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自我意识概述
一、自我意识的概念
自我意识是意识的形式之一,是个体对自身的认识和态度,亦即主体的我对客体的我的意识。自我意识是多维度、多层次的复杂心理系统[1]。比如,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有什么样的内心或情绪体验,我对自己的期望是什么,我对自己的评价是什么,我喜欢自己的外表、能力、性格、家庭背景吗,我满意自己的成绩和努力吗,我的人际关系如何,别人对我的评价如何,我怎样控制自己的心理和行为——这些问题都属于自我意识的范畴。
人最好的朋友是自己,最大的敌人也是自己。认识自己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自己并接纳自己,对自己有合理的期望,善于改进、完善自己,他的一生就会快乐、充实和有意义。大学阶段正是一个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转变的重要时期,也是人的自我意识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是自我教育的基础,它的发展直接影响着大学生人格的形成与发展,标志着其心理成熟的水平。
二、自我意识的内容和结构
自我意识是一个完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由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三方面构成,三者有机统一。其中自我认知与自我体验决定自我调控,而自我调控又会强化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三者协调一致、积极互动正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动力所在。
(一)自我认知
属于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主要涉及“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为什么是这样的人”等,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分析、自我观察、自我评价、自我批评等。其中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是自我认知中最主要的方面,集中反映了个体自我认识乃至自我意识的发展水平,也是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前提。自我概念指个人心目中对自己的印象,包括对自己存在的认识,以及对个人身体能力、性格、态度、思想等方面的认识。
(二)自我体验
属于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它以情绪体验的形式表现出一个人对自己的态度,主要涉及“我是否接受自己”“我是否满意自己”“我是否悦纳自己”等。它主要是一种自我的感受,以自尊、自爱、自信、自卑、自怜、自弃、自恃、自傲、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成就感、自我效能感等形式表现出来。
在自我体验中,自尊和自信是最重要的成分。自尊和自信的程度也会影响个体自我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人的自尊程度直接取决于他的自我评价状况,通常同自我评价成正比关系。如果个体自我评价越积极、越肯定,他就越能接受自己、尊重自己,从而促使个体自我积极进取、不断提高。
(三)自我调控
属于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它监督、调节人的行为活动,调节控制自己对自己的态度和对他人的态度,它涉及“我怎样节制自己”“我如何改变自己”“我如何成为理想的那种人”,表现为自主、自立、自强、自制、自律、自我监控、自我调节、自我教育等。其中,自我监控和自我教育是自我调控中最主要的方面。一般认为,自我调控是个体是否具备良好的心理品质和主动积极的心理行为的重要功能表现。
图2-1 自我意识的结构
自我调控包含了两方面:其一,自己对自己的设计,即“我应该做什么,我不应该做什么”;其二,自己对自己的指导,即“我可以怎样做”。生活中常说的“自制力”就是自我调控的能力,它的强弱、高低可直接由我们的情绪、行为表现出来。自制力强的人,不易感情用事,常常会克制自己的情绪,做事有计划性,自我发展方向明确,给人理智、冷静的印象。极端者则犹如“冷血动物”,过于刻板,不近人情。自制力弱的人,常常会不顾场合宣泄一番,高兴时手舞足蹈,生气时乱发脾气,表情变化快,行为好像长不大的孩子,心理学上称之为“过度情绪化”。
总之,自我认知、自我体验与自我调控是自我意识中三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它们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成为塑造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如果一个人的自我意识出现障碍,认知就会出现偏差,行为就可能失控。
从发展阶段来看,可以将自我意识划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
1.生理自我(出生至3岁)
这一时期的幼儿,其行为是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以自己的身体为中心,以自己的想法和情感来认识和投射外部世界。因此,这一时期的自我意识被认为是生理自我时期,也有人称之为“自我中心期”,它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
2.社会自我(3岁至青春期)
这一时期是角色学习的重要时期。儿童在幼儿园、小学、中学接受正规教育,通过在游戏、学习、劳动等活动中不断地练习、模仿和认同,逐渐习得社会规范,形成各种角色观念,如性别角色、家庭角色、同伴角色、学校中的角色等,并能有意识地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道德心在发展。青春期少年主要是以别人的观点去评价事物、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认识也服从于权威或同伴的评价。这段时期是个体接受社会文化影响最深刻的时期,也称为“客观化时期”。
3.心理自我(青春期至成年)
从青春期到青年后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关键期。此时人开始清晰地意识到自己的内心世界,关注自己的内在体验。喜欢用自己的眼光和观点去认识和评价外部世界,开始有明确的价值探索和追求,强烈要求独立,产生了自我塑造、自我教育的紧迫感和实现自我目标的驱力,也称为“主观化时期”。
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心理自我成熟的标志。大学生正处在心理自我阶段,渴望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
另外,从观念结构上,也可以将自我意识划分为现实自我、投射自我、理想自我。
(1)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目前实际状况的认识和评价。
(2)投射自我:是个体想象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评价,以及由此产生的自我认知。是个体从他人的言谈举止中去了解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也称为镜像自我。比如,“大伙都说我开朗乐观”。
(3)理想自我:是个体在理想中要达到的形象,这是指向未来的自我。比如,“我要当一名教师”。理想自我是个人追求的目标,与现实的自我并不完全一致,但它会对个体的行为形成动力和参照。
专栏
弗洛伊德的自我意识理论
图2-2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自我”是临床医学上的一个核心概念,精神分析学派鼻祖西格蒙德·弗洛伊德在1923年《自我与本我》一书中提出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三部人格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感觉、记忆、判断或思考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观,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于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超我是从儿童早期体验的奖赏和惩罚的内化模式中产生的,即根据父母的价值观,儿童的某些行为因受到奖赏而得到促进,而另一些行为却因被惩罚而受到阻止,这些带来奖赏和惩罚的经验逐渐被儿童内化。超我的主要功能是控制行为,使其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
意识(consciousness)是心理活动的高级水平,为人类所独有。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于内部和外部刺激的知觉。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及其构造划分为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部分。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这些冲动和欲望不同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它负责调节进入意识的各种印象,压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兽性的本能和欲望。
在弗洛伊德看来,人的心理犹如大海中漂浮的冰山,露出水面的一小部分是意识,隐没在水面之下的大部分则是潜意识。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不仅个人的行为动机,而且整个人类的活动和文明的发展都可以在潜意识中找到根源。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资料来源:邓志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0:53~54.
三、自我意识的作用
自我意识具有目的性、社会性、能动性等特点,对个性的形成、发展起着调节、监督的作用。
(一)自我意识是人格形成的核心,可以保持个体内在的一致性
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就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也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个体行为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的关键是个体怎样认识自己,也就是说,自我意识实际上在引导着个体行为。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想要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获得自我成长。
(二)自我意识影响个体对经验的解释和对未来的期待
心理学研究发现,每个人的自我意识都构成自我图式,即将自己加以分类和描述的方式。自我图式一旦形成,将影响个体对过去经验的描述、解释和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不同个体对相同经验有不同的解释,这可能因为他们的自我意识的不同。在不同情境中,个体对事物的期待,对自己行为的解释与自我期待均取决于个体的自我意识。
(三)自我意识影响个体的心理健康
自我意识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基础,是各种心理活动的内部原因和根本动力,人的认知、情感、意志都受到自我意识的影响。社会心理学家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self-efficacy)的概念,即对自己的前景持有积极乐观的态度的人,其情感坚韧、较少焦虑,有利于心理健康、更易成功;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学习或生活中经常表现得被动屈从,放弃任何努力,甚至变得淡漠而毫无**。
(四)自我意识是个体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前提、基础和动力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最高形式,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知活动起着监控作用。通过自我意识系统的监控,可以实现人脑对信息的输入、加工、贮存、输出这一自动控制系统的控制,这样,人就能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而相应地调节自己的思维和行为。自我意识对于个体成功地适应社会相当重要,它是个体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的必要条件。通过自我努力,个体可以实现悦纳自己、悦纳他人、悦纳现实,实现消除烦恼、愉悦生活。
四、大学生自我意识的类型
(一)自我肯定型
这类学生的自我意识是积极的。其特点是理想自我的确立比较客观,既符合社会需求,又符合自己的实际。对现实自我的认知比较清晰、客观、全面和深刻,在通往理想自我的道路上,不断地分析理想自我的正确性、可能性,去掉其不切实际的成分,增强实现的信心和决心。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现实自我逐渐趋向于理想自我。这种类型的自我意识,完整而强有力,既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又有助于自身的成长。
(二)自我否定型与自我扩张型
这类学生的自我意识是消极的。自我否定型的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评价过低,所确立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距离太大,或者距离虽然不大,但缺乏自我驾驭的能力。这种学生缺乏自信,看不到现实自我的价值,无法接纳自己,处处与自己为敌。他们不是通过积极地改变现实自我去实现理想自我,而是在一定程度上放弃理想自我,保持现实自我,进而否定现实自我,导致了自卑心理。自我否定型的反面是自我扩张型,其特点是对现实自我的认识和评价过高,理想自我常常是幻想的我、空想的我,并用它来代替现实自我。持这种自我意识的人,表现为妄自尊大,偶尔有一得之见,就自以为了不起,得意忘形,忘掉了现实自我,忘掉了客观社会对自己的制约,不愿服从任何人,追求脱离社会现实的“自我设计”“自我完善”;一旦受挫又表现为抱怨,看谁都不顺眼,盲目自尊,人际关系紧张;在一定情况下,会转化为从内心否定自己,甚至自暴自弃、一蹶不振。
图2-3 错误的自我意识
(三)自我萎缩型与自我矛盾型
这类学生的自我意识难以统一。自我萎缩型的特点是极度缺乏理想自我,但又对现实自我深感不满,他们消极放任、自怨自艾,甚至麻木、自卑,以至于越来越消沉、对自己丧失信心,严重的还可以导致精神分裂症或绝望轻生。自我矛盾型的特点是缺乏“我是我”的综合感觉,而产生“我非我”“我不知道我”的分离倾向,内心冲突激烈,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调控不稳定,自我无法整合。
黄希庭等人(1987)[2]曾经调查研究了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现自我肯定型的占95.46%,自我否定型的占2.72%,自我矛盾型的占1.82%。在大学生群体中,绝大多数学生的自我意识的发展是积极的、健康的,只有极少数学生属于自我否定型和自我矛盾型,需要个别的教育与指导。而属于自我扩张型和自我萎缩型的则是个别案例,应通过心理咨询与治疗解决问题。
专栏
自我同一性/自我认同(Self Identity)的建立
自我同一性是心理学家艾里克森(1963)提出的一个用于描述个人自我一致的心理感受的概念,被认为是20世纪系统描述人类发展的最有影响的概念之一。自我同一性是指对自我有一个恒定的认识,体验到自己的整体性,在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自己之间,在个体知觉到的自己和个体认为他人所知觉的自己之间,体验到恒定性和逐步前进的连续性。换言之,自我同一性就是形成稳定和统一的自我概念,是人格发展的连续性、成熟性和统合感。
自我同一性包括自我肯定(我是谁),以及找寻自己的人生目标(我要往哪里去)。个体主要从自我现状、个性特征、社会期待、以往经验、现实环境、未来希望等方面去思考“我是谁”和“我将走向何方”这两大问题。自我认同能帮助个体明确而清楚地认识自己的生活现状、生活经历以及理想规划等方面的个体因素。
自我同一性形成的过程就是人格形成的过程。能认同自己、接纳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连续感,认同自己与他人在外表、性格上的相同和差异,认同自己的现在与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系,这就达到了自我同一性。关注自我同一性的形成和发展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命题。戈德等(Goede M.D.et al.,1999)对15~24岁人群的纵向研究发现,同一性的形成与心理健康水平正相关,即同一性状态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就越高。
青年早期是个体自我同一性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这一阶段的核心问题是自我意识的确立和自我角色的形成。青年人对周围世界有了新的观察与新的思考方法,他们经常考虑自己到底是怎样一个人。他们从别人对他们的态度中,从自己扮演的各种社会角色中,逐渐认清自己。此时,他们逐渐疏远自己的父母,从对父母的依赖关系中解脱出来,而与同伴们建立亲密的友谊,从而进一步认识自己,对自己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产生一种内在的连续之感,也认识到自己与他人在外表上与性格上的相似处与差异点,认识到自己的现在对未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这就是自我同一性。自我同一性的形成有助于大学生的社会合作和人际信任的形成,对于其意志品质和自我价值感的确立有积极影响。
资料来源:徐萍.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132.郭金山,车文博.自我同一性与相关概念的辨析[J].心理科学,2004,5:1266~1267.
[1] 车文博.当代西方心理学新词典[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1:475.
[2] 黄希庭,徐凤妹.大学生心理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195~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