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采访活动的历史演变

追根溯源,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可以追溯到公元15世纪末期。

可以说,广播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既体现着现代采访的突出特征,同时,也使得传统的采访活动得到历史性的延续和拓展。

1.近代记者的采访活动

职业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是伴随着近代化报纸的出现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活动。

简要概括起来,近代记者的采访活动大致经历了这样几个阶段。

(1)萌芽时期

公元15世纪末至16世纪末,西方世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步滋生蔓延,商品经济开始呈现异常活跃的势头,增长了信息沟通的需要。于是,手抄新闻、活页小报开始出现;专门从事采集消息、信息的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早期记者开始了较随意的采访活动。

信息沟通的社会需要是采访活动产生的社会基础。伴随着生产技术的进步,社会劳动分工的扩大,商品生产的增长和国外市场的形成,首先在地中海沿岸具备了产生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报纸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等必备条件。于是,在文艺复兴的发源地意大利的威尼斯首先出现“手抄新闻”。

威尼斯是个有名的商港,交通便利,商业贸易繁荣,成为当时欧洲的经济中心。云集于威尼斯的商人要扩大市场,迫切需要了解外部情况;在此游玩消遣的贵族乐于知晓各种奇闻逸事;乘船往返的旅客希望及时了解行船起讫的准确日期……上述各方面对信息沟通的需求和威尼斯所具备的政治、经济、文化上升发展的客观条件,构成了早期记者开始新闻活动的社会基础。同时,来往的旅客把各处发生的消息带到威尼斯,提供了大量新闻来源。于是,专门为提供新闻与信息的“手抄新闻”便出现了。后来印刷、造纸术的发展又把“手抄新闻”变成印刷品,这就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报纸。

继“手抄新闻”变成印刷品之后,印刷商开始印刷不定期的小册子和活页小报,上面登载宫廷庆典、王公葬礼、灾难战役、奇闻逸事、宗教论战、政治论战等内容。从内容上看,当时的新闻并没有侧重于新近发生的动态性的新闻事件。显而易见,萌芽时期记者的采访活动不可避免地受到当时交通技术不发达等社会条件及新闻业本身处于萌芽状态的限制。

萌芽时期的记者实际上也是编辑、出版者和发行人。他们采集的新闻并不像今天一样讲求迅速、及时,许多事情已经发生了很长一段时间,但是当时交通、通信很不发达,相互隔离的世界仍然对用今天标准衡量是“旧闻”的东西感到新鲜。此外,他们采集的奇闻逸事大多是在码头上、大街小巷、餐馆酒店听别人转述的,许多内容可能有所夸大、有所遗漏甚至完全失实。但是当时还没有形成严格的新闻报道原则,因而在某种程度上讲,萌芽时期记者是尽着“有闻必录”的职责。

(2)开创时期

17世纪初至17世纪末,定期印刷报纸诞生;专门从事新闻采访活动的近代记者成为一种独立的社会分工;记者的采访活动成为有组织、有意图的社会活动。

这一时期,记者对一些重大政治、军事事件进行了采访报道,产生了一定社会影响。

定期报纸的诞生促使记者采访视野进一步拓宽,开始面对广阔的社会舞台。

记者的采访活动从萌芽时期过渡到开创时期经历了一个世纪左右的时间历程。

1609年,世界上第一家定期出版的报纸《通讯及报道》在德国问世。它的问世,标志着近代化报纸的诞生。

所谓近代化报纸,在含义上是指定期印刷出版拥有一定发行量的报纸。《通讯及报道》是一份定期出版发行的周刊。在它之前,无论是活页小报还是新闻纪事小册子均不是定期出版物。继《通讯及报道》之后,西方国家印刷报纸纷纷采取周刊形式发行。例如:德国的《法兰克福》新闻、英国的《每周新闻》以及《每周匈牙利新闻》等周报相继问世。到17世纪末,由于社会需求,报纸得以增多、发展和廉价出售。周刊的内容主要是政治、军事、经济事态,偶尔发表言论。这一时期,记者的采访活动对一些重大的政治、军事事件进行了涉猎。

定期报纸的诞生促使记者的采访视野进一步拓宽,开始面向广阔的社会舞台。

(3)成熟时期

18世纪初至18世纪中期,日报出版发行;记者从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中分离出来,成为专门采集新闻的专职记者。

记者职业的专门化分工标志着采访活动进入成熟时期。

日报使报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同时带动了专职记者的进一步较细的分工,产生了政治新闻记者、经济新闻记者、军事新闻记者、体育新闻记者以及驻外记者等。

1704年,世界上第一家日报《波士顿新闻通讯》在北美洲问世。同周刊相比,日报缩短了出版周期,扩大了内容容量和读者面。日报使报纸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新闻纸”,同时带动了记者采访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记者采访活动随着日报的发展日臻成熟。在这个历史阶段,记者完成了从编辑、出版、发行工作之间的分离,成为专门的采集新闻的专职记者。同时,专职记者自身根据社会生活不同领域的区分逐步实行了较细的工作分工,对政治新闻、经济新闻、体育新闻、军事新闻、文教新闻进行了专门化的分类和采访报道。

促成记者专门化工作分工的因素主要有三个:一是造纸、印刷、交通业的迅速发展给报纸提供了大量出版发行的物质技术条件,致使报纸成为有利可图的企业。因此,少数人包揽采、写、编、排、出版、发行的全部工作状态显然不能适应发展的需要;二是新闻传播的社会功用日益扩大,报纸成为广为流传的读物。因此,需要一支数量众多的专门采集新闻的记者队伍;三是新闻报道形式、体裁多样化发展和新闻报道领域的不断开拓扩大,需要记者采访报道多渠道、多侧面。因此,职业记者自身必须实行较细的工作分工。

记者职业的专门化分工标志着记者采访活动进入成熟时期,到18世纪中期,记者的采访活动又经过半个世纪的实践,更加趋于完善。记者的采访活动对社会生活不断产生影响,作用于历史发展进程。

2.现代记者的采访活动

追溯近代记者采访活动的历史,我们看到:近代报纸是社会需要的产物,职业记者是新闻业发展的产物。从15世纪末到16世纪末的百余年间,记者采访活动处于萌芽时期;从17世纪初到18世纪初的又一个百余年间,记者采访活动进入开创时期;从18世纪初到18世纪中期又经历半个世纪时间,记者采访活动才步入成熟时期。在这250余年的历史进程中,报纸记者作为职业记者的先驱积累了较为丰富的采访经验,形成了一定传统。他们的经验和传统奠定了现代记者采访活动的基础,有些经验和传统仍然沿用到今天。

依照时间顺序,现代记者的采访活动经历了这样几个发展阶段。

(1)巩固提高时期

18世纪中期至19世纪中期,报纸记者采访活动进一步巩固提高,形成一定传统;通讯社诞生,标志着记者职业大军形成,意味着“新闻托拉斯”的垄断即将来临;记者采访视野不断拓宽,采访更加讲求时间效率。

这一时期,报纸的形式、内容已经形成一定规范,采访速度、节奏开始加快。通讯社记者的采访构成庞大的采集系统,形成密集化的特点。1776年,在北美殖民地宣布独立前不久,伦敦已有50多家报纸,欧洲大陆国家有近40家报纸,北美殖民地的报纸超过30家。到18世纪中期,报纸的形式、内容已经形成一定规范。记者的采访速度、节奏加快,报道质量不断提高,新闻视野进一步拓宽。

1835年,世界上第一家通讯社——法国的“哈瓦斯通讯社”成立,带动了记者采访活动的进一步发展。之后,1848年“美联社”在芝加哥成立,1849年德国“沃尔夫通讯社”成立,1850年英国的“路透社”成立。由于通讯社具有“新闻采集托拉斯”的特性,各地记者的采访活动构成庞大的新闻采集系统,因而可以提供大量的内容广泛的新闻。

(2)飞跃发展时期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20年代,报纸、通讯社新闻业务形成世界性格局;电讯新闻诞生,促使记者采访报道进入飞跃发展时期,新闻采访不断探索自身的规律。

这一时期,报道形式、新闻文体形成一定风格;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准确的报道原则得以确立;新闻五要素、导语写作、倒金字塔结构等新闻写作要领在电讯新闻的带动下得到确认;尊重事实、用事实说话、新闻是事实的报道等报道规则逐步明确起来;报刊的言论与客观报道逐步分开;新闻语言也逐步趋向于简洁、明白;报道方式也越来越多地采用直截了当的方式。这一切变化和发展对记者的采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现代记者的采访活动伴随着电讯新闻的出现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及至19世纪40年代末,沃尔夫通讯社、哈瓦斯通讯社先后尝试用电报发送新闻,从此引发了电讯新闻的诞生。

电讯新闻的诞生使记者的采访速度、报道方式发生了戏剧性变化。由于当时电报业务因各种原因时而发生中断,记者必须以最简洁的语言、最直接的方式报道新闻。因此,便提出了导语写作必须包含新闻五要素的“定律”,导致了倒金字塔结构的形成,奠定了新闻文体及写作风格的形成。

此外,由于通讯社向许许多多的报纸提供新闻,为了让更多的报纸采用它的新闻,通讯社向记者提出采写新闻力求客观,不掺进个人的意见,不偏袒任何一方。因为当时许多报纸有政党色彩、政治倾向性很强,报纸内容充满了形形色色的政治意见,通讯社采取不偏不倚的态度就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的。例如:1856年美联社驻华盛顿记者劳伦斯·戈布赖特曾这样阐明这一原则:我的职务是传送事实。我接到的指示不允许我发表任何评论。我写的报道是送给各种政治态度的报纸的。因而,我只报道我认为是正当的新闻,而且力求真实和不偏不倚。后来通讯社这种报道新闻的观点也被报纸所接受。报纸的意见逐步同新闻分开,意见发表在社论版,采用不署名形式。读者、特约撰稿人、专栏作家发表的意见采取署名形式,登在社论对页的专栏版。记者采写的消息以报道事实为主,新闻中尽可能避免发表意见。随着实践经验积累,新闻报道的真实、客观、公正、准确的原则便得到了确立。

资本主义工业化社会的发展,对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提供了科学技术条件。蒸汽印刷机、双面印刷机、自动排版机、新闻摄影等技术的发明改善了报纸排版、印刷程序,提高了版面效果;电报的发明加快了新闻的传递;交通业的发展加快了报纸发行。可以说,在工业化时代,是报纸、通讯社记者大显身手的时代。值得特别提及的是,在工业化时代,无产阶级记者的新闻活动揭开了新闻事业发展历史的崭新一页。1848年6月1日,马克思主办的《新莱茵报》在欧洲革命**中诞生了。马克思、恩格斯、卢森堡、李卜克内西等革命先导的新闻实践活动,为无产阶级记者树立了光辉典范。

在工业化时代,记者的采访活动由巩固提高上升到飞跃发展,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历史演变。资产阶级工业革命从18世纪60年代开始,大体在19世纪中期完成。现代记者采访活动的发展演变恰好与这一时期同步。

(3)激烈竞争时期

20世纪20年代,广播诞生;20世纪30年代,电视诞生。从此,记者采访迎来了电子化时代。

报纸、通讯社、广播、电视四大传媒形成了相互并存、相互竞争的新格局;记者采访活动蒙上了激烈竞争色彩,电视记者的采访后来居上,格外引人注目。在四大传媒激烈竞争时期,现代的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电子技术的发展,使记者采访活动发生了戏剧性变化。

这一时期记者采访活动有两个特点:一是利用新技术手段,加速新闻采访节奏;二是发挥各自优势,向采访报道的深度广度拓展。

20世纪20年代,报纸的繁荣已毋庸置疑;通讯社业务遍及整个世界;以美国卢斯·哈登在1923年创办的《时代》周刊为代表的新闻杂志相继问世;新闻文摘、画刊纷纷出笼。一时间,文字记者汇成浩浩****的采访队伍占领世界新闻传播的阵地。然而,正当文字记者称雄天下的时刻,广播记者伴随着无线电广播的发展应运而生。

1920年11月,美国威斯汀豪斯电气公司在匹兹堡创办了世界上第一座广播电台——KDKA,它的创办标志着广播媒介的诞生。

开创初期的广播令世人欣喜若狂,广播中传出奇妙的音乐和歌声。因而,广播被人们视为娱乐工具。当时,通讯社、报界记者的采访活动自然而然独领**。

虽然无线电广播事业创办于20世纪20年代初,但是广播记者采访活动却是在数十年后才开始的。原因在于初创时期的广播被看成是娱乐消遣的工具,早期的口播新闻仅仅是从报纸、通讯社那里转发的简明新闻。随着广播事业的不断完善,广播自己采集新闻的愿望呼之欲出。以美国为例,1932年,NBC和CBS成功报道了总统竞选活动。广告商开始把目光转向广播,报纸收入明显下降。为了抵制广播的挑战,美国报刊人发行协会决定不再向广播提供新闻,美联社、合众社和国际社也作出相应决定。报界和通讯社采取的行动迫使NBC和CBS于1933年秋天开始自己组织力量采集新闻。

1936年11月2日,世界上第一座电视台在英国伦敦市郊的亚历山大宫开播。1939年4月30日,美国纽约世界博览会展出电视机,罗斯福总统在电视上发表讲话。电视机进入家庭,电视大面积传播已经指日可待。不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迫使电视发展进入“冷冻”时期。战后,电视“复苏”。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日本等国家先后开办了电视广播。1946年,美国无线电公司将黑白电视机投放市场,电视机进入家庭,电视广播有了收看群体。1954年,美国正式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60年,日本播出彩色电视节目。1967年,英、法、苏、联邦德国相继播出彩色电视节目。

随着电视的崛起,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开始起步。

20世纪40年代中期,电视新闻仅仅是新闻电影纪录片和广播新闻的结合物。当时的电视记者只不过是从报纸、电影系统请来的摄影师。电视新闻摄影组通常由2~3人组成,使用几百公斤重的设备。电视新闻报道方式采取“分割式”剪接方法。先出字幕,再出图像,然后配上声音解说。尽管设备沉重,电视记者仍然拍下了一些持续发生的事件和预知的新闻,如灾难、战争、奠基典礼、选美比赛、体育比赛、军事演习、总统竞选等。这些报道弥补了广播和报纸的不足。一个真实的画面往往胜过一组报纸图片,胜过一千字的文字报道。

经过数十年摸索,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有了长足发展。20世纪60年代,录像磁带、“并行剪接法”技术手段使得记者的采访更上一层楼,同步录制画面和声音,文字、解说、画面融为一体。20世纪70年代,卫星通信技术进一步发展,电视记者通过卫星进行采访报道新闻为举世瞩目。20世纪80年代,电视新闻影响越来越大,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遍布全球。哪里出现新闻热点,哪里就有电视记者的足迹。

(4)即时通信时期

如果说,19世纪中期通讯社记者发出的电讯新闻标志着记者采访进入即时性开端的话,那么在20世纪60年代以来,通讯社的电传新闻以电子信号形式传到世界各国用户手中,整个过程不到1分钟。这样的传送速度无疑对记者的采访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报纸新闻编辑部,新闻的产生过程已完全实现现代化。从手写到使用打字机,再到应用电脑、电子传真机、国际互联网,这一切新的技术都对记者的技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面对电视的挑战,报纸记者注重深度报道、解释分析、视觉新闻,这对于记者的采访功力、报道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

广播记者以快捷、迅速的采访报道发挥着优势;热线电话、同步报道等形式对记者的采访提出特别的要求。

电视记者的采访报道伴随着电视媒介的影响不断地拓展。采访报道同步化、重大事件的直播报道、新闻事件的调查报道、现场口头报道等报道形式都离不开记者的采访。在某种意义上讲,电视采访同报道形式相互促动、相互作用已成为新的发展趋向。

(5)全媒体时期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新媒体呈现出强势的发展劲头,并且推动了传统媒体的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互相影响和推动,媒介之间的聚合与互动成为媒介生态环境新系统的突出特征。

比如,CCTV(中央电视台)策划的《你幸福吗》《家风是什么》等特别节目,也正是由于在网络媒体上引起热议后产生更加广泛的社会反响。在2014年“两会”的报道中,CCTV利用新媒体的信源和数据进行报道显得更加充分,甚至成为新的节目形态和报道方式。CCTV新闻官方微博在2014年“三八妇女节”报道中发起了“她的最美时刻”话题讨论,微博用户可以发布母亲、恋人、朋友等女性的照片参与这个话题的讨论,并有机会在3月8日当天的新闻联播中看到自己发布的照片。这在微博中引起了广泛的参与,同时也增加了用户对于新闻联播的关注度。

在进入全媒体时代的今天,我们看到,职业记者的采访活动在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沟通社会、推动社会前进的不可低估的作用。世界未来学家认为,在未来世界中,无论社会结构发生什么变化,无论新技术引发何种变革,职业记者的采访活动将继续进行下去,因为全世界的人们永远需要了解和他们生活有关的新情况、新变化、新信息。

3.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

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比西方记者晚200多年。如果从17世纪初定期印刷报纸诞生算起,西方国家记者采访活动已经经历了近四个世纪的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形式的报纸在19世纪初才出现,而且是由传教士率先创办的。因而,中国记者早期的采访活动不但比西方记者起步晚,而且活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外国人办报意图的限制。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真正有所发展是在辛亥革命以后。时至今日,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的经验已经系统化、理论化,构成了一门独立的实际应用新闻采访学科。

按照时间顺序,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大致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历程(见下)。

(1)起步阶段

1815年8月5日,第一张中文近代化报纸——《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在马来西亚的马六甲出版。创办人是第一个到中国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主编是另一个英国传教士米怜。中国人梁发,又名梁亚发担任刻版、印刷、发行工作。梁发原是个刻工,应募为英美传教士刻印宗教书籍。1815年随米怜到马六甲,转年受洗礼入基督教。在《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出版期间,他曾以“学业”的笔名为该报写稿。在我国新闻史上,他以第一个广义上的新闻记者身份占有一席之地。但是,由于这份报纸的内容首为宗教,次为伦理道德,再次为科学知识,梁发的新闻活动必然受到该报办报意图的限制,因而他的新闻活动并不是狭义概念上的采访活动。

从1815年始到19世纪中期,外国人在海外和中国境内创办了多种中外文报刊。创办人多是熟悉中国情况或通晓中文的传教士和商人。报刊的内容从宗教宣传起始逐步拓宽到商业活动、文化信息、时事新闻、社会新闻等。例如:1828年创办的《天下新闻》突破书本式装订,采用活版印刷、散装发行,主要刊载中国和欧洲新闻。1832年创办的英文月刊《中国丛报》对中国的政治制度、政府机构、法律条例、朝廷要员、中外关系、内外贸易、山川海港、军队装备、文化教育、风俗习惯等做了相当详尽的介绍,同时也广泛报道了西方商人、传教士在中国的活动。该报文体多样,有论文、游记、消息、通讯、书信等。文章的主要撰写者大多为西方在华的知名人士,中国人梁进德等也曾为之写过报道。1933年创办的中国境内第一张中文报刊《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以宣传西方科学文化知识为主要内容,兼载宗教文化、行情物价。该刊关于酒徒打人致命的报道,关于105岁老翁同22岁女子结婚并生子的报道是近代中国报刊中最早的社会新闻。

由于在中国近代化报刊发展初期的近半个世纪时间里都是外国人垄断,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不可能不受到历史的局限。无论是梁发还是梁进德等人,他们的新闻活动仅仅是一般性地写文撰稿。即使是外国人,他们自身的工作分工主要是编撰文章,专职采访记者寥寥无几。

从根本上看,外国人在中国办报意图是为其文化入侵服务的。但在客观上,这些报刊引入了西方新闻业的经验,展现了中国新闻业初期发展的一角天地。

(2)开创时期

19世纪50年代,中国人打破了洋人完全垄断中国新闻业的格局,自己开始创办报刊。

1858年11月15日,中国人自己创办的第一家报刊《中外新报》在香港创刊。初为双日刊,很快改为日报。该报新闻来源多译自外报或转录清朝的《京报》。此外,向社会征求社会新闻的来稿。同时,注重商业行情和交通信息,另印《行情报》,随《中外新报》一并发送。值得一提的是,《中外新报》发行期间,提出“叙事必求实际,持论务期公平”的报道原则。由此可见,中国人自己办报伊始就开始遵循一定的新闻报道规则。

继《中外新报》之后,中国开始进入自己开创新闻业的新阶段。1873年,艾小梅在汉口创办中国境内的中国人自办的报纸《昭文新报》,1874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王韬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个政论家。他以报纸为武器,每日刊有论说一篇,鼓吹变法自强,开我国报刊重视政论之先声,成为康有为、梁启超所领导的维新变法运动的思想先驱。《循环日报》不但以政论著名于世,还由于刊载京城、羊城、海外新闻及交通信息而受到欢迎。

甲午战争后,中国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在整个戊戌维新运动时期,维新派共创办了30多种报刊。他们利用报纸宣传维新变法,在中国新闻史上掀开了新的一页。

在中国人自己开创新闻业的同时,外国人在中国办报又有所发展。1872年由英国商人美查等创办于上海的《申报》一开始就设有两个“访员”,专门采集社会新闻。1874年,派人赴台湾地区实地采访日军侵台战事,刊出中文报纸上最早的军事通讯;1882年1月16日,登载了发自天津的我国第一条国内新闻电讯;1884年8月6日晚7时,发出了报道福州海面法国舰艇动态的第一张中文号外。从上述新闻事件的报道可以看出,新闻记者的采访活动范围正在逐步拓宽。

在报纸记者的新闻采访活动迈出新的一步之时,外国通讯社业务也在中国开始经营。1872年,英国路透社最先在中国发稿。此后,日本东方通讯社、同盟社,法国的哈瓦斯社,美国的合众社,德国的电报社等,都在中国设立了分支机构。从此,电讯新闻开始在中国发挥作用,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和西方世界的信息沟通。

从19世纪初期到19世纪末,外国人在中国创办了近200种报刊,占我国当时报刊总数的80%以上。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自然不可避免地受到这样一个历史条件的限制。能够打破洋人办报一统天下的局面,开创中国人自己的新闻业是十分艰难的。这也是中国职业记者队伍形成比较缓慢的重要原因之一。

(3)发展时期

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真正得以发展是在辛亥革命以后。

辛亥革命时期,资产阶级革命派共创办了120种报刊。据统计,到1912年5月,全国报刊总数增加到近500种。随着新闻业的快速发展,职业记者进行了较细的工作分工。在民国初期,报刊内容基本上做到不疏漏重大新闻事件。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以采写政治通讯,披露政治事件内幕而闻名的杰出记者黄远生。

黄远生(1877—1915)是中国新闻史上的第一个著名记者。在他以前的著名新闻工作者都是政治家。他采写的政治通讯语言文字流畅生动,他善于采访,经常能采集到一般记者难以获悉的消息。他提出一个好记者应有“四能”:能想、能跑、能听、能写。当时,《东方杂志》和上海的《申报》都大量登载他的通讯,后起的新闻记者有不少深受他的影响。袁世凯帝制活动开始后,报刊想利用他的文笔和声望,一面要他写文章,一面要他出任筹备出版的《新亚细亚报》在上海的总撰述。由于黄远生的改良主义世界观,不能断然拒绝这种收买和利用,写了一篇自以为“似是而非”“并不怎么赞成帝制”的文章,同时也担任了名义上的总撰述。袁世凯并不满意,叫人授意他再写。这时,他觉得“再无可转身了”,于9月3日离开北京转到上海乘船去美国。结果12月27日,在美国旧金山被人当成帝制派暗杀。这是中国新闻史上的一个悲剧事件。

五四运动带动了中国现代报刊的发展,一批以宣传新文化、新思想为内容的报刊先后出现。同时,出现了邵飘萍、范长江等著名进步记者。

邵飘萍(1884—1926)早在1908年就担任《申报》特约通讯员。1915年初,是他最早把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秘密协定,通报国内。1916年6月袁世凯死后,被《申报》聘为特派记者去北京,以发表“北京特约通讯”而驰名国内。1918年7月,创办新闻编译社,为国人在北京自办最早的通讯社。同年10月5日,创办《京报》。1919年10月5日被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聘为新闻学研究会讲师,主讲新闻采访学。邵飘萍的讲学对中国许多进步青年产生过深刻影响,毛泽东曾对他的讲学留下深刻印象。在邵飘萍的新闻生涯中,其主体思想倾向进步革命,曾披露段祺瑞政府卖国罪行,赞颂十月革命,拥护孙中山的三大政策,支持反帝反军阀斗争。1926年4月26日,被奉系军阀以“勾结赤俄,宣传赤化”逮捕,惨遭杀害。

范长江(1909—1970),1933年下半年开始为北平《晨报》《世界日报》和天津《益世报》写稿。一年之后,成为《大公报》撰稿人。1935年7月,他以《大公报》旅行记者身份,从成都出发,开始了西北地区考察采访,历时十个月,足迹及于川、陕、甘、内蒙古等地区,全程2 000多千米。他的旅行游记陆续在《大公报》发表,引起轰动。这些游记汇成《中国的西北角》一书,几个月内连出七版。1936年8月他去西部采访,写出通讯集《塞上行》。“西安事变”后,从宁夏到延安,同毛泽东作了通宵长谈,促使他思想发生重大转变。他所写的《陕北之行》,打破蒋介石新闻封锁,报道了陕北革命根据地的实况。1939年5月,在重庆加入中国共产党。

黄远生、邵飘萍、范长江三位名记者的采访活动,标志着中国职业记者采访活动的深入发展。

从19世纪初到19世纪中期,中国报纸记者采访活动进入发展阶段的同时,中国民办通讯社、官办通讯社也先后开展了新闻报道业务,广播事业也开始发展。

1904年,中国人自办的民营通讯社——中兴通讯社在广州成立;1924年,国民党中央政府在广州创办“中央通讯社”;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创办“红中社”……1923年,美国人奥邦斯在上海开办“大陆报”——中国无线电广播电台;1927年,北洋军阀政府在天津创办了中国人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1928年,国民党中央在南京创办“中央广播电台”;1940年,中国共产党创办“延安新华广播电台”。

追溯中国记者采访活动的历史,可以看到中国记者采访活动是同整个新闻事业的发展及时代背景紧密相连的。

为什么中国职业记者的采访活动比西方记者晚200多年?一是闭关自守的小农经济,自给自足,很闭塞;二是政治上统治阶级控制严密,旧制序不肯改革,压制言论自由;三是思想文化上没有感到封建文化的束缚。此外,整个社会处于封建割据状态,没有沟通的需要。

(4)壮大时期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新闻事业有了空前规模的发展,记者的采访活动也发生了历史性演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40多年,记者的采访活动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二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不可否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新闻事业发展迅速、规模都是新中国成立前所达不到的,记者队伍扩大,素质提高。记者的采访报道不乏有很多精彩、高水准的好新闻。但是,也要看到,由于历史原因,记者的采访报道自然也会受到时代限制,有一些的确违背了新闻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新闻界总结历史经验,记者的采访活动发生了历史演变。记者的新闻活动无论在采访上还是在报道上都在探索新闻自身的规律。

报纸记者随着报业结构的变化其采访活动不断朝着新闻报道的深度和广度进军。过去,中国报纸是党报独揽天下,报纸种类基本上是以综合性为主。现在,报业结构形成多层次格局,群众团体、民主党派报纸先后创刊。报纸类种呈现比较齐全的可观前景,中央、地方,综合、专业报纸全面发展。报纸新闻从业人员占全国新闻业务从业人员的一半左右,达到2.5万人。记者素质和业务水平随着社会进步和新闻教育发展进一步提高。

通讯社记者的采访活动随着中国通讯社业务的发展而不断开拓。新华社提出新的目标,在20世纪末或更长一些时间,把新华社建成现代化的世界性通讯社。为达到这一目标,新华社提出了许多具体措施,其中之一就是加速人才培养,拥有一批能洞察国内外事务,纵论世界风云,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名记者。新华社在国外已建90多个分社,世界上有30多个国家的通讯社抄收新华社的对外新闻。中国新闻社的新闻业务近几年也发展较快,采用中新社电讯、专稿和图片的海外报刊已有100多家,遍及世界五大洲。可以说,近20年来,通讯社记者的采访活动真正打开了世界性的局面。

广播记者采访活动通过总结历史经验,朝着“自己走路”的目标迈出新的一步。过去,特别是“**”期间,我国广播新闻报道主要是依靠通讯社和报纸。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广播记者逐步改变这种被动局面,自采、自报、自编的新闻数量增加。录音报道、现场报道、节目主持人等广播特点的采访报道形式运用越来越普遍。

中国电视自1958年正式开播,虽然比国外晚了20多年,但却是四大新闻媒介中唯一由中国人自己创办的事业。我国电视的发展受到“**”的影响中间搁置,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后才真正有所发展。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后来居上”,在人民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精神生活中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1984年,我国成功地发射了试验通信卫星,随后卫星地面站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中央电视台播出的节目可以当天同全国观众见面。目前,我国电视已基本形成从中央到地方、从无线到有线,既有竞争又有合作的电视传播网络。电视新闻日益成为人们获得新闻的重要来源,电视记者队伍迅速壮大。

电视记者的采访活动不但继承了传统,而且进一步丰富发展。许多电视采访报道自身就成为举世瞩目的重要新闻;许多采访报道对推进社会改革和进步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在我们追溯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历史的同时,我们也看到中国记者采访活动的前景是令人乐观的。因为了解了历史,就会对现状有比较清楚的认识。相信中国记者的采访活动会伴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开拓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