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科技人才的重要途径,如何有效选拔本科毕业生进入研究生教育培养阶段,是关系我国科教兴国战略落实的关键工作。但是,时至今日有关系统研究甚为缺乏,各高校各专业的招生工作仍然缺乏理论指导和系统研究的支持。

无论是教育考试还是人才选拔,基本的原则都是“择优录取”。什么是“优”?一般的说法是“德才兼备”。上述说法几乎没有人反对。然而,在实践中主持考试和选拔工作的人,总是困惑于两个基本问题:首先,是考什么;再者,是怎么考。这两个基本问题解决不好,考试和选拔的质量就会大打折扣。忽视教育考试和人才选拔的科学性,在考什么和怎么考这两个问题上出现重大偏差,考试和选拔可能成为形式上庄严郑重的一场闹剧,进而沦为社会上的笑柄。这样的事情确曾发生过。

考试录取和人才选拔,近百年来已经发展成为一门专业化的学问。各种借助于考试方法选拔人才的工作,都要在基本科学原则的指导下,通过认真地科学研究、精心地设计和专业化地操作,才能取得高质量的结果。孙晓敏博士在教育部有关领导的支持下,在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的资助下,对研究生复试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借鉴人事选拔中的评价中心方法,从胜任特征出发,对典型专业构建了研究生胜任特征模型。她在哈佛大学心理系进修的两年时间里,查阅了大量国外研究生选拔的一手资料和研究成果,以实证研究资料为依据,对我国研究生复试提出了重要的建设性的观点。这对于改进研究生复试工作,提高人才选拔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本书就是在这一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

通读全书,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有三点。

其一,该书在Campbell的“高级绩效因素分类系统”以及Reeve等的“研究生绩效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包括学业能力、学业努力、个人自律、个人管理技能、人际关系以及职业愿景与自我导向6个因素的研究生绩效模型。这一模型既强调研究生学习中认知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学业能力,又强调非认知因素的重要性,例如,学业努力、个人自律、自我管理、人际关系等;同时还强调了影响研究生学习的动机性因素,例如,职业愿景和自我导向。上述认识和研究结论对于研究生选拔和管理实践有非常强的解释力和指导意义。

其二,该书在上述理论探索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典型专业研究生胜任特征研究的探索,为进一步的研究生选拔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指明了方向。孙晓敏老师带领她的学生们从文、理、工、管、法不同大类中抽取了典型专业,采用评价中心胜任特征构建的技术,并在具体实践中对工业组织领域的胜任特征方法进行了创新性的使用,除了对优秀研究生进行访谈之外,还加入了对研究生导师和优秀博士生的访谈,丰富了研究数据,增强了研究结果的预测力。

其三,以大量实证资料为基础,该书对本科生成绩、面试和推荐信等研究生选拔的具体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其中很多发现都非常值得反思。例如书中指出,本科成绩是研究生GPA、学业成绩年级排名等多种研究生绩效效标的有效预测变量,而且其预测效度往往大于标准化研究生入学考试成绩。此外,该研究发现,大量研究结果表明录取面试缺乏对研究生绩效效标的预测效度。人事选拔领域结构化面试充足的效度证据以及研究生录取面试普遍缺乏结构化的现状说明,很可能并不是由于面试这种选拔方式不适合研究生选拔的情境,而是由于研究生录取面试结构化程度过低,从而损害了面试这一广泛采用的人事选拔工具本可达到的预测效度。

总之,本书是作者深入思考、扎实研究的结晶,书中回答了许多研究生选拔和实践中令人困惑的问题。此项研究成果汇集成书,正式出版,将对高等教育中研究生选拔录取水平的提高,对高等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车宏生

2014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