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价值观整合:团队领导力
一所名校的发展与进步,离不开一个优秀的团队及一名优秀的团队领导者;好的教育,离不开有一位让师生在精神上追随的好校长。今天,广附的集团化发展之路,离不开各方力量的支持,离不开一个运作良好的领导团队,来沟通、组织和协调上上下下所有教师和学生的日常工作,并带领他们成长。邓云洲校长在管理自己的团队时有自己的一套办法。
第一,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应该有战略眼光。
在学校发展方向上,能够总体策划,设置清晰、适度的目标,带领团队前行。什么才是“清晰、适度”的目标?用邓校长一句幽默的话说,就是使人“跳起脚来摘桃子”的那种感觉,即总体目标设置不能太大、太宏观,让人可望而不可即;又不能过小,让人不屑一顾。例如,广附的发展,由北到南,由新中国的“红孩儿”成长为今天的“参天大树”,是一步一步发展起来的。
1981年转办广州师院附属中学后,广附沐浴改革春风,师生员工在继承和发扬革命优良传统、保持令社会和家长满意的优良校风的基础上,订立“抓三年,三年抓”的办学原则,理直气壮抓教学质量,于1985年和1987年连续两次腾飞,使学校顺利从广州市D类学校进入B类学校的行列;1993年和1995年又经历了两次腾飞,使学校迅速跻身于广州市重点类中学。1994年,学校通过广东省教育厅的评估验收,成为广东省首批省一级学校。2000年,学校易名为广州大学附属中学后,又成功迈向国家级示范高中。这些成长和进步,是“广附人”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我们不好高骛远,但心怀理想,凭着那份坚持,步步经营,摘得“桃李”。
第二,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要能制定达成目标的策略。
在明确学校的发展方向后,应当制定一些达成目标的策略,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广附每进步一次、每腾飞一次,都离不开背后的苦心经营与策划。从教学到教育、从教师到学生、从教材到课本、从后勤到家长、从硬件到软件等,每一个部分都要有一份规划,才能有序的指引团队前行。
第三,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要具有强大的执行力。目标有了、策略有了,最重要的是将它们转化为行动,有行动才能够出成果。如何提高团队的执行力?一方面要营造良好的凝聚力,另一方面要加强团队成员的责任心。首先,可以通过精神文明建设,将广附的精神内化,再落实于行动;其次,要培养各小团队的大局观,构建和谐大团体,提升战斗力。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干部队伍的素质提升,完善工作方法。当然,做到这些,还要考虑到很多其他方方面面的东西,但最终目的是要能落实于行动。
第四,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要有反思能力。
没有哪个目标可以设置得一步到位,没有哪种方法可以完美无缺。在实践目标的过程中,要能够及时地发现问题,进行反思,才能及时做出调整,精益求精。
第五,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要有独特的个人魅力和良好的品质。
俗话说,和优秀的人在一起,自己也会变优秀。一个好的团队领导者,应当有这种强大的感染力,不仅自身才华横溢,更要有一颗能爱人、能容人、能助人的心。在邓云洲校长身上,我们能体会到他的个人魅力和领导才能。他能够知人善任,重视干部的培养,敢于“放权”,给教师机会去锻炼,鼓励教师放手去干;他善于用人所长,允许人犯错误,鼓励教师在错误中反思、成长,学会扬长避短。
现代学校管理的重心,已从物质资源配置转向学校文化引领和师生价值观的整合上。学校管理是一门科学性与艺术性较强的学问,科学性讲的是计划、落实、协调、创新,它涉及学校发展的战略布局;艺术性则关乎学校整体的人际氛围、精神品格与校园文化。在创办一流学校的前进之路上,在落实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基础上,广附将毫不动摇地瞄准自己新的发展目标,引领全体“广附人”把学校的发展目标当成自己的事业来追求,在规范制度管理的同时,以情感为纽带,以活动为中介,用真诚的情感凝聚师生爱校、荣校与强校的意识。在“尊重热爱与严格要求”的原则下,建构一支具有协作与创新精神的教师团队,建设一种自信乐观、勇于挑战、敬业和谐的校园文化。
以邓云洲校长(左四)为核心的团结、创新、奋进的学校领导班子
(左起:王守亮副校长、李卫副校长、欧卫国书记、邓云洲校长、黄翠婉副校长、席长华校长助理)
小故事之师生眼中的好校长: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成长路上说邓校
黄翠婉
十年来,伴随我耳边的总是同事们这样褒奖的话语:“翠婉,太厉害了!仿佛总有用不完的劲。”“她的脸上从来都是灿烂的阳光,没有云翳。”“她好像铁人,这么多的事压身,却没有被打倒。”是的!每天只要在迈向广附的路上,我就仿佛被打了鸡血一样,总是充满着干劲。天天如此,周周如此,月月年年如此,乐亦不疲。而立至不惑的十年弹指一挥间就过去了。这十年,是广附意义非凡的十年,更是我筑梦圆梦的十年:让广附德育既有山的沉稳,又有水的灵动。
是什么让我充满干劲,又是什么让我筑梦圆梦?
是一个如家般和谐亲切的工作环境,是一位位不计较、共苦乐的同事,更是一位如兄似父的领路人,让我总被一种情怀感动,总有一种境界可追求,让我成为能把幸运写成幸福的人。他就是广附腾飞的筑梦人、“广附人”挚爱的邓云洲校长。
对我而言,邓校的角色很复杂:老师、领导、如兄似父。二十年前,他是我的大学老师,教给我为人师表的学识。十年前,他成为我的领导,点亮了我德育梦的指路灯。如今,成长起来的我更是得以以更近的距离跟他学习,并肩作战。
他是一个怎样的人?好校长、好导师、好长者……不管如何形容,都离不开一个“好”字。好在哪里?好在他创造了一种“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境界。
“他是一个前卫型风格的领导者。”
无论是工作生活还是学习生活,邓校的思想、言语、行动无不体现前卫型风格的特质:时尚、创新、立异、智慧。尤为凸显在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方面。2005年至2015年的十年,是广附建校以来,最为巅峰的十年,可谓是扶摇直上的十年。许多的从无到有,许多的由有至优:办学理念的厘清、办学目标的明确,校歌、校旗的追根溯源,校训、校花、校吉祥物、校幸运色的确立,等等,一系列体现大校根文化沉淀的元素呈现在校园的每一角落、扎根在每个“广附人”的心中。如果说寻根文化的革新,仅体现了邓校于传承中创新这一面的话,那么“八节一坛”“六大主题年级活动”等品牌活动的创造,则是体现了他是一个时刻站在创新浪潮上的弄潮儿。十年过去了,这些活动不仅成为了广附的传统活动,更是成为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省市兄弟学校争相学习的学校文化品牌活动。十年来,邓校不仅身体力行践行着在创新中搏击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作为领军人物的他,时刻不忘把这种光辉的思想不遗余力地根植于每个“广附人”的心中,打造一支具有创新意识的团队。
作为受他直接领导的德育队伍中核心成员的我,是其中受益最大者,甚至可以用破茧化蝶来形容。原来的我,刚刚接手德育工作时,只是想着如何循规蹈矩地接好棒,不让广附德育的金质招牌尘封。却不知一味的墨守成规,不革新、不思变,可能会成为一只泡在温水中的青蛙,在貌似舒适中,慢慢窒息,乃至死去。幸运的是,邓校的不断点醒:“翠婉啊,要记住,一定不能把学校办成一所学监。”“感人心者,莫乎先情。德育育人,莫乎育心。德育不在说教,在于感悟,在于知情意行合一。”“德育必须扎根在丰富多彩的、师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在活动中育人,育人才有声。”这些醍醐灌顶的智慧之语,时刻唤醒我,让固有的习惯和惰性的思维不再禁锢我的头脑。“这个教育诉求可用怎样的活动才能有效落实?”“这个活动还可以有更好的形式吗?”“还能举办怎样的活动可让德育落地有声?”这样的拷问式思考如今已成为我的惯性思维。
事实证明,只有打破陈规、勇于创新,一切才能有另一番天地。毕业典礼、高考加油站、狂欢节等从无到有,从开始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到“岁岁年年各不同”。从学生“八节一坛”到班主任队伍的“一赛一节”(班主任技能大赛,班主任节)的诞生,“广附人”在“节节”中生花,在“节节”中优化,营造了情趣、收获了学识、创造了文化。
“他是一个总能点石成金的智慧者。”
每一次活动进行完,较之于邓校表扬肯定的话语,我更期待他的“但是,如果……”之后的部分。因为这一部分往往是我们活动中美中不足的,或者是想而未达的智慧点,是此类活动下次举办的创新点、亮点。体育文化节的开幕式由单一的运动员入场式演变为个性化的表演方阵;班主任技能大赛情景答辩的辩题由散乱走向专题化、聚焦化;学生社团活动一个又一个地产生精品,甚至唱响国内外等,无一不是在邓校的“但是,如果……”的智慧点化下,促使主抓团队开动脑筋、谋求突破使然的。邓校在不同的场合多次说道:“一所学校,不能不折腾,不折腾会倦怠。但绝对不能瞎折腾,瞎折腾是害人。”“干部,干部,先干一步,一定要有‘五干’意识:想干、肯干、敢干、能干、巧干。只有这样,才能让团队义无反顾地追随。”这些压力与动力并存的话语,一直深深地影响着我和德育队伍成员们:每完成一项活动,一定要及时的反思总结,肯定闪光点,更要找出不足点、找出破解点。争取在来年的活动中,把缺点变成亮点,让亮点成为特点。
“他是一个勇于担责的好领导。”
“没事,你们大胆地想,大胆地干。做成了功劳是你们的,失败了,责任我来担。”这是邓校在听取我们汇报工作构想时常常说的“定心丸”般的话语。这样的话语,他绝不是说说而已。而是言必诺,行必果的。记得2012年,是广附新生军训的破茧年,这一年,我们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规划了广州市中学用时最长(高中10天,初中7天);课程最丰富;规格最高的新生军训。这一创举突破传统,更突破了相关文件的指导条例。当时,我们的着眼点只专注于如何保证学生军训期间充足的营养,于是定位每位学生一天的伙食费30元,但却忽略这费用不符合物价局制定的有关军训收费的指导要求。结果一年一度的物价审核,我们被问话了。年轻的我们都慌了神。后来,事情好像就过去了。事后,我们才知道,邓校全力扛下这责任。为了不让我们受委屈,邓校跑教育局、物价局、财局,层层汇报,详细解释我们的做法与效果,最终以真诚与实效说服了领导。类似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很多。我想,邓校是言传身教地启迪着我们:做干部,必须敢担当,且能担当。没有敢于担当责任的好领导,绝对不会有拼命干活的下属。
“他是一个有人情味的领导者。”
“没有架子,有人情味,有魄力更有魅力”是大家给予邓校最为朴实的评价。“有困难,找邓校。找邓校,没困难”成为了很多“广附人”的本能。记得,在一次爱心嘉年华活动中,高二年级的小宁同学兴高采烈地奔走相告:“号外,号外!邓校一口气买了20件我设计的文化衫。我的爱心基金刷新啦!”的确,印象中的邓校从不高高在上,他会很真诚地聆听述说者的困惑,并从思想或行动上,为困难者排忧解难。春节买不到火车票的老师找他求助,家庭闹矛盾的教职工找他诉苦,老师的孩子读幼儿园、小学有困难都找他。“‘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我们的老师应该且必须努力成为这样的‘神’。”这是邓校在德育会议上常说的话。事实上,他也是这样做的。“教育的真谛是爱与信任。”他时刻施行这样的爱的感动。2013届考取了台中朝阳科技大学的小杨同学,在教师节发来短信,让我务必帮忙转发给邓校,长长的短信如下:“邓校长,您好!我是杨某某。两年前那个跑去办公室找您,说我很想回广附读书,然后又在您出差时间打电话给您的,不知天高地厚、很烦很烦的学生。很抱歉到现在才发短信给您,而且这么晚。但我真的很想感谢您!谢谢您让我回来广附,让我重新拥有了快乐的高中生活。您打电话给我说‘可以回来读’,依然是我至今为止最最兴奋的时刻。您现在还好吗?现在我已经到达台中科技大学了,临出发前一天,我回到广附,见到了翠婉主任、文学主任,还有史爸爸(级长)。上六楼找您,但您不在。翠婉主任叫我以后有时间常‘回家’。真的,广附承载了我5年,不,是6年,尽管有一年我徘徊在门外,但我从未离开过。广附是我的家。因为我太爱这个地方了。再一次谢谢您!是您让我失而复得。这6年,广附真的很优秀。高三时我选择了艺术生这条路,但在高三艺考集训前,我在广附最后一次考试才290分,那时我哭了,我觉得对不起父母,更辜负了当年让我回来的您的爱与信任。但老师和同学没有因为我是挂读生而放弃我,而是给予我父母兄弟般的鼓励与信任。我想,我必须全力拼了,为了爱我和信任我的所有人。高考时我考了500多分,达到了艺术类重点线,也有了我来台湾读大学的机会。现在站在台中朝阳科技大学的六楼,写下这一条长短信。不知邓校您是在何种场合看到它,如果还是在办公室的话,不知您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画面?那时我站在您的面前,战战兢兢地向您说我真的很想回广附读书,最后您留给我一张名片。您把原本的号码划掉写上了一个号码。我如获至宝地捏着它,手一直颤抖着。三年了,我换了四个钱包,但我一直留着这张名片。今天我将它带到台湾来了,明天无论到哪里,它都与我如影相随,因为它承载着您对我的爱和信任!我将带着它,努力走好每一天的路,充实自己,有朝一日,像您一样有能力将爱和信任无私的给予有需要的人。再一次谢谢您,我的校长!”
这就是一位学生眼中的好校长,也是我眼中的好校长,更是众多人眼中的好校长。桃李不言,下自成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