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纪事体”的关注重心
至南宋才趋于圆熟的史书体例——“纪事体”,是最古老的讲故事的方法之一。这种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故事情节的叙述方式,要诀在于一开头需要为后面的精彩或神秘的故事埋下伏笔,让这些线索勾起听者的好奇,然后讲的人从故事开头一直讲到结尾,把**保留到最后。“卖关子”是这种体裁最常用的技巧。因此,本身没有离奇的情节,或者足够特殊的、具有吸引力的戏剧性材料,若采用“纪事体”这种架构来展开,很容易流于平淡。事无巨细的“流水账”常常令读者或观众因迟迟看不到事情的结局而失去耐心,这就是为什么使用这种体例的新闻报道远不如使用“倒金字塔”多的缘故。
通常,讲故事不仅仅是为了好玩或者消磨时光。许多历史文化、经验教训、道德伦理,通过这种轻松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一代一代流传下来。采用“纪事体”的新闻报道通常更关注事件过程而不是事情的结果。读者从报道中需要获得的信息和启发,通过详述新闻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揭示出来,这是“纪事体”与“倒金字塔”体最根本的区别所在。意义、评论含而不露因此是其特色。
美联社就中美建交对台湾当局造成的冲击所写的一篇“纪事体”式报道,就兼具上述特点。
【美联社12月19日电】题:美中建交震惊台北
对于美国总统吉米·卡特突然决定承认北京一事,最感意外的莫过于他派驻台湾的大使。
上星期五,正当昂格尔大使兴致勃勃地参加美国商会举办的圣诞舞会时,一个助手要他去听电话。
这个个子矮小、皮肤黝黑、紧皱着眉头的外交官离开舞厅时的时间是夜间11时整。
他在四五分钟后回来时,原先情绪轻松的昂格尔像是变成了另一个人。
当昂格尔和他的妻子钻进他们的黑色官方轿车时,他说:“但愿我听到的消息是错的。”
昂格尔访问了总统府,并安排了星期六凌晨2时同蒋经国进行一次意义重大的会晤。
68岁的蒋经国从**被叫起来,穿着绿色灯心绒上衣和便裤会见了他的仍穿着晚礼服的客人。
蒋经国和他召来的一位部长默默地读着卡特的来信。
外交部次长严复后来说,蒋立刻提出了抗议。昂格尔说,他“记下了”总统的话,鞠了一个躬,离开了总统的住处。
那时的时间是凌晨3时50分。
很明显,上面的报道是在所述的新闻事件发生后才写的。虽然新闻强调抢“新”,但这篇“旧闻”即使现在读起来还是饶有兴致,并且颇可玩味。如同“纪事体”需要表现的那样,“美中建交震惊台北”这个结果并不是记者强调的重点,而是这个突如其来的转折过程内里包含各层意涵。记者通过敏锐的捕捉、细致的观察和密集的关系网完成对细节的选取和组织。而写作中对时间的刻意体现,则像惊悚片中特意加快节奏的音乐旋律,造就了一种紧促的氛围。
虽然在新闻报道中采用“纪事体”架构与传统的编纂“纪事体”史书有许多类同之处,但长久以来,中国文化强调“文以载道”,编纂史书时往往要求史论结合,这与“纪事体”新闻通过详述新闻事件“本末”来“寓观点于叙述之中”有极大的区别。国内记者好发议论,在“纪事体”新闻中尤其如此,这是使很多报道效果减弱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