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迅速提高,人们对健康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健康质量的认识已今非昔比,越来越多的人认识到健康的含义不仅是身体健康,同时也包括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
大学生是社会阶层中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充满矛盾是这个群体的典型心理特征。他们的心理介于幼稚与成熟之间,生机勃勃却容易受到伤害,喜欢思考却容易陷入迷茫,富于批判精神却又容易走向极端,充满理想却缺乏明确定位……我国正处在市场经济的初期阶段,处在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不可能不受到经济大潮的冲击,也因此带来了许多新的心理矛盾和困惑。对这一群体心理健康状况的关注和研究越来越受到我国政府和心理学工作者的重视。
2001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等学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中发[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对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切实做好心理咨询工作提出了指导性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中央根据中发[2004]16号文件精神,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进一步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总体要求。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以下简称《标准》),就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制机制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咨询服务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建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条件建设等七大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建设标准。
本教材在课程建设、体例设定、章节编排等方面的设计遵循了《标准》的要求。
在教材建设方面,我们在仔细研究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力求准确地把握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和特点,把大学生最突出的心理问题全面、准确地呈现给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使教育工作者有的放矢;同时,我们将本教材的读者群设定为中国大学生,力求使大学生在阅读本教材后,能够充分认识到大学期间将会面临的心理困惑,充分唤起当代大学生改善自我心理环境的意识。
在体例设定方面,本书的每一章都突出解决两个问题:一是“知”,二是“行”。在“知”方面,力图做到让读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即“知”是让大学生了解在校期间可能面临的各种典型的心理问题,以及在这一领域的心理学研究成果;“行”是让大学生在修这门课的同时,能够有机会学到自我认识心理问题的方法,学会进行自我心理训练。所以,本书的每一章都包括了三个板块:理论板块,简明扼要地介绍本章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现状板块,详实地列举当代大学生所涉及的相关问题现状和表现;心理辅导板块,以典型例子为切入点,启迪读者用心理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营造健康的心理环境。这种在每一章力求做到“知”与“行”的统一的体例设计,集课堂讲授教学和操作互动教学于一身,可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的学习效果,提高大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对改善当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多、参与少;说理多、操作少;启发多、自悟少”的教学模式,可以算得上是一种大胆的尝试。
在章节编排方面,本书一方面力求全面涵盖历年来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关文件要求的内容;另一方面,结合大学生的年龄特点、生理特点、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分十个最普遍、最具代表性的心理健康领域,构成本书基本章节。
全书共十一章,第一章为总论,系统讲述心理健康概念、判别标准、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其余十章涉及我国大学生最普遍、最具代表性、最可能产生心理困惑的十个领域,分别是:自我意识、人格、情绪、压力与挫折、学习心理、人际关系、恋爱心理、性心理、职业生涯规划和心理危机干预,每个领域独立为一章。
此书是我于2003年撰写的《大学生心理健康——类型、测量与咨询》的修订版。当时,我承担了广东省人文社会科学“九五”规划课题“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研究”,《大学生心理健康——类型、测量与咨询》为其研究成果。成书后在许多高校使用,获得了深圳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11年,应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周雪梅编辑盛情约稿,开始进行修订。其实,与其说是修订,不如说是重写,原因有三。
一是政策要求。2003年以后,中共中央、国务院、教育部相继颁布了一系列新的文件,要求我国高校高度重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建设,并且对心理健康教育队伍、课程、活动内容提出了具体、详尽的指导性意见和标准。这些指导性文件对本书的修订,无论在教材定位上,抑或体例、内容编排上,都有极其重要的方向性指导意义。在此次修订中,我们充分贯彻了《标准》制定的内容范围,将本书的定位设定为中国高校,力求为全国高校编写一本符合《标准》要求的中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通用教材。因此,我们增加了许多原来版本未涉及,或者重视力度和写作篇幅不够的内容,约二分之一的章节是重写的。
二是形势要求。近十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高速转型发展,许多以前在大学生群体中不太突出的心理矛盾和困惑迅速突显出来。例如,随着我国招生规模的扩大,大学生职业生涯矛盾已经成为大学生毕业时不可回避的突出矛盾。再如,这几年大学生的恋爱心理,无论是性心理、交友心理抑或婚姻价值观,较之十年前大相径庭。近年来,大学生自杀现象频发,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其社会关注度和热议度也非十年前能够相比。用现在社会文化发展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些心理矛盾,2003年版本的不足显而易见。此次修订,我们将写作背景定位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的大背景下,将写作视角聚焦于当代大学生普遍的、突出的、有代表性的心理矛盾上,将适用范围设定为高校师生的教与学群体,力争做到起点高、视角准、观点新、适用范围广。
三是心理健康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学时特点要求。就教学特点而言,目前我国高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必修课,另一类为公选课。相比之下,开设公选课的学校更多一些。学生选修公选课,对于知识的新颖性、实用性、趣味性的要求更加突出。因此,在此次修订中,我们充分考虑了教与学的关系问题,通过讲授与操作相结合的体例编排,列举大学生现身说法实例、开设大量阅读窗口、推荐课后阅读网站和材料,在每一章专设咨询内容等多种形式提高本书的可读性和教学的活泼性,期望能够满足大学生选修本课程的需求动机。
就学时特点而言,无论是必修课还是选修课,许多高校都将心理健康课程学分设定为2学分,课时数设定为每周2课时,一学期36课时。也有高校将此课程学分设定为1课分,每周1课时,一学期18课时。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尽可能地将心理健康课程的全部内容传授给学生,不仅对教师授课水平是一个挑战,对教材编写者的繁简驾驭能力也是一个考验。我们设想,教师在授课时,以每一章的前两节作为讲授重点,后一节留作课外作业、学生阅读和教师辅导(第5章共6节,在教学中可视为两章),这样可以大大节省课堂授课时数,可以在有限的课时数内让学生学到本门课程的全部内容。同时,在每一章篇幅容量上尽量做到以简驭繁、去粗取精,在保证关键知识点和信息最大化原则的前提下,充分满足学时的现实要求。
以上思路得益于我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学工作。从1997年至今,我每年都给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深感大学生对本课程的需求动机是如此的强烈,以至于有时一学期开设4个大班,选修人数高达800人,还满足不了需求。尽管累一些,却很欣慰。我始终倡导并坚信,能够尽自己的努力唤起当代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重视、对自我心理调适的意识,是心理学专业工作者的价值体现。只有让广大民众觉得心理学有用,心理学才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茁壮成长的沃土。我时常感到肩上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能够用编写教材的方式把我的思索和辛劳回馈社会,服务学生,是责任心、是使命感,更是感恩情怀。
本书是集体创作的结果,王晓钧任主编,负责教材建设、体例设定、章节编排总体思路以及全书统稿;副主编分别由郭田友博士、高秋凤博士(在读)、张玮博士担任,他们的分工合作是:郭田友博士负责组织第1章、第3章、第9章和第11章初稿,参与编写的有张玉群(第1章、第3章),彭天生(第9章、第11章);高秋凤博士负责组织第4章、第5章和第6章初稿,参与编写的有赵颖(第4章),廖国斌(第5章、第6章);张玮博士负责组织第2章、第7章、第8章和第10章初稿,参与编写的有李好好(第7章、第8章),张鹏博(第2章、第10章)。我的研究生何丽、张文惠、姜亚丹、雷晓明做了大量的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在这样一个年富力强、专业素养良好的研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本书才得以付梓,我深感荣幸,特表感谢!
我衷心地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周雪梅编辑的信任,有这样一位心理学同仁和朋友的支持,本书才得以出版。
在本书出版之际,和其他几本拙著出版时一样,我内心总有几分惴惴不安,生怕其中的不足贻误读者,好在科学心理学的研究强调可重复性和批判性,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我心中也就释然了。愿本书成为一块小小的铺路石,让我国大学生踩着它,迈向幸福人生的康庄大道。
王晓钧
2013年10月15日于深圳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