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我在路上——施塔特费尔德的泛音魔术

巴赫的全部思想绝不可能被全部诠释,但年轻的德国艺术家马丁不仅仅是在弹奏巴赫。

——《时代周刊》德文版

终于见到了施塔特费尔德。2010年5月14日,一个初夏的午后,借施塔特费尔德于国家大剧院举行签售及见面会之机,我与他聊了半个下午。大概因为长得太帅的缘故,将他视作偶像的粉丝与纯粹的乐迷人数旗鼓相当。28岁的施塔特费尔德始终带着淡淡的笑容,年轻的额头,有着范恩斯一般深邃的目光。谈话伊始,我便迫不及待地抛出一个又一个问题。他的谈吐就如同他的音乐一样,充满着条理和智慧,并不断以深刻的洞见表明他与那些外形靓丽、包装时尚的新锐同侪们的不同。

风华正茂,同学少年

马丁·施塔特费尔德(Martin Stadtfeld)生于德国西部的盖肯巴赫,1980年,年仅9岁的施塔特费尔德举办了他的首次个人独奏会,13岁便进入法兰克福音乐与表演艺术综合大学,师从纳托契尼(Lev Natochenny,布梭尼大赛得主)。2002年,22岁的马丁赢得了莱比锡国际巴赫钢琴大赛,并成为该项比赛空缺14年之后的首奖得主,也是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得主。也正是这一年,他引起了索尼公司的关注,从2003年起,他被纳入到索尼的旗下。

首张专辑为2003年发行的“哥德堡变奏曲”,引来如潮好评。之后,施塔特费尔德的名声打响,排名迅速上升,堪与艺界泰斗齐名。2004年10月,他凭借“哥德堡变奏曲”唱片捧回德国“古典回声大奖”的“年度青年艺术家”奖项。作为新科“巴赫之声”,他以第二套专辑“纯粹巴赫”再度爆发,用意大利协奏曲、二部及三部创意曲、第二法国组曲及布索尼和希洛蒂的巴赫改编曲将两张CD塞得满满当当……唱片当即雄霸德国古典榜的冠军位置。因为在诠释巴赫方面的优异表现,2005年,施塔特费尔德再次荣获德国“古典回声大奖”的“年度独奏录音奖”。作为一位天资聪颖,后天依然勤奋的青年演奏家,他于2005年继续灌录了莫扎特的第二十号及第二十四号钢琴协奏曲,2007年灌录了舒伯特的降B大调(D.960)及G大调(D.894)钢琴奏鸣曲,以不间断的声音向乐界展示他在古典主义曲目方面同样具有深厚的造诣。在“纯粹巴赫”唱片发行四年后,他再度回到擅长的巴赫领域,推出了“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卷,双CD)……他似乎因深怀诠释巴赫的禀赋而身体力行,不可遏止地探求着,发出独特的思索之声。

音色、音响、音乐

“平均律”的录制是在多特蒙德音乐厅完成的。多特蒙德是一个德国小城,但却拥有一座一流的音乐厅,长方形的设计,使得演奏台成为一个声学上的相对空间,既有室内乐般的氛围,又有足够的混响和通透的声音。这恰好符合马丁的要求,“舞台的较小空间,恰好顾及了(巴赫作品)传统的演奏环境,就像在小型室内音乐会一般,清晰有力。而音乐厅整体的混响,又带来了管风琴一般丰满的音响,妙不可言”。

音响和音色,是永远谈不完的话题。回到钢琴上来,即使是肖邦时代的钢琴,其构造和音响也与现在完全不同,今天在现代钢琴上演奏巴赫,无论是触键还是音色,都不啻是一项再造工程,而这也是区分不同的现代演奏家的个性标记。施塔特费尔德的演奏糅合了德国式的精湛、严谨、考究,以及俄罗斯学派的抒情性、歌唱性特点,但远远不止如此,更多的是作为一名现代演奏者的国际性声音和集大成的演绎。特别是在对巴赫的表现中,闪光的不仅是路德圣咏的庄重肃穆、中德式的质朴和内省、即兴式的快速前奏曲、哲思和亘古的智慧……而且是他身上具有的几乎是与生俱来的极佳的平衡感,以及在现代钢琴上将巴赫作品编织成为完美音响的天赋。

“在演绎巴赫的乐曲的时候,我非常注重从巴洛克时代的乐器中寻找灵感。以往那种简单地模仿古乐器音色的方法显然早已过时。我的方式是在音响和感觉层面,充分感受古乐器的表现,特别是在音色、泛音、混响上。在管风琴上,通过不同音栓的对比,可以对置或者混合成为千变万化的声音,而巴赫时代的羽管键琴和楔槌键琴琴键和机械结构都非常灵敏,可以通过触键实现非常细微却明显的音色变化,当然因为其特殊的构造,手指必须十分小心、十分敏锐地控制音色。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古乐器远比现代乐器敏感。这些古乐器上的复杂音色,给予我宽广的创意空间,是我想象力的来源。而我在意念层面进一步发挥这种想象,进行重构及崭新音响的创造。一切都来源于感悟和想象。”

极其灵敏的触键,也是我们从马丁的演奏中强烈地感受到的,他那对于声音本身异乎寻常的直觉,使他能够以不可思议的方式控制泛音的生成、碰撞和比重,他的音色时而如丝绸般顺滑,时而如珠玉般圆润,时而如银器般熠熠发光。除了天赋,这也得益于他的踏板运用——同样显示出现代巴赫演绎者的大胆与创意。他的踏板(延音)运用非常有特色,并非浅尝辄止式的轻踩(许多现代女性巴赫演绎者的路数),也并非简单的切分式,而是快速重复——好吧,如果可以,我们不妨称之为“震音式踏板”运用,特别是在快速段落,他习惯于以连续四分音符或八分音符的密度踩踏板,有时候甚至可以密集至十六分音符……这样的踏板运用并非绝无仅有,但却被施塔特费尔德发挥至炉火纯青的地步,成为他的显著特点。

音色和音响,成为马丁演绎的灵魂。这也就是为什么他偏爱混响更大的演奏空间,“那些古乐器上的声音,在我听来,都是有灵性的,我的最终意图,也是在钢琴上创造出那种虽然与其完全不同,但同样是充满灵性的声音”!

会飞的琴凳

有不少钢琴家都是自带琴凳的,马丁也是其中之一。他像古尔德那样采用极低的坐姿,但完全是因为他的个头儿,一般高度的琴凳只能让他感觉像是站着弹琴,为了达到最自然、最放松的坐姿,他的琴凳比通常的琴凳矮一半,活像是被恶作剧的木匠分别锯短了四个腿的样子。事实上这副琴凳是特制的,设计为可折叠式(以便塞入飞机行李柜),为了应付高个头儿的马丁的重量,结实的琴凳重达30公斤,每次旅行演出,都要作为特别的行李随身携带,随着他飞往世界各地。

巴赫:速度的灵魂

随着对巴洛克音乐研究的深入,我们的时代越来越重视巴洛克音乐的自由、即兴因素,以及宽绰的个人演绎尺度。这在越来越多的当代巴赫演绎者的演奏中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卷的最后一首赋格(B小调,BWV 869)被许多人认为是十二音音乐的发轫,蕴含着直指未来的无调性,尤其这阙作品的演绎速度,立显每位演奏家的指纹脉络。马丁的速度明显是偏快型的,公认速度偏慢的图雷克版比马丁快一倍之多,而有的版本演奏时长更达到马丁的三倍。

马丁对此有自己的看法:“这首作品确实是非常现代的音响,从前奏曲—赋格的整体布局来看,前奏曲部分是一种宁谧、思索、感悟,因此之后很自然地涌动出一种释放和宣示,这就是为什么我在赋格部分采用相对快的速度。”

通常的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录音,容量基本都达到3张CD的尺度(每一卷),而在施塔特费尔德版的巴赫“平均律”(第一卷),只有两张CD(总演奏时长只有100分钟)——是的,没错,即使简单地估算一下,也可以知道,马丁在这里对大部分曲目演奏的速度必然都快于常人。只要听一下其中的升C大调前奏曲(BWV 848)、D大调前奏曲(BWV 850)、G大调前奏曲(BWV 860)……几乎是离经叛道的快速。

马丁很高兴地谈到这个问题,而更多的是从演奏者的角度表达感受:“巴赫的音乐,就像宇宙的尺度一般宽广,因此在对其具体的作品进行演绎的时候,具体每个演奏家,会有非常不同的体验、感触和个性表现,这也正是巴赫音乐的魅力。”

事实上,在前奏曲部分,大部分的快速度处理,同样是贯彻了他注重整体音响的理念,一串串珠圆玉润的声音倾泻而下,泛音彼此密集的碰撞和感应(配合踏板运用),增强了最终音响的空间感;而很多赋格部分的快速演奏(配合触键、跳音式的处理和更为细致的动机划分),带来的是更富动力性的脉搏和贯穿整个结构的律动,突出的是音响的时间性延展,“巴赫的音乐,是时间和空间艺术的完美典范,而我努力使其达到理想的平衡”,施塔特费尔德充满自信地解释道。

无门无派

在当下演绎巴赫,尤其苦恼的大概就是需要谨慎地绕开无数前辈大师的阴影,同时又要小心翼翼避免被斥为异端。在谈话间,马丁始终非常谦虚,不仅不避讳,反倒略显激动地对那些与他风格完全不同,却在史册上各领**的巴赫诠释者们推崇备至——卡尔·李赫特、唐·库普曼、图雷克、尼古拉耶娃、维拉德米尔·菲尔茨曼……

没有特别的门第之见,马丁完全是发自内心感受地运用装饰音,以及把握自由速度,但他的自由速度非常克制,也相当考究,始终保持在严格的尺度内,相比我们时代其他的巴赫演绎者,他显示出保守的一面,但听觉上带来的是严谨而精致的效果。

前有彼德版的强势传统,后有骑熊人、亨勒和布莱特科普夫出版社争先恐后的净版之争,对于很多演奏家来说,挑选版本反倒成为一个头疼的问题,老牌出版社亨勒、布莱特科普夫及年轻的骑熊人都在不断完善着各自的净版乐谱版本系列。很多演奏家都非常避讳这个话题,但是直率的马丁立即告诉了我们他的选择:亨勒版。他非常重视版本的原始手稿出处,但又不拘泥于学究式的教条和争执,更多的是依赖他那与生俱来的敏锐直觉和对于音响的完美平衡感。这使得他的演绎不落学术之窠臼,完全以鲜活的音响呈现。甚至在每次演奏相同曲目时,他都不断加入更多的不同处理,这使得他的演奏本身就集合了差异微妙的丰富表现。

未来的时空《平均律》

虽然马丁灌制的《平均律》只完成了第一卷,但他的感受仍然超出录音本身:“音乐学者可以一生一直研究这部作品。巴赫常常只用几个有限的音符,组成动机和旋律,并发展成为具有无限可能的复杂结构……没有人知道他是如何做到的,这是超越数学的奇迹——《平均律》给我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它不仅概括了巴赫的所有创作,更代表着包罗万象的世界,又像一条通向以太的隧道……《平均律》把各种效果熔为一炉,创造出了一种令人无法想象的交互的氛围。对于我来说,每一次演奏它,都像一个全新的世界等待我去探索,每一处、每一个音都带来全新的感受,之前完全无法预知下一站在哪里。而最终,音乐将引领你直达灵魂的深处。”

“《哥德堡变奏曲》能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安静下来,《平均律》的曲调则是浪漫的。”马丁赞叹道:“巴赫的音乐是浪漫的,能够感应心声。巴赫的音乐又是充满现代感的,结构清晰透彻,间架精妙剔透。数百年后,他的音乐赢得了愈来愈多的信徒,他是未来之声。”

“《平均律》第一卷的录音,正映射了我现在的状态:我的人格,我的本性,我的灵魂!我现在深刻地感受到,这部作品和我内心的共鸣,它流淌在我的血液里……期待吧,我要充满活力地将它表现出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