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文化建设
湖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底蕴丰厚,湖湘大地蕴藏着丰富的文化资源。
湖南位于长江中游的南岸,远在旧石器时代,这块土地便已有人类繁衍。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迄今已发现近百处。湖南省的商周时期的文化遗址范围很广,仅器形较大的商代青铜器就发现了300多件,历朝历代的文物更是数不胜数。
湖南上古为荆州南境,春秋战国时期属楚,是古代楚国的重要地区。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楚文化与湖南土著文化互相交融,为湖南文化的多元交流提供了历史条件。
《楚辞》是湖南古代楚文化的代表作。屈原的《九歌》是其被流放沅湘之间时模仿民间祭歌而创作的祭神歌曲。
自汉唐至宋元,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元杂剧、宋院本的影响,湖南的地方戏剧逐渐形成。弋阳腔、青阳腔、昆腔等戏曲声腔传入湖南,与当地的语言、民间音乐以及某些宗教音乐相结合,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戏曲。湖南的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可谓源远流长,不仅作品众多,而且特色浓郁。
近20年来,通过各方面的努力,加之政府重视引导文化建设发展,湖南相继创建了广电、出版、报业、娱乐四大优势文化产业,培育了大量的文化新秀,在海内外产生了巨大影响。
湖南人与湖南的文化
湖南名山名水名湖荟萃,如九嶷、南岳、洞庭、三湘四水等,人杰地灵,夺天地之造化。屈子有“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沅有芷兮澧有兰,思公子兮未敢言”。曹植有“南国有佳人,容华若桃李。朝流江北岸,夕宿潇湘沚”。柳恽思归客歌,“洞庭有归客,潇湘逢故人”。张若虚有“斜日沈沈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这些诗句写尽了湖南山水之情,极富感染力。读诗即可使人沉迷于此,更奈人情?湖南有桃花源、武陵源、芙蓉国之誉。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更为国人熟知。
湖南是一个特色鲜明的文化大省。湘子多才,湘女多情,还有驰名中外的湘绣、湘菜……
湖南文化保留了北方文化的豪迈和粗犷,但又展现出江南文化的细腻与温馨,动情处刚烈似火,幽婉时柔情如水,在中华大文化中可谓异彩纷呈、独树一帜。
湖南人既立足于中国文化本体,又积极汲取外来文化,勇于进取,敢为人先,因而能够脱颖而出,成就无数英才。
近现代湖南涌现出无数伟大的革命家、军事家和思想家,黄兴、蔡锷、毛泽东、蔡和森、向警予、郭亮、何叔衡、刘少奇、彭德怀、任弼时、罗荣桓、林伯渠、陈赓、粟裕、谭震林、王震、蔡畅、胡耀邦……可谓英才荟萃、群星璀璨!
湖南人会唱歌。湘妹子的歌声是三湘四水的春风,是新时代的澎湃**。湖南人更会写歌,音乐家黎锦晖谱曲的《桃花江》曾风靡大半个旧中国。贺绿汀的抗日之声激**着烽火连天的神州大地。田汉作词的《义勇军进行曲》可谓沉沦中的崛起,是唤醒人们挽救破碎山河的慷慨高歌!
湖南人会写书。湖南人写的书铿锵有力。出生在湘中南的魏源撰写了《海国图志》,详尽介绍了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列强的基本情况和风土人情,大胆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陈天华著《警世钟》与《猛回头》,吹响了反清的嘹亮号角,表达了蹈海成仁的薄天壮志。翦伯赞、周谷城、吕振羽的历史巨著,至今在我国史学界仍属扛鼎之作。湖南现代作家灿若繁星,沈从文、丁玲、张天翼、廖沫沙、周立波、杨沫……他们以优美动人的笔触,描绘出绚丽的文学画卷。
湖南人会办报。清末维新变法时,谭嗣同创《湘报》,“开风气,拓见闻”,为湖南思想界引进了大量新鲜空气。宋教仁办《民报》和《民主报》,鼓吹民主,力主共和。后来,诸多湖南报人投笔从戎,成为栋梁之材。如今许多热血青年仍在致力于湖湘报业,使之独树一帜,长盛不衰。
湖南人会演戏,会写戏,更会办电视。湖南曾涌现出黎明晖、胡萍、王人美等电影明星,还有白薇、欧阳予倩、田汉、柯蓝等著名剧作家。湖南人创作的戏剧倾诉着百姓的心声,体现出对真善美的追求,曾几度风靡全中国。如今,湖南的电视节目更是享誉华夏大地。
湖南文化产业具有以下发展特色: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追求平民化,贴近民众生活;紧扣时代脉搏,营造“焦点风暴”;倾力打造“文化盛宴”。
一、文化产业
湖南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发展文化产业的扎实基础。20世纪末,湖南便十分关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着力研究省内各地区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内涵,发挥区域人文地理优势,使自然风光、历史景观、宗教习俗、民间文化和现代文化相互渗透,夯实了文化产业大发展的根基。21世纪以来,湖南文化产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一系列文化产业集团相继建立,比如湖南广电集团、湖南出版集团、湖南报业集团等。
目前,湖南文化产业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产业规模大,不仅涵盖本省,还在海内外产生了很大影响;二是有市场地位,湖南的动漫、演艺、影视、出版等,在国内持有较大的市场占有率;三是有文化品牌,湖南卫视、蓝猫动漫、超级女声、快乐男声等,皆为影响力很大的文化品牌;四是有人才队伍,湘籍的歌唱家、演艺家、作家、主持人、导演等,具有很高的知名度。
到2012年年底,湖南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1个,公共图书馆136个,博物馆95个。花鼓戏《走进阳光》获第12届全国文华剧目奖;花鼓戏《老表轶事》、《古画雄魂》分别获第十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剧目奖和入选作品奖;《恰同学少年》、《血色湘西》等电视剧也多次获得全国大奖;大型山水实景节目《天门狐仙——新刘海砍樵》成功上演。全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70个,省级保护项目221个。
湖南省文化产业迅速成长,现已成为全省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日益明显。从湖南文化产业结构来看,新闻、出版、广电、艺术等部门作为核心层,网络文化、休闲娱乐、旅游文化、广告会展等部门作为外围层,文化用品、文化设备作为相关层,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文化产业集群。
湖南动漫
1996年,湖南省组建了第一家动漫公司——湖南东方卡通公司,开始制作动漫教学片,随后诞生了我国著名的动漫形象——蓝猫。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湖南现有全国一流的动漫品牌、动漫生产基地和手机动漫企业,形成了集研发、制作、发行、培训、播出、衍生产品开发等于一体的产业体系,拥有较大规模的动漫企业8家、动画工作室60多家、培训机构9家、传媒机构1家,有原创人员3600多人以及蓝猫、虹猫、山猫和金鹰卡通卫视频道等著名品牌。《蓝猫淘气3000问》、《虹猫蓝兔七侠传》等动画片在国内热播,随后成功打入国际市场。金鹰卡通卫视收视率排名全国3家卡通卫视之首。
《蓝猫淘气3000问》走的是“动画娱乐+知识卡通”的路线,把卡通与科普结合在一起。《蓝猫淘气3000问》现已生产超过2000集,以生动有趣的故事情节,通过幽默系列、星际系列、恐龙系列、海洋系列等表现形式,塑造了“蓝猫”、“淘气”两个顽皮可爱的卡通形象,在带来乐趣的同时,也把知识传输给孩子。
二、文学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湖南涌现出一大批著名作家、戏剧家和文学理论家,如田汉、欧阳予倩、成仿吾、沈从文、丁玲、周立波、周扬、张天翼、蒋牧良、叶紫、康濯等,他们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有的还享有世界声誉。周立波以《暴风骤雨》、《山乡巨变》等作品,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当代中青年作家也写出了许多在全国有影响的作品,逐渐形成了湖南作家群独有的文学风格和艺术魅力。
改革开放以来,湖南文坛迎来了璀璨的春天,涌现出大量文学新人,诸如古华、莫应丰、任光椿、孙健忠、叶蔚林、谭谈、韩少功、彭见明、蔡测海、何立伟、刘舰平、水运宪等,形成了驰骋中国文坛的“文学湘军”。20世纪七八十年代,“文学湘军”出版长篇小说22部,其中古华的《芙蓉镇》、莫应丰的《将军吟》获茅盾文学奖。他们以“湘军群体”的姿态崛起于中国文坛。
三、广播电视
全省有广播电台11座,电视台15座。2012年年末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0%,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7.2%。全省广播电视系统从业人员3万多人,广播电视业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
四、出版
东汉时期,湖南耒阳人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开启了中华文明的新篇章。历史为湖湘纸介质出版业的兴起铺就了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最原始的出版资源。
湖南广电集团、湖南出版集团连续4年进入全国文化企业50强。“湘字号”文化品牌占《中国文化品牌报告》发布总数的21%。湖南新闻出版业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新闻出版整体实力明显,2012年全省图书出版量3.63×108册,报纸出版量13.19×108份,期刊出版量1.27×108册。
湖南出版集团从当初的人民出版社一家独大,发展到科技、教育、古籍、文艺、少儿、美术、电子等分工明确的专业图书出版社7家,成为集图书出版、发行、印刷、报刊、杂志、音像等多种资源整合的国内大型传媒集团。湖南出版集团已实现了由单一的纸质媒体向纸、磁、光、电、网等多媒体、多介质体系发展,形成了图书、报纸、期刊、音像、电子、网络等门类齐全,编辑、印刷、发行、供销、科研、贸易等各个环节相互配套的资源整合系统,并通过出版改革,逐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