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高等教育的毕业生规模和保留率
1978年春天,我国高等教育终于迎来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批学生。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与促进下,走过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实现了由精英化教育向大众化教育的转变。与此同时,高等教育体系的产出格局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一、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规模和层次
(一)本、专科毕业生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变化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的总体规模变化以高校扩招后3~4年为拐点,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1978—2001年,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由16.5万人增长至103.6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27.4%,增长速度较慢;2002—2016年,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由123.6万人增长至704.2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40.7%,增长速度较快。图3-1清晰地呈现了高等教育体系产出的变化情况。
图3-1 1978—2016年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总数的变化
1997—2016年,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的总体规模持续上升,与此同时,本、专科毕业生比例虽有轻微波动,但一直保持在各占50%左右(见图3-2)。这说明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对普通高等教育毕业人数增长的贡献大致相同。本、专科毕业生人数的大体持平状态,对高等教育体系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供给具有重要意义。
图3-2 1997—2016年高等教育本、专科毕业生结构的变化
(二)研究生毕业生的总体规模和结构变化
研究生毕业生的总体规模在40年间也发生了巨大改变。1978—2002年,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增长缓慢,且一直低于10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 368人;2003—2016年,研究生毕业生人数增长迅速,由11.1万人增至56.4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4 834人。图3-3清晰地呈现了研究生毕业生总体规模的变化情况。
图3-3 1978—2016年研究生毕业生总数的变化
1997—2016年,研究生毕业生总体规模稳健增加。同时,研究生毕业生的层次比例结构有所改变,并大体呈现出硕士毕业生比例增加、博士毕业生比例降低的趋势。具体来看,博士毕业生比例从19%逐渐下降到10%,硕士毕业生比例从81%逐渐上升至90%。这种结构性的改变说明,高端人才在近20年间有大幅提升,主要是靠硕士生人数的增加拉动的。图3-4展示了1997—2016年硕士和博士毕业生的增长情况。
图3-4 1997—2016年研究生毕业生的层次分布
二、从国际视野看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规模和层次
从以上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毕业生的规模和层次的分析中,可以发现最近20年高等教育规模急剧扩张,层次分配也日趋稳定。从一定意义上讲,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可以为我们审视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提供参照,可以让我们了解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的本、专科比例大概是多少,发达国家所关心的高等教育保留率和净毕业率,对我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具有哪些启示。下面则基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分析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规模变化和结构调整)与其他国家高等教育发展的区别和联系,这对把握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一)本、专科的比例
按照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分类标准,我国的本、专科教育的划分相当于国际标准分类高等教育中的A类和B类教育。表3-3是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中A类、B类的净入学率情况,可以发现国家间的差别非常大:(1)在韩国、日本和新西兰,A类具有绝对优势;(2)在英国、法国、中国、德国和澳大利亚,A类和B类的比例大体持平;(3)在瑞士,B类占据主要部分。从中可以发现,大多数发达国家的A类净入学率都要稍高于B类。参照这样的标准,在我国高等教育体系中,本科比例可以再稍增加;同时,还说明我国职业教育不发达,A类、B类教育在功能上没有很好地加以区分。
表3-3 部分国家的高等教育中A类和B类净入学率的分布比例(%)
(二)高等教育的毕业率
下面则对高等教育中本科、硕士和博士的毕业率情况进行国际比较。从表3-4可以看出,在本科毕业率、硕士毕业率和博士毕业率方面,中国与发达国家均存在较大差距。这说明,虽然近40年来中国高等教育实现了由精英化向大众化的过渡,但是横向比较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
表3-4 部分国家高等教育中本科、硕士和博士毕业率的比较(%)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曾经在某个时刻经历高等教育的急速扩张阶段,中国亦是如此。从国际比较的视角来看中国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迁,对我们认识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现状,为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基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参考意义。具体而言,在保证我国高等教育规模扩张的同时,我们需要注意:第一,明确本科教育和专科教育的本质区别,有计划地对本、专科比例进行调整,从而培养满足当下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第二,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中各个阶段(本科、硕士、博士)的毕业率,保证高等教育产出中的人才数量,为国家发展和社会进步储备充足的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