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经济区划
湖南省现有13个地级市和1个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别甚大。总体来看,环长株潭城市群发展水平最高,湘南地区发展水平居中,大湘西地区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湖南省现划分为三大经济区,即环长株潭城市群(长沙、株洲、湘潭、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8市),湘南地区(郴州、永州2市)和大湘西地区(怀化、张家界、邵阳3市和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图3-3)。
长株潭3市是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所在,在全省的地位仍在不断提升。目前,长株潭3市的经济总量占全省的40%以上。长株潭3市正在抓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创建在全国起示范引领作用的“两型社会”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区。长株潭三市以高新技术产业、先进制造、生物医药、高档次服务业为建设重点。就中部六省来看,长株潭城市群正在成为强有力的新型增长极。
图3-1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空间布局
图3-2 湖南省承接产业转移重点行业布局
图3-3 湖南省经济区划
环长株潭城市群是以长株潭3市为核心,包括外围的岳阳、益阳、常德、娄底、衡阳5市,共同作为中部崛起的主体增长极。第一,岳阳、益阳、常德3市共同组成环洞庭湖生态经济圈,属于湖南传统的农业地区,近20年来工业化和城市化加速推进,并逐渐成为长江中游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应突出岳阳作为全省首位门户城市的口岸职能,积极发展大进大出型产业。常德作为湘西北的中心城市和开发湘西的桥头堡,益阳应加强与长株潭城市群的一体化建设。在洞庭湖区北部抓紧构建东西向大通道,加强岳阳—常德一线的联系。第二,衡阳市作为湘中南地区的中心城市,随着一系列交通运输干线的修建,其经济地理区位迅速改善。应侧重加强与华南沿海的联系,尤其是扩大与珠三角、湛江港和北部湾的联系,创造条件接纳华南沿海的产业转移。第三,娄底位于湘中,是传统的重工业城市。娄底发展的关键在于改善产业结构,搞好节能减排,减少工业污染,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现阶段要加速推进万宝新区的建设。沪昆高铁穿越娄底中心城区南侧,为娄底市的全面改造提升创造了良好条件。
湘南地区紧靠两广,距离珠三角比较近,要进一步突出郴州和永州的增长极的功能,加强与华南沿海的经济贸易联系。郴州和永州两市要作为湖南省承接华南沿海产业转移的前沿阵地,下大气力改善投资环境,完善基础设施,搞好硬环境和软环境的建设。新时期湘南地区要加强对外开放,向东加强与江西赣州、吉安两市的联系,向南加强与广东韶关、清远两市的联系,向西加强与桂林、柳州和梧州3市的联系。西南方向,以北部湾和湛江作为湖南的出海口;正南方向,以广州黄埔和深圳盐田作为湖南的出海口;东南方向,以厦门、三都澳作为湖南的出海口。
大湘西地区属于生态环境良好,但却相对脆弱的地区。要将大湘西的开发建设尽快纳入国家西部大开发的范畴,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切实保护好当地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尤其是旅游观光产业。怀化作为本区中心城市,应扩大城市规模,做强支柱产业,调整空间布局,提升经济效益,切实发挥对于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自治州侧重于发展少数民族特色经济,在做大吉首中心城区的同时,将凤凰县撤县设市。张家界作为大湘西主要的旅游观光城市,侧重于做大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整体水平。邵阳市要将中心城区扩大提升,推进邵东、新邵两县县城与邵阳中心城区的一体化建设。考虑到新宁崀山已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建议将新宁撤县设市,并在武冈市修建新机场。
将长株潭城市群培育成湖南省乃至我国中部地区新兴的增长极,辐射带动整个湖南省的发展。同时,加强湖南边界城市的建设。湘北地区以岳阳市作为主体增长极,积极对接长江产业带;湘西地区以怀化市作为主体增长极,主动对接西部大开发;湘南地区以郴州作为主体增长极,广泛对接华南沿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