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伯来晚祷

一直喜欢德国作曲家布鲁赫,他的管弦乐作品不多,但大都弥漫着一种无处不在的悲悯情怀。除了小提琴协奏曲《苏格兰幻想曲》,最为人所关注的当属大提琴与乐队的《希伯来晚祷》。尽管一些评论说布鲁赫这部作品中对犹太音乐的元素呈现过少,而布鲁赫自己也的确没有承诺或者计划写纯粹的犹太音乐,只是希望能把一些犹太式的灵感植入他自己的作品之中。如果你带着特定的情感去聆听,也许可以找到其中浓缩了的犹太人的苦难历史,听到穿透历史帷幔的蹉跎与苍凉。

《希伯来晚祷》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作“科尔·尼德莱”(Kol Nidrei)。这个词语是指一段用亚拉姆语记诵的宣誓,这种誓言每逢“安息日”(Yorn Kippur)晚聚餐仪式之前在犹太教堂里集体记诵。Kippur这个词有赎罪之意,所以安息日也称为“赎罪日”。在这一天,所有犹太教徒聚集在一起向神进行忏悔,诉说罪过。虽然这段记诵的誓言不算主祷文,但是这段文字非常注重形式上的正式感与合法的正统身份,在礼仪上要求伴随有低声的、具有感情的低音吟唱。这种形式起始于中世纪,并创造了一种奇妙的动态感,从而使安息日在传播介绍过程中逐渐被犹太人定义为“Kol Nidrei之夜”,在教徒的生活中约定俗成了下来。

在犹太人所有的节日里,除了庆祝犹太人先祖免遭迫害的“普珥节”是一个狂欢节外,其他的节日都是严肃甚至有些哀伤的,目的是表达对上帝的敬畏,缅怀先祖颠沛流离的苦难。“赎罪日”是犹太人最神圣的节日,正统的犹太教徒会在这一天到来前,杀鸡宰羊,献上祭品,表示赎罪(在圣经时代,犹太人会在圣殿举行献祭仪式,将一头公山羊杀死祭奠上帝,把另一头山羊放逐旷野,让它带走犹太人的一切罪孽。这也是“替罪羊”的来历)。他们在这天会有很多的禁忌,要不吃不喝、不穿皮鞋、不沐浴、不洗东西、不涂抹香膏,等等。即便是世俗的犹太人,绝大多数也会在赎罪日严守斋戒并诵经忏悔,历数自己一年来犯下的过错,向上帝认罪、祷告,请求宽恕。

当羊角号的声音在傍晚的圣城耶路撒冷上空响起时,犹太人的赎罪日就开始了。他们身穿白色长袍,聚集在犹太教堂,做赎罪日的第一次祈祷。两名信徒从“方舟”里面取出两卷托拉卷轴,然后各自站立在领唱者边上,和领唱者一起背诵:

赐予天上地上公正的神啊,

请允许我们依着神圣的公国称颂你。

我们将与那些违反的人一起祈祷。

接下来领唱者要开始唱“Kol Nidrei”,这段话语取自祈祷的开篇,意为“我们共同起誓……”,它不仅指实际上的宣言,同时成为整个安息日晚餐的代名词。感人的开头部分很富于旋律性,从弱声起逐渐加强,进而声音响亮地重复颂文三次,为的是让迟到的人也能听到。这样的一唱三叹,吟诵再三,无疑也增强了祈祷的肃穆和仪式感。

《希伯来晚祷》依照希伯来旋律,由大提琴、竖琴以及乐队演奏,并在表现犹太传统的两个主题上创造出泛化的宗教氛围。

乐队低沉的引子酝酿了祈祷的背景:迁徙,饥馑,被掳,流放;如泣如诉的大提琴在高音区唱响,欲言又止,欲说还休,只一句,便撕开了一个民族几千年的创伤。低八度的重复使得大提琴更像一个历史老人的述说,吟诵再三,不肯收声。乐队搀扶起悲吟的大提琴,仿佛痛定思痛的慰藉。接下来,另一个大提琴旋律主题取自艾萨克·内森(Isaac Nathan)改编的作品《为了那些曾在巴别塔之河哭泣的人们哭泣》的片段,这首抒情诗出现在拜伦的诗集《希伯来旋律》中。略微平静的大提琴由悲歌转为叙事性的诉说,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宣泄后成为不屈不饶的激越,甚至是激昂。一时间云舒云卷,天清气朗。当第一个旋律再次出现的时候,虽然还有懊恼忏悔和纠结,但祈祷者的眼泪已经擦干。就像纪伯伦在《先知园》中所说的,“如果你们的灵魂在召唤你们的时候你们只能哭泣,那么她(神)会在哭泣中一再驱策你们,直到你们露出欢颜”。

终曲来临,乐队庄严地奏起全奏,前路的迷茫在会众的心里早已归一。大提琴唱出流畅的心曲:征程依旧漫漫,而明澈的眼神已经远望,坚守的信念更从嘴边沉入心底。像是会众接续领诵人的跟唱,乐队从容地接过这个基调,作为吟诵者象征的独奏大提琴几经应和,和乐队互诉衷肠,随着夜幕的降临沉潜而去,为祈祷仪式熄灭了最后一盏火烛。

暗夜里,《希伯来晚祷》不断响起,我的脑海里却出现了一幅幅安息日里不安息的画面:三个教宗为一个圣城的千年争斗,三千多年中二十多次的征服、摧毁与重建,“赎罪日”居然酿成了死伤数万人的“赎罪日战争”,刺耳的空袭警报吞噬了晚祷的号角,为和平而呼号的以色列总理拉宾却为和平而饮弹,还有被巴勒斯坦武装绑架三年未归的士兵……周作人那句“好思想写在书本上,一点都未实现过;坏事情在人间全已做了,书本上记着一小部分”的名言,竟然成为历史和现实的谶语。

“赎罪日”赎何人之罪,何人在“赎罪日”赎罪,的确是个值得深思的问题。无论是一个民族还是一个个体,无论是希伯来还是其他民族,忏悔也好反思也好,最大的障碍不在于上帝是否宽恕我们,而在于我们是否相信我们自己有能力去调整生命的方向。人类处心积虑地来到圣城想触摸永恒,与神交谈,但似乎只有圣城的石墙静默伫立,逾越千年,并正在触摸着永恒。

这样的音乐这样的夜,很多双脚都要远行,很多颗心都在异乡,但脚印却日复一日地留在了历史的记录簿上。死亡的路上和平的路上,流浪的远方或是归家的根脉,我们更多选择的是日复一日的守望,祈望更多的人能够听到《希伯来晚祷》,那旋律分明是在说,“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