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狭义和广义的创业概念

(一)狭义创业

狭义的创业定义为“创建一个新企业的过程”。新创建一个企业一般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方面的条件:企业的创办必须符合法定的程序;企业能够提供满足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新创企业需要确定适合于产品或服务的营销模式;新创企业需要一个创业团队,并能根据企业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的管理,包括技术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

(二)广义创业

广义的创业定义为“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换言之,所有创造新的事业的过程都是创业。无论是创建新企业、企业内部创业,还是在工作岗位上创造性地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通过发现机会、整合资源实现自己的价值和抱负,都可以称为创业。所以从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创业主体既包括营利性组织,也包括非营利组织;既包括政府设置的部门和机构,也包括非政府组织;既包括大型的事业,也包括小规模的个人或家庭事业。

扩展阅读

袁隆平的事业

即使一个人并不打算去实践狭义的创业,但拥有创业者所具备的素质却一样可以使其在未来的职业生涯发展中受益良多,实现广义的创业。

袁隆平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作为一名农业科学家,他所开创的事业同样波澜壮阔,不亚于任何一位在商场跌宕起伏的企业家。从他的敢为天下先,他的执著不懈以及他对社会责任担当的“创业精神”中,可以领悟到他的“创业”与“职业发展”二者间的关系。

向权威理论的挑战

目睹了20世纪60年代初那场席卷全国的饥饿所造成的疮痍,风华正茂的袁隆平毅然将“所有人不再挨饿”奉为终身追求,开始了自己的农业研究之路。研究之初,由于米丘林、李森科的“无性杂交”学说垄断着学术界,袁隆平希望从中找到突破。可是很快,袁隆平通过“月光花”与红薯嫁接实验的失败开始怀疑“无性杂交”学说的正确性。也是在当时,西方遗传学进入分子水平,DNA螺旋结构于1958年获得诺贝尔奖。这使袁隆平认识到,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无性杂交是一条行不通的路。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沿着当时被批判的孟德尔、摩尔根遗传基因和染色体学说进行探索,研究水稻杂交。为了获得研究必需的水稻天然雄性不育株,他与科研小组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2个春秋的观察,他于1966年将自己积累的数据发表于《科学通报》。

十年一剑的磨砺

然而挑战并未到此结束。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他的科研小组整整花了6年时间,每年两季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3000多个杂交组合育种实验,仍然无法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

袁隆平并没有退却,他总结6年来的经验教训,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沿着这样的设想,1970年11月科研小组成员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了一株雄花败育株,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为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对于这一核心发现,袁隆平团队并未有所保留,他们及时向全国广大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全国各地农业育种科研小组攻克“三系”配套关。

经过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协同努力,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科研小组的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心系世界的博爱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袁隆平凭着丰富的想象、敏锐的直觉和大胆的创造精神,在古老的土地上创造了非凡的奇迹———目前在中国,有一半的稻田里播种着他培育的杂交水稻,每年收获的稻谷,60%源自他培育的杂交水稻。

纵然荣誉满身,功成名就,已是古稀之年的袁隆平至今依然头顶烈日、脚踩泥田地活跃在杂交水稻科研的第一线,他的古稀之愿也体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博爱:一是要把超级杂交水稻培育成功,这样,21世纪谁来养活中国的问题就解决了;再一个是把杂交水稻推向世界,造福全人类。

选编自百度文库:http://wenku.baidu.com/view/2cf8252de2bd960590c67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