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扎特弦乐四重奏唱片版本概说
弦乐四重奏的发展轨迹与交响曲极为相似,都是经过海顿的成熟、莫扎特的完美、贝多芬的深刻而臻于巅峰境界。对于莫扎特来说,写作弦乐四重奏是成长过程中的心声流露,是反映内在世界的恰当手段,也是他最为得心应手的谱曲形式。
莫扎特一生共创作了23首弦乐四重奏,除了第一首(K80)和第二十首(K499)系单独创作以及最后只完成三首(K575、K589、K590)的“普鲁士王四重奏”之外,中间的18首都遵循当时维也纳室内乐创作的习惯,以连续创作的编号紧挨的六首为一组,共计三组。在这三组当中,前两组属于早期作品,第三组便是最为著名的“海顿四重奏”,它与第二组之间的创作间隔将近十年,所以在技法、经验、风格和完美程度方面都有巨大的飞跃。六首“海顿四重奏”也是被录音最多的莫扎特弦乐四重奏,我在本文中也将以此部作品的版本介绍为重点。
屈指可数的全集版本
从目前的唱片目录上看,主流厂牌旗下将23首全部录完的只有DG的阿马迪乌斯四重奏团、PHILIPS的意大利四重奏团和法国CALLIOPE的塔里希四重奏团,前两个现在都归入环球唱片公司,亦可见该公司在古典唱片界不容置疑的主导地位。
老派的阿马迪乌斯四重奏团是传统德国解读风格的代表,他们的贝多芬应该是最好的表现,但在莫扎特和勃拉姆斯作品的诠释上却少有过人之处,整体显得呆板且平庸。他们演奏的被并为六张CD的莫扎特弦乐四重奏套装,其演奏基本达到标准,只是力度上有些滞重,缺乏活力和生气,难得细腻的地方浮于表面,似乎来自某位乐手的孤芳自赏,并未有深入挖掘作品内涵的诉求。尽管如此,录音还是比较充分地捕捉到四位提琴手的庄重与严谨,以及他们在演奏莫扎特时所格外强调的整体结构。23首作品用力平均,互相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有表现,作为全集收藏自有其应具价值。录音方面也突出整体效果,位置和比例较平衡,并没有单独突出哪件乐器,属于DG模拟立体声时代弦乐四重奏录音的典范之作。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最负盛名的意大利弦乐四重奏团在演奏莫扎特四重奏时极尽高贵、优雅、平稳之能事,是脱离了以阿马迪乌斯四重奏团为代表的德国演奏风格的诠释类型。四位提琴手配合默契,心领神会,又小心翼翼,极度克制,于委婉之中见率真、隐忍之中见激动。这套全集录音的价值还在于最早的七首(即第一首“罗迪”和六首“米兰四重奏”)都是莫扎特在意大利游历期间而作,作品结构和音乐曲调都深受意大利风格影响,比如六首“米兰四重奏”所采取的三乐章形式便是很典型的意大利奏鸣曲式结构,第二乐章的慢板大多由意大利歌剧咏叹调的主题构成主导旋律。意大利四重奏团在演奏这七首四重奏时的表现绝不同于其他四重奏团,这是具有明显意大利巴洛克风格的演奏,讲究音符的清晰可辨、句法的比例均衡、对位的严谨工整以及曲调的明亮悠扬。
值得注意的是,六首“米兰四重奏”虽都用大调写成,但中间四首的第二乐章都采用小调,它表现了少年莫扎特最初的忧伤,几乎可看作是舒伯特、门德尔松和柏辽兹意大利式忧伤的先声。按照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的说法,这是莫扎特在米兰为宫廷剧院谱写歌剧《鲁齐奥·西拉》期间,闲极无聊的练笔之作。当然,根据利奥波德的经济头脑和一连写下六首这一状况,可以想见,在写作过程中已经有出版社介入,仍可将其视作委约作品。不过毕竟在创作的开始是自发性的,所以可判断莫扎特在其中倾注的情感因素比较真实而无矫饰,是出于主观的抒发而非被动的构思。意大利四重奏团善于刻画较细腻的感情世界,在此表现得极有分寸而不失生动,许多段落非常感人。
从意大利回到维也纳以后,莫扎特的创作力更加旺盛,他深受当时维也纳最重要的作曲家海顿影响,并迅速以海顿风格样式写下了六首弦乐四重奏,为与十年后谱写的六首“海顿四重奏”相区分,这六首同样创作于维也纳的四重奏被称之为“维也纳四重奏”。与“米兰四重奏”最大的不同是曲式结构变成了维也纳式的加小步舞曲的四乐章结构,音乐风格也趋于庄重典雅,在乐思、句法及和声方面都有精雕细琢的迹象。意大利四重奏团继续他们的游刃有余的精湛演释,既自然流畅,又突出细节的交接转换,音色追求上不求浑厚沉郁,却流露出淡淡的怀旧和相思之情。
在这组四重奏中,可以推荐的版本还有塔里希四重奏团在CALLIOPE的录音,不仅技术上无懈可击,而且质朴本真,富于热情洋溢的鲜活感。慢板乐章刻画得尤其细腻深邃,充分捕捉到莫扎特独到的创造力和成熟的写作技法。这个牌子的唱片不太容易买到,但塔里希四重奏团演奏的这六首四重奏却因其太过著名而高居欧美重要唱片店的醒目位置。能够记住CALLIOPE牌子的人并不多,但资深爱乐者倒是都知道塔里希四重奏团录过一套莫扎特四重奏全集。买八张一套的全集装是一种选择,单独有一张编号为9247的“维也纳四重奏”则更为明智。这张唱片不论演绎的生动还是录音的结实逼真,都应算是弦乐四重奏中的典范。
六首“海顿四重奏”
如果把意大利四重奏团录制的全集中的“海顿六首”放到版本比较的行列,则它的优势便不再明显。对于无论是作品内涵还是谱写技法都达到该体裁顶峰水平的“海顿六首”来说,演奏的优美华丽或配合的流畅默契已经是比较低的要求。更紧密对称的结构、更加丰沛的和声、更深刻内在的感情世界、更强大的戏剧性力量,这些都需要表现力更丰富更多维的演释意图及手段。就目前广受赞誉的几个唱片版本来看,它们的解读旨趣和最终流向都有极大的不同,确实为如何理解并诠释这些作品提供了饶有意味的参照和启迪。
首先要提到的是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他们在维也纳演奏莫扎特甚至比演奏贝多芬名气还要大,“海顿四重奏”甚至可以算作他们的成名之作。录于20世纪70年代的唱片迄今为止被认为不可超越,编号为TELDEC 4509 95495的一套四张还包括一首“霍夫迈斯特”(K499)和三首“普鲁士王”,极为超值。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比较早期的演奏整体效果非常均衡,音乐意境刻画细腻深刻而且在形式上不夸张、不矫饰。四位提琴手最大的优点是一旦沉浸到音乐当中,就像鼓满风的船帆一往无前,其内在的**与驱动力之源源不断,使他们的演奏状态始终处于向上向前的变化之中,这种富于刺激感的诠释风格不由让你生出对未来音乐的无限期待。也许是受盛名所累,或者是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意欲寻求突破与革新,他们在80年代中后期为EMI录制的同样曲目却呈现许多与70年代的演奏截然不同的东西。尽管强大的动力感有所增强,演奏更为大刀阔斧,直截了当,技巧表现也更为工整圆熟,四人的默契程度大大提高,但恰恰是老录音中最为宝贵的不尚虚华、不矫揉造作的美德在新录音中不复存在。也许是演奏者对作品太熟悉并已经有了很私密的情感因素在里面,他们有点儿即兴有点儿随意地往音乐里加料,诸如揉弦中的滑音、运弓上的花哨,甚至还可以通过声音的结像看到他们的怡然自得、摇头晃脑。如果没有两个版本的比较,你会惊叹于新版本那天衣无缝的琴瑟相和、其分句之精美考究、其音色之亮丽圆润、其弦乐质感之饱满结实,都已达四重奏录音之高级境界。老版本的质朴与本真固然不可替代,但新版本在音乐表现上放得更开,如果从现代性的角度理解,未始不代表着一种进步的趋势。如果说老版本的声音因充满了发展过程中的刺激而直抵肺腑,那么新版本的主观性更加明显,它所展现的宏大音乐结构和广阔的戏剧场景所带来的是回肠**气后的心旷神怡。相对于老版本那带有诱导性的刺激而言,新版本对感官方面的冲击力更为不可抗拒。这就是当下的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听他们的新莫扎特,就会联想到贝多芬,恰恰他们的贝多芬也因新旧两个录音而呈现出不同的旨归及境界。
如果将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的新录音归纳为两种不同的风格取向,那么一种方向以瓜奈里四重奏团为代表,一种以年轻的哈根四重奏团为代表。瓜奈里四重奏团演奏的“海顿四重奏”被打磨得十分平滑圆润,为追求统一的整体音色,力度的控制显得比较刻意,似乎在努力压抑什么东西。总体来说,瓜奈里四重奏团的演奏有浑厚而丰沛的音响构成,音色虽不如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华丽张扬,但在光泽的均匀与织体的精确方面颇有值得称道之处。慢板乐章是瓜奈里四重奏团发挥最好的部分,小提琴声部优雅飘逸,意味深长,中提琴和大提琴声音比较突出,但却不动声色,温文尔雅,于沉吟诵唱之中,娓娓诉说出内心的或忧郁或甜美的淡淡情愫。年轻的哈根四重奏团继演奏早期13首四重奏唱片获得佳评之后,再接再厉又录制了“海顿四重奏”,在保持自然流动的线条感底色的同时,又在四件乐器的声音推敲方面大下功夫,既凸显了每件乐器的独特音质和表现力,又对乐器之间的和声比例进行了多种尝试。带有明显现代性倾向的刻意求工,使这个演奏不仅富于新鲜感,还不断透出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趣。今天的哈根四重奏团显然更注重音乐的形式感和声音的纯度,他们的演奏风格离不开先进的录音技术支持,所以在我的心目中,哈根四重奏团越是新的录音,就越是精彩绝伦,比如刚问世不久的莫扎特K489、K589、K590和贝多芬的K127、K132都标志着四重奏演录的崭新阶段。
主要录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的朱利亚四重奏团的版本可以作为一个中规中矩的标准范本收藏。这是一个典雅匀整有余,**与活力都稍显不足的充满学究气的演奏。它与我们的欣赏心理预期有一段距离,这种距离感使它变得比较耐听。也许这是属于一种以表现纯音乐为出发点的演奏理念,它同样需要娴熟的技巧和放松的身体状态做保证。与其他版本略有不同的是,朱利亚四重奏团总是在快板乐章上有超卓表现,看似不动声色,但音乐的轻盈灵动的神采呼之欲出,完全是一股飞流直下的势头。
同样可以作为朱利亚四重奏团的对应参照,美国的另一个颇负盛名的埃默森四重奏团演奏的“海顿四重奏”则着重戏剧性的刻画及抒情性的扩展,他们以浪漫主义为诠释出发点,对声音的力度和亮度做出多种可能性的强调,似乎精心设计了发音的准确和声音的频响尺度。你能感觉到他们在音乐中做深度挖掘的企图,而且他们的理解和表现都比较有说服力。只是他们的演奏显得不够松弛与宽容,紧张度和黏稠度都很强,分量感十足,某种程度上使莫扎特变得沉稳而具凝聚力。埃默森四重奏团的演奏同样需要好的录音支持,虽然在空间感上的追求不像哈根四重奏团那样几近夸大,但在四件乐器的聚焦要求和声音的饱和度上却开具极高的条件。
另外一个具有参考价值的版本是曾经短暂存在过的埃斯特哈吉四重奏团在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的录音,2006年为纪念莫扎特250周年诞辰重新出版发行。这个版本可能是迄今为止意境最为恬淡平和的演奏,几乎没有明显的力度雕琢,甚至低音声部都有意少用力,以求整体声音的轻薄与透彻。即使把所有的演奏版本放到一起比较,埃斯特哈吉四重奏团的版本都是高品位并极为耐听的,它既不属于尊重时代精神的“本真倾向”,又绝不同于埃默森和哈根们的浓墨重彩或精雕细琢,“埃斯特哈吉”们追求的是散漫的雅致、轻巧的叠加、闲适的表情和从容淡定的挥洒。我几乎没有看到过关于这个版本哪怕只言片语的评价,但是我相信这是我最愿意常常听到的版本,它当然也不以亲和力见长,我越听越觉得它的高洁孤傲的境界难以企及,这就是它的迷人之处,我的每一次聆听都多带来几分敬意。在这个版本面前,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也好,埃默森四重奏团也好,都只能流于中品,难道他们全力以赴所营造的生龙活虎或栩栩如生,都在莫扎特的期待之中吗?
最后的补充
最后的补充分两个方面,一为曲目的补充,一为版本的补充。曲目的补充当然指的是一首独立的“霍夫迈斯特”和三首“普鲁士王”。能够同时满足这两项要求的是NIMBUS RECORDS出品的维也纳弗朗茨·舒伯特四重奏团的版本。这套五张装的CD恰好在六首“海顿四重奏”之外,另有其他“晚期四首”。这个由四位维也纳音乐学院的学生成立于1974年的四重奏团,到录制此套专辑的1994年时,表演水平已经达到最完美精熟的程度。他们奏出的声音甜美至极,力度控制也恰到好处,显示出深湛的修养和高雅的气质。他们的演奏也极为自由洒脱,歌唱性和舞蹈性都格外突出,处处洋溢着飞扬的神采。虽然在这个专辑里,“海顿四重奏”仍为最下功夫的篇章,但“霍夫迈斯特”同样被解读得层次分明,环环相扣,精细而不造作,富于微妙的想象。另外三首“普鲁士王”不仅在句法上舒展大气,录音上也有较大的场面空间,厅堂回响较重,平添几分庄严因素。这套唱片不太容易买到,我如想听它都是从朋友那里借来。这套演奏水平如此之高的唱片不那么有名,我想是受四重奏团的名字所累。也许会有人想当然地认为既然该四重奏团以舒伯特的名字命名,他们演奏的舒伯特四重奏肯定更具权威性、更得心应手。但在我的多次聆听和比较之下,我必须承认这个属于维也纳的四重奏团在演奏莫扎特时是发挥出最佳水平的。这也许就是标准维也纳风格的莫扎特,不那么具有深度,却在形式表现上无可挑剔,有一种源源不绝的向前的动力,不论是演奏还是聆听,一旦进入这个特定的“场域”之中,就摆脱不得,欲罢不能。
前面提到的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在两次录音里都包括了“晚期四首”,新旧版本的最明显区别在于旧的音色偏冷,新的热情似火,这样的变化发生在同一个演奏团体身上,给我们的版本聆听比较带来无穷乐趣。对于阿尔班·贝尔格四重奏团在演奏“海顿四重奏”时所显现出来的个性或“毛病”,放到“晚期四首”上倒不那么令人感到别扭了,只因“霍夫迈斯特”也好,“普鲁士王”也好,它们都提供了更为宽广的空间背景、激动人心的情绪、新奇的和声音响、一直深入下去的探索精神,这些作为贝多芬弦乐四重奏先声的必要因素,无不为演奏者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开启了通达之门。
哈根四重奏团录于2003年和2004年的K499、K589和K590毫无疑问就是目前最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最新录音。他们真正深入到作品的内在逻辑,在音符的纵向关系和乐音的横向关系上呈现出无限延伸及扩展的趋势,好像放大的巴赫一样引人入胜,给人高山仰止之感。哈根四重奏团的每一件乐器都有其独立的声音塑造,他们演奏的慢板乐章若即若离,朦胧迷惘,就似不忍惊醒的幻梦一般。这同样不是真实的莫扎特,却能够保持一以贯之的思想脉络,自圆其说,未始不是发展或升华了的莫扎特。再次提醒,音响系统的素质如何是能否准确聆赏该张唱片的关键。
目前销售业绩不俗的英国贝尔奇亚(BELCEA)四重奏团演奏的“不协和音”(K465)和“霍夫迈斯特”(K499)并没有想象的那么优秀。演奏经过精心布局,声音出来谨慎而又考究,只是感觉还不够圆熟自如,力度对比时的过渡常有突兀之感,冲动起来失之粗糙和不稳定。贝尔奇亚四重奏团在演奏现当代音乐中有独到之处,但如不是因为“莫扎特年”的缘故,他们离演录莫扎特的理想状态应该还有一段路可走。不过当闻名遐迩的林赛四重奏团宣布解散之际,贝尔奇亚四重奏团成为目前英国本土最具号召力的四重奏团,他们确有责任接过林赛四重奏团的衣钵,在演录莫扎特方面更应虚心求教,刻苦钻研,毕竟林赛们的莫扎特也曾经是难以逾越的高峰之一,只可惜他们的录音我至今没能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