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群众文化的科学技术环境

一、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群众文化的影响

科学技术是影响群众文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信息时代,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现代传媒手段的发展和应用,对群众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

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开拓群众文化的新领域。互联网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最广泛使用的载体,它在实体的群众文化,实体的文化馆(站)、演出、展览、培训之外,又开拓了一个虚拟的群众文化新领域——网上文化馆、网上演出、网上展览、网上培训,它不受时间、场地、人数、距离的限制,使群众文化有了更大的沟通范围和施展影响力的时间与空间。

科学技术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同时也为群众文化的繁荣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和物质基础。现代化的科学技术设备和手段广泛应用于文化馆(站)和群众文化活动,第三次全国文化馆评估标准(2011年)中,提高了对文化馆现代化设备配置的要求,把信息网络传输和数字化服务设备,电化教育和资源数字化加工设备,现代化灯光、音响等演出和展览设备作为文化馆的必备设备列入了评估标准。要求提高了,达到等级馆标准的文化馆比例也增加了,以西部地区9个省、市、自治区为例,有652个地市和县级文化馆达到等级标准,占55.39%,比第二次评估增长了30.56%。2011年,全国文化馆拥有计算机25130台,文化站拥有计算机28690台。说明文化馆数字化、网络化设备的配置有了很大的提高。

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人们具有较高的文化知识水准,从而刺激着群众文化,强化着教化功能,为业务培训和终身教育开辟多种途径。科学技术的发展,开阔了人们的视野,对人的文化知识水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们要想顺应时代发展和科技进步,就必须学习,这就为群众文化提出了新课题——强化教化功能,拓宽培训途径。现代科技为群众文化提供了电化教育和远程教育的手段。电化教学已在文化馆(站)普遍应用,远程的辅导培训也已在一些文化馆网站展开。远程教育是指使用电视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体的教学模式,它突破了时空的界限,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上网学习,还可互相交流,极大地扩展了群众文化培训的覆盖面,为更多的人民群众提供了学习的机会。

现代科学技术产品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广泛应用,丰富了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提高了群众文化活动的质量。数字化设备使群众文化资源记录、保存和应用更加全面,更加方便;网络技术使群众文化信息的传播更加快捷,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展览、比赛、征文等)成为群众文化活动新的形式,成为群众业余文艺作品的发表和传播的新平台;移动传媒的普及使人们可以随时随地了解群众文化的信息,欣赏群众文化艺术作品和活动。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特别是面向农村的农业新技术的普及,计算机三维动画、计算机音乐制作和视频作品的制作,网络文化和短信文化等都成为群众文化的新内容。科技创新使群众文化表现形式和内容更加多姿多彩,大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的表现力,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发展活力。

科学技术的发展减少了人们生产和家务劳动的时间和强度,为人们享受文化生活提供了更充裕的时间和更广阔的空间。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减轻了农业生产的劳动强度,增加了产量,给农民提供了更充裕的参与群众文化的闲暇时间;家用电器的普及,减少了人们家务劳动的强度和时间;现代交通的发达和便利,缩短了人们的距离;现代通信手段的迅捷,增强了人们之间的联系和交流。现在的人们,有了更多闲暇时间,有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更方便的选择,这为群众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着人们文化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群众文化的创新。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正在不断影响着人们文化观念的更新,推动了群众文化的创新。科技与群众文化密切结合,使得群众文化保持了新鲜的活力。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一个个大自然奥秘不断被揭示,原来神秘的事物,变成了常识性的东西,这使得群众文化中许多带有宗教或迷信色彩的东西不断减少或淡化,带有科学性的形式和内容的活动逐渐增多。现代社会科学的发展,又使群众文化成为哲学、历史学、民俗学、文化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对象之一,它们从不同侧面、角度,认识、评估了群众文化的价值和作用。

二、群众文化的繁荣促进科学技术进步

群众文化的繁荣能提高人们学习科学知识的积极性,促进人们智能的增长,提高群众文化对科学的感受力、领悟力、理解力和想象力。群众文化的宣传和教化作用、普及知识的作用,使大量的科技信息在群众中传播,提高了人们认识的深度和广度,群众文化中也有大量的集散性信息载体,可以通过活动达到传播的目的,群众文化活动又通过演出、图片、美术展览等载体来传播信息,讲座、辅导等活动又直接把科学知识传播给群众。群众文化的全面性、丰富性,使群众文化的信息载体流通量日益增大。更因为群众文化活动是人们最普遍、最广泛的一种文化活动,因而也是最普遍、最广泛的普及科学知识的途径。群众文化活动对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有重要意义,通过群众文化的繁荣,激发全体人民学习科学技术的积极性,促进人类智能的增长。

群众文化的繁荣,促进了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特别是文化消费的增长;而文化消费的增长又刺激了科学技术的进步。群众文化的不断繁荣使人们原来的生活方式不断改变,这种变化涵盖多个方面,包括生活方式的变化、科学技术产品的融入、求知欲的增长,而这种变化中最显著的是文化生活上的物质消费和精神消费的不断增长。这在移动传媒技术的发展中最为明显。手机开始时只是通信工具,手机文化的发展,使手机的功能不断扩展,迅速地推动着移动传媒技术的发展,3G、4G手机不断更新换代。现在,人们可以用手机上网,可以读报、读书、看电影、看戏、听音乐、进行艺术欣赏、拍照、摄像、录音。文化的发展,使人产生新的需要,从而促进了科学的进步。

三、现代传媒手段的广泛应用与群众文化新领域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众传媒由过去的广播、收音机发展到今天的互联网、手机网络、网络电视,它们不仅能给人民群众带来欢乐,也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教育提供了新的载体,同时也给我国群众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课题。能否真正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群众文化的新途径、群众文化服务的新平台、人们群众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群众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和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2007年以来,文化部实施了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现代传媒手段的应用迅速在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站、文化室推广普及,也推动了文化馆的数字化建设。2007年8月21日下发的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信息化、网络化水平”,“发展和传播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台、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的要求。2010年文化部、财政部在示范区创建的“创建标准”中提出“数字文化馆”的概念,2011年文化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公益性数字文化建设的指导意见”,把数字文化馆建设列入了规划,2011年启动了数字文化馆建设试点。

群众文化的数字化和数字文化馆的建设应当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原则,依托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发挥文化馆文化资源和功能的特色,建设与公共图书馆、乡镇文化站、社区(村)文化室一体的,有文化馆自己特色的数字化、网络化服务体系;应坚持需求主导、应用为主的原则,建设一批丰富适用的群众文化数字资源,加强数字文化的惠民服务;应坚持规范建设,科学管理的原则,发挥先进信息技术在群众文化数字化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应坚持共建共享、开放共赢的原则,探索社会力量参与群众文化数字化建设的机制,努力实现优秀群众文献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和便捷使用。

群众文化的数字化服务和信息网络建设是迎接知识经济时代的战略制高点,是群众文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群众文化工作者要掌握新概念、学习新本领,建设群众文化信息网络,发展数字服务和远程服务,创建丰富多彩的网络群众文化,营造清新的网络文化氛围,从根本上确立群众文化传播的战略地位,为现代群众文化增添创新优势。

【扩展阅读】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将中华优秀文化进行数字化加工整合,通过互联网、卫星、电视、手机等新兴传播媒体,依托各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设施,结合全国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工作、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等,实现先进数字文化在全国范围内共建共享。2007年以来,中央本级累计投入专项资金3亿元。到2010年底,各级财政累计投入63亿元,已建成1个国家中心,33个省级分中心,2867个县级支中心,2.3万个乡镇基层服务点,59.7万个村基层服务点,资源总量达108TB,其中,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中心的数字资源建设总量已达35.9TB,包括视频类资源55670部(集),共29196.24小时,服务人次超过9.6亿。

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为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未成年人、进城务工人员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2011年文化部、财政部决定于“十二五”期间在全国范围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计划到2015年,实现公共电子阅览室在全国所有乡镇和街道、社区全面覆盖。2011年,中央财政安排专项资金2亿元,主要用于中西部设备更新和补充、东部设备奖励以及服务和技术平台建设3个方面[3]。

规划“十二五”期间要建立“公共文化数字资源基础库群,包括文化民生基础库、中华优秀文化库、地方特色文化资源库、红色历史文化多媒体资源库等,到2015年,文化共享工程数字资源的建设总量要达到530TB,视频资料时长达到33万小时,资源总量不少于500个”[4]。

【本章小结】

本章从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文化环境、科学技术环境四个方面,阐述了客观环境对于群众文化生存和发展的影响,特别是现实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文化环境和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对于群众文化和群众文化事业发展的影响。

认识和把握客观环境对于群众文化的影响,重点在从本地区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和文化交流环境的实际出发,创新群众文化的内容和形式,创新群众文化服务的模式和方法,推动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

利用现代传媒技术发展群众文化,建设群众文化信息网络,发展数字服务和远程服务,创建丰富多彩的网络群众文化,是群众文化在信息时代的战略制高点,是现代群众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方向,是每一个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责任。

【思考题】

1.你所在地域的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的特点是什么?它们对当地群众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群众文化走产业化的道路,对于这一说法你是怎么认识的?

3.群众文化应如何适应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现代传媒手段的广泛应用?

【推荐阅读】

1.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

2.赵红川.信息化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变革[EB/OL].(2011-03-03)[2012-12-01].http://www.cpcss.orgl-d271342568.htm.

3.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通过).

[1] 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151.

[2] 郑永富.群众文化学[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3:157.

[3] 为文化改革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近年来文化重点投入项目一瞥[N].中国文化报,2012-07-13(7).

[4] 参见文化部下发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十二五”规划纲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