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和完善

以21世纪以来我国外交战略思想的重要创新为基础,一种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适应时代发展要求,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国际关系理论应运而出。党的十六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的重要成果,就表现为和谐世界理论的系统、全面而深刻的阐述。从2005年9月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大会的讲话提出“和谐世界”的科学理念,到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和谐世界的系统论述,和谐世界理论形成为系统的国际关系理论。

一、建设和谐世界理念的提出与系统阐述

以马克思主义国际问题基本原理为指导,以新中国外交思想与实践为根据,以世界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为出发点,以实现世界和平和实现中国和谐为目标,胡锦涛在党的十六大之后,对我国外交战略思想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新理论,并对这一新理论进行了系统的、科学的、创造性的全面阐述。

2005年9月,胡锦涛首次提出和谐世界的科学概念,随即对这一概念的基本内涵做出最初的说明。胡锦涛提出和谐世界概念的讲话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2005年9月15日,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首脑会议上发表题为《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重要讲话。讲话鲜明地指出:“历史昭示我们,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重要历史时期,只有世界所有国家紧密团结起来,共同把握机遇、应对挑战,才能为人类社会发展创造光明的未来,才能真正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二次:2006年11月1日,胡锦涛在越南国会发表题为《增进友好互信,促进共同发展》的重要演讲。演讲强调,中国的发展是和平的发展、开放的发展、合作的发展。表示愿意同越南一道,在建设社会主义的征程上不懈求索,为不断开创中越全面友好合作关系的新局面,为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做出不懈的努力。

第三次:2006年11月17日,胡锦涛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上发表题为《树立开放思维,实现合作共赢》的演讲,进一步提出了建设和谐世界的思想。胡锦涛指出:树立开放思维,构建和谐世界。这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基本前提。我们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本国发展道路的权利,以民主平等的精神,推动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对话,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兼容并蓄,共同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中国构建和谐世界的政治理念一经提出,就迅速传播并引起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展示了当代中国的智慧与贡献。

胡锦涛的上述论述使构建和谐世界形成了系统的理论。这些理论包含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第一,实现各国和谐共处,建立民主的世界。尽管和平与发展取代了战争与革命成为当今时代的主题,世界多极化的趋势也已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但是由于国际力量的严重失衡,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仍然在以单边主义的形式与多极化相抗衡,阻碍着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实现,正在不断激起许多国家的反对和抵制。“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1]尽管从现阶段国际形势的发展来看,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无疑任重道远。但是,这一思想却体现了时代与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符合世界各国的根本利益,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由之路。“只要世界各国团结一致,反对强权政治和单边主义,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就能不断推进并最终实现国际关系民主化、构建和谐世界的目标。”[2]

第二,实现全球经济和谐发展,建立公正的世界。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在经济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促进全球经济的和谐发展,以实现建立公正的世界的目标。具体来说:“各国应该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努力缓解发展不平衡问题,消除贫困;应该积极推进区域和全球经济合作,共同解决全球经济发展中出现的问题,维护经济安全;应该以相互开放取代彼此封闭,努力建立开放、公平、规范的多边贸易体制,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使所有国家都从中受益。”[3]

第三,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建立包容的世界。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在文化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实现不同文明和谐进步,以实现建立包容的世界的目标。这也恰恰是在继承了中国文化的传统精髓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和合”思想博大精深,无论是“和”还是“合”,都不是强调绝对的“同一”,而是“和而不同”,即指有差异、有特性的事物和谐共处。胡锦涛在沙特阿拉伯协商会议发表的重要演讲中指出:“各国应该维护世界多样性和发展模式多样化,坚持平等对话和交流,倡导开放和兼容并蓄的文明观,使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应该努力使世界上所有文明、所有民族携手合作,共同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4]

第四,实现各国和谐安全,建立和睦的世界。中国提出构建和谐世界在国家安全方面的理论内涵就是要致力于实现各国的和谐安全,以实现建立和睦的世界的目标。因为没有和平就没有发展,而没有了和平与发展也就永远不会实现共同繁荣的总体目标。所以,在处理国际问题时,各国应该恪守公认的国际法和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鼓励和支持以和平方式,通过对话、协商和谈判解决争端和冲突,反对任意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等等。

二、和谐世界理念在实践中的丰富和发展

2007年10月,中共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政治报告鲜明地提出并系统论述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入分析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出了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实现了党的理论创新的新发展。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本质和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把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有机结合起来,是顺应时代潮流提出的以国内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基础,以调整对外经济关系发展战略为重点,广泛涉及内政外交、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长期的、全方位的战略,是我国外交战略思想的重大发展。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中共十七大报告坚持并发展了构建和谐世界的思想,指出:“我们主张,各国人民携手努力,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5]同时,从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阐述了和谐世界的理论内容,从而使和谐世界理论涵盖了迄今陆续提出的新秩序观、新安全观、新文明观和新环保观,使和谐世界理论的深刻内涵有了新的拓展。

第一,世界政治和谐观。世界政治是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在政治事务中结成的关系的总和,其核心内容是世界的和平稳定以及国际关系行为主体之间相互尊重。和谐世界理论在世界政治上的基本要求和突出贡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强调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准则所主张的国家主权的平等和不可侵犯。每个国家都是国际社会平等的成员,其主权和尊严都应当受到尊重。一个国家的主权一旦受到侵害,就打破了基于主权基础上的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打破了基于主权之上的和谐关系。二是强调国际间的事情应当由各国平等协商解决。国际关系和谐的前提是相互尊重。纵观国际关系的历史,所以出现战争和冲突,其中一个原因是某些国家侵害了别的国家,导致国际关系的基本原则受到破坏,引起冲突和战争。吸取这一教训,国际社会的和谐关系,必须坚持各国平等协商国际事务,积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三是强调在相互尊重主权的基础上,把各国人民的利益同全人类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在全球化的推动下,世界连成为整体,各国的利益与全人类的利益不可分割。实现世界和谐,必须站在世界的制高点上,从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出发,通过实现世界的和谐相处、利益共享,实现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发展。

第二,世界经济和谐观。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在相互联系中在生产、贸易、金融、科技等领域形成的世界整体。当代世界经济的突出特点是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把世界各国和各地区的经济活动都统一到世界经济的整体当中。全球化是历史的必然发展,给各国带来了经济发展的机遇。但是,全球化是以西方的经济发展和经济规则为前提的,在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全球化又给世界各国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谐世界理论对破解全球化的难题、利用全球化的有利条件,是重要的理论指导。和谐世界理论在世界经济上的要求,一是切实重视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客观现实,积极推动世界经济贸易和国际金融的相互联系和积极影响,推动各国经济的对外开放与世界经济的全面开放。二是推动世界经济的健康发展,即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向均衡、普惠、共赢的方向发展,推动各国加强合作,优势互补,通过共同努力带动世界经济的繁荣发展。三是推动建设公正合理的世界经济新秩序,切实改变世界经济旧秩序中不平等、不合理的因素,重点是使广大发展中国家获得良好的发展环境与发展空间,改变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的垄断,使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获得更多实惠。

第三,世界文化和谐观。世界文化是世界历史进程中,由于各个民族在世界各地建立了富有特色的文化和文明,经过相互联系、相互借鉴和相互促进,而形成了既各自特色鲜明,又密切联系互相影响的世界文化。和谐世界理论在世界文化上的要求和贡献,一是坚持文化多样性是人类文化与文明进步的动力的基本观点和价值追求。文化多样性是人们的共识。但是,有人否定文化多样性对世界文化发展的积极作用,主张用西方的文化,改造甚至取缔其他文化,建设西方文化主宰的世界单一文化。和谐世界理论突出强调文化多样性的动力作用,是对“文明冲突论”的有力回击。二是主张世界各种文化都应当受到尊重,都应当得到发展。即使是弱小民族的文化,也有不可替代的地位与作用。蔑视其他文化,甚至毁灭其他文化的做法,都会造成文化之间的对立,破坏世界的和谐。三是强调加强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和谐世界理论要求各国政府以及国际组织,都应当为各种文化与文明的交流借鉴,创造条件,提供便利。国际社会应当采取多种方式鼓励文化之间的交流,努力使世界上所有的文明、所有的民族都能携手合作,共同推动人类和平与发展的事业。

第四,世界安全和谐观。安全问题是一个大问题。人类自身发展的历史充满了安全与争取安全的矛盾与斗争。人们为了自身的安全,曾经积极发展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军事力量,以增强自己的防卫乃至攻击力量,进而削弱对方,达到自身安全的目的。但是,国际关系的发展,尤其是冷战后国际关系的高度发展,过去那种建立在对方不安全基础上的自身安全,已经过时。一国在谋求自身安全的时候,不得不考虑他国的安全,不得不考虑整个世界的安全。和谐世界理论适应国际形势的这种变化,站在实现世界和谐的高度认识并对待安全问题。和谐世界理论在安全问题上的贡献和要求,一是以普遍安全维护一国安全。通过维护和保障世界安全,达到维护本国安全的目的。这就要求一个国家不应通过强化自己的军事力量,突破现有的力量均势,达到维护自身安全的目的。应该充分考虑国际社会乃至每个成员的共同安全,推动安全合作,形成普遍安全的局面。二是积极推进各国之间的相互信任,开展多边外交活动,破解“安全困境”,化解历史矛盾,以面向未来的观念处理各种问题。三是坚持用和平的方式解决矛盾与争端。国际间存在矛盾和分歧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国际矛盾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矛盾的根源很难得到根本的解决。越是这种情况,越是不能采取威胁、战争等手段,因为这些手段不仅不能化解矛盾,而且还会加深矛盾。应积极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矛盾与分歧,通过长期努力,达到维护世界持久和平的目的。

第五,全球环境安全观。当今世界,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成为影响和制约国际社会的重要因素。党的十七大阐述和谐世界理论,鲜明地提出了和谐环境的思想和要求,是对国际关系理论的重要贡献,是解决当今世界环境难题的理论指导。工业化不仅带来了物质资料生产的快速发展,也造成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使用和对自然环境的过度破坏,产生了突出的环境问题。环境安全问题的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在于人类活动的影响。从人类自身寻找原因,从人类自身做起,是解决环境安全的根本出路。和谐世界理论在环境安全上的要求是,国际社会和世界各国在“环保上相互帮助、协力推进,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6]

[1] 胡锦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世界和平的重要保证》,载《人民日报》,2001-11-06。

[2] 尹承德:《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是建设和谐世界的前提》,载《解放军报》,2005-09-27。

[3] 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载《人民日报》,2006-04-23。

[4] 胡锦涛:《促进中东和平,建设和谐世界》,载《人民日报》,2006-04-23。

[5]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6]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文件汇编》,45页,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