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温度”的课堂是师生动情的课堂
《祖父的园子》文本解读
《祖父的园子》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童年”这一单元中的第二篇课文,选自萧红的《呼兰河传》。文章用孩子气十足的腔调,春天的泥土般新鲜的语言,诗意浪漫的景物描述,记录了童年和祖父在园中的快乐生活。同时通过人物的语言、神态的描写表现出祖父慈爱的形象,表达出作者对祖父的爱与依恋。有了祖父的爱作者度过了快乐与幸福的童年生活,这也是命运坎坷的萧红一生所追求的。
在教学中不但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和幸福的,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情感,那就是对祖父的那份深深的爱与怀念之情。正是有了祖父的疼爱,让儿时的萧红放飞了孩子的天性,有了自由、快乐、幸福的童年。文章的语言充满了画面感,在课堂教学中借助这一幅幅充满爱与幸福的画面营造与创设温馨与自然的氛围是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情感的重要依托。为此,在教学中我利用文本的意义空白引导学生拓展想象,使文字更具画面感。文中有这样一段文字:玩腻了,我又跑到祖父那里乱闹一阵。祖父浇菜,我也过来浇,但不是往菜上浇,而是拿着水瓢,拼尽了力气,把水往天空一扬,大喊着:“下雨啰!下雨啰!”我引导学生拓展想象,“这水会泼到哪呢?”学生会说:“泼到菜地里。”“泼到祖父的身上。”我会顺势追问“祖父会怎样说,又会怎样做呢?”一个问题一下激发学生的兴趣,有了前面的学习学生很容易就会想到祖父肯定不会责骂萧红,于是有了这样回答“祖父会说你这孩子,真调皮!”“祖父可能会哈哈大笑,不会生萧红的气。”学生在补白想象中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祖父对萧红的疼爱之情,感受到了祖父带给萧红的那份温暖与幸福,也为后面理解萧红失去祖父而伤心欲绝打下基础。
除了利用文本内容进行拓展想象,我还引入课外资料对文本进行补白,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在设计中我两次出现《呼兰河传》原著中的一段文字“就这样一天一天的,祖父,后园,我,这三样是一样也不可缺少的了。”两次出现都是在学生体会萧红和祖父一起生活的温馨画面中,最直接地表达了萧红对祖父、对园子、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与依恋。在课的结尾处,我用伤感的过渡语把学生带入失去祖父的痛苦中,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萧红对祖父深深的情感,我引入一段萧红回忆祖父的文字。那字字含泪的语言对学生造成了情感的冲击力,在老师的配乐朗读中,学生沉浸在伤感的情境中,深刻地体会到祖父在萧红心中无可替代的位置以及她对祖父的那份深深的情感。课后学生纷纷表示要阅读《呼兰河传》这部小说。课堂教学中适时的引用课外资料,有助于学生对文本的真切感受,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的积极性。
《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
1.通顺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的朗读、批注、想象等学习方法感悟语言体会情感。
3.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和祖父的怀念之情,感受作者对爱与幸福的无限向往。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与祖父在园中的自由美好的生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对祖父的怀念之情及作者对爱与幸福的无限向往。
(一)回顾导入,初识作者
(二)整体感知,初识园子
1.浏览课文,回忆园子的特点。
2.文中那个自然段直接写出了园子的新鲜漂亮?(回忆第一节内容)
3.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三)园中生活,感受幸福
1.定格画面,感受爱。
默读文章4~15节,思考我与祖父在园中生活的哪个画面给你印象最深刻,进行批注。
2.临近的学生交流,小组内交流。
3.朗读再现画面,感受爱与幸福。
预设1:和祖父铲地,角色朗读中感受祖父的爱。
预设2:和祖父浇菜:想象补自中体会作者情感。
预设3:和祖父形影不离:多种形式朗读中感悟祖孙深情。
预设4:拥有爱,享受自由,我享受着祖父给我的爱与幸福,快乐与自由,眼中的园子是怎样的?
4.想象补白,整体回顾。
5.梳理板书:正是因为祖父的爱让“我”的童年生活无比幸福,让我感到快乐与自由,所以我眼中的一切都是光明、自由的,这园子才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
(四)痛失祖父,伤心怀念
1.补充拓展阅读。
2.回顾重点语句。
带着对祖父的怀念和对爱与幸福的向往,年仅30岁的萧红在病痛的折磨中完成了这部小说《呼兰河传》,萧红用她的笔记录下童年与祖父一起的温馨与快乐的生活,这也是她短暂而坎坷的一生中最为温暖与幸福的一段回忆。让我们记住这充满爱与幸福的“祖父的园子”(齐读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