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结语

本研究从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两极性:神圣化与妖魔化两个角度,大体勾勒了教师在当前媒体环境中的真实遭遇。通过分析,笔者认为,媒体对教师看似对立的道德形象的呈现背后,都隐含了对教师作为一个现实人的生活丰富性的遗忘。过于神圣的教师道德形象,使教师背负了道德的重担,窄化了教师的精神生活世界,既不利于推广和学习,也不利于师德楷模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而妖魔化了的教师媒体道德形象,则进一步恶化了教师道德发展的社会舆论空间,动摇了师德榜样的正当性,在一定程度上也带来了教师身份认同的焦虑,降低了教师的道德自律。这种现象之所以能够产生,与媒体权力的重新分化以及媒体文化的娱乐化倾向密不可分。实际上,这是当前消费社会的资本运作逻辑对教师道德形象的商品化处理,其根本目的是通过吸引观众的眼球而达到媒体商业广告利润的不断增加。

随着媒体的不断发展,其在社会生活中所发挥的功能越来越大,我们已经很难想象没有大众传媒的现代生活会呈现出怎样的景观。在很大程度上,媒体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和日常判断。我们对于某一事实的认知渠道依赖媒体所报道的方式和呈现的内容,而我们对这一事实的价值判断,则受制于媒体中的种种所谓专家、权威的论调的左右。在师德问题上,我们似乎也习惯了媒体为我们所呈现的教师道德形象,逐渐失去了对这一问题自主反思的意识和能力。实际上,通过前文对教师媒体道德形象的解读,我们不难发现,媒体中的师德形象并非完全等同于现实。不管是神圣化的教师道德形象还是妖魔化的教师道德形象,都忽视了教师作为人的真实形象。它们对教师道德形象的呈现,或片面,或歪曲,其实质都是对人的丰富性人生的背离。妖魔化的教师固然是对教师的不尊重和丑化,而神圣化的教师又何尝不是在冠冕堂皇的理由下对教师进行道德的控制呢?我们的主流媒体在不断地提高教师的形象,不断塑造出带有极度悲壮色彩的教师道德形象。教师在媒体中的道德形象由于过滤掉了人的丰富性而显得干瘪、无趣,远离广大教师的真实生活。殊不知,这实际上等于把教师绑上了道德的“战车”,成了某种观念、原则的奴仆。这种外在于人的道德要求,很难让广大教师心悦诚服地接受。因此,为保证这种高尚师德得以全面推行,行政力量的干预与推动便是情理之中的事情。这就造成了师德学习中的运动式动员。教师往往在各种文件要求下,把对师德楷模的学习当成一项必须完成的任务而缺乏真实情感的参与。这不仅对提高广大教师的师德帮助不大,在客观上也加重了教师的工作负担。现实生活中,一些教师为应付这种形式化的师德学习,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抄袭各种学习心得体会。这不仅无助于教师师德水平的提高,更会败坏教师的品性。更为严重的是,在媒体中,教师或全身心地奉献于教育事业,或演变为娱乐公众的小丑或茶余饭后的无聊谈资。在这样的媒体运作逻辑中,媒体遗忘了教师作为人的基本价值,使教师沦为了工具。这在客观上扼杀了教师人性发展的全面性。

在社会公共空间不断扩大的今天,媒体权力也不断增大。但这并不意味着其可以无所顾忌地颠覆、戏谑一切崇高。在事关社会正义与人类未来的问题上,媒体应该保持必要的理性,具备根本的社会责任感。媒介的倾向和情感应该有一条底线,那就是尊重事实——所有的事实和事实的所有细节。这不仅是社会公众对媒介的基本要求,也是媒介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负责的传媒应该永远以一种冷峻的理性和社会公众情绪保持一定的距离:“哭的时候,不要哭出沮丧;笑的时候,不要笑出狂妄。”[1]媒体对教师道德形象的塑造,应更多地从广大普通教师身上挖掘其闪光点。或许这样的教师道德形象更符合实际,也更能赢得教师们的认同和学习。

当前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较为宽松的社会文化空间为媒体塑造具有个性和时代特征的新型的教师形象提供了必要的条件。日剧《麻辣教师GTO》中所塑造的教师形象——鬼冢,颠覆了人们对教师形象的传统认识,赋予了教师以新的形象和生命力。[2]这一新的教师媒体形象,受到了广大青年学子的热烈欢迎和高度认可。许多人甚至通宵达旦、废寝忘食地观看该连续剧。虽然我们不排除其中的搞笑、青春时尚、情节曲折等因素对学生的吸引力,但是鬼冢这一新的教师形象与学生实际接触的教师具有明显的反差,这种反差所折射出来的教育理念,更符合青少年学生的审美趣味和教育心理。也许,在这种教师媒体形象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新一代教师,将会重塑教师在现实生活中的新形象。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轻师而贱傅。”[3]教师的道德形象关乎教师的社会声望,也关乎教师的职业和道德发展,更关乎教育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以及公众对教育的信心。当前,教师在媒体中的圣贤化形象固然不利于教师的自我认同和道德成长,但是,大众传媒中教师道德形象的庸俗化和妖魔化同样也对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造成极大的障碍。没有良好、健康的社会环境和舆论氛围,我们很难实现教师道德形象的社会重塑和师德建设的专业化发展。因此,如何面对这种现实,是当前师德建设中不得不加以考虑的问题之一。

[1] 李燕玲:《解构与妖魔化——大众传媒中的教师形象》,http://www.comment-cn.net/data/2006/0220/article_1231.php,2005年 9月7日。

[2] 在影片中,鬼冢是前飞车党成员,为了想要接近高中女生而决定参加代课教师的面试。训导主任内山田认为他不适合当老师,只是想接近高中女生而已,所以不打算任用他。随后有两位学生想要找内山田算账。内山田告诉鬼冢,只要他把那两个人渣降伏就让他当老师。但是鬼冢却不满内山田对待学生的态度,于是向理事长讲了他的大道理。理事长也觉得学校有很多问题需要他这种人来解决,因此同意了让鬼冢当老师的申请。但当了老师的他受到学校老师和学生的排挤,经常差点儿被开除,但每次他都能化险为夷。他用他那独特的教学方法,或以暴易暴,或故意放任,总之,他以“关心学生,万事以学生为中心”出发,因材施教,最终将一帮问题学生收拾得服服帖帖,也令那些千方百计要逼走他的老师无话可说……在他任教期间,发生了很多令人啼笑皆非,但又十分感人的故事。如女学生奈奈子的父母不单只因为事业而忽略了她,而且两人之间的感情也不复当年,所以即使她住在豪华的大屋里也阻止不了与父母隔阂的感觉。鬼冢扛上斧头,夜闯奈奈子家,将她父母两人房间的墙给砸穿,最终也推倒了隔在两代之间的沟通之墙……

[3] 《荀子·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