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新需求
以下是新华网2012年刊登的一条消息。
新闻学专业已超载 毕业生就业仍乐观
新华网南宁8月18日电(记者 翁晔) 17日,复旦大学教授李良荣在教育部高等学校新闻学学科第三届教学指导委员会第七次全体委员会议上表示,新闻学学科是我国近年来增长速度最快的学科之一,专业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但他对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仍然表示乐观。
李良荣说,我国现有800多家高校开设新闻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超过17万,硕士研究生超过4万,而目前编辑记者的岗位要求仅为25万人左右,新闻学专业毕业生存在供大于求的情况。
李良荣认为,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自2000年以来,除教育部部属高校能适当控制招生人数外,地方院校、民办高校及独立学院都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扩招,导致新闻学学科毕业生急速增长。另一方面,随着受众要求提高,媒体大量吸纳金融、经济、法律、社会学、外语等具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毕业生从事新闻的综合、分析、解读等工作,这也对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就业造成一定冲击。
但是,对于新闻学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前景,李良荣仍然表示乐观。他指出,随着社会发展,报社、杂志社、电视台等不再是新闻学专业学生的唯一出路。面对日益复杂的对内对外关系,许多大型企业、公务员单位和事业单位都需要新闻学专业人才来负责公共关系处理和对内对外宣传。此外,新闻学专业毕业生一般都具有较强的写作、行政和沟通能力,良好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毕业生在就业中的竞争能力。
此外,李良荣也提出,希望新闻学在校学生能全面提升自己采、写、编、评的能力,并夯实学科基础,培养新闻敏感度,以适应全媒体时代对新闻人才的需求。
传媒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不是一两年。以浙江传媒学院2010—2012三届毕业生为例,到主流媒体正式就业的不超过1/4,能进入期待职位的更少,一些同学甚至因为没找到心仪的职位变成了“待业青年”。这里既有传媒业要求提高、传媒专业生员过剩和部分传统媒体衰退而致职岗减少等原因,也有择业观念落后、职业适应性较弱或专业能力与社会需求脱节等因素。
不仅是中国,国外也有类似情形。据报道,美国报纸采编岗位近年减少25%左右。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英国广播公司(BBC)和美国之音(VOA)相继关闭了中文广播。但是部分传统媒体式微不等于整个传媒业衰落。随着数字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的蓬勃发展,传媒业除了传统的出版业、广播电视业、电影业和广告业,又衍生出如新媒体业等子行业,以及更多的如电视购物、电子商务、数据挖掘、技术优化、调查统计、内容研发、节目制作、版权交易等细分行业。
媒体内部除了编辑、记者、主持人和技术、行政、后勤等传统职位,又涌现出了许多新职位:产业化呼唤成批的CEO(首席执行官)、COO(首席运营官)、CFO(首席财务官)、CTO(首席技术官)、CMO(首席市场官)、CIO(首席信息官)以及企管、营销、财务、法务、品牌管理和人力资源等专业人才;证劵化需要专业的董秘、证券事务代表;数字化转型亟须大批软件开发和硬件维护工程师、系统架构师和数据挖掘、用户研究、电子商务专家。
媒体外部还环绕着众多提供专业服务的财务审计、投资并购、广告策划机构以及分析师、咨询师、培训师。
数字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媒介化生存成为更严峻的现实。媒介素养成为领导干部、企业高管、公务员乃至普通国民的基本素养之一。“放心油条”、“杭电小蛋糕”通过媒体爆红,折射出媒介意识对小商小贩也具有现实意义。
越来越多的岗位需要从业人员具备媒介知识和技能,越来越多的地方需要舆情监控和危机应对等方面专业支持,越来越多的企事业单位需要配置新闻发言人、媒介专员,越来越多的领导人和企业家、娱乐明星等公众人物需要新闻秘书、媒介顾问或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