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经济
东汉末年,社会经济破坏严重,老百姓“寒不敢衣,饥不敢食”[11],已是“田野空,朝廷空,仓库空”[12]的三空窘境。黄巾起义失败后,各军阀的私有武装力量公开化,为了争夺土地、人口,各军阀间混战不断,加剧了社会经济的恶化程度,全国人口数量锐减明显。
为了满足战争的需要,保证征战过程中的粮草供应,曹操于建安元年(196)听取枣祗的建议,在许屯田,得谷百万斛,此后,孙吴、蜀汉相继屯田。屯田制的实行不仅保证了军队的粮食供应,而且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全国经济的发展:曹魏屯田对北方经济的恢复有着重要的意义,孙吴屯田客观上直接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开发。
(一)曹魏屯田
经过长期的战乱,全国大量的人口流离他乡或毙于干戈,劳动力严重缺乏,土地荒芜,农业歉收,衣食无着。据统计,陈留、颍川两郡,全盛时期的人口约130万,经过董卓之乱,人烟荒芜,千里无复人迹;河南鄢陵郡(今许昌鄢陵县),全盛时期,有民户五六万,大乱之后,只有民户数百。
建安元年(196),曹操攻克许以后,开始谋划迎汉献帝入许,以达到“奉天子以令不臣”的目的。八月,曹操迁献帝于许,原本只是小县城的许,骤然成为天子之都,人物辐辏,需求增加,而当时中原又在战乱之中,州郡贡赋不继[13],全国粮食短缺,粮价也颇高,以长安为例,谷1斛50万钱,豆、麦20万钱,不仅如此,甚至出现了人吃人的情况。粮食问题就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同年,曹操采纳枣祗、韩浩的建议,在许都附近进行屯田。曹操之所以能够大规模地屯田,是因其具备了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土地,二是劳动力。董卓之乱之后,大量的土地荒芜,成为无主的荒地,曹操利用国家能够掌握的这些荒地进行屯田。其次,初平三年(192),曹操率军追击黄巾军并将其全部击溃,黄巾军投降后,曹操俘获降卒30余万,男女人口数百万。曹操把其中的青壮年编入军队,利用其家畜、农具、资财在许下屯田。有学者认为,屯田的劳动力可能就是黄巾军的家属。
曹魏的屯田分民屯和军屯两种形式。
民屯按军事组织编制,独立于地方的行政系统之外,郡设典农中郎将、典农校尉,县设典农都尉。全国的民屯,统一由大司农掌管。民屯以屯为基本单位,每屯约50人,设司马。在屯田上劳动的农民称作屯田客,也叫典农部民或租牛客户。从民屯官员的职称看,民屯有很浓烈的军事色彩。屯田客名义上是招募来的,实际上有很大的强制性。
民屯缴纳赋税有两种方式,最初实行“计牛输谷”,而枣祗力主“分田之术”,此后也确实改为“分田之术”。所谓“计牛输谷”就是国家给屯民配备耕牛,每头牛每年收取固定的赋税。屯田初期,曹操从黄巾军手中掠夺大量的耕牛,而此时大量田地荒芜,为了鼓励屯民多垦荒,实行了“计牛输谷”的方式。然而,随着屯田规模的扩大,国家没有多余的耕牛可分配给屯民,导致屯民超负荷使用官牛。此外,“计牛输谷”只针对使用官牛的屯民收租,使得国家无法向不使用官牛或者只以人力耕种的屯民征收赋税,以至于“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14]。
屯田之初,枣祗就力主改变缴纳赋税的方式,“及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佃科以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不便。反覆来说,孤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复改易。祗犹执之,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议之。时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为官田计。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丰足军用,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15]。
分田之术的核心内容是规定了佃户收成与国家分成的比例:持官牛者,官得六分,士得四分;持私牛者,与官中分。唐长孺还指出,屯田客不承担国家的租调徭役,收获时,用官牛的按官六客四分成,用私牛的与官中分。这种“中分”实即沿袭西汉以来佃农与地主对半分成的传统租率。而屯田客不负担税役为法律所许,亦暗示了私家客“未尝徭役”的特点。据此可知屯田是国家的私田,屯田客是国家的私客。
军屯,在史学界尚存在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军屯是由士兵和士兵家属屯田。军屯设度支中郎将、度支校尉、度支都尉等官员,同样也隶属于大司农管理。军屯有严密的组织形式,劳力精悍,规模也较大。曹魏时期规模最大的军屯,是两淮地区的屯田,最多时有10万之众。另一种意见认为,军屯是带甲士兵在边境且耕且守。
关于屯田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其一,增加了曹魏的实力:“得谷百万斛。于是州郡例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16]斛,古代容量单位,在实际运用中,常常出现石与斛通用的情况,而120斤为1石。曹魏经过几十年的屯田耕植,北方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洛阳地区“垦田特多”,而关中地区,粮食也足够自给。
其二,解决了流民问题。东汉中期以后,统治愈加黑暗,大量农民脱离土地,流落他乡,形成了规模巨大的流民,这些流民动辄几万人至几十万人,给社会造成大动**。曹魏屯田,用军事编制的方式,把流民安置在土地上,使劳动力再次依附于土地,解决了两汉以来的流民问题,在稳定了社会秩序的同时,恢复了农业生产。
曹魏屯田,先后持续了70年,咸熙元年(264),政府罢屯田官,废除屯田,以均政役。
(二)孙吴屯田
孙吴屯田,史料中记载较少,文献中的记载最早见于建安八年(203),如陆逊“出为海昌屯田都尉,并领县事”[17]。然而随着长沙走马楼吴简的大量出土,关于孙吴屯田,史学界又有了一些新的看法。郑州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高敏认为孙吴屯田制始行于建安年间,推广于孙权黄武五年(226)。就现出土的走马楼吴简来看,黄武五年(226)之后,关于屯田的记载大量出现:
“领黄武五年佃卒限米卅□斛……”(6592)
“入黄武七年州佃吏郑修限米廾五斛”(9564)
“入黄龙元年佃卒限米七十一斛”(6591)
“黄龙元年文入郡屯田民□吴平斛米一百六斛二斗……”(6227)
“领黄龙二年佃卒限米□斛八斗……”(6913)
“入屯田司马黄升黄龙二年限米卅四斛”(3159)
“黄龙三年税米小斛黄武六年粢租米六十四斛二斗……”(2129)
这些记载佐证了《三国志》“诸将增广农亩”的史实。[18]
孙吴屯田同样分民屯和军屯,由于文献记载有限,我们只能结合已有史料与出土的简牍相互印证,来窥探孙吴屯田的一些情况。孙吴时期屯田制的官吏有郡屯田掾、屯田司马、督军粮都尉或军粮都尉、屯田帅与屯田掾、都尉屯田吏。其中,郡屯田掾应当属于郡级农官——农校尉的掾吏;屯田司马、督军粮都尉或军粮都尉,应是主管军屯系统的机构和官吏。[19]
而关于军屯的收入分配方式,一般认为,全部由所属军队征收,然后由军队统一分给兵士军粮。但据近年来出土的吴简来看,兵士同样有来自军屯的收入,并非全部由所属军队征收的情况。
此外,蜀汉也有屯田。蜀汉屯田规模小,时间短,地区有限,效果不如曹魏和孙吴那么明显。直到蜀汉灭亡,真正起到效果的不过汉中的军屯。
三国时期的屯田是特定历史环境的产物,强化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但就当时的情况,三国屯田符合民众利益,对恢复当时的经济,解决军粮起到了重要作用。尤其是曹魏屯田安置了大批流民,缓和了社会矛盾。
(三)江南开发
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曾这样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希,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果隋蠃蛤,不待贾而足,地埶饶食,无饥馑之患,以故呰窳偷生,无积聚而多贫。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20]至西汉武帝时,江南地区仍然地广人稀,使用刀耕火种这种落后的方式耕作,虽然没有饥寒之人,但是也没有富裕的家庭。甚至,到东汉时,安徽庐江一带还没有推广牛耕。汉末,由于北方战乱频繁,大量流民南迁,给南方带来劳动力的同时,也带来了先进的农业耕作技术和手工业生产技术。加之孙吴政权相对稳定,并采取了一些系列措施,江南经济得以较快发展。
孙吴政权重视农业发展。黄武五年(226),陆逊请诸将增广农亩,孙权不仅欣然允诺,而且亲自授田,并把拉车的八头牛改为四耦,表示劝农。孙皓在位时,时任丞相的陆凯上疏,劝解孙皓不要给战士另外增加徭役,唯使“春惟知农,秋惟收稻”[21]。
兴修水利,进行垦荒。孙吴统治期间,在江南大兴水利,其中卓有成效的有:开凿建业至钱塘的运道,灌溉两岸;吴兴西湖水利;兴修建业城水利,开直渎;修浦里塘等。同时,鉴于江南地广人稀,孙吴政权组织北方流民及被驱赶下山的山越人进行大规模的屯田,开辟田亩。
大力发展手工业、商业。孙吴政权大规模建置手工业作坊,冶铁、烧瓷和造船作为3大官营手工业作坊,主要为满足军需。江南的会稽、丹阳、豫章等郡都产铜铁,且都设置“冶令”。建康的金银制造业同样发达,史载,孙亮在宫中用金银作小船300余艘,孙皓以金银作华燧、步摇、假髻数千。
孙吴制瓷业在此时臻于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瓷器的胎质、釉色、纹饰及烧制技术都有了显著的提高,尤其青瓷制造更加成熟。
孙吴造船业发达。孙吴的造船业以军用为主,其次为商船,数量多,规模大,至孙吴灭亡时,全国有战船、商船5000余艘。商船大者“长二十余丈,高去水三二丈,望之如阁道,载六七百人,物出万斛”[22]。同时,孙权设置典船都尉,对造船业进行专门管理。
便利的水运以及造船业的发达,使得孙吴以水运为主的商业贸易十分活跃。武昌在此时成为三国贸易的中心。建业城内有建业大市、东市、北市。且以交、广二州为中心与林邑、扶南等多个国家都有商业往来。
(四)蜀汉经济
蜀地开发较早。秦取蜀地之后,在蜀地设郡,李冰为郡守时,在蜀地开凿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以灌溉为主,兼具防洪、运输功效的综合水利工程,一经开通,蜀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23]。到两汉时期,蜀地土地肥美,江水滋灌,沃野千里,山林茂密,到刘备在蜀建国时,蜀地仍然是桑梓接连,黍稷油油,粳稻莫莫。诸葛亮辅政之后,意识到蜀地如此富饶与都江堰的开凿有莫大的关系,以此堰农本,国之所资,征发1200名男丁护守都江堰,保证了蜀地的农业发展。
在手工业方面,织锦业最是发达。诸葛亮一方面提倡种桑养蚕,开辟丝源;另一方面,设立专门的锦官管理织锦的生产。故织锦业居全国第一位,以致当时织锦“魏则市于蜀,吴亦资西道”[24],待蜀亡之时,蜀库仍有锦绮、彩绢各20万匹,可见其生产数量之多,这也就不难理解诸葛亮曾说,决敌之资,唯仰蜀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