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班集体建设的实践探索
班级由于有了教师和学生而富有生命气息,班级生活由于有了各种各样的活动以及活动中师生之间的情感交集而变得充满灵性和诗意。在一个理想的班级中,每个孩子都能得到教师的关注和关爱,他们对教室充满了依恋,对教师充满了信任,对同伴充满了友爱,每个孩子都能按照属于自己的成长轨道自然地成长。
下面的案例中的班主任试图通过实践呈现他们构建自己理想班级的历程,虽然每个班主任个性不一,每个班级特色不一,每个班主任带班的方法不一,但透过这些案例,能感受到他们对学生以及班主任这个岗位浓浓的爱。
[案例1-1]
当班主任二十余年,我带的班并不多,一共8个。如果按每班平均50人计算,加起来约有400人。这400个学生的名字,我都清楚记得——从带的第一个班开始,每个孩子的样貌、父母情况、家庭住址,写的作文、检查、入团申请书、毕业时写下的青春誓言;我的工作计划、总结、课程表、座次表、考勤表、班日志以及50多本班主任工作手记、上百张有趣的活动照片;家长和学生给我的贺卡、信件等班级资料应有尽有。我保存了近半个世纪。当时积攒这些资料时没想着将来能有什么用处,完全是因为“爱”——我爱教育事业,爱教师工作,爱班主任这个岗位,爱我教过的每一个孩子,所以舍不得丢掉任何一件我当班主任时经历过的东西、和我共处过的每一个学生的资料、我开展过的每一个活动、我给学生拍过的每一张照片……他们构成了我生命的价值,我舍不得丢掉。搬了多少次家,换了多少个工作单位,自己的东西不知扔了多少,可唯独这些“班主任”的东西没有丢掉。我惊奇地发现:噢!我积攒的哪里只是岁月?这分明就是一本深刻的人生教科书!历史的长河、时代的痕迹、教育的发展、自己走过的路、学生成长的历程——无一不在这里得到具体展现;一个班主任的经验、成功、失败、教训、幸福、快乐、烦恼、伤感、苦闷——无不体现得淋漓尽致。
我用8年时间将多年来积攒的班级资料整理出版了5个班的“班书”(其他3个班还在整理之中)。读着用心写下的“班书”,看着亲手建设起来的一个个班集体的成长,激动的心情无以言表,班集体的成长历历在目,把我又带回那一个个我与学生们共同经历的年代。
班书《**燃烧的岁月——1964年一年七班》
这是我带的第一个班。在20世纪60年代初那**燃烧的岁月,学雷锋,做好事,记录的是“共产主义理想”教育,充盈着社会的各个角落;同时也记录了尚不会做老师的我的失误和教训。
班书《走过半世纪依然那首歌——1967年七连六排》
这是我带的第二个班。1967年正值“**”停课闹革命,我们高呼革命口号、学习《毛主席语录》,师生以无比深厚的情谊,伴随一首《同甘苦、共呼吸》的班歌走过半个世纪,留下的是一段段感人的故事。
班书《那个1973——1973年五年二班》
这是我带的第三个班。这是教育界最悲壮、学生们深受灾害的一年,黄帅、张铁生的出现使多少无辜老师惨遭迫害。我们在一片混乱的情况下,从一个最乱班转化成一个最好的集体。
班书《彩虹的天空——1977年美术班》
这是我带的第四个班。1976年“四人帮”被打倒,全国人民欢呼雀跃,高考恢复了。在愉快的生活中,我们用自己的兴趣爱好,画下了一片属于我们的多彩的天空。
班书《春风吹又生——1978年初一(3)班》
这是我带的第五个班。这时重点学校恢复了,一切要重新开始。学生发奋学习,老师奋勇争先,谱写的是一首师生友爱、奋斗的赞歌。
班书《青春三部曲——1980年初一(4)班》
这是我带的第六个班。“五讲四美”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教育带来了春天,教育终于看到了希望。拨乱反正、加快改革,成为我们的最大期盼;教师的“欲教不能,欲罢不忍”的精神枷锁终于可以解除了,提高教学质量已成为我们最大的向往。这个班被评为全国“五讲四美”先进集体。《青春三部曲》是全班学生在校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写下的三十多万字的纪实小说。今天来看,真的太有意思了!
班书《个性理想生命从这里延伸——1985年初一(4)班》
这是我带的第七个班。1985年,邓小平同志提出“三个面向”的重要指示给教育指出了战略方向。因此,我们提出“建设集体,发展个性”,在书中可以看到“我为集体增辉,集体为我增荣”,每个人的个性在丰富的教育活动中得到了极大的发挥。
班书《蒲公英和红雨伞——1991年高一(2)班》
这是我带的第八个班,它诞生于20世纪90年代。这是教育飞速发展的年代,学生的心理教育在班集体建设中占据重要地位,使班主任工作更加科学化、人性化。
这些“班书”让我清晰地看到从前走过的30年,时代在变、社会观念在变、教育方法在变、面对的学生也在变;但同时也让我看到还有许多经久不变的东西,那就是无论时代怎么变,教师对学生的“爱”始终没有变;无论观念怎么变,“教书育人”的观念不会变;无论方法怎么变,“为人师表”的要求不会变;无论年龄怎么变,一个班主任追求快乐、幸福人生的初衷不会变。
同时,我也更加深刻地体悟到,集体在学生成长中发挥的重大作用——昔日的班费管理员,今天的企业家;昨天的班报主编,今天的编辑记者。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为国家的复兴做出贡献。学生们无不感慨:是集体的成长为自己的成长铺平了道路!
一个学生这样写道:“三年的班级记忆,在我心里是一眼永不干涸的泉,每当迷茫饥渴的时候,取一瓢饮,足以支撑我走得坚实长远,走得气定神闲,走得底气十足!”
班集体就是学生实现梦想的摇篮。教育是什么?它不仅是给予知识,它更是梦想的制造者——班主任的爱没有终点。
……
一编书才知道,这不仅仅是在整理资料,它促使我进行全新的思考,也给了我一个神圣的使命。我扪心自问:我是用怎样的理念做学生“人生导师”的?我都给了学生些什么?有没有辜负家长、学校对自己的信任?我是否对每一个孩子负责?我在教育中有何感悟?
我要在自己走过的路中寻找答案,实现班主任的人生价值。
那么,该如何评分呢?“一个集体能不能不离不弃影响一个学生成长的一生”,就成为我给自己亲手建设起的班集体的评分标准。“一个学生能不能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热爱家庭、热爱国家、热爱大自然、热爱周围的一切,为社会做贡献”,就成为我衡量自己是不是给社会培养了一个合格人才的标准。这是离开教育岗位之后,我给自己的最真实的分数。
遗憾的是,没有一个班是满分。我对不起学生的地方太多了,我该做的事情也太多了。假如……假如……可惜没有假如!每送走一个班时我都会对自己说:下个班一定改!可一个新班总会又留下新的遗憾。值得庆幸的是,我可以把我的遗憾和愧疚都写到“班书”里,向学生们道声“对不起”。真没想到几十年之后,还能给我一个给学生承认错误的机会。“班书”让我没有留下终生的遗憾,这也给我一个极大的安慰。
同时,我也明白一个道理:无论多努力,班主任工作也没有最圆满的成功!但是对学生,只要你付出真爱,爱决不会辜负你。所以,我可以欣慰地告诉自己:一生的奋斗即使没有完全达到预想的结果,过程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案例来源:丁榕.这份爱,一生一世[J].班主任,2014(1)
透过丁榕老师二十多年当班主任以及带8个班级的历程,我们能感受到丁榕老师对学生深深的爱,她几乎把自己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班主任工作,都给予了她深深爱着的学生,时至今日,她依然能够记住400个学生的名字,清楚记得每个孩子的样貌、父母情况、家庭住址以及班级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丁榕老师也一直在用“我是用怎样的理念做学生‘人生导师’的?我都给了学生些什么?我是否对每一个孩子负了责”的教育追问来建设自己心中的理想班级。
也许,现实中的每个班级都不可能是满分;也许,每个班主任都有这样那样的缺憾,但正是基于对理想班级的追求,每个班主任心中都点燃了一盏明灯,指引着自己向前的方向。
[案例1-2]
有一年中秋节,我同意了孩子们在教室里搞“Party”的要求。很快,教室里便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由各种彩纸扎成的一只只创意别致的灯笼,高高挂在屋顶上;水果、蔬菜、月饼,甚至饼干、巧克力豆等,都被孩子们摆成一盘盘冷餐,大家互相品尝着,赞赏着……看着一张张年轻的笑脸,我被这种温馨、愉悦、无拘无束,像“家”一样的氛围感染和打动了。突然,一个疑问袭上我的心头:为什么没有教师的命令和训导,学生却在自觉不自觉中,主动地践行了班级所倡导的价值理念呢?问题的答案在我的脑海中也逐渐清晰起来:因为亲子之情,家庭天然地具有了满足儿童对安全感、依恋感、存在感需要的情境。我要建设这样一个班集体,让学生作为“家庭成员”,能感受自由、安全的集体心理氛围,能从班级集体情境中获得师生、生生高水平的情感支持,从而在承担集体责任中发现自己的价值,获得人格上的存在感。后来,我把这种能给学生提供高安全感、高依恋感、高存在感,具有“家”的某些特征的班级集体情境,称为班级“家”文化。
在我新接的初一班级,开学第一天,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会放着一封用各种颜色的彩纸打印的信:时逢九月,我见到了你们——我亲爱的同学!小学校园里的你,或者星光闪耀,或者默默无闻。现在,时间正掀开一张空白的纸页,请你来书写更加动人的新篇章!从现在开始,我们是相亲相爱的一家人,大家要互相陪伴走过初中生活的每一天,见证彼此的每一次进步和成长……这里将成为我们学习的乐园、生活的家园!
信的篇幅不长,但很快拉近了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学生进入新集体时的紧张和迷茫。
有个学生不吃学校午餐,让妈妈做“加餐”,偷偷在课堂上吃。我先在班里明确了校规,然后带他到教工食堂,用微波炉帮他加热饭菜,再给他热一袋牛奶,让他踏踏实实吃完了这顿饭。
有学生上自习时嘴里嚼着口香糖写作业,我走过去,把手放在他的嘴下方,悄悄告诉他可以把嘴里的东西吐在我的手上,老师帮他处理。面红耳赤的孩子立刻自己用纸包好,自习课依然安静如初。
温馨的教室布置会让学生拥有“家”一样的温馨感觉——墙上悬挂的学生全家福,绽放着孩子们的笑脸;绿色植物、小小的金鱼点缀着孩子们花季的欢乐,几只小乌龟也成了他们朝夕相处的亲密伙伴……
接手新班级的第一个教师节前,我都会组织学生给小学的老师写信,写写对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写写刚刚开始的中学生活和今后的打算等,写上满满几大页,亲手粘好信封贴上邮票,郑重投入绿色的信筒……
每天的班级生活从晨读开始。“开讲啦”活动给学生搭建展示的舞台,“开班”仪式上,“为集体献礼——才艺展示”活动,孩子们载歌载舞,一招一式尽显班级风采……过新年时,我会带学生回家包饺子,买菜、买肉、和面、包饺子、煮饺子……就这样,我用“家”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灵,让“家”里的每一个孩子,穿越岁月,朝向有德行、有情感、有个性、能审美的方面和谐发展。
案例来源:田欣.班级“家”文化让师生共享教育幸福[J].班主任,2015(7)
理论上来讲,对在班级里生活的学生来说,无恐惧、安全是其最基本的情感需求,也是一个班级建设的基本底线。但现实中,由于人自身成长的复杂性以及进而带来的教育的复杂性,又导致教育中很难保证每个孩子在教室中都能够获得心理安全。教师的某一个不经意的言语、行为或者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会对某个孩子产生不经意的消极影响。正是考虑到学生需要安全感、依恋感及存在感,田老师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构建班级“家”文化,让学生能在班级自由舒展身心,获得积极的发展。
[案例1-3]
每次接新班,总有一群青春少年围拢过来问我:“老师,哪些资料书对答题有用?”我常常被这样的问题问倒,沉吟良久仍无语可答。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明显感觉到现在的学生即使读书也只读那些“有益分数提高”“名次迅速上升”的“教辅书”“练习册”,却因缺乏经典阅读而造成“血气不足”。
我们在许多校园里都看到过这样的标语——“为学生的一生奠基”,那么,什么样的教育能“为学生的一生奠基”呢?我一直认为,乐于阅读的品性和善于阅读的能力是学生一生快乐、幸福、精神充盈的基础;那么,为师之责任,便是让学生拥有这样的品性和能力。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
也没有一匹骏马
能像一页跳跃的诗行那样——
把人带往远方
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
不必为通行税伤神——
这是何等节俭的车——
承载着人的灵魂
在“书香班级”启动仪式上,我们齐诵狄金森的这首诗,开启了我们的阅读课。接下来,我们征集班级读书会的名字,征集班级图书角的名字,征集图书角的对联。每个征集项目评选出三名最佳者。
没有喧嚣的口号,没有慷慨激昂的誓言,我们在浓浓书香中涵养静气。
每隔一段日子,我们便会安排一个时间,回望自己的阅读足迹,触摸每一个有书相伴的晨昏,嗅着书香的味道,整理阅读书目。我们或者把书名拟成对联,或者把书名串联成段,然后举行一次简单的朗诵会,在分享这些优美的语段中感受精神的富足。
一个个学生将自己阅读过的书名串联成段,一本本书如一粒粒闪亮的珍珠呈现在我们面前,当我们用心把一粒粒珍珠串成一挂美丽的项链时,每一个日子也就闪光了。于是,满室飘香!
在高中阶段,“分数”和“名次”是学生心空最重的阴霾,这些经典书籍的光芒会擦亮每一个晨昏;在学生时代,“周测”和“月考”是学生心头最重的负担,这些书籍的芬芳让很多人能够倾听到自己心灵的轻音。
在书海遨游,学生们举手投足间多了几分自信。在他们底气越来越足的时候,我开设了“百家讲坛”。假期来临前,我大张旗鼓地招聘“讲师”。这些与经典为伴、与书香同行的青春少年们跃跃欲试:黄诗颖报名主讲《红楼梦》著名片段《林黛玉进贾府》,杨雯屹报名主讲《水浒传》著名片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岑积民报名主讲《三国演义》著名片段《失街亭》,宋俊泽报名主讲《天龙八部》选段,潘仕龙主讲古龙小说艺术,卢炳锋主讲《西游记》……
是什么给这些十来岁的青春少年勇气与自信——是缕缕书香!
日子在书香中滑过,一届又一届学生走出校门,踏进更宽广的校园,登上更大的讲台。我相信,一个健康的班级是有“气质”的,在一定程度上说,班主任的“气质”决定班级的“气质”。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与好书牵手”的引导上,用名著为学生“补气”,用经典为学生“补血”。久而久之,学生知书而达理,于是,班级许多事情不必“三令五申”,许多“问题”在书香的浸润下逐渐化解。
案例来源:黎志新.班有诗书“气”自华[J].班主任,2013(2)
读书的宽度和广度决定了一个人的宽度和高度,书籍不仅可以丰富人的阅历,还可以丰富人的情感以及对人生和社会的理解,正是在读书中,学生们懂得了真善美,领悟人生的价值和意义。一个教室里的书香气息决定了在这个教室里生活的教师和学生的生活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