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电视采访的拓展

电视采访的发展历史既是一个在短时期内迅猛发展、变化的惊人历程,又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促动、相互催化的复杂过程。

说其惊人,是因为它历史短、变化快、影响大;说其复杂,是因为它的采集手段与方式比其他媒介更为依赖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

1.划时代的突破

从时间流程上看,自20世纪30年代电视问世后,电视采访在每一个年代都有历史性的飞跃。

20世纪30年代,电视采访由单一的转播发展到流动采拍;

20世纪40年代,电视采拍由使用35毫米胶片过渡到使用16毫米胶片;

20世纪50年代,电视采拍开始尝试使用达到实用水平的磁迹摄像机;

20世纪60年代,通信卫星将电视报道推向最高水准——同步化;同时,电子新闻采集系统(ENG)在60年代末问世;

20世纪70年代,ENG的普遍推广,使电视采拍在诸种媒介中确立了优势——声画同步;

20世纪80年代,ENG更新换代,一体化摄像机又使电视采访向新的广度和深度发展;CNN有线电视新闻网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报道,带动了全球电视新闻的采访活动;

20世纪90年代,数字化金属磁带使电视采拍更为轻便,画面质量达到更高的标准;卫星直播电视、大型电缆电视、电视节目频道化的发展,使电视采访又面临新的挑战;国际互联网的启动和推广使用,带动了电视节目与受众之间的互动。可以预见信息高速公路对媒体的影响和作用将是巨大的,这也无疑将对电视记者的采访产生始料不及的影响。

进入21世纪,面对信息时代的挑战,电视记者的采访将进入一个崭新阶段。紧紧跟上新技术的发展,发展思维能力和采访技巧,才能胜任富有创造性的电视采访活动。

2.根本性的变革

电视采访根本性的变革,首先依赖于技术的进步;技术的进步引起的变化又带动观念的更新。

从技术上看,电视采访的关键性突破是采用ENG技术。ENG对采访的作用是:加快采集速度;扩大采集范围;同期采录图像和声音;记者进入画面采访,采摄开始分离。

从采访的应用范围看,电视采访由专门的新闻采访全面渗透到各类节目之中。近几年来,我国电视综艺节目中的采访介入已经成为新的走向,引起社会的特别关注。传统上,新闻与娱乐是不能相互渗透的,如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节目形式在电视综合性特征的效应中相互渗透,产生了意想不到的社会效果。自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节目引入现场采访以来,历年晚会的**场面大多是由采访来启动的。老山前线归来的英雄的婚礼;棋圣聂卫平的姐姐一家对小保姆的爱心;从台湾回到大陆的李大维、黄植成等新闻人物的出场……至今令观众难以忘怀、历历在目。中央电视台历届的“3·15”晚会之所以产生巨大社会反响,主要在于晚会上披露的事实真相震撼人心以及现场同步采访的真实可信。

从采访的时效上看,电视采访一度因为设备繁重行动不便,对突发事件束手无策,预知性新闻的采访也十分有限。然而,通信卫星的上天和微波通信网络的形成以及直播卫星与电缆电视的结合,转眼之间将电视采访的时效带入了与事件同步进行的轨道。采访的过程既是报道的过程,也是观众目睹的过程,已不是什么神话故事。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全世界的观众在同一时间目睹了这场战争的发生、发展及结果。传播学家认为,这样的采访报道在人类战争史和传播史上创造了一个奇迹。

从采访的深度和广度上看,过去,因为技术条件的制约,电视采访被认为是浅尝辄止的。今天,电视记者的足迹遍布于全球。即使人类难以涉足的南极、北极乃至月球,也留下了电视记者勇于探索、敢于冒险的采访记录。以往,电视采访在深度报道方面有所局限。现在,电视采访已经在现场报道、调查报道、精辟透彻的人物专访、夹叙夹议的述评、解释分析的专题报道、记者的现场即席采访与点评、大型的特别报道等报道形式上大显身手,独树一帜。记者采访与报道形式的相互催化,促进了电视报道的纵深发展。

从采访的方式上看,电视采访由单一的画面拍摄发展到多种形式。有些采访方式作为固定的报道形式、特有的节目样式而大受欢迎。如现场报道、人物专访、快速提问、讨论、辩论、谈话等报道或节目展示的都是完整的采访进程。特别值得一提的是,电视采访还将采访对象和观众引入了屏幕,增加了采访的可视性和参与性,产生了双向交流与双向互动的效果。

3.创造性的开拓

自从电视诞生以来,采访就作为记者工作的基本手段,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奠定着电视节目传播的基础。“当今新闻工作最有价值和最具独创性的成就,通常都是从采访中得来的。”[1]

电视采访的作用日益得以显现,确是不可估量。应用范围的不断延伸,体现了创造性的开拓。

——以节目形式而论,新闻、社教、服务、体育、综艺、谈话节目等,在各档节目中往往插入采访片段或展示整个采访过程。采访不但是节目内容的采集手段,而且成为一种生动活泼的表现手法,乃至节目的一种表现形态。正如美国全国广播公司(NBC)新闻部经理鲁文·弗兰克所说:“采访是我们这个行业的基本工具,没有它,我们就无法生存。”[2]

——以节目内容而论,其质量高低依赖于记者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准及采访的深入与否。现在,许多电视发达国家的电视机构每天播出18~24小时的节目;电视发展中国家播出10~12小时的节目。一年365天,电视节目的吞吐量之大近乎天文数字,难以估量,然而,绝大多数节目内容的传播依赖于采访的拓展;节目质量、数量的保证也同样离不开采访的深度和广度。“智力竞赛节目、游戏节目、广播电视论坛节目都是从问答形式演变而来。当然,新闻节目更是离不开采访。”[3]

——以传播效果而论,大凡能够对社会产生广泛的直接或间接影响的传达内容,大都是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贴近观众的现实题材。而“三贴近”题材的选择,往往来自于深入的采访。美国畅销书《杀人犯和其他友好的人们》的作者丹尼斯·布赖恩认为:“我们对我们同时代人的最生动的印象是通过采访得来的,这种情况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更为明显。几乎每一件重大的事件,都是通过一个人问另一个人才让我们知道的。因此,采访者处在具有无可比拟的权力和影响的位置上。”[4]

——以采访的功用而论,且不说以采访为基础的新闻、时事节目,即使是影视剧中引起观众共鸣的作品,往往也是深入生活观察采访的结果。从《新闻启示录》到《新星》,从《16岁花季》到《外来妹》,从《凡人小事》到《大考之年》……无论是故事性还是纪实性的电视剧创作,其成功都离不开对现实生活的“采风”。美国是“电影王国”,可是美国公众却从来没有根据哪一部电影的生活方式来安排自己的生活。然而,一些医院利用电视剧中的“模型”开展集体疗法业务确是当今美国社会的事实。评论家们认为,由于电视剧题材大多贴近现实生活,为许多观众提供了替代疗法。观众把剧中人物遇到的问题、障碍、麻烦、矛盾同他们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达到心理上的平衡。由此可见,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节目创作,必然要以深入生活观察采访为途径。

——以节目制作的流程而论,采访是节目制作环节的第一道工序。对此,可以用一个简单图表来显示:

通过上述的分析、归纳,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了解电视采访的历程、变革和作用。

电视采访的历史演变,可以说是由模仿到自成一体的探索历程。“电视拥有巨大的潜能,但要发挥它的威力,必须依靠人的主观能动性,有赖于电视工作者对电视特性的不断认识和开掘。”[5]中国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虽然起步晚,但技术手段已达到现代国际水平;一支稳定的职业记者队伍已经形成;采访实践已积累了40年的经验;采访的触角不但遍及全国,而且伸向了世界;电视记者所到之处,受到社会的重视……这一切都表明:中国电视记者的采访已经进入了创造性的成熟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