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新趋势

21世纪,全球传媒生态沧桑巨变,正经历革命性的转折。中国传媒业的改革、开放、创新,更是随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和文化体制改革呈现出全新的态势,突出地表现为“四化”。

一、数字化

20世纪末,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尼葛洛庞帝的《数字化生存》在中国翻译出版,新名词“数字化”(Digital)从此风靡神州。

“数字化”是将诸多复杂变化的信息转变为可以度量的数字、数据,通过建立适当的模型,把它们转化为一系列二进制代码,引入计算机进行统一处理。数字化把大千世界以最简捷的两个数字(0和1)呈现,使以往无数的“不可能”变得“可能”,引发了一场范围广泛的科技革命。

当今的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智能技术,乃至整个信息社会,皆以数字化为技术基础。各种信息处理设备乃至无数日常生产工具、生活用品都在朝数字化方向发展,构成“数字化社会”。

互联网(Internet)是由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网络,局域网、城域网、广域网、物联网、万维网等,都是互联网的形式。互联网将全世界的信息资源整合、贯通、流动起来,供人类共享,堪称史上最伟大的发明之一,世界从此步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数字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是当今世界最显著的技术标签,它们使人类的思维观念、生产工具、生活方式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新媒体”是相较“传统媒体”而言的。人类史上,“新媒体”的具体指向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在古登堡的时代,用机器印刷出版的书刊,是新媒体;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广播是新媒体;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电视是新媒体。

21世纪初的新媒体,是建立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等新技术基础上的媒体形态。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三大传统主流媒体,新媒体被称为“第四媒体”(网络媒体)和“第五媒体”(手机媒体)。

新媒体种类繁多,既有横空出世的门户或垂直网站、网络视频、搜索引擎、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也有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衍生的电子杂志、手机报刊、数字电视、网络电台和移动电视等。和众多新生事物一样,新媒体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发展神速。2012年9月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报告披露,网络和手机已超越广播和报纸,成为仅次于电视的美国人第二大新闻来源。

近年相对“新媒体”,又冒出一新词“新新媒体”,特指SNS(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s,社会性网络服务;或Social Network Sites,社交网站)。

传媒业未来最大的看点无疑是“手机媒体”。平板电脑、智能手机的普及使芸芸众生皆有可能手持一个移动全媒体终端,不仅可以随时获取信息,而且可以随时自娱自乐。有专家预测,到2015年左右,手机媒体将成为中国“第一媒体”。

数字化进程推进和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传导至传媒业,必然引致其生态、版图和格局的巨大变革。皮尤研究中心2013年出版的《新闻媒体现状》披露,数字媒体每增加1美元收入,传统媒体将要失去16美元。

某些学者的预言似有几分耸人听闻。2004年,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菲利普·迈耶教授以“将来进行时态”描述:“2043年春季的某一天,美国一位读者把最后一张报纸扔进了垃圾桶,从此,报纸就消失了。”2011年,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亨利·霍尔茨曼教授断然宣判:“从硬件上,电视和计算机的硬件越来越一致;内容上,节目已逐步转化为应用和用户体验;运营方面的诸多需求完全可以不通过电视完成,因此‘电视台’将死……”

抛开这类极端的预判,业界和资本市场传达的信息更值得关注。2012年,中国网络广告收入超过报纸,接近电视。业界推测,2014年左右即可超过电视。短短十余年,腾讯从几个人创办的及时通信起家,发展成为集网媒、游戏、电商、搜索、网上支付等功能为一体的中国最大的互联网综合服务提供商。2004年腾讯香港上市发行价3.7港元,至2013年达400港元,上涨100多倍。

中外专家学者普遍认为,大数据时代的新闻信息将发生“结构性变化”。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与深化正孕育“传感新闻”,UGC(用户生成内容)、用户数据挖掘催生出“机器人新闻”。2013年,美国Narrative公司开始运用自己开发的软件系统,以社会化媒体为来源收集相关信息,再利用报道模板将这些信息汇编成新闻稿,“撰写”这样一篇新闻报道只需大约30秒。虽然目前这种“机器人新闻”主要用于金融和体育报道,但Narrative公司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克里斯蒂安·哈蒙德大胆预测,未来机器生成的新闻将占到媒体新闻的90%,而且五年之内这样的新闻有可能获普利策新闻奖。

面对新媒体的强劲冲击,“数字化转型+媒介融合”是传统媒体应变的不二选择。上网、在线,通常是传统媒体数字化转型的第一个步骤。融合发展,布局全媒体,是更具战略性的举措和系统工程。

“第一财经”从2003年创建起便与诸多国内外传媒机构合作,内容产品线贯穿日报、周刊、电视、广播、网站、论坛和“第一财经指数”,涵盖经济、金融、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成为中国产品线最完整的财经媒体集团。

传媒业与娱乐业的融合也是大势所趋,传媒、娱乐、互联网等概念叠加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华谊兄弟”、“光线传媒”、“华策影视”不约而同地从电影、电视剧产销向内容、渠道和衍生三大板块拓展。

二、全球化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传媒业的大门并未敞开,但是全球化浪潮依然汹涌而至。

虽然在产品内容上还有诸多限制,但国际传媒机构及其产品、服务已渗透到方方面面。中国最大的市场调查公司——央视市场研究股份有限公司(CTR)与世界排名前三的市场研究集团——TNS(Taylor Nelson Sofres)合作成立央视—索福瑞(C**),其收视率调查已在国内市场取得无可争议的领先地位。

美国大片在中国具有强大的电影票房号召力。从国内众多火爆的电视节目身上每每可以找到外国血统或基因。

许多媒体开始走出国门:派驻记者、节目交换、版权交易、人员培训、境外落地、业务合作、共同投资……

江苏卫视的《非诚勿扰》节目先后在澳大利亚、美国、英国、法国、加拿大、韩国、新西兰、德国等地举办专场节目,并成为中国电视界首个入选哈佛课程的案例。

近年传媒类毕业生出国留学越来越普遍,教师中“海归”和有出国进修访学经历的比例也逐年增高。

内、外界限日益模糊,内容逐步融合,已是活生生的现实。“国际视野”、“全球意识”,不再是大报大台、强势媒体的专利。今天,即使再微小的媒体,也可以把自己的内容产品搬上互联网推送到全世界。在数字化社会和互联网时代,“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古人梦寐以求的诗意可以低成本地完美呈现。

三、多元化

新时代的传媒业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态势。

传媒商业化的典型是市场化媒体的出现。在文化体制改革浪潮中,一批媒体转企改制,投身市场,通过广告、发行和多种经营自负盈亏、谋生发展。同时部分党报党刊等媒体定位于非市场化的公益服务,由公共财政支持,有条件衣食无忧地履行既定使命与职责。

在多元化竞争中,传媒业逐渐由粗放向集约转型,整合资源以强化核心竞争力,集团化成为趋势。一方面,媒体越来越壮大,集团越来越庞大;另一方面,数字化和互联网给个人提供了史无前例的媒介涉足机会,不必大量投资,无须专业团队,人人都可以拥有博客、微博、微信等“自媒体”。那些粉丝千百万级的“大V”影响超过了许多传统媒体,那些多才多艺的“播客”借助互联网一夜成名。

专业化的传媒和全媒体化的传媒集团,从全局谋划掌控到具体业务操作,无不呼唤专家精英担纲。与之相对应,草根意见领袖也有机缘在舆论场上同样呼风唤雨,如鱼得水。

四、产业化

传媒产业化是指媒介资源配置及生产方式的分工化、集约化和市场化过程。传媒产业在国外早已兴盛,在中国则是近年才成为热词热点。目前,中国传媒产业的热点有以下几点:

第一,集约化。集中合理地运用现代管理与技术,充分发挥各种资源的积极效应,以提高工作效益和效率。同类纸媒整合成报业或出版集团,电台与电视台整合成广电集团或总台,不同类的广播、电视、报刊、出版媒体整合为跨媒介的传媒集团,电视台缔结“购片联盟”,电影院结成“院线”,集约化赢取规模效应成为提高经济效益的捷径。

第二,平台化。互联网时代,媒体既是传播机构,更是综合平台。媒体不仅可以自己利用,还可把自身平台向业界、社会开放,承载更丰富的服务,对受众、渠道、客户资源进行二次、三次乃至N次开发利用。媒体可以把许多职能和业务外包,借助专业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制播分离,就是这样的一次分工革命。

第三,证劵化。资本市场成为媒体借力腾跃的跳板,“传媒股”已成中国股票市场新宠。浙报传媒借壳上市,市值超过《纽约时报》;人民网新发上市,市值更是两倍于《纽约时报》;华数传媒借壳上市,股价飙升600%,成当年A股第一大牛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