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是人类生存的必备要素。人们的吃喝住穿无不依赖土地的产出。自古以来,土地问题与社会稳定、国家安危紧密相关。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在历史长期发展过程中,跨入文明门槛之后,无论何种社会形态,土地及其所有权问题都是被特别关注的重点。在进入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现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的今天,如何切实保障数亿农民的权益,是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
本书作者柴荣教授,是一位长期从事法律史教学与研究的学者,对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制度研究情有独钟。她曾经出版过《中国古代物权法研究——以土地关系为研究视角》《中国古代土地法律变迁研究:制度规范与实践》等学术专著;围绕唐代土地私有权问题,宋代先问亲邻制度,明清时期田皮交易契约、田皮权属性,以及古代寺田、学田等话题,在国内比较有影响力的法学、史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多篇。在此基础上,适应我国农村现代化要求,她又与青年才俊王小芳博士一起于2012年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申请了城市化发展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研究项目。本书是该项目的最终成果之一。
纵观世界各国的城市化发展,无不伴随着城市的扩张和对农村土地的占用。在中国城市化发展进程中,农民土地问题也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2000年以后,中国城市化发展进入快车道。城市化发展的本质特征是人口的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转移到城市就业和生活,或者是在农村过上与在城市同样的生活。不能忽略的是,我国城市化率虽逐年升高,但就公共服务和生活方式而言,大多数农民并未实现真正的城市化转变。他们在城市化发展的过程中不管是财产性权益的实现还是非财产性权益的行使,都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这种状况亟须改变。城市化发展的脚步不能停,而农民的土地权益也必须得到保障。2014年,中央提出实行“三权分置”,即坚守农民土地集体所有权,稳住农户承包权,激活土地经营权,赋予承包土地经营权流转和抵押权能,着重强调了对农民权益的保障。
对城市化发展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法律制度的关注与责任感,是柴荣教授和王小芳博士写该书的初衷。该书试图阐释城市化、土地流转和农民土地权益保障这三个维度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并界定该研究所涉土地流转的概念和农民土地权益的保障范围。通过对三者间关系的阐述,指出农民土地权益保障是目前城市化建设和农村土地流转的核心内容,从而阐明农民土地权益保障在土地流转中的重要意义。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该书还介绍、分析了发达国家在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土地和农民问题以及应对举措。英国、美国、法国、日本、韩国等几个国家在城市化发展中同样遭遇了严峻的土地和农民问题,不过通过规范政府干预、合理规划土地、开放土地交易市场、赋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性等方法实现了城市化发展和农民权益保障并行。这对我国当前城市化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柴荣教授和王小芳博士还对山西晋中在“三权分置”过程中的一些乡村进行了农村土地保护实际状况调研,与农民面对面地交流,感受到了农民土地权益在城市化过程中受损的困境和无奈以及我国各级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关为保护农民土地权益所付出的努力。该书还对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如何获得财产性权益以及非财产性权益进行了分析,以此证明土地流转对农民土地权益的现实影响。
作为对中国农民和土地充满感情的学者,该书作者总结了土地流转中农民土地权益保障的本质需要,选择城市化发展过程中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所应遵循的价值目标,探索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土地流转模式。通过对农民在土地流转中权益保障现实需求和本质属性的总结,她们对于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善提出了有见地的建议。该书还概括了在不同类型的土地流转中实现农民土地权益的具体路径,提出了土地流转过程中保障农民土地权益切实实现的有益见解。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并强调国家将长期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切实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两位作者在如何保障农民土地权益方面作出的探索努力值得鼓励。
2018年12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