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克劳德·马古瓦的故事
让-克劳德·马古瓦的艺术生涯已然跨越半个世纪。卡拉扬棒下的双簧管、抛弃事业单位“铁饭碗”而“下海单闯”的叛逆者、圆乎乎的可爱胖老头、盛名在外的音乐大师,都是他。
都知道马古瓦的乐团有个很长且很牛的名字,如果字面上直接翻译,就是“国王的大马厩以及寝宫”,正确的翻译应该是“国王的大马厩及寝宫管弦乐团”,或者意译为“国王弦乐及管乐乐团”。因为大马厩乐手们主要是管乐和打击乐,而寝宫里的乐手们则主要为弦乐,分别负责在国王出巡狩猎时或在宫殿里面奏乐。那么当初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呢?
当年CBS法国分公司的老板叫乔治·卡达尔(Georges Kadar),雄心勃勃,约请马古瓦录音。于是老马就去法国国家图书馆(BnF)的手稿收藏区寻觅。突然眼前一亮,故纸堆里发现了菲力多(Philidor)的罕见手稿,题目叫Musiques pour la Grande Ecurie du Roy—老马以前是巴黎乐团(Orchestre de Paris)的双簧管,两百多年前的皇家管乐团的曲目,对他来说就仿佛是熟人。于是小乐团的名字问题解决了……
让-克劳德的女儿叫弗洛伦斯(Florence),很好听的名字。女儿出生在3月8日至9日的夜里,当晚老马参加一个堂会,在巴黎某处漂亮的贵族豪宅。男主人也真是一个好心人,时刻和妇产科保持电话联络。每个乐章之间,老马都会偷偷观察男主人给他打出的手势。焦虑啊,着急啊。
莫扎特的终乐章华彩终于结束了(我敢打赌老马肯定都不耐烦了),飞奔出去,跨上自行车穿越大半个巴黎来到妇产科,时间已过午夜。老爹刚来不久,女儿就出生了。6岁时,小女儿就拉小提琴,17岁时迷恋上了古小提琴。1977年桑特(Saintes)音乐节,在老爹的乐团里登台,随后被老爹托付给了库伊肯—既然女儿迷上了古小提琴,老爹又是这么一个人物,没有更好的结局了。女儿也给老爹争气,以荣誉毕业生身份从海牙皇家音乐学院毕业……当然了教授们估计也想给老马卖个人情?
切利比达克曾经指挥过巴黎乐团一段时间。当时的法国文化部负责音乐、舞蹈、戏剧事务的专员召集卡拉扬、乐团乐手代表开会,讨论乐团的职位考核……老马作为木管乐的独奏选手,也有幸参加会议,并见证了八卦。领导问首席小提琴鲁本·约尔达诺夫(Luben Yordanoff):
——嗯……切利的排练还说得过去吧?
——回领导话,很好。
——奇迹啊……
领导这时候有点儿窘,想把话题岔开。然而卡拉扬马上把话头抢了过去,用他一顿一顿的德国口音问道:
——鲁本,你告诉我,切利的音乐会又如何呢?
——回您的话,很好。
——啊!一个新的奇迹!
卡拉扬的尖酸刻薄可见一斑。卡拉扬之后,索尔蒂担任巴黎乐团的常任指挥,然而乐手们都不喜欢匈牙利裔的英国光头老伯,太严肃太正经,搞得像上学堂似地整天正襟危坐……1974年之后就是巴伦博伊姆,然而这一年老马也辞职不干了,他的古乐团逐步走上正轨,宁当鸡头不当凤尾。
老马从一开始就在CBS公司录音。然而CBS纽约总部总是从商业角度考量,给旗下的指挥们贴上标签,比如赫尔姆特·里林(Hermut Rilling)录德国作品,马古瓦录法国作品……因此老马想录蒙特威尔第、想录亨德尔,都必须和唱片公司狠狠较劲才成……但他自己坦言即便自己争取,想录巴赫也是不成的。CBS已经有了赫尔姆特·里林录出的最纯正的日耳曼之声,老马这个地中海人录出来的巴赫肯定没人愿意买……1986年CBS被SONY收购,吕利、拉莫、蒙特威尔第,都结束了。
SONY只在目录里留下不疼不痒的东西,诸如水上音乐、莫扎特安魂曲、夏庞蒂埃感恩赞……所幸随后老马在Astrée,现在在K617公司大展宏图,不然我们真该诅咒死倒霉的SONY了……
那么老马一辈子最伤心的事情是什么呢?他有个小儿子,25岁就英年早逝了。这也是老马回忆起这辈子的喜怒哀乐时最痛心的事情。不过他看得还是很开,儿子就像一个飞过人间的天使,给所有人带来了美好的回忆……
感谢老马,毕竟也70岁的人了。他们的时代很快将过去,他们这一辈人将成为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