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三国变局

一、三国分立

(一)官渡之战

黄巾起义失败后,东汉政府建立起“西园八校尉”这样的军事组织,用以拱卫王室。中平六年(189),灵帝病逝,大将军何进把握朝政。袁绍劝说何进诛杀宦官,不料,消息走漏。宦官段珪等先发制人,趁何进入宫时,杀何进,劫走少帝。袁绍纵兵屠杀宦官,被杀者2000余人。宦官自此失势。然而,被何进调入洛阳诛杀宦官的董卓把持了东汉王朝的政权。

董卓控制政权后,本欲笼络人才,巩固政权,起用“党人”,但由于其废杀太后、少帝,立献帝,引起了士大夫官僚集团的强烈不满,山东各郡组成了以袁绍为盟主的讨董联盟。董卓见联军势大,退至长安。进入长安后,为了立威,董卓擅杀官僚大族,致使统治阶级内部人心离乱。初平三年(192),司徒王允秘密联合了董卓的部将吕布诛杀董卓,灭其家族,长安百姓歌舞于道。但是王允并没有做好善后工作,董卓的部将为了争权夺利,开始互相残杀。

讨董联军是新编成的队伍,经验、战斗力都不足与董卓的西北军抗衡,因而,未能向洛阳推进一步,待董卓退守长安,联军依然踟蹰不前,非但如此,联军内部开始相互攻伐,大体上形成了以袁绍和曹操为最强的军阀割据势力,袁绍占据黄河以北的冀、青、并三州;曹操占据黄河以南的兖州和豫州。

建安元年(196),曹操迎献帝至许。政治上,奉天子以令不臣;在官吏选拔上,唯才是举,把才能作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标准;经济上,采用枣祗的建议,实行屯田,一岁得谷百万斛;军事上,收编青州军。经过曹操各个方面的努力,势力进一步扩大。此后,曹操相继击败吕布、袁术,占据了兖州、徐州以及豫州部分地区。此时,袁绍同样在不断扩大势力,至建安四年(199),袁绍占据了黄河以北的青、幽、并、冀四州,更是打算南下灭曹,争霸天下。北方两个实力最为雄厚的军阀集团,面临殊死一战——官渡之战。

官渡之战前,袁绍所占之地,仅冀州一州就有民百万户,倘若征发壮丁,可得精兵30万人,而所存粮食,可用10年之久。与袁绍相比,曹操处于不利之地。曹操占有兖、豫二州,地少、兵乏、粮缺,且二州居四战之地,西有韩遂、马腾的威胁,南有荆州刘表的掣肘,此时势微的刘备也不时对徐州进行袭扰。

但在袁绍计划出兵时,袁绍集团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分歧:主要是以沮授和田丰为首的缓战派同以郭图和审配为首的速战派之间的分歧。沮授建议,进军黎阳,把黎阳作为最前线,据黄河而守,在经营河南的同时,不断派遣精锐骑兵骚扰曹境,以逸待劳,三年内,可拖垮曹操。田丰与沮授的想法颇有相似之处,主张选拔一支精锐之师,骚扰曹操防御较弱的地区,使其“救右则击其左,救左则击其右”[1],两年内,拖垮曹操。田丰还主张内修农战,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外结英雄,开辟第二战场,对曹操进行夹攻。

[img alt="" src="../Images/image12-1.jpg" /]

图1.1 曹操像

可以说,若袁绍采取沮授及田丰的意见,袁绍、曹操两个政治军事集团最终博弈的胜者,不一定是曹操。但历史没有如果,骄傲轻敌、刚愎自用的袁绍采取了速战派的意见。

郭图、审配主张迅速决战。他们认为袁绍率河朔的精兵强将,讨伐曹操易如反掌,且袁绍“师徒精勇,将士思奋,而不及时早定大业,所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2]。

建安四年(199)八月,获悉袁绍南下攻许的消息,曹军进军黎阳。鉴于袁绍气盛,曹操主动退让,分兵屯官渡。

此时被曹操派去堵截袁术北上的刘备,到达下邳后,杀掉曹操的徐州刺史车胄,并迅速把部众发展到几万人。建安五年(200)正月,董承等反曹阴谋泄露,曹操遂东征刘备。刘备战败后,逃奔袁绍。在攻打刘备前,曾有人建议官渡之战当前,不必亲率大军征讨刘备,而曹操认为“今不击,必为后患”[3],曹操此举不仅一举稳定了徐州,解除了后顾之忧,而且延迟了刘备成势时间。

刘备战败后,曹操返回官渡。袁绍开辟第二战场的希望寄托于荆州刘表与宛城张绣身上。而此时,荆州集团内部的矛盾却表面化了,刘表攻打长沙太守张羡的战争处在相持阶段,无力分兵配合袁绍,虽允诺出兵,但始终不至。而宛城张绣听从谋士贾诩的建议,投降曹操。袁绍夹攻曹操的企图破灭了。

二月,袁绍兵发黎阳,直抵黄河北岸。又派颜良率部进围白马。四月,曹操为解白马之围,进军延津,佯攻袁绍后方,吸引袁绍注意,待袁绍部分主力进军延津,曹操立率轻骑,直取白马,斩颜良,解白马之围,其后,又斩追杀而来的文丑,退回官渡。

袁绍虽然初战失利,但就其兵力而论,仍然占据优势。七月,袁绍把主力推进到阳武,八月,进逼官渡,“依沙塠为屯,东西数十里”[4]。曹操深沟高垒,与袁绍对峙。

前文已经提到,沮授在分析两方的情况时认为:“北兵数众,而果劲不及南;南谷虚少,而货财不及北。南利在于急战,北利在于缓搏。宜徐持久,旷以日月。”[5]就曹操一方而言,强敌在前,若不避其锋芒,必然危及全局;另一方面,曹操粮草不足,虽然屯田,不过四五年光景,而此时曹军军粮只够维持全军一个月,远远不及河北富庶,因而必须速战速决。同年九月,曹军同袁军有过一次小接触,除此之外,曹军始终坚壁高垒,拒不出战。

而河北虽富庶,但袁绍屯军官渡,补给线过长。曹操就曾派部将徐晃前往偷袭,烧光袁绍上千车军粮。十月,袁绍重新从河北运粮1万多车,屯在乌巢,并派淳于琼统兵驻守。期间,许攸曾建议袁绍,趁许都空虚,分轻兵奔袭许都,并礼迎献帝,大事可成,却惨遭袁绍拒绝。许攸愤而投奔曹操,并把袁绍驻粮乌巢的情况告诉了曹操,并劝其偷袭。曹操大喜,挑选5000精骑,打着袁绍的纛旗,夜袭乌巢,把乌巢屯粮付之一炬。

袁绍闻知曹操夜袭乌巢,认为击败曹操的机会来了,因而,一面遣几千骑救援乌巢,一面遣张郃、高览率兵猛冲曹军大营,然而曹军大营坚固,急切而不可下。乌巢存粮被焚的信息传到前线后,张郃、高览率军投降,致使军心涣散,内部分裂,士卒纷纷溃逃。仓皇间,袁绍带800骑兵退回河北,此后再也无力与曹操争锋。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著名战役之一。此战是统治阶级内部两个政治集团间的兼并战争,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官渡之战客观上也符合人民对统一的要求。

官渡之战后,袁绍一蹶不振,于建安七年(202)病逝。袁绍病逝后,袁氏集团内部发生内讧,曹操顺势征讨,迅速占据青、幽、并、冀四州。建安十二年(207),曹操击溃乌桓,至此,北方基本实现了统一。

(二)赤壁之战

正当曹操统一北方的时候,全国其他地方的割据势力也在互相兼并,渐渐地形成了地方性的一统格局。官渡之战后,刘备投奔荆州刘表,刘表不仅给他兵马,还让他驻军新野。正是在新野期间,刘备自降身份,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留下了一段千古美谈。诸葛亮则提出了占据荆、益两州,与曹、孙形成鼎足之势,然后东联孙权,北据曹操的主张,为刘备指明了总的方略。经过数年经营,建安十三年(208),刘备已经积蓄了一定的实力,在荆州也颇得士人之心,获得了一定的声望。

[img alt="" src="../Images/image15-1.jpg" /]

图1.2 诸葛亮像

江东是孙权的根据地。他的父亲孙坚作战勇猛,曾参与镇压黄巾起义。山东州牧组成讨董联盟时,孙坚也曾参加。孙坚死后,孙权的哥哥孙策离开袁术,进取江东,在这块军阀势力不强的地方迅速发展起来。到建安五年(200),孙策被刺杀,孙权即位,此时,孙氏已经占据了江东六郡,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荆州处在曹、刘、孙三方的中央,地理位置重要,又十分富庶,是三家必争之地。建安十三年,平定北方回到邺城的曹操开始着手南下用兵的准备。为了进一步巩固他的统治,在政治上,罢三公官,置丞相、御史大夫,自任丞相。军事上,在邺城挖凿玄武池,用于编练水军;派遣张辽、于禁、乐进等将进驻许都以南,做好南征准备;将马腾及其家属迁至邺城为质,以减轻西北方向的威胁。

同年七月,曹操挥军南下。八月,刘表病死,刘琮继任荆州牧。此时,曹军进兵宛、叶,对荆州形成逼迫之势。面临大军压境的窘境,刘琮举荆州而降曹。寄身于荆州的刘备在曹军到达宛城之后,才知道刘琮降曹的消息,被迫向江陵方向撤退。曹操为了不使刘备占据江陵,夺取军事物资,亲自率领5000精兵追击刘备,并在当阳长坂击溃刘备,迫使刘备放弃原有计划,退向汉水。退向汉水的刘备与江夏太守刘琦合兵一处,约2万人,退守夏口,再退守樊口,并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此时,孙权在江东的经营已经日趋成熟,自其兄孙策割据江东以来,已然成势。面对曹操欲顺江而下,孙权也忌惮曹操吞并江东,因此,派遣周瑜等将领率军3万人,与刘备共同抵御曹军。

曹操号称军队80万人,而实际上只有20余万人,这20余万人中,还有七八万人是刚归附的荆州军,且尚在狐疑之中。如此算来,曹操自己带来的军队大概15万人,又大多属于远来的疲惫之师。恰在此时,长江一带,正流行疾疫,曹军多有传染,“以疲病之卒,御狐疑之众”[6]。加之不习水战,北军的陆战优势**然无存。曹军又远离其根据地,后方补给战线过长,粮食供应困难,适值冬季,马料也难以为继;关陇地区,马超、韩遂的势力正盛,曹操尚有后顾之忧。因此,曹操进军赤壁,面临着多种不利境况,不仅北军的优势难以发挥,而且人心不服,后方不稳,致使曹操未战先败。

曹操率水陆两军,和孙、刘联军首战即败,旋即屯军乌林,和孙、刘联军隔江相望。周瑜部将黄盖见曹军船只首尾相连,建议诈降以火攻曹军。他假称请降,准备10艘艨艟斗舰,内载薪草膏油,外用赤幔伪装,约距曹军二里地时,顺风放火。火烈风猛,船往如箭,烧尽北船,延及岸上各营。南岸周瑜趁势擂鼓前进,曹操战败,取陆路向江陵方向撤退。

曹操退回江陵后,命曹仁继续留守江陵,自己回到北方。后因孙、刘持续围攻江陵,曹操遂放弃江陵,把战略据点收缩在襄阳、樊城一带。

赤壁之战是中国古代史上又一次以少胜多、以弱击强的著名战役。曹操败退北方,短时期内无力统一全国,孙、刘联盟因争夺荆州出现了暂时的裂痕。此战奠定了三足鼎立的基础。此后,三国分立的大局已定。220年,曹操病死,曹丕继位,以禅让方式取代了汉献帝,于洛阳称帝,国号魏,史称曹魏。221年,刘备于成都称帝,继续汉朝的统治,史称蜀汉。222年,孙权在建业称王,国号吴,史称东吴、孙吴。至此,三国鼎立之势最终形成。

从黄巾起义至三国鼎立之势形成的近40年间,东汉在制度、文学等方面都有了新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