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的许多心理与行为(尤其是人与动物共有的心理与行为)是通过自然进化得来的。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又证明,人的一些心理与行为(尤其是高级心理与行为)是在文化中生成的。总而言之,人心是自然与文化交互作用的结果。[1]因此,当代心理学有两大任务:往内走,想方设法打开大脑这个“黑箱”;往外走,千方百计解开弥漫在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文化迷团”。[2]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至少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民族,其心理与行为方式是五千年中国文化的结晶,即使身处当代,当代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无不带有深深的民族文化烙印。这就意味着,他们虽“身”在21世纪,“心”中却有许多传统的东西。[3]因此,对于中国文化心理学而言,它的主要任务之一便是千方百计地揭示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文化机制,提高研究成果的文化生态效度。

为了给最终建成的完全吻合中国文化特质的新体新用式心理学“添砖加瓦”,在具体研究中,从正面来讲,我们要挑选一个具有浓厚中国文化意蕴的主题,先摸清“家底”,然后构建一套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用以解释此主题的小型心理学理论观点、理论模型或理论体系,随后再选择恰当的检验方法(通常是实证检验法,但也不排斥诸如演绎法和推理法等方法)来验证此小型心理学理论观点、理论模型或理论体系,从而建构出较为成熟的小型心理学理论观点、理论模型或理论体系,用以更加准确地描述、解释、理解、揭示和预测中国人某一方面的心理与行为方式。[4]陈浩彬博士的《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的撰写与出版,就是按上述思路开展研究的一个较好范例。

首先,作者挑选了一个具有深厚中国文化意蕴的研究主题——“和”。“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核心范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人很早就认识到“人和”的可贵,使得“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成为中国人的共识。尚“和”心态是中国人心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渗透于中国人对人、对事的诸种态度中。“和”字无疑是打开中国人人际交往心态的一把“钥匙”。探究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对于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国民心理健康以及当前社会心态的稳定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其次,作者构建了一个较具中国文化特色的、用以解释此主题的小型理论模型。开展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建构出吻合中国文化传统的心理学理论或观点,以提高研究成果的文化生态效度。这就需要研究者深入中国文化的内部来考量中国人对此问题的重视或独特认知,然后对该主题进行理论建构与内涵把握。本书中,作者在横向上考虑了中国社会“差序格局”的关系维度,即亲人关系、熟人关系、陌生人关系;在纵向上考察了中国人人际交往原则的维度,即亲情原则、人情原则与利害原则等因素,建构了一种综合化、纵深化、中国化的中国人人际和谐的理论与机制模型。该理论与机制模型将中国人的人际和谐心理分为三类:情感性和谐、混合性和谐与工具性和谐,并分析了三种人际和谐分别发生的人际关系圈层及其转化特征。这就能更好地解释中国人人际和谐心理的实质及其内部互动机制,也能更好地理解中国人社会行为的意义,提高研究的深度。

最后,作者运用实证检验法验证了此小型理论模型。为了将理论研究做得细致、深刻、规范,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建构了理论模型后,开展了较系统、较深入的实证研究,采用了内隐联想测验和情境实验法等实证方法,既让理论模型更有说服力,也进一步拓宽了研究的思路。

此外,作者在撰写过程中也注重研究内容的系统性、科学性,方法的实用性和语言的可读性,并适当插入一些典故和社会案例,做到学术性、趣味性与可读性相融合。

陈浩彬博士是我在“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方向上招收的第三位博士生,他跟我研习中国文化心理学多年,自2013年博士毕业后仍然能够抗拒外在**,沉下心来在该领域孜孜以求,这让我颇感欣慰!我希望,这部书的出版能成为其后续研究的一个重要支点,支撑他不断锐意进取,以便今后能推出更多、更佳的新作,为中国文化心理学的更好、更快发展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汪凤炎

2018年4月8日

于南京之日新斋

[1] 汪凤炎、郑红:《智慧心理学的理论探索与应用研究》,1页,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4。

[2] 汪凤炎:《论我国心理学研究的时代使命》,载《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3] 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意义、内涵与方法》,载《江西社会科学》,2017(9)。

[4] 汪凤炎:《中国文化心理学:研究意义、内涵与方法》,载《江西社会科学》,201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