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 刘师培学谱简编

凡例

一、谱主生平,概以每年之月、日系之;因事不详,无法系以月、日者,则置于该年之末。

二、谱主所作诗、文,凡有撰著时日可稽,或经推敲大体可以确定撰著时日者,概以撰著时日系之;如撰著时日不详,则以发表日期系之;无法系以月、日者,系于全年之末。

三、谱主诗文中误植之字,以[ ]号纠正之,并将正字注于[ ]内。

清光绪十年甲申(1884年) 1岁

6月24日(农历闰五月初二),刘师培先生出生于扬州城青溪旧屋(今东圈门14号及14—1号)。名师培,乳名闰郎,字申叔,一字鲁源,号左盦,曾改名光汉,化名金少甫,笔名光汉子、光汉人、世培、激烈派第一人、申、韦裔、豕常之裔、无畏等。按,师培、申叔,有师事于西汉经师申公培之意。

刘师培先祖“自溧水迁扬州,世为仪征人”。[1]按清代扬州府治,领二州(高邮、泰州)、六县(江都、甘泉、仪征、兴化、宝应、东台)。该地位居江淮之间,大运河纵贯南北,历史悠久,文化璀璨,向为人才辈出之所,而且学术素来发达,清代朴学大师王念孙、王引之、汪中、焦循、阮元等皆为该地学者,有“扬州学派”之称。刘师培曾祖刘文淇、祖父刘毓崧、伯父刘寿曾都以治《春秋左氏传》而闻名,亦为“扬州学派”成员,其家门前署联“红豆三传,儒林趾美;青藜四照,宝树联芳”[2],可见其家风。

刘文淇,字孟瞻,生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卒于咸丰四年(1854年)。他科名不高,仅为优贡生,以课徒游幕为生。但由于其舅凌曙的教导与影响,加之本人的艰苦努力,故在经学研究方面成绩卓著,为当时学界所推重。他一生精研《春秋左氏传》,著有《左传旧注疏证》、《左传旧疏考正》、《楚汉诸侯疆域志》、《扬州水道记》、《青溪旧屋文集》等传世之作。

刘文淇之子刘毓崧,字伯山,生于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卒于同治六年(1867年)。亦以课徒游幕为生,长于校书,居曾国藩、曾国荃幕中最久,任事金陵书局。一生科场不顺,仅以荐授八旗官学教习。继承父志,于《左传》之学多所发明,著有《春秋左氏传大义》,另有《周易旧疏考正》、《尚书旧疏考正》、《王船山年谱》、《通义堂文集》等传世。

刘毓崧共有四子:寿曾、贵曾、富曾、显曾。四子中以长子寿曾最有名。刘寿曾,字恭甫,生于道光十八年(1838年),卒于光绪八年(1882年)。也以游幕校书为生,助父校书多种。同光间两中副榜贡生,科名仅此而已。曾被保举知县,加同知衔。其志向仍在左氏之学,立意完成祖父刘文淇所未竟之《左传旧注疏证》,但虽殚精竭虑为之,亦仅整理到“襄公四年”而已,卒未成完璧。著作还有《南史校义集评》、《芝云杂记》、《文谱类释》、《传雅堂文集》等。

刘师培之父刘贵曾,字良甫,生于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卒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早年曾佐父兄为文事,并游幕于南昌等地,后返扬州理家,与当地士绅一同助守令治事。为光绪丙子科、己丑恩科副榜举人,敕授文林郎。家学方面曾助兄寿曾作《左传旧注疏证》,遂通两汉古文家法。另有《左传历谱》、《尚书历草补演》、《礼记旧疏考正》、《抱瓮居士文集》等传世。其弟富曾曾忆及:刘师培初生之时,贵曾“热香神前,忽潸然下泣,予在旁言曰:生儿如愿,极喜庆事,何反感伤为?”[3]不知感伤何事。

刘师培之母李汝谖,系江都小学家李祖望之次女,通晓经史。李祖望,字宾嵎,通史博经,尤嗜六书金石之学,有《说文统系表》、《古韵旁证》、《说文重文考》、《小学类编》、《锲不舍斋诗文集》等传世。

刘师培之姊刘师铄,字卫仪,后适江都梅兆婍。

本年,中法战争,中国方面在福建、台湾的交战中损失惨重,福建水师几近覆没。

章太炎17岁,初读四史、《文选》、《说文解字》。

王先谦《续东华录》四百一十九卷成。

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年) 8岁

学《易》,已通《周易》的变卦法,“日变一卦”。[4]

按刘师培秉承家学,开蒙起便从母读经书,且聪颖异常,读书一目十行,过目成诵,故8岁便能研《易经》。

本年,芜湖、无锡、南昌、宜昌等地接连发生反洋教事件。

章太炎开始撰写《膏兰室札记》,于《荀子》、《管子》、《吕览》、《尔雅》、《周礼》、《礼记》、《史记》、《文心雕龙》等书逐条考释文句,并涉及西学。

康有为开始在广州长兴里万木草堂聚徒讲学,撰《长兴学记》以为学规,主张于义理、考据、词章外增加经世之学。康之《新学伪经考》亦刻成,谓东汉以来经学,多出刘歆伪造,刘歆“饰经佐篡”,身为新臣,系新莽一朝之学,与孔子无涉。

王先谦《荀子集解》刊行。

光绪二十年甲午(1894年) 11岁

初习诗赋,先为试帖诗,又作《水仙花赋》。秋日,在其姐戏命下,曾在半日内作成咏凤仙花之绝句60余首,次日补足百首,被亲友誉为神童。

本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战局对中方极为不利;孙中山在檀香山建立兴中会。

章太炎始交夏曾佑。夏喜谈今文经,张《公羊》说,与章相左。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被余联沅、安维峻参劾为“非圣无法”,两广总督谕令自行焚毁。《新学伪经考》被毁版。康有为赴桂林讲学。

梁启超在北京治算学、历史、地理等,与夏曾佑居所相距较近,时常聚会论学。

廖平《古学考》刊行。

朱一新卒,有《无邪堂答问》存世。

光绪二十一年乙未(1895年) 12岁

勤奋于学,已读毕“四书”、“五经”。

本年,北洋海军全军覆灭,《马关条约》订立,中日甲午战争结束;康有为在京联合各省会试举人1300余人,发起“公车上书”,请求皇帝拒和、迁都、练兵、变法。

康有为在北京创刊《万国公报》、《中外纪闻》,又在京、沪组设强学会,在上海刊《强学报》。

严复译出赫胥黎《天演论》,并有非正式刊本。又著《论世变之亟》、《原强》、《救亡决论》、《辟韩》等文先后发表于天津《直报》。

皮锡瑞《孝经郑氏疏》、《尚书古文考实》刊行。

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年) 14岁

开始治《晏子春秋》。[5]

堂兄刘师苍中举,对其激励甚大。

刘师苍,字张侯,刘寿曾之子,9岁时,父弃世,由刘贵曾抚养成人。贵曾视师苍如己出,“躬自督教,爱逾己子,食必同席,出必与偕,乡里播为美谈”[6]。在贵曾教诲下,师苍亦通家传左氏之学,并触类旁通,于学深有心得。

本年,山东巨野教案发生,德国派兵强占胶州湾;沙俄遣舰队侵占旅顺,要求租借旅大。

章太炎因与《时务报》中康有为门徒有隙,不满康之门徒倡立孔教、神化康氏等思想与行为,遂归杭,与宋恕、陈虬等人创立兴浙会,办《经世报》,任总撰述,连续发表《变法箴言》等时评政论文章,同时成为《实学报》主要撰稿人,连续发表《后圣》、《儒道》、《儒兵》、《儒法》、《儒墨》、《儒侠》、《异术》等比较儒学与诸子学的文章,接着又主笔《译书公会报》。

康有为《春秋董氏学》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印布,书中有把《公羊》“三世”说和《礼运》“大同”、“小康”说相糅合的迹象。康有为还撰《礼运注》,并赴北京上清帝第五书,继续请求变法。

谭嗣同《仁学》写成,并与黄遵宪、熊希龄等在湖南长沙成立时务学堂,聘梁启超任时务学堂总教习。

严复、夏曾佑等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另出《国闻汇编》,严复《天演论序》在《国闻汇编》第二册刊出;严复开始翻译亚当·斯密《原富》、斯宾塞《群学肄言》。

皮锡瑞《今文尚书考证》刊行,凡三十卷,宗今文说。

商务印书馆在上海创设。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1898年) 15岁

3月24日(农历三月三日),父刘贵曾病故,终年54岁。

贵曾在世时,理家之余勤勉读书,昼夜辛劳,并以身作则,督率子弟,曾诲刘师培曰:“古语有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养身之要是在勤矣。”[7]此言对其读书治学影响极大,其一生勤奋,与父亲的教诲息息相关。

父亲去世后,虽家道日落,但仍一心向学,随母学《毛诗》郑笺、《尔雅》、《说文解字》诸书,并不时向堂兄刘师苍问学。“喜读周秦典籍,于学派源流反覆论次。”[8]

本年,光绪帝下“明定国是”诏令,宣布变法(6月11日);但新政仅维持了103天,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再度“训政”,随后杀害了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

章太炎年初应张之洞之邀到湖北筹办《正学报》,旋因思想不合离去。夏秋时节在上海《昌言报》任主笔,发表《书汉以来革政之狱》、《蒙古盛衰论》、《回教盛衰论》等重要文章,戊戌政变后避居台湾。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年初由上海大同译书局刊行。该书认为孔子“作六经”,是改“乱世之制”,尧、舜等都是孔子改制假托的圣王;孔子创立“三统”、“三世”诸义,无非是“托诸行事以明其义”。

戊戌政变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在横滨创办《清议报》,梁启超主编。

严复所译赫胥黎《天演论》木刻本刊行。

张之洞著《劝学篇》,推行“先务本,次务通”的方针,得上谕嘉奖推广。

王先谦弟子苏舆编《翼教丛编》,“专以明教正学为义”,从思想、学术甚至文体上反对康、梁为代表的新学。

王国维22岁,到上海任《时务报》报馆书记,并进入东文学社学习日文,初识罗振玉。

光绪二十五年己亥(1899年) 16岁

继续勤奋于学,“笃嗜左氏春秋,研经而外,并及子史,其答客难也,尝证穆王西征之事”,“出语惊其长老,记问冠于朋从”[9]。而且博览群籍,“内典道藏旁及东西洋哲学,无不涉猎及之”[10]。尤“以绍述先业,昌洋扬州学派自任”[11]。

另外,所读之书,如《东华录》、《扬州十日记》、刘宝楠《胜朝殉扬录》、黄宗羲《明夷待访录》以及王夫之的著作(祖父刘毓崧曾参与编纂王夫之全集并编写了王夫之的生平年谱,这予其以很大影响),颇含反满情绪,使得其很快形成传统种族意识,对中国历史上的华夷关系非常敏感。据其自述,20岁前便写出《扬民却虏录》、《读船山丛书札记》等著作,表达了自己的看法。[12]限于资料,这两部著作的系年待定。

本年,山东义和拳首领朱红灯等举义。

章太炎在梁启超主编之《清议报》上发表多篇诗文,主要有《儒术真论》、《菌说》等,并东游日本,首次会见孙中山,夏秋间返回上海,旋赴浙江,编定论学论政的第一部专著《訄书》,包括文50篇,由梁启超题名,木刻印行。

康有为在加拿大成立“保救大清皇帝会”,简称“保皇会”。

孙诒让完成《周礼正义》,凡八十六卷。

严复译约翰·穆勒《自由论》,将其题为《群己权界论》。

殷商龟甲兽骨文字始出土于河南安阳县之小屯。

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年) 17岁

上半年,先后参加童生之县、府试。府试后,词学家冒广生(字鹤亭)恰在扬州佐阅试卷,取为第一名。[13]

诗《湘汉吟》,收入《刘申叔先生遗书》(以下简称《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诗题下注“庚子”,知为本年所作;初稿题为《古意》,发表于1905年3月25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2期,署名刘光汉,收入《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词句与收入《左盦诗》者有所不同。按《左盦诗》编定于1910年,所收之诗应为定稿。

本年,义和团遭镇压,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挟光绪帝西逃;唐才常“自立军”起事失败,唐被杀。

章太炎在唐才常于上海召集的中国议会上,反对以勤王为目标,剪去辫发,公开与清廷及保皇主义决裂,并为此撰《解辫发说》一文,以明己志。

严复译《原富》脱稿。又开始译《穆勒名学》。

王先谦刻《汉书补注》百卷。

英属印度政府派遣匈牙利人斯坦因博士由印度到新疆天山南路,以和阗为主,从事调查与发掘,于尼雅河下游废址,得魏晋木简数枚,又得佛经写本残卷及奇异印本多种以归。

光绪二十七年辛丑(1901年) 18岁

参加童生之院试,被取录为生员(俗称秀才),入县学。[14]

诗《有感》,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诗题下注“辛丑”,知为本年所作;初稿同题,发表于1905年3月25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2期,署名刘光汉,收入《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词句与收入《左盦诗》者有所不同。

本年,清廷在西安发布“变法上谕”,宣称实行“新政”;《辛丑条约》签订。

章太炎赴苏州东吴大学任教,继续宣传革命;为驳斥梁启超《积弱溯源论》,撰《正仇满论》,发表于东京出版的《国民报》上,公开批驳保皇主义。

康有为著成《中庸注》、《春秋笔削微言大义考》和《孟子微》。

梁启超仍办《清议报》,撰《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中国史叙论》、《卢梭学案》等。年底,《清议报》停刊。

王国维与罗振玉主编《教育世界》杂志。

光绪二十八年壬寅(1902年) 19岁

9月4日(农历八月初三),与堂兄师慎赴南京乡试,堂兄师苍送考。夜乘船过江,师苍不幸溺水身亡,年仅29岁。师苍平日“留心文献,劬学嗜古”,“经术辞章,艺无不精”,尤熟于《元秘史》和历代西域舆地,著有《国语注补辑》、《元代帝王世系表》,其丧,“士林识与不识,无不痛惜之”。[15]一说刘师苍是去南京看望正乡试的堂弟,携一仆同行,“在镇江怡和趸船失足堕水死,仆呼救不及”。[16]

此次乡试,是光绪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并科,亦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废试八股文,考试内容改为第一场试中国政治史事论五篇,第二场试各国政治艺学策五道,第三场试四书义二篇、五经义一篇。[17]刘师培此番科场顺遂,连战皆捷,最后得中第十三名文魁(举人)。朱卷署号“鲁源”,后未见用。[18]

诗《咏史》二首,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诗题下注“壬寅”,知为本年所作。

文《孙犊山春湖饯别图序》,刊于1905年2月2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1期,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目录下标“前十年”,系指民元前十年,故知此文作于本年。

本年,慈禧回到北京,仍维持其统治地位。

章太炎与秦力山、孙中山等在日本横滨举行中夏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返国后译述日本学者岸本能武太《社会学》一书,并删革修订《訄书》,着手编写《中国通史》。

康有为在印度大吉岭完成《论语注》、《大学注》,《大同书》也于此时写成,以后又迭经增改。

梁启超在日本横滨创刊并主编《新民丛报》、《新小说》,发表《新民说》、《饮冰室诗话》、《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等文章,倡新民之义,主“诗界革命”与“小说界革命”。

严复任京师大学堂编译局总纂,始译甄克思《社会通诠》。

孙诒让《周礼政要》刊行。

光绪二十九年癸卯(1903年) 20岁

3月10、11日,发表《仪征刘君师培留别扬州人士书》,刊于《苏报》上。这是其公开发表的第一篇文章。

4月5日至13日,癸卯补行辛丑、壬寅恩正并科会试在河南开封举行(因北京贡院已被八国联军焚毁),是首次废试八股文的会试,考试方式与范围同于上一年的乡试。刘师培在开封参加了这次考试,虽全力以赴,最终却落了第。自此绝意科场。

开封之行,写下数首记游感怀诗词,有《宋故宫》、《东京清明杂感》(二首)、《扫花游·汴堤柳》、《卖花声·登开封城》、《一萼红·徐州怀占》、《菩萨蛮·咏雁》、《怀桂蔚丞先生》(时客汴省)等。其中《宋故宫》诗题下标“癸卯”二字,显为是时之作;余下几首虽未标出年份,但从题目和内容来看,亦当为同时之作。

《宋故宫》,分别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和卷二《左盦诗》,词句有所不同。按《匪风集》1904年便已存在,刘师培在《甲辰年自述诗》中自注曰“予著《匪风集》诗词”,[19]《左盦诗》则编定于庚戌年(1910年),“编左盦诗时,匪风集已被废弃矣”,[20]故《左盦诗》中所收为改定稿。该诗发表于1905年3月20日出版的《政艺通报》乙巳第3号,署名申叔,词句全同于《匪风集》中所收。

《东京清明杂感》(二首),刊于1905年5月23日的《国粹学报》第4期,署名光汉子;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扫花游·汴堤柳》,刊于1905年2月2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1期,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词录》。

《卖花声·登开封城》,刊于1905年6月2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5期,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词录》。

《一萼红·徐州怀古》和《菩萨蛮·咏雁》均刊于1905年3月25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2期,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词录》。

《怀桂蔚丞先生》(时客汴省),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又以《怀桂蔚丞丈》之名收入《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词句稍有不同,当为改定稿。发表于1906年3月9日出版的《政艺通报》丙午第3号,署名光汉,题为《怀桂蔚丞》(时客汴梁),词句全同于《匪风集》中所收。

5月初,从开封回扬州途中滞留上海,“晤章君炳麟及其他爱国学社诸同志,遂赞成革命”。[21]

按刘师培此前在扬州已与种族革命家王郁仁(名钟麒,号无生,别号天僇生)往还,接触过创刊不久的《浙江潮》等反满刊物,并通过王郁仁结识了福建革命志士林獬(字少泉,号白水),故具一定的排满革命思想,所以在上海见到章炳麟(太炎)等人后,很快赞成革命。此时,上海已有倡导教育改革和排满革命的团体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前者是由蔡元培、叶瀚、蒋观云等人于1902年4月发起成立的,蔡元培为事务长;后者是在1902年11月南洋公学退学风潮发生后,由蔡元培与中国教育会同仁组织退学学生成立的,蔡任教员。刘师培与上述诸人结识后,迅即加入中国教育会,投身于革命潮流中。

刘师培一向敬仰章太炎,“尤佩仰章太炎学术”。[22]章太炎也素来钦仰仪征刘氏的世代经学,自身又是经学大家,故与颇具经学素养的刘相识后,惺惺相惜,极为投契,引为知己。两人商讨了古文经学研究的各种问题,交换了对古文经学与今文经学关系问题的看法。不久,章太炎因“苏报案”入狱,但虽身陷囹圄,仍两次致书于刘。第一封信以《章太炎致刘申叔书》为题收入1905年2月2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1期,钱玄同将其以《与刘光汉书一》之名收入《遗书》,标题下注“民元前九年癸卯”。[23]该信首先关注刘的身体,因知其“忽患失血”(刘师培所患肺病大概肇始于此),嘱其“少自珍惜,游心物外”,接着问及其家传之学,并谈及自己多年从事《春秋左氏传》研究的情形,以“保存国粹”之愿与其共勉。第二封信以《章太炎再与刘申叔书》为题收入《国粹学报》第1期,钱玄同将其以《与刘光汉书二》之名收入《遗书》,标题下注“前九年癸卯”。[24]该信是对刘氏来书的答复,因写信前一天收到刘师培手札并所撰《驳太誓答问》、《小学发微》两文。信中主要内容是讨论《左传》和小学的问题,并给刘氏所撰两文以极高的评价,认为《驳太誓答问》“条理明带遰,足令龚生钳口”,《小学发微》“以文字之繁简,见进化之第次,可谓妙达神指,研精覃思之作矣”。

《驳太誓答问》,发表于1905年3月25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2期,作《驳泰誓答问》(未完),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一。

《小学发微》,疑已佚。钱玄同认为《小学发微》与《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刊于《警钟日报》1904年11月21日至12月3日)为异题同文,“盖此篇初名《小学发微》,登报时欲求意义明显,故改题为《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而内容亦必不尽相同”。[25]实则二者非同文。其证有三:一是刘师培本人非以二者为同文,而是视作独立的两篇文章,如在《周末学术史序》夹注中,他几次分别提及“见旧作《小学发微》”、“见旧作《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二是两文宗旨迥然不同,《小学发微》所述之义在于“以文字证明社会进化之理”,《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则以社会学考中国造字之源;三是从《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所征引的译著看,该文脱稿的时间不可能早于1904年1月,因其所引用的严复译《社会通诠》一书在1904年1月由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且其与严复没什么往来,在严译正式出版前读到其手稿的可能性微乎其微。而《小学发微》则是1903年的作品。[26]

本月,作《包慎伯说储跋》,是为家藏包世臣《说储》一书所作的跋文,文末属“癸卯四月”,故知作于此时。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6月12日,发表《创设师范学会章程》于《苏报》上,署扬州刘师培订。

6月22日,发表《论留学生之非叛逆》于《苏报》上,署名申叔。

6月25日,刊《亭林先生佚诗》于《江苏》第4期上,佚诗为《羌胡引》和《井中心史歌》,系反映顾炎武排满之志与兴亡之叹之作,诗后附有百字左右的记,署仪征刘师培记。

6月30日,“苏报案”发生。上海租界当局迫于清政府压力,将在《苏报》上发表《驳康有为论革命书》等文以倡反满革命的章太炎逮捕。此前,刘师培已回到家乡扬州。

7月11日,在扬州撰《黄帝纪年论》(附大事表),文末署“黄帝降生四千六百一十四年闰五月十七日书”。发表于《国民日日报》上,署名无畏,见《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一集;又刊于本年底印行的《黄帝魂》篇首,作《黄帝纪年说》(附大事表);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四,仍题名《黄帝纪年说》。此文影响颇大,“不啻为舆论矗立一指明方向之界牌,使天下之士分途奔集而无歧误”。[27]因当时革命、立宪两派争胜,前者以黄帝纪年,后者以孔子纪年,该文是国内报刊最早倡黄帝纪年说者,而且成为民元前革命党人共用的纪年方法,[28]故钱玄同称其“为民国开国史上之重要文献也”。钱氏在将此文编入《遗书》时,误认为其“曾否登报,无从稽考”,[29]今当指正之。

夏,再度来到上海。

来上海的缘由,一说因“政嫌”。章士钊曾回忆:“申叔于光绪癸卯夏间,由扬州以政嫌遁沪,愚与陈独秀、谢无量在梅福里寓斋闲谈,见一少年短襟不掩,仓皇叩门趋入,嗫嗫为道所苦,则申叔望门投止之日也。时年且不足二十耳。”[30]一说因“家贫不能自给”,[31]生计所迫,来上海谋求教席。不论什么缘由,总之这次来上海后,思想愈趋激烈,“主张攘除清廷,光复汉族,遂更名‘光汉’。用‘光汉’之时期,约有五年,为前九年癸卯夏至前四年戊申秋也”。[32]

此时在上海,除与章士钊、陈独秀、谢无量等人往还外,还与因愤于清廷干涉留日学生革命活动而刚从日本归国的林獬携手共撰《中国民约精义》。该书序言所署日期为甲辰四月。[33]即甲辰四月(1904年5月)印刷出版。署名仪征刘光汉、侯官林獬。[34]已收入《遗书》。全书分上古、中古、近世三篇,从《周易》、《诗经》、《春秋》、《论语》、《孟子》等上古之作直到近人魏源、龚自珍等数十人的作品中辑录出与民约之义相关的议论,加以案语解说之。

8月7日至12月初,《国民日日报》在上海发行,由陈独秀、章士钊、张继等人主编,陈去病、苏曼殊、林獬、谢无量等均任撰述,发行未久,即风行一时,人称《苏报》第二。刘师培亦曾为该报撰稿,除在该报上发表《黄帝纪年论》外,还发表过《王船山史说申义》和诗《读王船山先生遗书》、《杂咏》。

《王船山史说申义》,载《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二集,无署名;又刊于本年底印行的《黄帝魂》中;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四。钱玄同在将此文编入《遗书》时,误认“《黄帝魂》中之《王船山史说申义》一篇,亦系录自《警钟日报》者”。[35]查《黄帝魂》印成于1903年12月19日(农历十一月一日),而《警钟日报》是1904年2月26日从《俄事警闻》改版而成,《黄帝魂》不可能从晚出之《警钟日报》中选录文章。章士钊则说该文是他的作品。[36]因该文发表时无署名,难以稽考。

《读王船山先生遗书》,载《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二集,署名申叔;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

《杂咏》,载《国民日日报汇编》第二集,署名申叔;又见于1905年2月18日出版的《政艺通报》乙巳第1号;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个别词句有异。

10月20日,在《江苏》第7期上发表文《扬州二百六十年之纪念》、诗《书顾亭林先生墨迹后》和《咏晚村先生事》,署名申叔;《书顾亭林先生墨迹后》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

11月,所撰之《中国民族志》由中国青年会出版,署名光汉子;收入《遗书》。钱玄同在将其编进《遗书》时,系其出版之年为民元前七年,即1905年,并注明:“此书系郑君向伦哲如君借得原印本录印,而未录原书末页所记之出版年月及处所,故今不能确知其作年。考宋渔父君(教仁)之《我之历史》(即其日记,一名《宋渔父遗著》),于民元前七年乙巳阳历八月二日记有鄂友寄来中国民族志之语,则此书殆作于前七年乙巳或前八年甲辰也,今姑系之前七年。”[37]今在北京大学图书馆得见此书原印本,末页所记内容为:癸卯十月出版,著作者:光汉子,发行者:中国青年会,发行所:上海棋盘街恒德里二十世纪丛书社;封面亦标注:癸卯十月,中国青年会出版。故系于此。

12月15日,蔡元培等人创办日报《俄事警闻》。“因是时俄国驻兵东三省,我方正要求撤退,情势颇紧张,人人注意,故表面借俄事为名,而本意则仍在提倡革命。”[38]同时,蔡元培联合刘师培以及陈竞全、叶瀚、陈去病、林獬等人发起成立“对俄同志会”,“以研究对付东三省问题之法”,[39]签名入会的达200人。

12月27日,发表词《满江红》于《俄事警闻》上,署名申叔。

本年还撰有《国文典问答》,《遗书》未收。钱玄同在《遗书》总目后记中言及此书,谓:“此书编于民元前九年癸卯,为小学校之课本,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内容颇多错误,盖不经意之作,故不印。惟附录之《中国文字流弊论》及《国文杂记》两篇,陈义甚新,今收入《左盦外集》卷六及卷十三。”

另外,诗《癸卯夏游金陵》和《癸卯夏记事》,从标题和意旨来看,当为本年之作。《癸卯夏游金陵》刊于1906年3月9日出版的《政艺通报》丙午第3号,署名光汉;《癸卯夏记事》刊于1906年2月1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13期,署名刘光汉;两诗均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

本年,邹容《革命军》、陈天华《猛回头》《警世钟》相继出版。

梁启超撰《近世第一大哲康德之学说》,连载于本年及下年《新民丛报》上。

严复译甄克思《社会通诠》成;又译出《穆勒名学》半部。

刘鹗《铁云藏龟》石印出版,为著录甲骨文字之第一部书。

王国维致力于康德、叔本华哲学研究,作《汗德像赞》(汗德即康德)。

苏曼殊(20岁)翻译雨果《悲惨世界》。

光绪三十年甲辰(1904年) 21岁

1月12日,“对俄同志会”决议将《俄事警闻》定为该会机关报,并扩大篇幅,改名为《警钟日报》,正式改版则在2月26日,篇幅增加一倍,蔡元培负责编辑。不久汪允宗接任编辑,夏秋间又由刘师培与林獬接办,直到1905年3月被清政府查禁为止。刘在《警钟日报》上发表大量诗文,主笔政时“尤能针砭时政,阐扬革命,深博社会称许”。[40]

1月17日,在《中国白话报》第3期上发表词《满江红》,署名申叔。

1月31日,在《中国白话报》第4期上发表诗《昆仑吟》,署名刘光汉。

本月,撰成《攘书》,随即出版。该书目录释题曰:“攘,《说文》云,推也,段注以为即退让之义。吾谓攘字从襄得声,辟土怀远为襄,故攘字即为攘夷之攘,今《攘书》之义取此。”“豕韦之系,世秉麟经,我生不辰,建虏横行,鉴于前言,扶植人极,炎黄有灵,实凭实式。黄帝降生四千六百十四年十二月,刘光汉识。”[41]由此目录释题可知《攘书》之义和撰成时间,黄帝降生四千六百十四年十二月即癸卯年(1903年)十二月,亦即公历1904年1月。1904年1月31日至2月12日的《俄事警闻》连续刊登广告:“空前杰著,《攘书》上卷,共十六篇,月内出世,刘光汉撰。”可见该书撰成后迅即出版。按《攘书》全书共十六篇,并无下卷。已收入《遗书》。

另外,从《攘书》所载来看,刘师培此时与夏曾佑有交往,夏氏历史观念对其产生一定影响。[42]

2月16日,在《中国白话报》第5期上发表文《长江游》和《中国理学大家颜习斋先生的学说》,署名光汉。

2月28日,致信于时任湖北巡抚、署湖广总督的端方,纵谈华夷之防、清廷暴政,明言“汉族光复,此其时矣”,劝端方“舍逆从顺”。[43]署名刘光汉。原件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端方全宗档案”中。

3月1日,在《中国白话报》第6期上发表《黄黎洲先生的学说》,署名光汉;在同期上还发表《论激烈的好处》,署名激烈派第一人。

3月13日,参加“对俄同志会”第二次会议。与会成员以时局变化,“非复可以对俄二字为吾人唯一之责任”,议决改名为“争存会”,“以养成国民资格,抵制外界压力为宗旨”。[44]

3月17日,在《中国白话报》第7期上发表《王船山先生的学说》,署名光汉。在《江苏》第9、10期合本上发表《中国对外思想之变迁》,署名申叔。又《警钟日报》1904年6月20、21日刊有《论中国对外思想之变迁》,内容和文字与刊于《江苏》上的近似。钱玄同在《遗书》之《左盦外集》目录后记中说:“前八年甲辰,刘君在上海任《警钟日报》主笔,所撰文字为余今忆及者,有《思祖国篇》、《论中国对外思想之变迁》诸篇。”[45]钱指的是发表在《警钟日报》上的那一篇,但未注意到《江苏》杂志上已先发表类似之文。

3月31日,在《中国白话报》第8期上发表文《西江游》,署名光汉;发表诗《元旦述怀》,署名申叔。

4月7日,《警钟日报》刊登《争存会变更议案》,其中有刘师培之议案。因对俄同志会改名为争存会后,入会的人很少,故刘提议将争存会并入中国教育会,认为“扩张教育会之范围,即以实达争存之目的”,不必另立机构,以分教育会之力。议案未被通过。

按《中国白话报》“历史”栏中,分类连载了谈中国历史的文章,其中前三章《人种》、《政体》、《交通》为白话道人(林獬)作,第四章《学术》起主要为刘师培之作。

4月24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词《水调歌头·书王船山先生龙舟会杂剧后》,署名光汉。

4月25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词《壶中天慢·春夜望日[月]》,署名光汉;又刊于1905年6月2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5期,文字有所改动,题目改为《元宵望月》,署名刘光汉。《遗书》据《国粹学报》所刊收入《左盦词录》。

4月25、26日,在《警钟日报》上连载《论白话报与中国前途之关系》,未署名,但文中提到的本人旧作《小学释例》、《小学发微》均系其作品,可见该文为其所作。

4月30日,在《中国白话报》第10期上发表《论中国地理的形势》、《军国民的教育》,署名光汉;同期和第13期(6月23日)、第14期(7月3日)连载《孔子传》,署名光汉。

5、6月间,回扬州探亲,携未婚妻何班(字志剑)返上海,何班进爱国女校就读,改名震(也作“振”),并为显示争取男女平等起见,将姓氏也改为从父母两姓,自署何(殷)震。两人6月结婚。(据《警钟日报》1904年7月26日何震《赠侯官林宗素女士》诗,林宗素“附识”说,“何女士为刘申叔先生夫人,结婚才逾月……”,则刘何结婚当在6月。)

何震亦是仪征人,生于1887年,[46]其父何承霖曾中过举人,任常州武进县学教谕。刘何两家一向有交情,何承霖的长子何家辂曾娶刘师培之叔刘富曾的女儿为妻。

5月4、5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论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未署名。考其《甲辰年自述诗》中有自注“著《孔教与中国政治无涉论》”,故知此文乃其作品;《东方杂志》本年第3期和《萃新报》本年第4期转录;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九。

5月11、12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论中国阶级制度》,篇末署名申;《东方杂志》本年第6期转录。

5月13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一诗,题《三月十九日俗传太阳生辰,乃明怀宗殉国之日,而中国亡国之一大纪念也,作诗一章》,署名光汉。

5月29日,在《中国白话报》第12期上刊《板**集诗余》,署名光汉辑。

6月3、4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教育普及议》,未署名。在其《甲辰年自述诗》中有自注“余著《教育普及议》”,于此可知该文为其作品;《东方杂志》本年第4期转录。

6月22日至25日,在《警钟日报》上连载《论中国并不保存国粹》,未署名。考其《甲辰年自述诗》中有自注“曾作《中国并不保存国粹论》”,故知此文乃其作品;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四。

7月3日,在《中国白话报》第14期上发表《宗教》(“历史”第八章)、《论山脉(中干)》和《讲教授国文的法子》,署名光汉。

7月12日,在《中国白话报》第15期上发表《教育》(“历史”第九章)、《论山脉(南干)》和《讲民族(警语录之四)》,署名光汉。

7月15日至20日,在《警钟日报》上连载《思祖国篇》,未署名。其在《甲辰年自述诗》自注中曾说“余作《思祖国篇》”,钱玄同在《遗书》之《左盦外集》目录后记中也提到该文为其在上海时所作。[47]

7月20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诗《杂咏》,署名光汉人。

7月22日,在《中国白话报》第16期上发表《讲地理的大略》,署名光汉;同期和第17期(8月1日)、第19期(8月20日)连载《中国革命家陈涉传》,署名光汉。

夏,撰《陈去病清秘史序》,署名光汉子。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8月1日,在《中国白话报》第17期上发表《泰州学派开创家王心斋先生学术》,署名光汉;同期上还有诗《板**集》,署名光汉辑。

8月2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新史篇》,署名无畏。与《陈去病清秘史序》系同文,仅个别字句有异。

8月10日,在《中国白话报》第18期上发表《中国思想大家陆子静先生学说》,署名光汉。

8月11日,在《政艺通报》甲辰第12号上发表《变夏篇》,署名仪征刘光汉,即《攘书》中之《变夏篇》。

8月18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诗《题佩忍与林宗素孙济扶女士论文绝句后》,署名申叔。

8月20日,在《中国白话报》第19期上发表《中国历史大略》,署名光汉。

8月30日,在《中国白话报》第20期刊诗《民劳集》,署名光汉辑;在同期和第21至24期合刊(10月8日)上连载《中国排外大英雄郑成功传》,署名光汉。

本月,在《觉民》第9、10期合本上发表诗《杂咏》,署名申叔。

9月7、8、10、11、12日,在《警钟日报》上连载《甲辰年自述诗》,署名光汉。全诗长达三百余句,间有自注,述本人生平、思想和作品。

9月15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诗《题陈右铭先生西江墨沈》,署名光汉。

9月16、17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诗《明代扬州三贤咏》,署名光汉,所咏三贤为“江都曾襄闵公铣”、“泰州王心斋先生艮”、“宝应刘练江先生永澄”。

9月19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诗《春深》和《吊何梅士》,署名光汉。

10月8日,在《中国白话报》第21至24期合刊上发表《论列强在中国的势力》、《上古期》、《攘夷实行家曾襄闵公传》(未完)、《西汉大儒董仲舒先生学术》、《说立志(警语录之三)》,署名光汉。

10月24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诗《岁暮怀人》,署名光汉,共9首,每首诗末注明所怀之人,分别为:余杭章太炎、山阴蔡孑民、庐江吴彦复、桂林马君武、吴江陈佩忍、侯官林少泉、潼川谢无量、沧州张溥泉、甘泉朱菊平。

10月29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诗《黄炉歌呈彦复穗卿》,署名光汉。

10月30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诗《题照相片》,署名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在同日的《警钟日报》上还发表文《原戏》,署名光汉。钱玄同把《原戏》系于民元前五年(1907年),依据该文发表于1907年10月26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34期,赵万里《刘申叔先生著述目录》(《北平图书馆月刊》第1卷第6号)同于钱玄同系年。实则该文先发表于《警钟日报》,《国粹学报》上所发者只是在文字上稍稍有所更动而已。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即《国粹学报》所发者。

11月19日,与林獬、万福华谋刺有亲俄言行的前广西巡抚王之春。

行刺前,刘师培将张继所赠之手枪借给万福华。万在上海金谷香西菜馆动手行刺。因万不精于射击,刺杀未成,反而被捕。随后黄兴、张继、苏鹏、陈天华等十余人被牵连入狱。刘则与林獬、蔡元培、杨笃生等在外奔走营救。不久除万福华外,余人全数开释,万以扰乱租界治安罪监禁十年。

11月21日至12月3日,在《警钟日报》上连载《论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未署名。其在《周末学术史序》等文中多次提及“旧作《小学与社会学之关系》”,足见该文为其作品。钱玄同在将该文收入《遗书》《左盦外集》卷六时所作之案语称:“此篇曾登入民元前八年甲辰之《警钟日报》,余当时剪存,今收入外集。《警钟日报》所刊者,误字满纸,不能卒读。兹寻绎数过,改正若干字……至此篇是否已完,亦无从知悉。原文无子目,余今为加之,以期醒目。”[49]全文主旨在于以社会学考中国造字之原,共33则,所考之字有舅、姑、妇、赋、君、林、烝、田、尊、酋、社、牧、赀、民等。

秋冬之际,先后参加军国民教育会、暗杀团、光复会。[50]

12月13、14、17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近儒学案序目》,署名仪征刘天[光]汉;又见12月21日出版的《政艺通报》甲辰第21号,标题中无“目”字,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12月21日,在《政艺通报》甲辰第21号上发表《习斋学案序》、《幽蓟颜门学案序》、《并青豫雍颜门学案序》;又见12月29日《警钟日报》,署名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本年,编定《匪风集》。

在1904年9月7日至12日发表的《甲辰年自述诗》中自注:“予著《匪风集》诗词”;在《左盦诗》自序中又说:“年际弱冠,浸润世论,西江之体研钻较劬。曾裒所作,刊为《匪风集》。”[51]另外,《警钟日报》1904年11月6日刊出署名自芸的诗《赠仪征刘光汉,即题〈匪风集〉》,11月25日该报又刊出丹斧的《读〈匪风集〉诗,赠光汉》。可见《匪风集》至少在本年已编定。钱玄同认为《匪风集》“编定时当在丙午丁未间”,[52]即1906年至1907年间,理由是《匪风集》手稿篇首初署“仪征刘光汉”,后改“光汉”二字为“师培”;改名时间应在丙午丁未间,因此时刘避地日本,“光汉”之名不能用于国内,故改回旧名“师培”。或许钱玄同未注意《警钟日报》上的《甲辰年自述诗》及其他谈到《匪风集》的文字,才有此判断;或刘在丙午丁未间对《匪风集》又重新编定,因《甲辰年自述诗》自注为“予著《匪风集》诗词”,现所见收入《遗书》之《匪风集》却仅收诗55首,无词。未见原稿,存疑待考。

本年,出版《光汉室丛谭》,由《警钟日报》编印,署名光汉子,内容为有关民族之史乘。[53]

1906年5月1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16期刊有《光汉室丛谈》四则,署名刘光汉;《遗书》据此收入《左盦外集》卷二十,系于1906年;赵万里《刘申叔先生著述目录》(《北平图书馆月刊》第1卷第6号)亦标作:光汉室丛谭四则,国粹十六期。按《遗书》所收,字数仅千,四则分别为:梁公狄诗、汤燕孙诗、吴梅村病中有感词、秣陵春,题旨为表彰明末清初有气节之士。如此字数,不足单出一册,或此四则仅为全书之一部分。因未见原书,存疑待考。

本年,作诗《后湘汉吟》,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二《左盦诗》。

本年,日本突袭旅顺,日俄战争爆发。

章太炎被判刑3年,开始在租界监狱研读佛典。

严复出版《英文汉诂》,是中国使用标点符号之始。

王先谦刻成《尚书孔传参正》。

孙诒让撰成《契文举例》二卷,分月日、贞卜、卜事、鬼神、卜人、官氏、方国、典礼、文字、杂例十类,为第一部考释甲骨文之书。

光绪三十一年乙巳(1905年) 22岁

年初,加入邓实、黄节等发起成立的“国学保存会”。(邓实在《国粹学报》第1期发表的《国学保存会小集叙》中说:“甲辰季冬之月,同人设国学保存会于黄浦江上。”按公历计,当为1905年初成立国学保存会。)

国学保存会的宗旨为“研究国学,保存国粹”,[54]它设有对外开放的藏书楼,开办了国学讲习会,拟设国粹学堂,公布了简章,后因经费无着而作罢;还发行《国粹丛书》、《国学教科书》,并设立神州国光社,出版《神州国光集》等。加入该会的除上述几人外,还有陈去病、马叙伦、高天梅、马君武、柳亚子、黄质(宾虹)等人,章太炎则是该会成员的精神领袖。从此,“国粹派”崛起于历史舞台。刘师培在其中发挥了主要作用,出任国学讲习会正讲师。

此时还曾往日本占领下的台湾一游,写下长诗《台湾行》,刊于本年2月2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1期,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1月6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诗《和孟厂[广]作》,署名光汉。

1月17日,在《警钟日报》上发表《光汉室诗话》,记与朋友谢无量、马君武、王郁仁、陈去病等在上海聚饮唱和所成之诗,内有其诗作四首,即《饮酒楼》、《赠君武》、《赠无量》、《游张园》。

2月18日,在《政艺通报》乙巳第1号上发表诗《读天演论》(二首)、《寒夜望月》、《杂咏》,署名申叔。《读天演论》又刊于1905年10月28日出版的《醒狮》第2期,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寒夜望月》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杂咏》已系于1903年8月至12月。

2月23日,国学保存会的机关刊物《国粹学报》创刊发行。

《国粹学报》为月刊,由邓实主编,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所设栏目有社说、政篇、史篇、学篇、文篇、丛谈、撰录等,是当时革命派创办的唯一的学术性刊物,至1911年9月停刊(实际停刊日期当在1912年2、3月间,因最后一期所载文已提及“满清退位,汉德中兴”。清室退位是在1912年2月12日,故该期应在此事后方出版),未曾中断,共出版82期。撰稿者百余人之多,其中著名者有邓实、黄节、陈去病、刘师培、马叙伦、章太炎、黄侃、王国维、罗振玉、王闿运、廖平、李详、柳亚子、郑孝胥等。刘师培是《国粹学报》的主要撰稿人,在《国粹学报》上先后连载其著作33种。该刊82期,除两期外,都有他的诗文。据统计,在《国粹学报》刊登的全部2164篇文章中,他的文章为377篇,占总数的17.4%,[55]尽管邓实是主编,但邓与黄节主要负责该刊的经费和发行等对外业务,刊物内容之编辑由他全权定夺。[56]有人推断创刊号上的《国粹学报发刊辞》也为他所撰。[57]

《读左札记》(未完),连载于《国粹学报》第1、3、4、8、11、13、18、20、22期,出版时间从本日到1906年11月6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

《国学发微》(未完),连载于《国粹学报》第1至14、17、23期,出版时间从本日到1906年12月5日,署名刘光汉;又见《广益丛报》第96、105号;收入《遗书》。

《周末学术史序》,连载于《国粹学报》第1至5期,出版时间从本日到1905年6月23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是拟著之《周末学术史》一书的序目。

《论文杂记》连载于《国粹学报》第1至10期,出版时间为本日到1905年11月16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1928年由北平景山书社作为“文学批评丛书甲种之一”出版单行本。

在本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1期上,还发表了《论古学出于史官》、《文章原始》、《读书随笔》以及若干诗词与跋文。

《论古学出于史官》,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八,改题为《古学出于史官论》。

《文章原始》,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三。

诗《齐侯罍歌》,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词《扫花游·读南宋杂事诗》、《桂殿秋·望月作》、《如梦令·游丝》、《长亭怨慢·送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词录》。

在《国粹学报》“撰录”栏中,收有若干前人与时人之文,曾为之作跋文,发表在《国粹学报》第1期上的有《跋顾亭林手札》、《跋王怀祖与宋定之书及王伯申与焦理堂书》;收入《遗书》之《左盦题跋》。

3月20日,在《政艺通报》乙巳第3号上发表诗《杂咏》、《孤鸿》、《效长吉》,署名申叔;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一《匪风集》。

3月25日,《警钟日报》被查封。

因《警钟日报》发表文章揭露德国人经营山东之密谋,驻上海德国领事致函申辩,报纸又登文反驳,德领事遂勾通清廷与租界工部局,由租界会审公堂封禁《警钟日报》,拘捕报馆成员,通缉作为主笔的刘师培。刘只好逃至浙江嘉兴,匿居于平湖大侠敖嘉熊家。敖是爱国学社学生,1904年秋出资与陶成章、魏兰、陈梦熊等在嘉兴组织温台处会馆,这既是一个专门从事联络苏南浙北一带的浙江温州、台州、处州客籍移民的机构,又是一个联络会党策动革命的机关。刘既匿居敖家,“嘉熊亦善视之,与商理温台处会馆事宜”。前后约半年之久。[58]

《南北学派不同论》,连载于本期和第6、7、9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为本日至1905年10月18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

《论古代人民以尚武立国》,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

《重刊洪氏元史西北地附录释地序》,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标题中之“刊”作“刻”。

《读书随笔》,署名刘光汉,子目为《音韵反切近于字母》、《景教源流》、《有教无类》、《孟子字义疏证解理字》、《性善性恶》;收入《遗书》。

诗《文信国祠》、《读楚词》、《书扬雄传后》、《台城柳》、《楚词》、《咏扇》、《出郭》、《读戴子高先生论语注》、《归里》、《幽兰吟》,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词《菩萨蛮·无题》、《菩萨蛮》,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词录》。

跋文有《跋汪孟慈与刘孟瞻书》、《跋江晋三与汪孟慈书》、《跋柳宾叔谷梁大义自序》、《跋梅延祖续汉学师承记商例》;收入《遗书》之《左盦题跋》。

4月3日,因“苏报案”而系狱的邹容病逝狱中。刘师培闻讯后,作诗以哭。诗为《闻某君卒于狱作诗哭之》,发表于本年5月23日出版的《国粹学报》第4期,署名光汉子;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4月24日,在《国粹学报》第3期上,发表跋文七篇,即《跋阮芸台传经图记》、《跋包慎伯与沈小宛书》、《跋汪孟慈上张石洲先生书》、《跋许印林与杨实卿书》、《跋丁俭卿与刘楚桢书》、《跋陈卓人上刘孟瞻先生书》、《跋刘叔俯与刘伯山书》;收入《遗书》之《左盦题跋》。

5月23日,在《国粹学报》第4期上发表《古政原始论》、《天宝宫词序》、《函谷关铭》和若干诗、随笔、跋文。

《古政原始论》,连载于本期和第6、8、11、12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6年1月14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

《天宝宫词序》,署名光汉子;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函谷关铭》,署名光汉子;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诗《咏明末四大儒》(四首)、《咏女娲》、《黄天**怀古》、《申江杂感用苏东坡秋怀诗韵》(二首)、《烟雨楼二首》,署名光汉子;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读书随笔》,署名刘光汉,子目为《富贵贫贱》、《氏姓不同》、《孔门论学之旨》、《音近义通之例多见于小尔雅》、《古代以黄色为重》;收入《遗书》。

6月2日,在《广益丛报》第72号上发表《中国文字改良论》,署名仪征刘光汉。

6月12日,在《广益丛报》第73号上发表《国文典问答小序》,署名仪征刘光汉。

6月23日,在《国粹学报》第5期上发表《小学发微补》、《东原学案序》等文和若干随笔、跋文。

《小学发微补》(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6、7、8、9、10、12、13、17、19、22、23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到1906年12月5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

《东原学案序》(近儒学案之一),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

《读书随笔》,署名刘光汉,子目为《周易言位无定》、《古人贵能让》、《虽有周亲不如仁人》、《法先王法后王》、《析支即鲜卑》;收入《遗书》。

跋文有《跋焦理堂家训》、《跋陈穆堂周公摄位辨》、《跋成心巢禹贡今地释序例》、《跋陈竞全读说文杂记》;收入《遗书》之《左盦题跋》。

7月22日,在《国粹学报》第6期上发表《汉宋学术异同论》、《谶纬论》等文和若干随笔、跋文。

《汉宋学术异同论》连载于本期和第7、8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5年9月18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

《谶纬论》,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三。

《读书随笔》,署名刘光汉,子目为《游牧之制至三代犹存》、《火山》、《字有虚用实用之分》;收入《遗书》。

跋文有《跋阮芸台京师慈仁寺西新立顾亭林先生祠堂记》、《跋汪孟慈问经图跋》、《跋张石洲与刘梦瞻书》、《跋章实斋任幼植别传》、《跋沈小宛族谱论》;收入《遗书》之《左盦题跋》,其中《跋阮芸台京师慈仁寺西新立顾亭林先生祠堂记》,《遗书》标题误刻“慈仁寺”为“慈善寺”。

8月20日,同盟会成立于日本东京,孙中山为总理。

在《国粹学报》第7期上发表《招蝙蝠文》和若干诗、词、随笔等。

《招蝙蝠文》,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二十。

诗《咏汉长无相忘瓦》、《咏怀》(五首)、《咏禾中近儒》(三首)、《题陈去病拜汲楼诗集》(二首),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诗录》卷四《左盦诗别录》。

词《点绛唇·咏白荷花》、《好事近·杨花》、《浣溪沙·读钱塘纪事》、《临江仙·咏蝶》、《扫花游·宿迁道中见杏花》、《一萼红·题碧海乘槎图》,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词录》。

9月18日,在《国粹学报》第8期上发表《理学字义通释》、《古学起原论》、《雁**金石志序》、《六儒颂》等文。

《理学字义通释》(未完),连载于本期和第9、10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从本日至1905年11月16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

《古学起原论》,载于本期和第11期《国粹学报》,出版时间为本日和1905年12月16日,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八。

《雁**金石志序》,署名刘光汉;收入《遗书》之《左盦外集》卷十七;又见《遗书》之《左盦集》卷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