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揣教育情怀,追求理想教育
邓云洲
从教至今已有三十余年,回想第一次走上讲台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三十余年来,我教过中等师范的学生,教过师范大学的学生,当了十五年的硕士生导师,培养了近四十名研究生。一言以蔽之,这段经历都是在教学生如何教书。2004年,从一个在大学工作的教育研究者转变为一名完全中学的校长,转眼又是十多年过去了。静下心来思考,教育除了执着和热爱以外,“怎样才是好教育”的问题,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深思。广州市教育局亦提出“办好教育”的主张,我想从个人的角度谈点感想。
一、好的教育是需要能够感动学生和被学生感动的教育
好的教育各有论述,不一而足。有的以社会功能来评价,有的以学生成绩来评价,有的以学生身心发展来评价,有的以办学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来评价。这些纬度也许都是好学校必备的要素。从目前教育的稀缺性来说,我个人认为,好的教育是需要能够感动学生和被学生感动的教育,好的教育是能让教师感到幸福的教育,好的教育应该有一个能让师生在精神上追随的好校长。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感动竟成了我们生活中的奢侈品。很多老师抱怨,现在的学生太难感动了;很多学生说,现在的老师太不会感动别人了。细想起来,感动越来越成为教育中的稀缺资源了。我们的教师越来越“工匠化”了,我们无休止地追求一节课的精密程序,殊不知少了感动的课堂就像一具割断了神经系统的“植物人”,我们可以用“植物人”的面孔做最精彩的雕塑,但我们谁都知道这里少了点什么。
生活需要感动,培养灵魂的教育更需要感动。
你看,孩子们一张张天真的脸庞,学生们一双双渴望的眼睛,感动本来就是他们最本真、最天性的表达。没有了感动,他们的心灵就会钝化。在大学我教了近十八年的教育学。从夸美纽斯到霍尔巴赫,从杜威到凯洛夫,对教育学知识的掌握倒是越来越扎实了,其所包蕴的“科学”“原则”“技巧”越来越有现代气息,但就是没有感动,既不教人如何感动别人,也不教人如何被感动。许多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们一再贩卖着一套套理论,殊不知没有了情感、没有了感动,就像人没有血液一样。只有当我们有了感动,有了丰富的感知世界的情感,那些教育技巧与方法才是充满人性的,才是根植于人的人性光辉之上的,才是有价值的,才是可持续的。
我们的教育是需要感动的,因为教育归根结底是关于人的心灵的工作,它的使命就是促成人性的觉醒和潜能的发展。当教育拥有了感动,我们的教师就会变得富有**,他们敞开心扉,随时准备感动学生和被学生感动,付出和获得都会使他们快乐和幸福,他们不断提升自己的亲和力,他们不断地把爱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冰冷的知识有了人性的温暖,生冷的课堂有了生机,教育的效果增强了。
感动会让受教育者的情感世界变得纯净,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化,对教师的严格要求亦不抗拒。教师们一定要确信,当受教育者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以后,他们会站在大人和孩子的立场上,而非教育者和被教育者的立场上进行沟通、交流和共鸣,这是人类心灵之间的对话。有了这样一个心灵的平台,感动会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能量源,它会令师生形成分享而不是自私、融合而不是孤立的社会交往观。所有这一切都是教育的神圣理想,而要达成这一理想,我们需要感动的教育和教育的感动。
二、好的教育是能让教师感到幸福的教育
冷静地审视一下我们当下的教育,会越来越感到责任的沉重。在快节奏的社会,我们有时候受“快餐式”文化的影响,会陷入追求“短平快”的旋涡,教育就显得过于“喧闹”“时尚”。其实,在当下,我们并不缺冠之以各种名分的学校文化,缺的是对心灵文化的敬仰和激赏,对精神文化的崇拜和珍惜。教育需要一份宁静的气质,这份宁静就是要我们从孩子们身心发育的自然规律出发,在教育和教学中不牵强附会、不矫揉造作、不世俗追风、不急于显山露水。学生的身心发育需要一个过程,从出生到少年再到青年,要多久就得等多久,就像植物的生长一样,从开花到结果,再到瓜熟蒂落,有其自身的季节规律。盖大棚,打激素,想尽快催熟采摘,有可能,但味道绝对不会地道。
教师的心境培育是十分重要的。创办了日本第一所大学的福泽谕吉,是日本教育的灵魂人物,今天日本钞票最大面额是一万日元,上面的头像不是日本天皇,而是这个福泽谕吉,他曾说,“一个民族要崛起,要改变三个方面:第一是人心的改变,第二是政治制度的改变,第三是器物与经济的改变”。这三个方面的顺序,首先应该是心灵,再是政治,最后才是经济。把这个顺序颠倒过来,表面上看是捷径,但最后是走不通的。人心的改变只能寄希望于教育,而教育成效又必须寄希望于教师,我们需要给教师一个完整的精神世界,既有爱的上线,也有敬畏的底线,这种爱是恒久、是恩慈。教师的爱是不嫉妒、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恬不知耻之事,不轻易发怒,不计较得失,凡事相信,凡事盼望,永不止息。这种敬畏是对生命及道德的尊重。
教师的心境在教育教学中太容易被忽视,因为它无法评价、无法考核。但心境是一种无形的内在教育力量,教师一个满含关怀的微笑就有了学生的现在,教师一个赞许激励的眼神就可能有了学生的未来。我们的教师一定要知道,在教育教学的世界里,教育者的心境及情感有其独立的价值,它们不是施教者知识或技能的附庸,而是受教者知识能力及其精神世界的融合剂,也是受教者善良德性的助燃剂。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这个人性的殿堂是建立在师生共通的精神世界之上的。教师的精神世界及其心理世界应该、也必须成为教育者们关注及研究的对象。除了必要的教学技巧,我们一定要让教育者们知道每一次教学,每一次育人,会给学生什么样的精神感染?会激起受教育者什么样的内在情感?教育的目的又该如何达到?这样的问题,真需要学校管理者们和教育研究者们好好的思考了。
“大气”的教育人对学生爱得纯粹,这纯粹能够指引他们在“爱自己”与“爱学生”发生冲突时,在利益条件极为诱人时,义无反顾地选择“爱学生”“疼学生”。“大气”的教育人常呈现出一种“复杂的简单”状态,看似矛盾的两极在他们那里归于统一,一切波动在他们那里变得平滑,源自内心的强大张力使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弹性:内心澎湃而又沉静理性,相信“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善以积极的态度忍受坚守的苦涩;开明大度,较少计较,兼容差异,接纳异己;能对现实做最彻底的批判,又能最大程度地吸收。他们因高度的自洽、知行相谐而收获一份内心的安宁,尽享幸福的回报。我们讲追求幸福,尤其是教育工作者在追求幸福时要学会安静、学会大气,就是要为我们营造幸福的生活时打上底色,只有底色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常揣敬畏之心,胸怀理想之念。
常怀敬畏之心,首先要畏初始,唐代柳宗元说过:“君子之惧,惧乎未始。”意思是说,君子的恐惧,产生在灾祸发生以前。一个常犯错误的人,往往是由一些细小之事开始的,有第一次就可能有第二次,喜占小好处就爱贪大便宜,缺口一旦打开,就会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敬畏之心,贵在初始。我们作为从事教育的人,肩负着重要的使命,为此,需要对法律、秩序和规则保持敬畏,对社会责任感保持敬畏;同时要尊重自然,善待生命。敬畏不是惧怕,而是一种自我统一的内省。人无所敬畏,不仅会远离神圣,同时也靠近了罪恶。没有敬畏,再完备的制度也形同虚设;没有敬畏,贪欲就会出笼;没有敬畏,理想信念的精神大厦便无从建构。有了安静、大气和敬畏之心,我们便可以拥有平凡的心态。平凡的心态不是平凡的心,我们的内心必须是伟大的,我们的心必须向往高远,不低估自己的同时,更不低估别人,方能在平凡的教育岗位上,享受生命本身带来的幸福。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你不必是演讲家、表演家,但你应醉心教育、痴迷读书;内外兼修,用理论扩展视距,用专业滋养底气,用文化点燃灵性。对教育与教学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善于把自己的目标转化为学生的愿望,引领学生享受阅读,让学生的精神天地草长莺飞、花开烂漫,让学生学得快乐,可以优美地舒展自己的生命。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不仅要用技巧,更要用心灵对待自己的事业,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帮学生之所需;听得进学生中的不同声音,真实、真诚、善良,倾听、感激与欣赏每一位学生;每时每刻让学生体验平等、自尊、理解、友爱等人性关怀,做一堵能为学生挡风遮雨的墙。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肯定不能为所欲为、唯我独尊,而应合作大度,充分尊重、理解每一位学生,注重营造班级文化;多谋事、少谋人,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影响、感染学生,令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把班组当成家事来打理,在成就自己的同时帮助他人成长,让每位学生成为这个大家庭的一员。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肯定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空想家,而一定是理想的实践者、思考的实践者,是来自一线的鲜活的教育家;怀揣教育理想,贴着地面行走,永远比别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永远迸发并保持较强的成长热情和干劲,做学生心中的一面旗帜。全面实施一线工作法,摸着石头过河,在传承的基础上大胆创新,发掘每一位学生的潜能与智慧;同时笔耕不辍,说能够做的,做已经说的,把说的做好,把做的写出来,跳好“独舞”的同时引领“群舞”,使自己的教育思想与行动能够得到迅速辐射与传播,带动学生的发展。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不应是服务校长的教师,更不应是校长的亲信,而应是孩子们的师长。顺应儿童的天性,欣赏孩子生命的独特,小心细腻地呵护、温暖孩子们的精神世界,让每个孩子对未来充满向往与憧憬;应走进教室、走进宿舍、走进食堂、走进图书馆、走进学生群中,与学生平等交流,真正成为学生们的“平等首席”。无论在校园的什么地方出现,总会有一群孩子围上前去;和孩子们在一起,脸上永远呈现出一种儿童般纯真的笑容,成为孩子们争相模仿的对象,有很多铁杆“粉丝”,做一位永远长不大的“大小孩”。
做一个幸福的教师,不应做昙花一现、稍纵即逝的明星,而应在心中构筑自己的教育的“乌托邦”,做一名在心灵深处沸腾着炙热的教育期盼的守望者。可以坦然地接受尚不能改变的现实,有足够的度量去容忍那些尚不能改变的事情,任何情况下都能够脚踏实地,尽最大可能去做好可以做的事情。永不言败、永不放弃,永远行走在路上,谈起教育津津乐道,幸福快乐洋溢在眉宇之间,犹如一个执着的麦田守望者,无论什么样的天气与环境,都从容坚强地站在麦田边的悬崖旁,无怨无悔,以诗意的姿态,在教育理想与现实的边缘地带坚韧跋涉,守望自己心中那富有高贵气质的、圣洁秉性的、充满生命活力的教育“桃花源”。
三、好的教育应该有一位能够让师生在精神上追随的好校长
什么样的校长才是好校长,其标准亦是见仁见智,如一定要回答,我想有三个要素恐怕是一位好校长应具备的品质:
一是对教育的爱。这种爱是校长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一位校长应当对教育永葆一种虔诚的爱,不记名利、潜心投入,不为一时的功利所牵引。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三拒高官职位,甘当一名校长,才成就了他的一世英名。
二是要有明确的办学理念。校长是学校的领路人,他的办学理念是否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是否符合时代的潮流,是否有利于师生身心健康与发展,是确保办学方向不偏离教育本质的大问题。时下各种办学理念可谓层出不穷,许多校长热衷于贴标签、挂牌子,但很少思考这些标签是否符合规律,是否能得到真正的执行和落实。因此,一个好校长,必须拥有一套既有理论指导,又符合办学实际的观念系统,并通过学校文化层层渗透到学校的各项工作当中。
三是要能缔造一个具备高执行力的团队。一个好的校长必须培养出一个拖不烂、打不垮、具备高执行力的团队。校长自身则应政简事清、放手放权,辨方向、谋大略、抓重点、重“内治”。对于校长,指挥团队“做正确的事”比教育部下“正确地做事”更重要;“想事”比“管事”更重要;“管事”比“做事”更重要。好校长就是“出好主意用好人”,而不是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不放手”“不放心”,必然导致既无可用之人,又无可信之人,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理想的校长肯定不是上级官员的校长,不是少数亲信的校长,不是坐而论道、纸上谈兵的空想家。事实上,“无为而治”并非无所作为。一位著名的企业家说过:“我的工作只抓两件事——最大的事和最小的事。”我理解这句话用在教育上,“大事”就是指方向,就是策略;“小事”就是关注学校细节。画家的画法常有“疏可走马,密不容针”一说,我想这一道理放之管理亦可。当然,要做一个好校长涉及的方面还很多,如校长自身的素质、理论修养、人格魅力、政策掌握水平等。
所谓好教育,其实质还是在于育人。正如广州大学附属中学的校训所言:做最好的自己。校长做最好的自己,老师做最好的自己,带领着学生做最好的自己,各个部分都做最好的自己,我们的整体才有力量做更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