研能力和专业水平同样有着较高的要求,培养目标是研究型人才。“没有进入上述两项工程但有硕士、博士授权点的高校”可能办学能力或师资力量较为薄弱,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也侧重于应用型人才,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而“其他大学”则对研究生的要求较低,培养目标更多的是实践和应用人才,更加强调学生的自我完善。
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在自我监控维度上,“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被试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被试的评分,结果达到了良好的一致性。不难看出,与这三类大学相比,“教学型大学”对于学生的要求较为宽松,学生的行为较为自由散漫,缺少学校和导师的约束,学生可能是为了“混文凭”,学校和导师也疏于管理。因此,对“自我监控”的要求较低。
在综合分析维度上,“研究型大学”以及“研究教学型大学”两类被试的评分显著高于“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教学型大学”两类被试的评分。因为“研究型大学”以及“研究教学型大学”的教学质量、科学研究能力、管理水平以及办学效益都较为突出,对研究生的要求严格,培养目标侧重于研究型,因此较另外两类普通大学而言对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有更高的要求。综合分析能力在科研中有着普遍的体现,比如,文献的阅读、论文的撰写以及学术讨论等方面都需要头脑清晰,条理清楚,体现出科学思维能力。
在独立性维度上,“研究型大学”“研究教学型大学”以及“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被试的评分均显著高于“教学型大学”的评分,结果达到了良好的一致性。不难看出,与这三类大学的被试相比,“教学型大学”的被试对学生的独立性要求不高,因为“教学型大学”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和工作能力的培养,而独立性更多地体现在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立地科研操作能力、独立地论文撰写能力等方面,因此,与科研能力相关更高。
来自不同类型高校的被试对研究生胜任特征不同条目在重要性认识上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启示我们,不同性质的大学研究生培养的目标和方式有所不同,因而研究生的“工作内容”也会有所不同。鉴于此,胜任该类型大学的研究生的特征也会有所差异。考虑到本研究构建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的目的是为研究生选拔,尤其是为研究生复试提供标准,因此,在进一步的研究中或许可以根据不同的大学类型,分别构建适合于该类大学的研究生胜任特征,作为该类型大学研究生选拔的标准和依据。本研究在访谈阶段主要选取的是典型的研究型大学中的优秀研究生导师,考虑到学校性质对研究生胜任特征的影响,在进一步的研究中应该扩大访谈对象的代表性,选择部分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大学的导师进行访谈。
4.模型中胜任特征的数量
Spencer曾表明胜任特征模型中不应包含过多的胜任特征,应根据心理学家米勒提出的“7±2”原则进行取舍,因此,胜任特征中究竟需要囊括多少胜任特征就面临着一个艰难的抉择问题[1]。过多、过全的特征会造成模糊、泛化以及缺少针对性,还会使得编码阶段的归类难度加大,编码一致性降低。
因此,本研究在访谈编码阶段共提取了6个胜任特征群的17项胜任特征,并根据问卷结果对胜任特征进行了进一步筛选,最终提取了6个特征群的11项胜任特征。尽量使得胜任特征模型内容广泛并有针对性。
5.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跨文化的异同
我国研究者孙晓敏对国外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了系统的归纳和梳理,共总结了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管理能力、个人自律、人际关系和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这6大类胜任特征群的13项胜任特征[2]。本研究得到的模型与该研究在特征群上相吻合,但具体的胜任特征又不尽相同。
比如,“主动性”“坚持性”“计划与组织能力”“自我发展”特征与国外研究相同,是研究生必须具备的基本特征,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然而有3个特征在国外研究中较少提到,分别是“自我监控”“领悟能力”“执行力”。“自我监控”要求学生具备监督和控制自己的能力,避免诸如“拖延”“懒惰”等行为的发生。国内大学的环境较为自由,学生脱离了老师和家长的束缚,容易出现因缺少对自己的控制而耽误了学业等现象,而国外则是一如既往的自由教育,学生会习惯于自我管理、自我监控,因此对“自我监控”涉及较少。“领悟能力”要求学生的悟性强,能够一点就通,这在国外的模型中没有涉及,可能也是因为国外的导师资源丰富,每个导师所带的研究生人数较少,因此,有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对某一个学生进行详细指导。而国内的导师资源紧缺,学生数量多,所以更加要求学生有领悟能力。“执行力”要求学生能够高效地落实任务,是一种付诸实践的能力。由于研究生缺少严格的管理和督促,因此,执行力我国研究生完成任务和落实计划所必备的能力。
(五)结论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模型包括11项胜任特征,分别是领悟能力、综合分析、坚持性、主动性、计划与组织、执行力、自我监控、道德与诚实、尽责性、团队合作和本领域的承诺。这11项胜任特征能够将心理学专业的优秀研究生和一般研究生有效地区分开来。
这11项胜任特征经过聚类分析,可以归为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管理能力、个人自律、人际能力和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6大胜任特征群。以后的研究应致力于编制出“研究生”或“研究人员”的胜任特征词典,并对胜任特征的等级进行详细的划分,探索出跨专业的研究生通用胜任特征模型。
表3-42 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
续表
续表
附录
附录一: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访谈提纲
首先,非常感谢您接受我们的访谈。
我们现在在做一个教育部的项目,是有关研究生的胜任特征的,也就是说,与一般的研究生相比,优秀的研究生具备什么样的特征,这些特征可以包括动机、特质、自我概念、态度、价值观、某领域的知识或技能。这个项目的成果可以应用于研究生的选拔,特别是复试环节。希望咱们的研究结果有助于提高研究生选拔的科学性。
您作为指导研究生多年的优秀研究生导师,对于优秀研究生所具备的特征一定有很深刻的看法和体会,因此,我们想就这个主题对您进行访谈。
本次访谈大约需要90分钟。如果您不介意,我们希望对访谈内容进行录音。录音材料仅作研究分析之用,并会严格遵守保密原则,请您畅所欲言。
1.关于导师指导硕士研究生的经历的背景信息
· 请问您是从哪一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的?
· 到2010年为止,您一共招收了大约多少名硕士研究生?
2.导师所理解的研究生的工作内容
· 如果把读研究生当作一份工作来看待的话,那么您觉得这份工作主要涉及哪些内容?
· 其中,您觉得最为重要的是哪一方面,或者,如果请您对这些工作进行排序的话,您觉得这些方面就重要性来讲先后顺序是什么?
3.如果按照您刚才提到的这些方面作为标准,您觉得您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特别是在最近的几年里,最为优秀的学生是谁?换句话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您一定还是会招这个学生。
· 他或她是哪一年毕业的?
· 他或她毕业后的工作类型是_____?
4.如果按照您刚才提到的这些方面作为标准,您觉得您所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中,特别是在最近的几年里,哪位同学表现很不令人满意?换句话说,如果可以重新选择的话,您宁肯不招这样的学生。
· 这个学生是哪一年毕业的?
· 他或她毕业后的工作类型是_____?
5.您刚才说道,A是您所招的研究生中最优秀的,请您回忆一下,他或她,在您刚才提到的那些研究生“工作”所涉及的重要方面上,曾经做过的给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三件事情,这些事情他或她处理或者完成得非常好,让您逐渐形成了对他或她积极的评价。(对导师只能进行关键事件访谈而无法进行行为事件访谈,因为无法询问当事人当时的心理过程特征)
· 第一件事情
○ S:情境。这件事情的发生背景是什么,有谁参与了这件事情?(What led up to the situation?Who were the people involved?)
○ A:行为。为了完成该任务,A实际做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What was the result?)
○ R:结果。事件的结果是什么?
○ C:您觉得这件事情反映出A在动机、特质、自我形象、知识和技能这五个方面的哪些特征,保证了其成功?
6.除了这三件A做得非常好的事情之外,您能否再回忆一下,A曾经做的不成功的三件事情?
· 第一件事情
○ S
○ T
○ A
○ R
○ C:您觉得这件事情反映出A在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巧这五个方面的哪些不足或者欠缺,导致了A的不成功?
7.您刚才说道,B是您所招的研究生中很不满意的一名硕士生,您可否回忆一下,B所做的给您印象特别深刻的三件事情,这些事情B处理或者完成得非常好。
· 第一件事情
○ S
○ T
○ A
○ R
○ C:您觉得这件事情反映出B在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巧这五个方面的哪些特征,保证了B的成功?
8.除了这三件B做得非常好的事情之外,您能否再回忆一下,B曾经做的不成功的三件事情?
· 第一件事情
○ S
○ T
○ A
○ R
○ C:您觉得这件事情反映出B在动机、特质、自我概念、知识和技巧这五个方面的哪些特征,导致了B的不成功?
9.您选择研究生的标准是什么?您觉得优秀的研究生和一般的研究生最大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
10.最后,基于文献综述,我们对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生胜任特征进行了梳理,初步得到研究生的核心胜任特征模型。您认为,就心理学专业而言,这六个方面是否包括了决定研究生表现优秀的主要方面,您觉得有没有需要补充的方面?或者您觉得哪些方面是没有意义的?
(1)学业能力
a.沟通技能
b.创造力
c.问题分析与解决能力
d.批判性思维能力
(2)学业努力
e.坚持性
f.主动性
(3)个人自律
g.尽责性
h.道德与诚实
(4)个人管理技能
i.计划与组织
(5)人际关系
j.人际技能
k.团队合作
(6)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
l.对本领域的承诺
m.自我发展
11.您认为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和其他专业研究生相比,对哪些特征要求更为突出?
好,我们的访谈到此就结束了,非常感谢您的时间和您的支持,谢谢您!
附录二:心理学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问卷(例)
指导语
您好:
首先,非常感谢您在百忙之中参加我们的实验!
我们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心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的研究项目组,该研究的目的是提升硕士研究生复试选拔的科学性。根据前期的文献综述和著名心理学专家的访谈,我们初步构建了硕士研究生的胜任特征条目,并根据这些条目编制了问卷。
请您点击右下角箭头开始翻页答题!
1/17.专业能力:掌握心理学专业基本的知识、方法、仪器使用等,并具有较强的科研动手操作能力。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相关学科的知识,能发现相关领域之间的联系,研究思路具有跨学科的交叉性和多元性。能够将专业知识应用到实践中,参与完成科研实践项目,具备与专业相关的工作技能。
1.这一特征在多大程度上能将优秀硕士研究生和一般硕士研究生区分开?
非常不能
不能
说不清
能
非常能
○
○
○
○
○
2.如果学生不具备该特征的话,您觉得他失败的可能性有多大?
非常不可能
不太可能 说不清
有可能 非常可能
○
○
○
○
○
3.如果期望硕士研究生申请者在考研时就具备该特征,您觉得合理吗?
非常不合理
不太合理 说不清
合理
非常合理
○
○
○
○
○
4.该特征有多大可能在硕士研究生阶段通过教育和培训得以培养和提高?
非常不可能
不太可能 说不清
可能
非常可能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