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常德市

常德市位于湖南省西北部,洞庭湖西岸,与湖北、四川、重庆、贵州四个省市相邻,距长沙150km,距张家界国家森林公园180km,是湘西北的中心城市、交通枢纽和综合性工业基地。辖武陵、鼎城2区,津市市和汉寿、桃源、石门、澧县、临澧、安乡6县。

土地面积18190km2,2012年全市常住人口576.0×104,其中城镇人口247.39×104,农业人口328.61×104。常德现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等,并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

常德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西部有“湖南屋脊”之称的壶瓶山,东南部是地肥水美的西洞庭湖平原,中部过渡地段为丘陵。沅江和澧水流经常德。常德地貌大体构成是“三分丘岗、两分半山、四分半平原和水面”。壶瓶山主峰海拔2099m,因其基本未受到第四纪冰川的侵袭,原始森林茂密,森林覆盖率达94%,有原始次森林2667hm2,是我国中亚热带重要的“森林资源基因库”,保存有珙桐、石门鹅耳枥、长果安息香等珍稀濒危植物34种。

已探明矿藏145种,其中雄黄储量亚洲第一,金刚石、石煤、芒硝储量为全国之首,磷矿、石膏矿、膨润土等蕴藏量和产量均居全省前列。

常德市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向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过渡的地带。气候温暖,四季分明,热量丰富,雨量丰沛,春温多变,夏季酷热,秋雨寒秋,冬季严寒。常德市年平均气温16.7℃,年降水量1200~1900mm,无霜期272d,适宜水稻、棉花、油料作物生长。

常德历史文化悠久。澧县城头山遗址表明,距今9000年前,常德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这时的原始人已掌握了石器磨制和陶器制作技术。距今7000多年的石门皂市下层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早期文化的代表之一。常德城始建于战国时代。常德古称武州、朗州、鼎州、武陵,曾是七朝郡治、七朝军府、七代藩封之地,辖区远及湘西北、鄂西南、黔东北、桂东北,素有“西楚唇齿、黔川咽喉”之称,是湘楚文化的重要发祥地。公元前277年蜀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在今武陵区城东建筑城池,设黔中郡。常德名人辈出,现代著名者如宋教仁、蒋翊武、林伯渠、丁玲、翦伯赞等。

2012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038.50×108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35475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为14.8∶49.5∶35.7,财政收入148.6×108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26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8023元。

常德资源物产丰饶。粮、棉、油、茶叶、柑橘、杨树、淡水鱼类、淡水珍珠等产量居湖南省前列,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常德现已形成烟草、仪器、机电、纺织、建材、造纸、医药七大主导产业,建成了德山高新技术工业园和11个县级工业园区,培育了常德烟厂、常德纺机、金鹏凹印、恒安纸业、金健米业、洞庭水殖等一批骨干企业。常德卷烟厂隶属于中烟集团,是常德市唯一的烟草生产企业,主要生产“芙蓉”系列卷烟。创元铝业位于桃源县,依托五强溪水电的优势,年产电解铝30×104t、铝材10×104t。石门火电厂为湘西北最大的火电企业。湘澧盐矿位于津市,是我国大型的井矿盐企业。

常德,交通便捷,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常张(家界)、常吉(首)、长(沙)常等6条高速公路在此交汇,常德桃花源机场可起降大型客机。

常德景色秀丽,名胜较多,著名者如壶瓶山、桃花源(陶渊明描绘的人间仙境)、夹山寺(传说李自成兵败归隐于此)、常德诗墙等。2012年接待游客2150×104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9.6×104人次。

西洞庭湖湿地公园

位于汉寿县东南部,是国家重要生态环境建设项目和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项目,2002年被国家湿地公约组织列为国际重要湿地。总面积3.6×104hm2,区内有865种植物,数万亩自然芦苇林,是众多野生动物的栖息地,每年冬季有成千上万只候鸟在区内越冬,其中白鹭等国家一、二级保护鸟类20多种,鱼类100多种,中华鲟、白鲟、银鱼、胭脂鱼等更属国家珍稀保护动物及珍贵水产品种,中华鳖、珍珠及洞庭草龟更是驰名中外。

常德诗墙

图4-7 常德诗墙

常德诗墙以常德防洪大堤的防洪墙为载体,荟萃中国当代名家诗词、书法、美术精品镌刻于一墙,现全长超过3km,被称为世界上最长的诗、书、画、刻艺术墙,并著有武陵阁、春申阁、排云阁、渔父阁。诗墙临江而立,楼台点缀,气势恢宏。诗墙共分6大篇章,即《百代沧桑》、《名贤题咏》、《武陵佳致》、《兰芷风华》、《华夏新声》、《五洲撷英》,选刻自先秦以来有关常德的诗作和中外名诗1300多首,集真、行、隶、篆、草集于一墙,熔诗、书、画、刻于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