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价值取向与客观性

胡端宁在《“客观报道”的主观导向》一文中,引用了一篇美联社报道美国总统儿子失业的消息。

【美联社纽约10月14日电】就在罗纳德·里根总统对全国说:“美国正在走向经济复苏”之前几个小时,他的儿子普雷斯科特·里根却在这里同失业者一道领救济金。

白宫副新闻秘书斯比克斯13日承认,这位23岁的芭蕾舞演员自从被乔弗雷芭蕾舞团解雇后,近几周中领过两三次失业救济金。

这个芭蕾舞团已解散一个月。小里根和妻子多丽亚住在曼哈顿的格林威治村。

斯比克斯解释了总统的儿子为什么拒绝他父亲提出的在他失业期间给予帮助的表示。他说:“里根夫妇表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但尊重他们要独立生活的权利。”

小里根加入了美国约1130万领救济金的美国人的队伍。这个国家的失业率上周一达10.1%,这是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高的数字。

正如胡端宁在分析这篇稿件时所说:“作为一个芭蕾舞演员,小里根的失业也许算不上什么新闻,可是,当小里根和总统里根联系起来时,事情就具有了特殊的性质,特别是将里根的信誓旦旦与小里根领取失业救济金放在一起时,记者对‘经济复苏’的不以为然便跃然纸上了。而将小里根放到1130万失业大军的背景中去写,将现时失业率与令西方人谈虎色变的30年代大萧条相提并论时,更是使人感到报道者对当前经济状况的强烈担忧和不满。”

从对上面稿件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主体的价值取向和国际新闻报道客观性的关系,即国际新闻报道中的客观性是首要的,只有客观存在的事件才能成为新闻,但主体在报道这些事件时,无疑都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选择材料和撰写稿件。因此,记者和编辑在稿件中反映的都是他们自己所看到的世界,并且按照他们的想法和判断来介绍世界。

美国《洛杉矶时报》1990年8月13日刊登一篇题为“‘越南墙’前忆当年”的稿件,稿中写道:美国这个参观人数最多的纪念墙,吸引着千百万人去回忆他们一度想要忘却的事情。

老兵跪在“越战纪念墙”前,抚摸阵亡战友的名字(新华社记者宋晓刚摄)

人名,这么多的人名。一行又一行,从杰拉尔德·阿德兰德到戴维·齐威克。墙上的人名比蒙大拿州大瀑布城的居民还多。从头到尾看完要用3天时间。

有个小女孩在墙前问:“墙上的人名包括历次战争阵亡的人吗?”她妈妈说:“不,仅仅是越南战争中阵亡的人。”

在越南战争结束以来,美国军队再次大规模派往海湾之时,去参观越南纪念墙尤其令人伤感。黑色的花岗岩墙上刻着58175个人名。这里已成为全国参观人数最多的纪念地。

……

这是1990年海湾局势日益紧张的情况下,《洛杉矶时报》刊出的一则特写。文章没有直接表明作者对美国卷入海湾的看法,但通过对“越南墙”的描述,成功地引导读者去思考一个问题:美国在海湾的军事卷入可能带来越南战争同样的后果。文中小女孩和母亲的对话的插入是极其成功的,突出了在越南战争中美国阵亡者之多,这一历史事实不仅已经深刻在母亲的心中,同时也将记在女儿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