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哺乳动物
哺乳动物简介
现存的哺乳动物超过4000种,是当今世界上躯体结构和功能最复杂、进化水平最高的动物类群。多数哺乳动物的体表覆盖着毛发,可以防止热量散失。胎生、哺乳、恒温是哺乳动物的三大特征。
分布于澳大利亚和新几内亚的鸭嘴兽具有鸭子一样宽而扁的嘴,指(趾)间有适于游泳的蹼,是哺乳动物中的低等类群。和多数哺乳动物不同,鸭嘴兽是卵生的,属于哺乳纲中的原兽亚纲。和它进化水平相当的现存原始哺乳动物还有针鼹和长吻针鼹。
分布于澳大利亚的大袋鼠、考拉(树袋熊)属于后兽亚纲。这些哺乳动物还没有真正的胎盘,幼崽出生以后需要在育儿袋里继续发育。
真兽亚纲的动物是高等哺乳动物。它们有了真正的胎盘,胎儿在母体内发育完善才生产出来。高等哺乳动物的乳腺发达,可以为幼崽提供充足的营养。刺猬、蝙蝠、猕猴、野兔等都是真兽亚纲的动物。
哺乳动物为什么是最高等的动物?
哺乳动物在繁衍后代方面的优势在于胎生和哺乳。对鱼类来说,它们产完卵后就任其自生自灭,而水环境是复杂多变、敌害众多的,所以鱼类需要大量地产卵来弥补生存率低的不足。例如,一条30~40厘米长的鲤鱼一次就产卵20万至40万粒。爬行动物出现了羊膜卵,使动物的繁殖摆脱了水的束缚,母亲可以选择一个更安全、更适宜的环境孵化幼崽,这样它们的产卵数就可以大大降低。例如,鳄鱼一般每次产卵20~90枚,比鱼类的产卵数少了很多。胎生的出现,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一个飞跃。胎生使哺乳动物的子代生存在一个稳定的**环境——羊水里,这里温度恒定,营养由母体通过血液提供,遇到危险能随母体迅速转移,所以哺乳动物的子代受外界影响更小,成活率更高。因此,哺乳动物的繁殖效能更高,它们只需要繁殖少数几个子代,就能完成延续种族的任务。例如,马、牛、羊等动物一般每年繁殖一次,每次只产一胎。哺乳动物中除鸭嘴兽、针鼹等少数种类是卵生外,其他的都是胎生动物。
哺乳动物的幼崽可以不必在对外界非常陌生时就为食物奔波,也避免了因为没有经验摄入有毒的食物,还避免了在消化系统还很脆弱时就消化粗劣的食物,更避免了因自己取食带来的种种危险。母乳是养分充足且易于消化的纯天然的优质婴幼食品,可以有效地保证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使无效繁殖的数量大大降低。初生的幼小生命不再会因自然灾害和恶劣的气候环境而缺吃少喝,母亲体内的脂肪足以维持小型“乳汁厂”的开工投产。动物的乳汁含有蛋白质、脂肪、乳糖、钙、钠、镁、氯、钾等多种营养物质,还含有调节生命活动的维生素和激素。海豹和鲸鱼的乳汁富含营养,脂肪含量超过50%,因而一头小鲸每天能靠乳汁增重100千克。野兔每周仅给仔兔喂两三次奶就够了,原因是它们的乳汁中含有25%的脂肪。
恒定的体温使哺乳动物有更高的代谢效能,能获得更充足的能量,充足的能量又使它们的捕食效率更高,这样它们就可以从每天繁忙的摄食活动中解脱出来。同吃同住的家庭生活模式,使幼小的哺乳动物获得了更多的生存机会。哺乳动物在家庭生活的圈子里不仅养育和护卫自己的后代,更注重培养后代的觅食和防卫御敌能力。食物结构的改善促进了大脑的发展,从而使哺乳动物能够将智能和经验代代相传,长久受益。这一切都促进了哺乳动物向更高的层次进化。
一、哺乳动物中的另类
你知道吗?动物界常有许多怪事,像鱼的鲸不是鱼,善于在水中游泳的企鹅却是鸟,无翼不能飞的鸵鸟是鸟,而有翼能飞的蝙蝠却不是鸟。
蝙蝠不是鸟
为什么蝙蝠不是鸟呢?蝙蝠没有真正的翅膀。它们的翅是由前后肢和尾之间的一层薄薄的皮膜连接而成的,没有羽毛。虽然它们的身体结构和鸟类有相似的地方,比如胸骨和胸肌都很发达,能像鸟类那样展翼飞翔,但它们不是鸟类而是哺乳动物。因为蝙蝠的体表没有羽毛而有毛发;它们的嘴里有牙齿,而鸟类角质的喙里没有牙齿;蝙蝠体内有膈,将体腔分为胸腔和腹腔,鸟类则没有这样的构造。另外,从生殖方式上看,蝙蝠是胎生哺乳,而不像鸟类那样卵生。这些特征说明蝙蝠是名副其实的哺乳动物。
鲸鱼不是鱼
图6-1 鲸
鲸(图6-1)拥有像鱼一样的梭形身体,后肢完全退化,多数种类背上还长有背鳍,尾巴也适应水中生活而呈水平鳍状,这些都使它们适于在水中游泳。所以人们常称鲸为鲸鱼。但鲸的体表是光滑的皮肤,没有鱼那样的鳞片;它们的前肢特化成鳍状,内部结构则与哺乳动物的前肢构造相似;还有,鲸用肺呼吸,拥有恒定的体温,胎生哺乳,幼体体表长有体毛,小鲸要吃一年的乳汁才能长大。这些特征说明鲸是哺乳动物而不是鱼。
我们有时看到电视节目报道某处海滩发现了搁浅的鲸鱼或海豚。有人说这是它们集体“自杀”。科学家在研究了搁浅致死的抹香鲸的骨骼后发现,许多抹香鲸都出现了骨头坏死的现象。这种情况与潜水员类似,潜水员在潜到深海之后如果上升过快,一些惰性气体,如氮气或氦气就会以气泡的形式残留在体内,造成身体不适或急性障碍。抹香鲸在海洋里捕食经常需要下潜到超过3200米深的地方,有时还需要迅速浮上浅海。这时体液中的氮气就会涌出形成气泡。如果这些气泡影响到骨骼,那么一些骨骼组织会因局部坏死而留下许多小凹洞。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类活动改变了海洋哺乳动物的活动规律。海军的军事演习、潜艇活动产生的水底噪声,都会让鲸鱼和海豚惊慌失措,让它们迅速浮上水面。长期如此,它们的骨头坏死严重,最终出现了在海滩搁浅死亡的结局。
鸭嘴兽不是鸟
鸭嘴兽(图6-2),又称鸭獭,虽然长着鸭子一样的嘴,但它不属于鸟类,而是现存最原始的哺乳动物。鸭嘴兽属哺乳纲单孔目鸭嘴兽科,栖息于澳大利亚东部地区和塔斯马尼亚州。
图6-2 鸭嘴兽
鸭嘴兽体长约60厘米,全身密被浅黄到深褐色的软毛。身体短粗,尾巴又扁又宽,特别像海狸的尾巴。鸭嘴兽通过宽扁的嘴在水下淤泥中挖掘甲壳类、软体动物等作为食物。鸭嘴兽在水中进行**,雌兽每次可以产下1~3枚软壳卵,然后自己孵卵,孵化期大约14天。小鸭嘴兽孵化出来之后,通过可以伸缩的舌舐吮从母亲乳腺流出的乳汁,4个月后断奶。
鸭嘴兽有好多性状与爬行动物相似,也有一些性状与鸟类相似。例如,它的嘴很像鸭子嘴,脚上有蹼和趾,口中没有牙齿的特征很像鸟类;缺乏完善的调节体温的能力,受环境温度限制大,这一点又很像爬行动物;它还具有泄殖腔、卵生、幼胚借卵黄的滋养而成长等特性,就更像鸟类和爬行动物。但鸭嘴兽体温相对恒定,通过乳汁哺育后代等特征更接近哺乳动物。鸭嘴兽的身体构造表明,现存的哺乳动物和鸟类是由古代爬行动物进化而来的。鸭嘴兽是一种在地球上生活了2200万年的古老动物,现在仍在继续适应和进化的途中,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直到20世纪初,鸭嘴兽还被人猎杀获取皮毛,后来由于实行保护政策,脱离了灭绝的危险。鸭嘴兽现在已经成为澳大利亚的象征,常常被选为全国性活动的吉祥物。
二、蝙蝠的回声探测器
你知道吗?猎隼在白天活动,可以猎杀麻雀等小型鸟类,也吃老鼠,有时也吃一些昆虫,靠敏锐的视觉和高超的飞行技术捕获猎物。猫头鹰在夜间捕食,通过敏锐的视觉和出色的听觉锁定猎物的方位。蝙蝠视力极差,基本上只能分清白天和黑夜,而它们又是昼伏夜出的动物。那么,在漆黑的夜里,蝙蝠是怎样准确地锁定猎物,躲避障碍物的呢?
图6-3 蝙蝠
蝙蝠(图6-3)发射超声波主要是为了探测食物的方位、躲避障碍物。它们使用的声波频率通常为40000~300000赫兹,波长为1~3毫米。
以几乎静止不动的小型对象为食物的蝙蝠(吃停在树上的昆虫或浆果之类的蝙蝠种类),觅食所用的声波频率较低,相对恒定,约为150000赫兹。
而在飞行中捕食猎物的蝙蝠不光要确定猎物的方位,还要测定猎物的移动速度,它们都善用频率不断变换的声波探测。食虫蝙蝠常将自己的身体倒挂在树枝上或岩壁上,而它们的头却不停地向四面八方旋转,每秒发出10~20个信号,每个信号包含50个声波振**,起始频率与结束频率分别为90000赫兹和45000赫兹,使两种不同的频率在一条信息中出现。蝙蝠通过测量与定位回声声波变化来给飞行中的猎物定位定向。猎物迎面飞来,蝙蝠就会收到由长变短的反射声波,猎物的飞行速度与反射声波波长压缩的程度成正比。倘若猎物与蝙蝠逆向飞行,则收到的回声的波长会变大,速度越快,收到的回声频率也就越低。
蝙蝠的回声探测器具有很高的精确性。不同质地的物体对声波的反射不尽相同,平整光滑的物体反射声波效果最佳,柔软粗糙者则使声波衰减。科学家经研究发现,蝙蝠竟能将面积相同的绒布、胶合板以及砂纸区别开来。
爱吃鱼的蝙蝠的回声探测器不仅能在空气中工作,对水也有极强的穿透力。它们紧贴水面飞行,并向水中发送信号。大部分回声从水面反射回来,在空气中消散。此外,进入水中的声波也很难探测到鱼的方位,这是因为含80%水分的鱼体与周围水环境的传声特性非常接近。幸亏鱼体内的鱼鳔(俗称鱼泡)里充满空气,蝙蝠可以通过鱼鳔探测到鱼的准确位置,进而将鱼轻松捕获。
人无完人,蝙蝠也一样。蝙蝠的回声定位系统也不是尽善尽美的。在有玻璃幕墙的大型建筑物前,经常有撞死、撞伤的蝙蝠。研究人员认为回声定位系统具有声学反射镜特性,光滑、垂直的建筑表面形成了“声学镜面”,光滑平面反射的声波远离蝙蝠的行进方向,接收不到反射声波的蝙蝠认为前方空无一物,继续高速飞行,而这也成了蝙蝠的感官陷阱。
三、嗜血的“魔鬼”——吸血蝙蝠
你知道吗?在现实生活中,当吸血蝙蝠用锋利无比的牙齿咬开动物的皮肤时,受害者常常毫无察觉。在吸血蝙蝠的唾液中还有防止血液凝固的物质,能让被咬的动物流血不止。
图6-4 吸血蝙蝠
吸血蝙蝠(图6-4)是名副其实的以血为食的类群,也是哺乳动物中唯一的吸血种类。吸血蝙蝠分布在美洲中部和南部,体形较小,最大的个体体重不超过40克。它们的头骨和牙齿已高度特化,上门齿特大,上犬齿演变成小刀状,均有异常锐利的“刀口”。吸血蝙蝠的后肢很强壮,它们能在地上迅速移动,甚至能进行短距离跳跃,飞行能力也很强。它们没有尾巴,有鼻叶。通常情况下,一只吸血蝙蝠每个繁殖季节只孕育一个后代。它们往往生活在完全不见光的地方,如洞穴、老井、空心树中等,这些地方栖息的吸血蝙蝠数量从一只到数千只不等,常常还生活着其他种类的蝙蝠。每个吸血蝙蝠家族通常只有一只雄性,雌性吸血蝙蝠及其后代的数量则在20只左右。
吸血蝙蝠每隔几天便要享受一顿血餐。它们的牙比其他蝙蝠少,但前排牙齿已演化成锋利的刀片,可以极准确地割开熟睡动物的皮肤,而不被那些动物察觉。由于吸血蝙蝠的唾液中含有抗凝血的化学成分,因此它们可以痛快畅饮被吸血动物的血液,一次的吸血量可相当于自身体重的一半。吸血蝙蝠的肾脏很特殊,使它们在吸血后不久就能排尿,将所吸血液中的大部分水分排出体外。这样,吸血蝙蝠就能轻装返回栖息地,既减少能量消耗,又减少危险。回到栖息地后,吸血蝙蝠继续消化这些脱水的血液,直到形成粪块。
本来,吸血蝙蝠主要吸食马、牛、鹿等动物的血液,但近年来因为栖息地受到了人类活动的破坏,吸血蝙蝠有时也会咬伤人类。据报道,委内瑞拉一个叫瓦劳的偏远部落经常遭到吸血蝙蝠的袭击。有的吸血蝙蝠携带致病菌,这导致数十人被咬后身亡,甚至一些研究人员也成了受害者。
四、哺乳动物对工具的使用
你知道吗?养鱼的人都知道,由于经常给鱼喂食,当有人靠近鱼缸的时候,鱼就会来到水面张开嘴等着投食。多数人不知道的是,鱼永远也不会认识给它们喂食的人,它们来要食物是因为简单的条件反射。同样,鳄鱼也不会认识饲养员,只要距离合适,它们随时都有可能攻击饲养员。但乌鸦可以记住偷猎者的面容,当偷猎者再次出现时乌鸦会向同类发出警报。哺乳动物同鸟类一样,是高智商动物,很多哺乳动物都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它们的一些行为常常让人觉得不可思议。
海獭可以做一件我们一度认为只有人类才会做的事:利用工具来达到某个目的。它先在海里捞起一只贻贝,然后在水面仰卧漂浮,并在肚皮上放一块石头,接着用前肢捧着贻贝,用贻贝撞击石块。由于在水里使不上劲,再加上它动作笨拙,要把一只贻贝打开,通常要猛敲30多次。但为了享受到美味的贻贝肉,海獭非常耐心地做这件事。吃完一只,它会把那块石头挟在腋下,潜入水里再寻找下一只贻贝,然后以同样的方法打开。
一种生活在非洲森林里的卷尾猴,会将一种拥有超厚果皮的核果收集起来,扔在一个固定的地方,让它的外皮腐烂变软,三四天后再搬回去,用巨大的石块将核果砸碎,吃掉里面的种子。这种猴子的体重虽然只有十几斤,却能搬起相当于自身体重2倍的石块去砸核果。
图6-5 黑猩猩
黑猩猩(图6-5)有着很强的学习能力,能使用天然工具,甚至能制造一些简单的工具。研究人员发现,当一只黑猩猩把青苔当作海绵吸水供自己饮用之后,它的家族成员也很快学会了这种获得清洁饮用水的方法,并且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黑猩猩不但会用现成的工具,而且会自己制造工具,甚至学会了“琢磨”工具。丛林里的黑猩猩经常吃一种坚果,会在**的树根或石块上找一个大小相当的凹坑,把坚果放进去,再找一块大小适宜的石头,用适当的力气,既能恰好砸破果核,又不会将果仁砸得粉碎。据科学家观察,小黑猩猩要将这一“技术”掌握好,就要不断地向父母和其他同类学习,几年以后才能砸得恰到好处,这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图6-6 行军蚁
在森林里,行军蚁(图6-6)可不是好惹的。它们特别凶猛而且数量众多,其他动物搞不好就会被它们咬伤甚至吃掉。昆虫、蜘蛛、蝎子、蜥蜴等多数小动物遇到行军蚁都是赶快躲得远远的,以免引火烧身。但是黑猩猩遇到行军蚁就不会这么做。行军蚁在地面前进,黑猩猩就爬到树上用一根树枝插到行军蚁的队伍里,然后将钓上来的行军蚁吃掉。小黑猩猩一开始不知道这么做,直接蹲在地上抓行军蚁吃,但很快就受不了行军蚁的疯狂进攻和啃咬,不得不赶紧逃走。通过观察学习,小黑猩猩最终学会了成年黑猩猩吃行军蚁的方法。
五、狗的嗅觉
你知道吗?人能嗅出2000~4000种气味,训练有素的人,甚至能辨别10000种气味。然而在动物界,还有比我们嗅觉更灵敏的,比如狗,它们能分辨大约200万种不同的气味。
人类的嗅觉相当敏锐,在1立方米的空气中,只要有1/10000毫克的人造麝香,人就能嗅出来。狗不仅能嗅出比人多得多种类的气味,而且具有高度的“分析能力”,能够从许多混杂在一起的气味中,嗅出要寻找的那种气味。所以,有人说狗是靠鼻子生活的动物。
狗的鼻子究竟有什么特殊之处呢?各种动物的鼻子构造大致相同,鼻腔上部有许多褶皱,褶皱上有一层黏膜,黏膜上覆盖着一层黏液,黏膜里藏着许多嗅觉细胞。具有气味的物质分子溶解在黏液里,并刺激嗅觉细胞,嗅觉细胞兴奋之后,就会向大脑皮层的嗅觉中枢发出神经冲动,大脑皮层就产生了味觉。由于狗鼻子里的嗅觉细胞的数量和质量都比绝大多数其他动物的更胜一筹,所以它们辨别气味的能力也更强。
猎人可以利用猎犬敏锐的嗅觉去打猎和追踪猎物,警察利用警犬灵敏的嗅觉侦破案件,科学家从狗鼻子得到启发,仿造出“电子警犬”,用来识别和分析各种可疑的气味。随着人类对狗鼻子更深入的了解,狗敏锐嗅觉背后的机理将在人类的生活中发挥更大作用。
六、关于老鼠的一些知识
你知道吗?从进化程度上说,老鼠与人有90%的相同基因,是一类高智商动物。在遇到人类设置的种种意在谋取它们性命的“陷阱”时,老鼠所表现出来的成熟和机巧,甚至超过了8岁的儿童。
图6-7 老鼠
老鼠(图6-7)是人们熟悉的动物。当想到它们会啃噬家具、糟蹋粮食的时候,人们会对它们痛恨无比;当想到它们聪明机智、活泼机敏时,人们又对它们有了一些喜欢。对生物科学研究者而言,老鼠是不可多得的实验材料,它们因为容易饲养、繁殖迅速、和人亲缘关系较近,可以代替人体进行很多实验。下面关于老鼠的一些知识,可以帮助大家更清楚地了解它们。
分布最广的老鼠是褐家鼠,又称沟鼠,由于具有偷乘轮船的本领,几乎在世界各地都能见到它的身影。
老鼠的门齿每年长52~65厘米。如果不让它们磨牙,它们就会因为牙的疯长而无法张口进食。虽然长得快,老鼠的牙却很容易磨损,为了使自己的牙保持一个合适的长度,老鼠只得不断啃咬接触到的一些硬东西,包括水泥、砖、木头、电线等。
老鼠的繁殖能力极强。如果遇到食物充足、空间足够的理想环境,一只雌鼠一年要受孕几次,每次8~10胎。俗话说:一公加一母,一年两百五。
老鼠行动机警灵活,怕人,喜欢在窝—食物—水源之间建立固定路线,以避免危险。老鼠有很强的记忆性和拒食性。熟悉的环境改变一部分,会立即引起它们的警觉,使它们不敢向前,在经过反复熟悉后它们才敢在新环境里活动。如果在某处受过袭击,它们会长时间回避此地。
老鼠适应环境的能力极强。在沙漠等干旱地区的老鼠,可以长时间不喝水,有的种类甚至可以终生不喝水,仅靠食物中的那点水来维持生命。在食物上,老鼠也表现出了特别强的适应能力。它们食性很杂,从五谷、蔬菜、植物根茎,到肉类、皮骨甚至人类的皮鞋,即使是像蛇、蝎一类有毒的动物,它们也照吃不误。在世界上许多地方,都发生过群鼠与毒蛇相斗,最后咬死毒蛇,吞食蛇肉的现象。
老鼠的免疫力也特别强。许多能致人或其他动物于死地的恶性细菌和病毒,老鼠却不会感染。这就是有些老鼠虽然生活在那么肮脏污浊的环境中,却很少患病的原因。
并不是所有的老鼠都和人有利益冲突,很多种类都生活在偏僻的环境中,如沼泽地和热带雨林。有些种类的老鼠甚至面临着灭绝的危险,亟待人类保护。
七、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
你知道吗?在辽阔的非洲草原上,生活着世界上最高的动物——长颈鹿。长颈鹿怎么获得食物,怎么抵御狮子的猎杀呢?它为什么要长那么高的个子呢?
长颈鹿(图6-8)是非洲特有的一种动物,生活在稀树草原和森林边缘地带。长颈鹿营集群生活,但组织较为松散,有时也和斑马、鸵鸟、羚羊混群。长颈鹿一般在早晚出来觅食,主要吃各种树叶。它特别耐渴,很少喝水,嗅觉、听觉非常敏锐,生性机警、胆子很小,站着睡觉,以便遇到危险时可以56千米/时的速度快速奔跑。平时,长颈鹿走路慢条斯理、优雅大方,步履与众不同,是左前肢、左后肢与右前肢、右后肢交替前进。繁殖期不固定,孕期14~15个月,每胎产1仔,3.5~4.5岁性成熟,寿命约30年。
图6-8 长颈鹿
长颈鹿是陆地上最高的动物。最高的雄性长颈鹿身高可达6米,脖子长达3米。成年雄性体重可达2吨。长颈鹿的颈椎数和其他哺乳动物的一样,都是7块,只是它的颈椎骨比一般动物要长很多。长颈鹿不仅脖子长,腿也长。这样才能让它够到最高处的树叶。此外,它的舌头也特别长,可以超过40厘米,能轻易地将树叶等食物卷进嘴里吃掉。长腿和长脖子给它带来最大的不便是喝水困难。长颈鹿需要叉开前腿或跪在地上才能喝到水。这时,长颈鹿很容易遭到狮子等天敌的捕杀。
最初发现长颈鹿的时候,人们对它那高高的个子和长长的脖子感到惊奇,它的长脖子甚至引发了生物学家对生物进化的争论。让-巴蒂斯特·拉马克解释说,长颈鹿的祖先生活在非洲草原上,遇到干旱季节,为了吃到树顶的树叶,就努力伸长脖子,经过努力,这头长颈鹿的脖子伸长了,而它的长脖子变异是可以遗传的,于是它的下一代也拥有了长脖子,再遇到干旱,下一代再努力伸长脖子吃树叶,脖子又伸长了一些,这种变异逐渐积累并遗传下去,就形成了今天的长颈鹿。这就是获得性状能够遗传的理论。达尔文则认为,长颈鹿的祖先存在着差异(变异),有脖子长一些的,也有脖子短一些的。遇到干旱季节,干旱的环境选择了脖子长这种变异,使这种类型的在生存斗争中获得胜利生存下来,脖子短的类型则由于吃不到高处的树叶而饿死(被淘汰)了。脖子长的后代还可以产生变异,有脖子更长的类型,也有脖子较短的类型,脖子更长的类型在更严重的干旱环境中生存了下来,其他的被淘汰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自然选择,就形成了今天的长颈鹿。今天人们普遍认为达尔文的解释是正确的,拉马克的获得性状能够遗传的说法是错误的。
长颈鹿站立时,头高出心脏2.5~3米,为了确保新鲜血液能够输送到头部,它的心脏泵压可达300毫米水银柱,是一般哺乳动物的2~3倍,是天生的“高血压”。这么高的血压如果换成一般动物,立即会得脑出血死亡,而长颈鹿却通过长期的进化适应了这种高血压,不仅平时站立时安然无恙,即使在饮水时将两条前腿大幅度叉开,头部低于心脏的位置,在高血压加上重力的影响下,也能够泰然自若。原来长颈鹿的颈部有许多缓冲血压的小动脉网络,使它在低头时血液到达头部时的压力不会太高,而且当它低头时,颈动脉会自动关闭,使流向脑部的血液也随之减少,这保证了它脑部的血压不会突然升高。另外,长颈鹿紧绷在身上的皮肤也能帮助它控制血压。
由于长颈鹿的面部肌肉比较少,没有表情肌,所以在我们看来它总是一副漠视一切的样子。在草原上,狮子是长颈鹿最大的天敌。但成年长颈鹿的4条长腿可以让它高速奔跑,所以多数情况下狮子只能猎杀那些未成年的小长颈鹿。只有在实在没有别的指望的时候,狮子才会群体协作去猎杀成年长颈鹿,这时狮子需要冒随时被长颈鹿的硬蹄踢碎骨头的危险。
八、最大的有袋动物
你知道吗?在动物界,母亲对幼崽的保护措施多种多样。雌虾会将卵和幼虾携带在游泳肢间的缝隙里,母猴常把幼崽背在背上,母狼在紧急时刻会把幼崽叼在嘴里。还有一类动物,常常把幼崽装在身上的育儿袋里,这是一种特殊的适应。
世界上现有约250种有袋动物,其中约170种产于澳大利亚及其附近岛屿。澳大利亚出产的有袋动物,已经高度适应大洋洲的生态环境,所以澳大利亚被称为“有袋动物之国”。
在有袋动物中,最大的要数大袋鼠(图6-9)了。大袋鼠属于有袋目袋鼠科大袋鼠属,共有14种。成熟的雄性大袋鼠,站起来可超过2米,比一般的人还高;体重将近90千克,也比人重;从鼻尖至伸直的尾尖直线长度将近3米。大袋鼠在野外靠后肢跳跃,所以后肢高度发达,为前肢的5~6倍长。前肢细短,平时不接触地面,只有在吃草时才着地。
图6-9 大袋鼠
它们用力一跳,能够跃过2米高的篱笆或7米宽的壕沟。大袋鼠有一条粗长的尾巴,最长的可达1.3米。休息时,它们用后肢和尾巴支持身体,构成稳定的“三条腿”;跳跃时,长尾巴保持身体平衡。
大袋鼠白天休息,黄昏出来觅食。它们是植食性动物,在森林、草原、灌丛都能发现它们的身影。大袋鼠有时会把公路上往来的车辆当作天敌来袭,会成群跳到公路上撞击汽车。经常有小汽车被它们撞翻,也经常有大袋鼠被汽车撞伤或撞死。所以,澳大利亚的一些公路旁会竖起画有大袋鼠的牌子,提醒过往司机注意。
九、最大、最重的动物
你知道吗?在陆地上生活的动物,就要涉及支撑体重的问题,所以特别重的非常少。在中生代,最重的恐龙是阿根廷龙,最大身长42米,体重超过90吨。在我国发现的马门溪龙,长约22米,重约55吨。由于体重过大,这些恐龙每天摄食超过20小时,行动迟缓,终生站立。现代最重的陆地动物是非洲象,重约6吨。在水中生活的动物,可以靠水的浮力托起身体,不涉及支撑体重的问题。所以,地球上最大的动物在水中,它就是蓝鲸。
图6-10 蓝鲸
现代,地球上最大、最重的动物,是生活在海洋中的蓝鲸(图6-10)。据记载,最大的一头蓝鲸,体长达34米,体重为190吨。它的体重相当于30头非洲象或3000个人。一条舌头就重3吨,相当于半只大象。心脏有0.5吨,血液有8吨,一只鳍的长度就有4米,把它的肠子拉直,有200~300米长。蓝鲸的力气极大,相当于一个中型火车头的拉力。别看蓝鲸体形庞大,它在海里游起来也是很快的!蓝鲸通常会以20千米/时的速度前进,在冲刺时可以达到50千米/时。
蓝鲸虽然生活在大海里,但它是哺乳动物,和陆地上的狮子、老虎等动物一样,用肺呼吸,所以会时常露出海面(大概间隔15分钟),呼吸新鲜空气。它的鼻孔和陆地上的兽类不同,没有鼻壳,鼻孔长在头顶上。个体大的蓝鲸,肺有1吨多重,能容纳超过1000升的空气,可以不必经常浮到海面上来呼吸。蓝鲸呼气时会把附近的海水卷出水面形成喷泉一样的高达10米的水柱,同时发出响亮的声音。人们据此可以在大海上发现它的踪迹。
蓝鲸的嘴巴里有两排像筛子一样的板状须,肚子里还有很多像手风琴风箱一样的皱褶。在进食时它将海水、小鱼、小虾(主要是磷虾)、水母以及各种浮游生物一起吞下,然后再一闭嘴,将海水从须缝间排出,滤下的食物则被吞下。蓝鲸栖息的海湾都有大河入海,河水带来了丰富的饵料,使这些地方有大量的浮游生物,这使蓝鲸有丰富的食物来源。蓝鲸的食量特别大,每天要消耗2~5吨食物。如果肚子里的食物少于2吨,它就会感到饥饿。
蓝鲸白天在水深超过100米的深水区觅食,晚上会到海面觅食。多数蓝鲸都喜欢独来独往,但有时它们也会集结成50头左右的大群。它们之间怎样交流信息呢?研究表明,蓝鲸能发出比喷气式飞机的声音还大的超过180分贝的声音,每次20秒左右。蓝鲸通过声音来求偶、觅食和传递种群里的其他信息。
蓝鲸在冬季繁殖,每次产一到两头幼鲸。幼鲸出生时体重就超过2吨,体长超过7米。为了让幼鲸顺利呼吸,母鲸会把幼鲸托出水面让它呼吸第一口空气。由于幼鲸没有能动的嘴唇吸吮乳汁,母鲸会凭借肌肉收缩将乳汁直接喷射到幼鲸的嘴里。蓝鲸的乳汁营养极为丰富,脂肪含量为牛乳的10倍,所以幼鲸发育非常迅速,8个月就可以长到15米,超过20吨,可以自己觅食生活了。蓝鲸8~10岁时成年,寿命最长可达100岁。
蓝鲸由于体形巨大,目标突出,很容易被人类猎杀。日本、挪威、冰岛等国家都有捕鲸船。20世纪初的时候,蓝鲸的数量还非常多。由于多年的大量捕杀,再加上海洋环境污染等因素,蓝鲸的数量锐减,处于濒危状态。
十、最能睡的动物
你知道吗?鸟类与哺乳动物或多或少地都需要睡眠休息。马、牛、驴、象等动物一天只需睡上三四小时,人每天则需要睡8小时左右。有很多动物用类似睡眠的方式度过食物稀少的严冬,如棕熊和蛇。在所有冬眠动物中,最能睡的就数睡鼠了。
睡鼠的外形很像家鼠,但它们和松鼠的亲缘关系更近。世界上的睡鼠有7属15种,我国有2属2种,主要分布在新疆北部的阿勒泰一带。睡鼠都有冬眠的习性,尤以产于英国的睡鼠冬眠时间最长。
睡鼠主要营树栖生活,是一类小型啮齿类动物,体长10厘米左右,尾长和体长差不多。背部一般呈赤褐色或灰褐色,腹部灰白色或白中带黄,尾巴扁而蓬松。
小型啮齿类动物的寿命一般很短,有的只有几个月,我们常见的家鼠的自然寿命只有2年左右。而睡鼠的寿命长达5年,这有什么秘诀吗?科学家经仔细研究发现,它们长寿的秘诀就是睡觉。
睡鼠的一生多数时间(接近3/4)都在睡觉。在一年四季里,睡鼠只在夏季出来活动,秋季、冬季、春季都在冬眠。入秋之前,成年睡鼠的体重只有15~22克。秋天到了,它们摄入大量的榛果、黑莓以及各种树木的果实,体重迅速上升到25~40克。体内储存了充足的脂肪之后,睡鼠就躲进巢穴开始冬眠了。一种英国睡鼠的冬眠时间可达7个月。在这段时间里它的呼吸几乎停止,不吃不动,身体也变得僵硬,不论外界环境多么嘈杂,依然酣睡。第二年5月初,睡鼠才醒来。晚上,它们从松软的巢穴爬出来,进食植物花朵和嫩芽,也吃各种植物果实和昆虫,有时也偷吃鸟蛋。天亮了,睡鼠就赶紧回到窝里继续酣睡。
随着体力逐渐恢复,睡鼠开始寻找配偶。**之后母睡鼠就会到灌丛里或大树上用树叶和咬碎的树皮建造一个葡萄串大小的窝。母睡鼠一次会产下4只小睡鼠,最多可达7只。在以后的2个月里,它用乳汁哺育孩子,并看护着它们顺利成长。
睡鼠一年只繁殖1~2次,在自然界里算是繁殖能力较差的动物。近年来由于人类的侵扰,很多睡鼠没有摄入足够多的能量就饿着肚子开始漫长的冬眠,大部分都死掉了。再加上天敌捕食、人类捕捉,野生睡鼠已经非常少见了。在大城市的宠物市场上我们还能见到它们的身影,售价高达每只700元,多数是人工繁育的。
在欧洲,人们已经展开了保护睡鼠的行动。他们为睡鼠建造了供其冬眠的小箱子,也不再砍伐农田之间的灌丛,从而让睡鼠拥有更多的摄食和活动空间。希望这种享受睡眠的动物能长期与我们和平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