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必须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并提高人民的参与程度
义务教育的普及年限、普及程度、普及质量直接决定着一个国家未来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人力资源的状况。如果把整个中国的建设比作一座塔的话,那么义务教育就是塔基,塔基不牢固、不结实、不宽广,那么塔将势必不会建得高,建得牢固。一个国家政治环境将直接决定义务教育的命运。显而易见,政治环境稳定势必会使这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大大提升,也会有足够的资金为义务教育提供保障,从而促进义务教育的发展。1904年,清政府开始提议实施义务教育,部分官员也开始在地方尝试实施,但当时的清政府是一棵即将被推倒的大树,腐败无能,承担着高额的战争赔款。清政府虽然提出了义务教育,但当时的社会环境,从上至下又有几个人能安心去搞义务教育呢?即使有想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人,又因经费、师资等方面的原因而难以真正实施。可以说,义务教育并未真正实施就在1911年偃旗息鼓了。民国政府建立以后,开始颁行新学制,意图发展义务教育,但很快就被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袁世凯政府初期对义务教育比较重视,但当时政局不稳,再加上袁世凯在复辟前后推行复古反动教育,即使推行义务教育也难以保障质量。袁世凯的意图很明显,即培养符合其复辟所需的奴隶人才。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了,在教育方面,试行大学区制,中央成立大学院,蔡元培任院长,开始改造中国的教育,义务教育在这一时期也被列为发展的重点。1928年5月,大学院在南京召开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通过了《厉行全国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此时期逐渐开展起来,然而还是同样的问题,当时内战不断,外患不休。尤其是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南京国民政府的收入几乎全部用在战争军费上,义务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界举步维艰,发展缓慢。新中国成立以后,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社会秩序稳定,经济稳步发展,国际地位逐步提高。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义务教育,义务教育在新中国成立后稳步发展。不幸的是爆发了“**”,义务教育在此期间遭遇严重挫折。改革开放后,国家经济迅速发展,义务教育重新走上正轨。《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相继颁布实施,义务教育经费逐年提高,义务教育年限延长,入学率逐步提高并得到巩固,等等,这些足以说明稳定的社会环境是发展义务教育的前提条件。
义务教育如此重要,与国家与人民的前途关系如此紧密,那么就应该提高人民的参与程度。否则,义务教育便容易失去人民群众的理解与支持,其结果必然不太理想。正如我国在早期发展义务教育的过程中,就缺乏对义务教育重要性的宣传,人民根本不知道义务教育为何物。尤其是清末及民国时期,大多数时候义务教育只是政府在“一厢情愿”地实施,缺乏民众基础。其实,义务教育不仅是政府的义务,也是人民的义务。政府有义务提供义务教育的各项设施,人民有义务送子女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两者缺一不可。如果人民不了解义务教育,不尽义务,那么政府的义务也无法进行,义务教育便难以开展。清末及民国时期,甚至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的义务教育宣传力度不大,人民难以了解义务教育的真谛,从而影响了义务教育的发展。例如,1931年9月来中国考察教育的国联教育考察团在视察了中国的教育后强调,在推行义务教育的同时还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义务教育的作用与意义,使义务教育家喻户晓,以得到人民的理解、支持、配合和赞助,最终一举促成。
提高人民的参与程度,首先能提高义务教育的入学率及巩固率。义务教育实施以来,宣传义务教育的力度一直不足,尤其在农村地区,义务教育为何物,恐怕在许多地区仅仅是个名词而已,具体内容及要求又有多少人知道呢?义务教育对国家、对人民、对儿童自身的发展的影响,在改革开放前后并未得到人民的充分理解。这个现象影响最严重的就是小学、初中辍学率较高。据1989年统计,1989年小学生辍学率为3.3%。虽然比1988年下降了0.1%,但是其中却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辍学率有所上升;初中辍学率呈上升趋势的有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升幅为2%。又据《人民教育》(1991年)所述,1988年小学生辍学率以贵州最高,达8.8%,云南次之,为6.9%,广西5.2%。初中辍学率更高,吉林省达12.7%,福建12.5%,海南11.7%,黑龙江11.3%,天津甚至也高达9.9%。小学、初中辍学率如此之高,原因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当时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不足,民众未能正确认识到义务教育的重要性。扩大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可以提高社会各界人士参与义务教育的积极性。最近几年,随着我国义务教育的发展,义务教育的宣传力度逐渐加大,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和众多慈善机构捐资在全国各地建立希望小学、中学等,不仅为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提供了硬件设施,还吸引了许多有志青年前往贫困地区义务支教等。这些行为无形中为我国义务教育的普及推广提供了巨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