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明确班级发展目标

第一节 班级发展的构想

一、班级、班集体与理想班级

(一)什么是班级

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迫使学校需要不断扩大教育教学规模,提高教学效率。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班级出现了,经过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理论上的论证并逐渐确定下来。班级是学校进行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单位。一个班级通常由学科教师与一群学生共同组成,学校教育功能主要通过班级来实现。

在班级中,教师围绕学校教育教学目标,通过课堂教学以及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班主任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对不同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教育方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因此,在一定意义上讲,班级发展史就是学生以及班主任的成长史。

(二)什么是班集体

班级里的学生和教师组成一个群体,刚刚组建的班级组织只是初级群体,随着时间的推移,通过班级文化建设,班级逐渐形成了共同的奋斗目标、有序的组织机构、共同的行为准则、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健康的集体舆论,一个班集体就形成了。

从群体到良好班集体的形成,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经历一段比较长的时间。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在对集体心理学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群体层次测定理论。以共同活动的目的、任务、性质特别是人际关系为标志,把集体的形成划分为三个相互联系的发展阶段,即松散群体阶段、联合群体阶段和集体阶段。班集体的形成也会经历这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松散型班级群体

刚组建的班级一般属于松散型班级群体。虽然教学班刚刚组建时,班级就产生了组织机构,有了共同活动,甚至制定了共同的发展目标,但此时的班级尚未形成大家认可并愿意自觉遵守的行为规范,班级主要依靠教师组织指挥,教师和班干部主要靠行政手段组织班级,群体中的成员大多凭借个人的好感而交往,班级群体的人际关系具有一定的情绪性,群体意识和凝聚力都比较弱。

第二阶段:合作型班级群体

在这个阶段,学生之间开始相互了解,在班主任的引导培养下,班级涌现出一批积极分子,班级有了核心人物,学生之间由于相互了解和共同爱好形成了非正式群体。群体所指定的目标和行为规范已开始被大家接受,群体成员的集体意识有所加强,群体间人际关系的情绪性减少,责任依从性和互动性增强。学生们开始协助班主任开展各项工作,但是在这个阶段,正确的舆论与良好的班风尚未形成。

第三阶段:班集体

班集体是班级群体发展的最高、最完善阶段,是一个具有独特心理特征的共同体。班级已经形成一个组织机构健全的有机整体,班级有共同的奋斗目标并被全体成员认同以及内化,整个班级洋溢着一种平等、和谐、上进、合作的心理氛围,学生积极参与班级活动,班集体中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经过以上三个阶段,班级奋斗目标也由组建伊始的“个体目标的结合”到“集体一元化”目标的确立,进而发展到既关注学生个性才能的多方面发展又关注他们“共同价值”形成的“多元一体”班级目标的实现。学生的成长过程也不仅仅是单向度的“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同时也是“社会个体化的过程”。

(三)理想班级基本特征

在一个理想班级中,学生具有以下社会心理特征。(1)方向性。班集体成员有共同的社会性目标。(2)内聚性。班集体成员有共同的心理感受和情感雷同现象,为集体的成功而喜悦,为集体的失败而痛苦。(3)组织性。有管理与自我管理的机构,集体以制度、规则、舆论和默契激励成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约束成员的言论和行动。(4)调节性。班集体能够自发而和谐地调节各种人际关系,调节集体成员与其任务的关系。(5)激励性。集体生活活动能够激发思维、启迪智慧、增进学识、发展个性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