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国现代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指向
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标志着我国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迄今为止,我国现代课程与教学的发展变革大致经历了清朝末年、中华民国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个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所面对的社会矛盾和社会发展条件各不相同,课程与教学的目标体系也展现出了截然不同的时代特点。
清朝末年,封建统治岌岌可危,有识之士纷纷从教育改革入手,探寻救亡图存之方法。其中,洋务派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为指导思想,即视“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由“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7],要求学生一方面掌握中国传统的“四书五经”和伦理道德,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西方近代的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当时兴办的新式学校,如京师同文馆、天津水师学堂、福建船政学堂等,均致力于精通西学人才的培养,颠覆了以往“君子不器”的传统观念,“新旧兼学”“术德兼优”成为当时理想人才的标准和课程与教学的目标指向。到了19世纪末,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运动,对教育进行了大规模的革新。在梁启超看来,国民教育的任务就在于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即“新民”,其与“旧民”的区别就在于“‘新民’的精神是进取的,思想是自由的,行动是自立的,团体生活是有组织的,是重公德的,是爱国家的,是有毅力尽义务的,是勇敢尚武的”[8]。当时,“万木草堂的课程,不仅讲解孔学、佛学、周秦诸学、宋明理学,而且传授西洋哲学、社会学、政治原理学,及中外史学、中外语言文字学、地理学、数学、格致学。它的‘科外学科’有演说、体操、音乐、图画、射击、游历等”[9],既凸显了西学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对于学生多方面和谐发展的关注。
民国时期,时任教育总长的蔡元培在1912年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中,由“养成共和国健全人格”的目标出发,集中批判了清末“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的封建主义教育宗旨,提出了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五育并举”的教育宗旨,并最终由教育部确定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的教育方针。这里所说的道德不同于古代教学中强调的伦理纲常,而是指以自由、平等、博爱为要旨的公民道德,反映了资产阶级对于摆脱封建旧教育束缚,实现个性解放、自由发展的愿望。
从鸦片战争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百余年间,虽然我国在政治上动**不安,但从未停止过对教育变革的探索,关于课程与教学目标的认识同古代相比,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变化。首先,随着封建统治的日趋瓦解,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不断发展,人才培养目标由维护统治阶级政权的“治术人才”向促进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各种“专业人才”转变,面向少数贵族子弟的“英才教育”逐渐转变为旨在提升全体国民素质的“国民教育”。其次,在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上,我国明确提出了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的教学目的观,并在古代教育的基础上对相关内容加以更新和扩展,比如,在德育中加入了自由、平等、博爱等公民道德要求。最后,就课程与教学目标中各要素的关系和地位而言,现代教学目标虽然仍强调学生的道德养成,但进一步突出了实用技能的掌握,由此撼动了古代教育中德育的绝对统领地位。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和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我国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也出现了新的特点。1951年3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中等教育会议,提出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是使青年一代在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各方面获得全面发展,使之成为新民主主义社会自觉的积极的成员。195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暂行规程(草案)》《小学暂行规程(草案)》也指出实施智育、德育、体育、美育全面发展的教育。[10][11]一方面,它明确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作为学校的教学目标;另一方面,它将智育摆在了优先发展地位,中小学普遍将“双基”,即促进学生掌握现代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作为学校智育工作的核心内容。20世纪50年代中期,教育界围绕全面发展问题进行了集中讨论。对此,毛泽东发表讲话,指出:“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2]同之前的教育方针相比,此教育方针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将“德育”置于学生各方面发展之首,并特别强调了对受教育者社会主义觉悟的培养;二是未明确提及“美育”,化“四育”为“三育”;三是将体脑结合的“劳动者”作为人才培养的最终定位,以克服当时轻视体力劳动的错误倾向。这一教育方针明确了我国教育的根本性质、培养目标及人才规格,为我国的教育教学建设指明了方向。虽然在后期的执行过程中,曾一度出现将“劳动者”片面理解为“体力劳动者”,进而以生产劳动代替学习的严重偏差,破坏了学校的正常教学秩序,但很快得到了纠正。1976年,历时十年的“**”宣告结束,邓小平同志重申了毛泽东提出的“三育两有”教育方针,并进一步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这一教育教学目标。概言之,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总体上确立了德、智、体全面发展,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学目标,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及我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由此成为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课程与教学目标体系变革的逻辑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