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方法
由于在不同的纪录片中,解说词的地位有差异;因此,为纪录片提供解说词的方式也有差异。全解说词纪录片一般是在拍摄前就写好了解说词,半解说词纪录片一般是在画面剪辑完成后开始写解说词。无论哪种情况,解说词写作都要讲求具体方法。
一、配合画面视野下的解说词写作
这里讲的“配合”,是指在纪录片创作中,解说词要配合画面实现叙事和表意功能,或者说解说词要体现出为观众“看”而写的特征。在撰写解说词时,撰写者应该充分考虑配合性这个特征,不能像写一般文章那样只专注于文字而不顾其他。[2]解说词不能脱离画面部分而独立存在,有的看似写的支离破碎的文稿,合于画面可能珠联璧合;有的看似完整华美的文稿,合于画面可能重复无味。因此,解说词是一种以“不完整”取胜的特殊文体。
(一)不要与画面形成重复
纪录片作为一种影视艺术作品,画面是表达内容的主要途径。所以,能够用画面表达的,尽量使用画面表达,只有在画面无法表达的情况下,才考虑选择解说词。例如,在涉及使用画面对事件场景、自然景色、人物形象展现时,创作者如果觉得画面意义比较模糊,无法充分表达内涵,就可以使用解说词,从而将画面内容阐述得更加清晰。但是,要特别注意解说词不要和画面重复,以免出现“看图说话”的情况。
例如,纪录片《大国崛起》之《海洋时代》的开头部分讲到,生活在伊比利亚半岛的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在古代曾经受到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的多次侵犯,但是他们从来只有反抗,没有妥协,这与他们的性格特征有直接关系。该片为了使这个说法更加形象直观,使用了一段观众非常熟悉的西班牙斗牛士斗牛的场景,与此同时,解说词写道:
“从公元前11世纪到公元11世纪的两千多年中,伊比利亚半岛上战火连绵不断。这块土地曾先后被罗马人、日耳曼人和摩尔人征服。正如一个个奋不顾身的斗牛士,生活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一刻也没有停止同入侵者的抗争。直到今天,我们依然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那种仿佛植根于基因中的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豪情。”
为上述这段画面添加解说词,如果按照传统做法,对斗牛士的斗牛技术或者斗牛场面如何精彩作描述,那就必然造成解说词与画面内容表达重复的问题,使解说词失去应有的价值。而上面这段解说词采用议论手法,具体解释西班牙人与葡萄牙人的性格特征是“追求刺激、喜欢冒险”,而斗牛就是那些追求刺激、喜欢冒险的人们喜欢从事的活动。解说词和画面不仅没有重复,而且形成很好的呼应。由此可以说,在涉及事件场景、自然景色、人物形象画面时,尽量避开重复性的描述是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基本要求。
(二)注意与画面的间断性结合
纪录片解说词和画面最为理想的关系是,既与画面配合,又有自己独立的个性。因此,解说词的写作需要做到与画面在分离中有结合,在结合中有分离。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把握这一点呢?解说词与画面结合点的选择最为关键。例如,纪录片《苏园六纪》之《吴门烟水》中讲到苏州的人文景观时,提到苏州清代二十四状元的故事,其中讲到最为著名的翁同龢,画面中只有翁同龢故居的影像和他的一张照片影像,其中解说词写道:
“这所老宅,便是常熟城里翁同龢的故居。翁同龢考取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
这段解说词充分体现了解说词与画面间断性结合的写作要求,结合点有两个,一是“这所老宅”,二是“翁同龢”,当画面中出现翁同龢故居影像和他的照片影像时,解说词同时对应出现这两个概念,当这两个影像继续停留在画面中时,解说词迅速分开,补充相关背景,那就是“便是常熟城里翁同龢的故居”和“考取状元之后,曾做过同治、光绪两代皇帝的老师,有过相国式的地位”这两句话。我们由此可以发现,在体现解说词与画面间断性结合方面,找到结合点至关重要,这是纪录片解说词写作的根本要求。
(三)适当选择使用潜台词
优秀的纪录片解说词还需要一定的潜台词,这种潜台词是指解说词没有直接说出来,但是观众在听解说词的基础上,通过看画面可以马上明白是什么意思,这样不仅可以将观众的注意力吸引到画面上,还可以获得幽默、感动、感伤等特殊的表达效果。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讲到患有先天愚型症的孩子舟舟,经常跟随担任武汉交响乐团低音提琴手的父亲去排练现场,时常站在观众席上模仿乐团指挥的指挥动作,画面中出现他突然有一天在众目睽睽之下坐到乐团指挥指挥大家排练的位置,解说词这样写道:
“对于现有的位置,舟舟不是很满意,他有时要换个地方坐坐,这一般是在排练结束的时候。”
如果观众只是听这段解说词,就不知道舟舟到底坐到了什么位置,但是在看画面的同时再听解说词,就明白了舟舟原来坐在了乐团指挥的位置,原来舟舟也有想当真正乐团指挥的愿望,但事实上不大现实,观众就会发出会心的微笑,其中“他有时要换个地方坐坐,这一般是在排练结束的时候”表达的就是这个意思,构成了潜台词,解说词不仅略带幽默感,而且充满温情,如果解说词非常直白地把舟舟的意图说出来,就没有这种感觉了。由此可见,善于使用潜台词是提升纪录片解说词写作水平的重要方法。
二、通俗表达视野下的解说词写作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通俗”的意思是“浅显易懂,适合一般人的水平和需要”。纪录片一旦播出或公映,各种年龄、各种职业的观众都有可能看到。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人群的文化层次是不一样的。对于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的观众来说,如果把解说词写得抽象化甚至文言化,他们就会听不懂或者无法完全听懂,最后选择放弃观赏。即使是那些文化水平相对较高的观众,如果长时间听到抽象化甚至文言化的解说词,也会因为没有趣味性而选择放弃观赏。因此,通俗性体现的是解说词要为“听”而写。充分发挥解说词自身的表现力,将解说词写得浅显易懂,是写好解说词的关键。
(一)生活化
解说词是供观众听的,而非供观众读的。既然是为了听,就要符合普通人的听觉习惯,使用生活化的语言,做到表达朴实亲切、让人一听就懂。要避免使用晦涩词句,不能过分夸张等。例如,纪录片《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4000多年前,或者更早一些,传说中国远古资格最老的人物之一黄帝,曾在这里打了一仗,他的对手是被民间誉为战神的一个叫蚩尤的人。”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孙武在2000多年前写的一部兵书,被奉为兵家经典,现在要以纪录片的形式把这么一部古老的兵书呈现在观众面前,解说词很容易写得严肃刻板,甚至会出现很多使用文言表达的情况。但是,观众听这部纪录片的解说词,并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尤其是上面这段,“资格最老”“打了一仗”“对手”等,都是观众平时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口头语言,听起来似曾相识,形象生动。
(二)启发性
纪录片创作的最终目的是让观众获得独特的视听感受。这种感受具体表现为观众会一边看一边思考。如果说画面在表现“视觉”方面不可替代,那么解说词则在“听觉”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样才能使观众在听解说词的时候,一边听一边思考呢?这就需要将解说词写得具有一定的启发性,如纪录片《时间机器》之《与时间竞赛》中有这样一段解说词:
“为什么老鼠只有两年的寿命,而鲸鱼却能活上两百年?为什么这些螃蟹随身携带的闹钟得每天重调时间?又是什么驱使驯鹿跋涉几千公里穿越地球上最严酷的地区?蜂鸟又是怎样变成鸟类世界里的小木偶的?这全都跟时间有关。”
作为表现模式纪录片的经典之作,《与时间竞赛》这集主要讲述生命轮回与时间的关系,上述这段解说词从地球上万千动物中选择了“老鼠”“鲸鱼”“螃蟹”“驯鹿”“蜂鸟”几个具体对象,对它们生命形态的存在方式连续发问,观众在听到这段解说词时,会不由自主地开始思考,以试图寻求答案,当解说词说到“这全都跟时间有关”时,观众恍然大悟,原来构成不同生命形态的决定性因素是它们作为个体存在于地球上的时间长短不同。由此可以看出,以设问的形式进行解说词写作是启发观众思考的重要方法。
(三)节奏感
解说词除了要让观众听懂之外,还要让观众听得舒畅,这就需要把解说词写得具有一定的节奏感。这与语言表达的修辞有直接关系。例如,在进行解说词写作时,撰写者可以适当运用对比、对偶、排比、重叠、反复等修辞手法,注重词句的平仄、押韵、拈连、仿真等,这样可以产生朗朗上口、悦耳动听的表达效果。例如,纪录片《寻找回来的亲情》开头的解说词这样写道:
“四十岁的孟玲有着一个幸福的家庭,一个从小就把她视为掌上明珠的老父亲,一个对她体贴入微的好丈夫,还有一个活泼可爱的乖女儿,除了善良的母亲早在四年前病逝,让她时常地感到痛心思念之外,在外人看来这是一个有着幸福生活的家庭。”
这段解说词连续使用了3个“一个”,形成修辞上的排比气势,很简单的几句话,就将孟玲的家庭背景介绍得非常清晰,为后面故事的展开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类型划分视野下的解说词写作
(一)新闻纪录片
新闻纪录片注重反映观众比较关注的当前社会中发生的重大新闻事件和重要新闻人物,具有极强的新闻价值,在解说词写作中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善于突出新闻价值要素。新闻价值要素包括时新性、接近性、显著性、重要性、趣味性五个方面,解说词包含这些要素越多,纪录片的新闻价值就越大。
二是注重使用背景资料。适当使用背景资料不仅可以凸显新闻主体事件的意义和价值,还可以使纪录片内容整体看起来更加丰富扎实。
三是语言表达要平实简练。这类纪录片由于画面素材比较充足,应主要依靠画面来表达,解说词不宜过多渲染,只需在过程与细节部分使用简练文字略做说明。
在纪录片《物价——改革的突破口》开头,解说词这样写道:
“1991年5月份,全国粮食销售统一调价,调价幅度达40%。两个月来,广东省城乡一片宁静,没有人排队抢购,甚至连议论都极少,广大人民群众对国家政策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和理解。
我们认为,群众对粮价调整的理解是有原因的,十二年来的改革开放已经使广东人民初步认识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市场价格的合理变动已经在群众心理上得到理解和认同。”
这两段解说词,已经将这部纪录片的新闻价值表达得非常明确,“1991年5月份”体现了它的时新性,“广东省城乡”体现了它的接近性;1988年8月,全国“价格闯关”改革措施实行后,曾在短时间内出现了全国性的抢购风潮,引发了恶性通货膨胀,“没有人排队抢购”将粮食调价与这个事情联系了起来,形成对比,体现了它的显著性;而“十二年来的改革开放”这句话又将粮食调价与中国正在实施的改革开放国策挂钩,表明了它的政治意义,体现了重要性。
继续看下面这段解说词:
“相当长一个时期,广东的粮油生产停滞不前,生猪家禽发展缓慢,水产发展不起来,岭南佳果无果可尝。猪肉、鱼、蛋、豆腐、灯泡、肥皂、铁丝、布、棉衣等35种人民生活的必需品都要凭票限量供应,并且时常断档脱销。1978年广州市居民的鲜鱼定量是每人每月2角,还无法保证供应。于是,有的市民气愤地将买不到鱼的鱼票寄到市委。”
这段背景材料性质的解说词讲述了物价改革前,由于商品市场不活跃,广东人民因生活必需品匮乏导致日常生活面临困境,与前面讲到的“没有人排队抢购”形成对比,表明了物价改革不仅非常必要而且非常迫切,具有重要意义。其中“岭南佳果无果可尝”和“有的市民气愤地将买不到鱼的鱼票寄到市委”两句,以戏谑的口吻非常形象地表达了人们的某种态度,具有很强的情绪感染力,增加了“趣味性”这个新闻价值要素。从这部纪录片整篇解说词来看,语言简洁明了、跳跃性强,体现了平实简练的特点。
(二)历史文化纪录片
历史文化纪录片一般是在记述历史事实基础上,渗透当代人对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的深刻认识、体验与反思。这类纪录片的创作通常会遇到共同的难题,即历史影像资料的缺失,所以解说词就显得很重要。解说词的写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将历史事实表达清楚。基于纪录片选题,创作者要实地考察历史遗迹、查阅文献资料、走访专家学者等以了解史实。解说词要用简练的语言勾勒基本历史事实。
二是指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文化特征或文化内涵。每个民族的每个历史阶段都包含强烈的文化信息。这些文化信息通过不断地演化和传承流传到今天,成为民族独特性的文化表征。解说词应将这些文化信息显示出来,以增强其文化内涵。
纪录片《敦煌》之《探险者来了》中有这样两段解说词:
“敦煌位于亚洲中部,东经93度,北纬40度。它北临蒙古高原,西接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邻青藏高原。这个位于中国甘肃西部,仅有18万人口的小城市,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被称为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
敦煌“曾经是连接东西方贸易的咽喉要道,是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1000年前,曾有四条道路从这里通向西方。十几个世纪以来,这里曾经汇集着来自欧洲的货物和文化”,这几句解说词将敦煌的主要历史介绍得非常清楚。了解中国历史的观众对于丝绸之路应该非常熟悉,当听到“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这句话时,他们马上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来自中亚的语言及文字,来自印度的艺术和宗教;它们在这里与中华文化全面交融”,表明敦煌在中国古代不仅经济地位重要,在文化方面的地位也非常崇高。因为这里有“莫高窟藏经洞的文献”,它是“人类进入中世纪历史的钥匙”,为后面内容的展开做了铺垫。
三是进行故事化表达。由于时态的关系,这类纪录片通常会遇到情节张力缺乏的问题,因此解说词应该适当增加一些情节化的设计,以降低观赏难度,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继续看《敦煌》之《舞梦敦煌》中这段解说词:
“在无数关于乐舞的历史文献中,我们都找不到一个乐舞伎人的完整故事,在敦煌学者的指导下我们虚拟了歌舞伎程佛儿,她的原型是成千上万个教坊舞伎和民间艺伎,她将带我们走近那段尘封的历史。”
历史文化纪录片故事化是指通过情节化设计,给历史事实增加一种戏剧化色彩,便于观众理解和接受。对于这种做法,纪录片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但是上面这段解说词的出现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反对者认为这是典型的“无中生有”,违反了真实性这个纪录片的本质属性;而支持者认为虽然个案没有文献记载,但是历史事实是存在的,为了便于纪录片故事化讲述,在告诉观众操作规则的情况下可以这样做。这种方法实际上借鉴了西方新纪录片运动中出现的“虚构”手法,是反射模式的经典运用,这样做可以避免历史事实教科书式讲述带来的枯燥乏味问题。它具有基本的历史事实依据,而且已经明确告诉观众这是在敦煌学者的指导下虚拟的。在这段解说词之后,这集纪录片又花了10多分钟时间讲述了“程佛儿”这个“虚构人物”的故事。
(三)理论文献纪录片
理论文献纪录片是最具中国特色的一种纪录片类型,通常以中国近现代历史中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为讲述对象。解说词的写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交代重要历史细节。与历史文化纪录片相比,理论文献纪录片一般资料比较详实,为描述历史细节奠定了基础,解说词对历史细节的描述不仅可以使纪录片显得内容丰满,还有利于观众能在观赏时沉入历史情境。
二是凸显正面历史人物的精神品格。能够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重要历史人物身上往往具有精神层面的闪光点和伟大人物的精神品格,这是他们为后人时常缅怀的重要原因,因此解说词应善于不失时机地将这种精神品格凸显出来。
三是明确意识形态性质。解说词需要紧扣主流意识形态,在政治立场上要态度鲜明,绝对不能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尤其是已经有明确历史结论的问题上出现错误。
纪录片《周恩来》之《风云历程》的解说词写道:
“那时,蒋介石已经暴露出反共的面孔,他在1926年3月制造了中山舰事件,大肆排挤在国民党里工作的共产党员,周恩来得到消息后当面质问蒋介石,气愤得把桌子也掀翻了。毛泽东和周恩来等人主张对蒋介石进行反击,然而以陈独秀为首的中共中央却没有接受这个意见,丧失了一次机会。”
上面这段解说词出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历史细节,即“周恩来得到消息后当面质问蒋介石,气愤得把桌子也掀翻了”。这个细节充分说明了当时蒋介石开始为叛变革命做准备时国民党与共产党斗争的激烈程度,现场感很强,充分展示当时已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来,为了党的利益不惜与自己顶头上司蒋介石决裂的大无畏精神,体现了周恩来大公无私、光明磊落的精神品格。在意识形态方面,这段解说词一方面使用“已经暴露”“大肆排挤”等这样的词语突出了蒋介石在中山舰事件中的反共立场;另一方面,还提到了陈独秀在党内独断,听不进去其他同志意见导致党的利益受到巨大损害的问题,这两个方面符合后来对这个历史事件的基本结论,定性非常准确。
(四)人文社会纪录片
人文社会纪录片侧重日常表述,它将镜头对准当下社会现实与普通人,以人文关怀为基础,表现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展示普通人的内心世界与精神追求,反思普通人的命运与社会原因。从目前创作情况来看,这类纪录片有的采用无解说词模式,有的采用半解说词模式。在采用半解说词模式时,解说词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呈现人物与生存环境的矛盾。人文社会纪录片通常以人物生存状态与命运转折为主线进行表达,人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关系构成人物喜怒哀乐与爱恨情仇的基础,解说词需要将这种矛盾关系叙述出来。
例如,纪录片《被山隔住的远方》的开头,解说词写道:
“离开学还有一天,老何什么活也干不下去了。今天,他只忙一件事儿,那就是借钱。”
这部纪录片讲述的是21世纪初期辽宁省葫芦岛市建昌县柴木沟小学十几个孩子由于家庭贫困等原因将要失学的故事。创作者选择了何万才与乔静这两个孩子进行讲述,解说词一开始就指出了何万才的父亲老何面临的一个矛盾,那就是儿子要上学,但是家里没钱。
二是反映人物的内心活动。人物行为与生存环境的矛盾通常会投射到人物内心活动之中,因此创作者有时会选择将部分有关人物心理活动的同期声采访处理成解说词,以增加影片的表意力度。
继续看下面这段:
“老何觉得心里真是委屈,自己勤快了一辈子,可到头来,想让儿子念书的这点愿望,硬是成不了。”
老何先后找了好几家亲戚借钱给儿子凑学费,但是由于他先前借过钱,所以几个亲戚都没有借钱给他。老何回家后心里特别难受,流下了伤心的泪水。这段以解说词形式出现的内心独白,表达了老何面对困境的伤感与无奈。
三是对人物命运进行人文主义反思。人文社会纪录片通常以社会边缘群体为选题对象,叙事往往具有悲剧色彩,因此解说词通常以悲天悯人的情怀反思造成悲剧的主要原因。
继续看下面这段:
“春天的风依然很阴,不远处的声音却像春天的花开着,生长着,它让那个叫乔静的孩子一次次泪流满面。”
由于母亲出走,父亲打工受伤,爷爷奶奶高龄且生病等原因,乔静的家庭经济极度困难。虽然成绩优异,但是由于交不起学费,她被父亲一次一次强迫退学,但在老师们的支援下勉强读到五年级。父亲实在不愿意再麻烦老师们,再次要求乔静退学。纪录片的结尾,乔静没有去学校而是去下地干活,解说词中“不远处的声音”是指其他有条件念书的孩子的读书声。这段解说词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造成乔静与其他孩子现实差别的原因是家庭经济状况,结合前面何万才朗读课文的一段同期声,表明造成农村家庭经济贫困的根本原因是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异。
(五)自然科技纪录片
自然科技纪录片相对于其他类型纪录片,选题对象离人类现实生活较远,往往充满某种神秘感,因此只靠画面无法交代清楚,解说词的介入必不可少。解说词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介绍自然与科学知识。大多数观众对自然与科技领域内的专业知识了解不多,解说词通过对相关知识的介绍,可以起到普及自然与科技知识的作用。
二是表达对被拍摄对象的赞美。自然与科技世界充满了无限神奇,当画面中出现一些富有美感的景象时,解说词采用议论、抒情等手法表达一种赞叹,可以极大增加纪录片的审美价值。
纪录片《接近白色的精灵》开头,解说词这样写道:
“150年前,受地球自转巨大偏向力的影响,黄河在几字形大拐弯处发生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道,留下的月牙形老河道,慢慢形成了一个有300平方公里的巨大湖泊——乌梁素海。这个年青的湖泊正好出现在从西伯利亚到中国南方之间古老的候鸟迁徙路线上。大约在上个世纪40年代,也就是60年前,一群天鹅落在了湖面上。
60年后,动物片摄影师刘宁来到乌梁素海。这里生活着疣鼻天鹅,它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白天鹅的原型。当刘宁第一次在乌梁素海的湖面上看到疣鼻天鹅时,他被这白色精灵的高雅震惊了。”
这两段解说词先以开门见山的方式介绍了内蒙古自治区最大的湖泊——乌梁素海的形成历史、形成过程与生态定位,然后将焦点转向纪录片的主角疣鼻天鹅。解说词没有正面写疣鼻天鹅如何美丽,而是使用烘托手法,提到“它是芭蕾舞剧《天鹅湖》中白天鹅的原型”。芭蕾舞演员舞姿优美是人所共知的,这样写的主要目的是以引起观众美妙联想的方法来烘托疣鼻天鹅形象的美丽动人。后面紧接着写到疣鼻天鹅的高雅使动物摄影师刘宁产生“震惊”的感觉,更进一步说明疣鼻天鹅的美丽动人程度。
三是注重人性化的伦理表达。我们经常看到某些自然科技纪录片将镜头对准生活在地球上的各种各样的动物。动物和人类有诸多共同之处,以动物之间的关系比照人类父母、姊妹、弟兄等人类伦理关系,可以极大增强纪录片的情感表现力,拉近纪录片与观众的心理距离。
纪录片《地球无限》之《两极之间》中,解说词写道:
“北极熊悠转悠醒,它整个冬季都待在洞穴之中。它的现身,代表春天已经到来了。在地穴中不见天日几个月,它轻快地滑下雪坡,也许是为了清洁皮毛,也许是为了好玩。
它的宝宝生平第一次探出头,望向美丽新世界。熊妈妈呼唤它们,但是这座陡峭的雪坡并不是宝宝学步的好地方。可是它们饿了,渴望赶到妈妈身边。
妈妈在这特别的日子,耽搁了喂食。现在它以丰沛乳汁诱引宝宝。这是小熊宝宝出生后唯一的食物。之前,它们又聋又盲地待在积雪中长达两个月。”
众所周知,虽然其他动物和人一样都有代际繁衍关系,但是类似“妈妈”“宝宝”这样的伦理称呼只有在人类世界中才能听到。当听到这样的称呼时,观众瞬间产生一种亲近感。这样的解说词情感表现力明显增强,也表达了创作者心目中人与自然平等的观念。
四是环保主义理念的渗透。目前,由于人类工业文明快速发展等,地球上自然环境破坏比较严重,一些重要科技发明的产生危及自然生态的问题比较突出。解说词需要站在环保主义立场进行反思,以增加观众的理性认识。
纪录片《鸟瞰地球》之《北美洲》中,解说词写道:
“全球气候变暖的一个结果就是乞力马扎罗山的冰川开始融化。冰川解冻改变了因纽特人的生活,也预示着冰川之王北极熊的灭绝。问题就如同地球本身一样复杂难解,现在,我们决定着地球的未来。人类和自然是密不可分的,人类是自然的组成部分,我们都是一个整体的部分,必须要学会和周围的其他生物共存。”
这段解说词提到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乞力马扎罗山冰川解冻的现象。据科学研究发现,全球气候变暖与人类工业发展过程中废气排放直接相关,是人类肆意发展经济不注重保护自然环境的结果。因此,解说词写到只有我们人类“学会和周围的其他生物共存”,才有可能延缓或者阻止这个趋势的蔓延,非常鲜明地表达了创作者希望通过纪录片警醒世人注意保护自然环境这个意图。
(六)人类学纪录片
人类学纪录片往往通过文化的差异性表达,让立足于主体民族文化背景中的观众见识和品味其他少数族群生活形态,进而让观众重新审视自身的存在价值,让其心灵在传统文明中得到休憩。
从目前情况来看,很多这类纪录片采用无解说词模式,也有部分纪录片采用半解说词模式。解说词的写作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介绍清楚被拍摄对象的基本情况。处于社会主体民族身份认同中的大多数人,对少数族群尤其是那些人数很少的群体是比较陌生的。因此,解说词需要将被拍摄对象的基本情况介绍清楚。
例如,纪录片《最后的山神》开头部分,有两段解说词写道:
“这里是孟金福夫妇在山林中的家。在过去的千百年中,鄂伦春人就这样世代生息在大小兴安岭,一直过着从远古延续下来的游猎生活。不知道鄂伦春人在山林中生存了多少个世纪,他们的族名‘鄂伦春’意为‘山岭上的人’。
到了本世纪50年代初,中国境内的鄂伦春人在政府的帮助下走出山林,分几处定居。当时全族人口2256人。孟金福夫妇是在山林中出生、长大的。定居以后的40年,他们还是习惯在山林中生活。”
这两段解说词出现后,观众就大概知道了鄂伦春族的历史发展、活动范围、生活方式、人口数量等基本情况,从而对鄂伦春族有一个基本认知。
二是凸显具有独特人类学价值的内容。人类学纪录片是人类学研究与纪录片创作相结合的产物。人类学研究的特色在于以田野调查的方法记载人类群体独特的生活方式,解说词应该将这个方面的内容体现出来。
《最后的山神》接下来的解说词是这样写的:
“今天是农历正月十五。在过去,是鄂伦春人祭月神的日子。定居以后,就不讲究这些了。但孟金福相信,在这个时候,月亮神正在天上望着人们。鄂伦春的先民,崇信萨满教。萨满教是原始的自然宗教,以自然万物为神灵——日、月、水、火、山、林、草、木都可以成为他们膜拜的对象。
众神之中,山神是主管山林狩猎的神灵,在他们的心中有着特殊的地位。孟金福每到一片山林,先要选一棵高大粗直的松树,雕刻一尊山神像。他觉得这样他就与这片山林共同沐浴在神灵的庇护之中了。”
这两段解说词介绍了鄂伦春族的民族信仰:第一是“崇信萨满教”,并具体介绍了萨满教的宗教形态;第二是打猎前要拜山神,鄂伦春族人用以取得心灵的安慰。这两点具有重要的人类学研究价值;三是突出特定生活方式的优势。社会生活方式多样性是人类文明得以存在的基础,但在现代文明的裹挟下,人类社会主体生活方式普遍出现同质化倾向。信仰缺失、精神空虚、道德滑坡等问题导致人类主体社会发展出现困境。人类学纪录片的价值在于让观众了解传统生活方式,对当下生活方式进行反思。
继续看《最后的山神》下面两段解说词:
“做一条桦皮船,不用一颗铁钉,一段铅丝,一切取自樟松和桦皮。小块的桦皮可以做一些小容器。过去山林中的鄂伦春人,家中的日常用具大都是用桦皮做的。
北半球的许多民族都有使用桦皮的历史,形成了特有的桦皮文化,但像鄂伦春人这样使用桦皮的时间这么长、制作的水平这么高,却是很少的。今天,鄂伦春人也很少用桦皮制品了,会制作的人也只剩下了几位老年人。”
这两段解说词讲述了鄂伦春人使用桦皮制作生活必需品的细节,而且和北方其他民族相比,时间长、制作水平高。一方面,人们可以发现历史上的鄂伦春人自然生存能力极强,且能够做到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引发人们对现代人远离自然、固守城市的反思。另一方面,这里也表达了创作者对这种传统的、有价值的生活方式即将消失的忧思。
[1] [美]埃里克·巴尔诺:《世界纪录电影史》,张德魁、冷铁铮译,86页,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2] 谭天、陈强:《纪录片制作教程》,164页,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