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做教育知心人

教育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心”。知心者,才能真正成为陪伴者、引导者、塑造者。

现代教育的范畴是广泛的,不仅仅是书面上的知识,也不仅仅是公式理论,更是需要心灵与情感的养育。过分重视智育而忽略心灵与情感的养育会导致教育的失败。我们身边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主科”永远都是语文、数学、英语,美术、音乐、体育等课程却成了“副科”;大街小巷都挂着辅导班的招牌,奥数班、微机班办得如火如荼……现在的小学生们一个个都很聪明,可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们却在行为处世上很难得到长辈和社会的认可?大家一提到“90后”“00后”都摇头叹气?不要再说是因为孩子们娇生惯养、不懂人情世故,也不要说孩子们什么生存技能都不懂,更不要说孩子们只会上网、打游戏,而要反思一下,作为教育者的我们,有没有实实在在地关注到分数、智育以外的心灵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教育,要“教”,更要“育”。教的是知识技能,育的是做人之道,所以才有了“教书育人”这一表述。

“教育”一词在拉丁文中的原意是“引出”,即把一个真正的人引出来、塑造出来。它提醒我们,教育不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知心”,知心者,才能真正成为陪伴着、引导者、塑造者。我永远不会忘记,当初自己走上小学教育之路时面对小学教育问题的忧思:我们教育的责任究竟是什么?我们的学校究竟能给学生带来一个什么样的未来?将为这个社会塑造什么样的人?

(一)教育,从心开始

1994年,我接到广东省林业学校的任命通知,由林业学校党委书记秘书调任广东省林业学校职工子弟小学(以下简称林职附小)校长一职。当时学校领导鼓励我的话语如今犹在耳边:“锦庭,你在林业学校这五年期间的工作表现大家有目共睹。你理论基础扎实,工作作风严谨,有丰富的职校教育管理经验,是一位优秀的青年教育管理人才。我们都很看好你!希望你不负重托,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开拓进取,带领林职附小走出一片新天地!”领导的鼓励和信任给了我前行的勇气和信心,我对学校的前景充满了期盼。但是,现实并没有我想象中那样美好……

上任后,我除了任校长一职,还负责五(2)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在学校里,这个班在纪律、学习方面的表现都有较好的口碑。上课后,我也发现了大多数孩子都比较活跃,喜欢发言,尤其是上活动课,都很积极。但没过多久,我便发现班上有几个比较“另类”的孩子,他们上课从不发言,有个别即使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也是坐在一旁,不主动参与活动。而同他们一组的其他孩子们,也好像自动忽略了他们一样。下课后,这几个“另类”的孩子要么坐在自己的座位上,要么就他们几个一起聊天,极少跟其他孩子接触。我怀着好奇的心,找来了班上的其他几个孩子了解情况。

从孩子们的言谈中,我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由于这几个孩子的学习成绩不理想,所以经常会在课堂上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回答不出来,老师会指责他们没听课;每次测验,都会被老师点名批评,而班上的其他孩子认为他们成绩不好,不是好孩子,也都不喜欢他们,不跟他们玩;除此之外,他们也有点自暴自弃的心理,很少在同学们面前表现自己,有时还会故意搞点小动作来引起大家的注意。其中有一个叫小洪的孩子每次测验成绩基本都是全班最后一名。因此,老师经常批评他,而且班上的孩子也看不起他,所以,他在班上基本上没有朋友。

当天晚上,我与这几个特殊孩子的家长通了电话,发现这些孩子的家长一谈到自己的孩子,都特别沮丧,觉得自己的孩子的确学习不好,拖了班级的后腿,他们深感歉意。而当我问他们孩子们除了学习不好之外,在家是否孝顺父母,是否做家务活,与邻居的关系如何时,这些家长的心情才有所转变,而且答案基本都是正面的。除此之外,从小洪的父母那里,我还得知,原来小洪很喜欢画画。在幼儿园时,他的画经常被老师张贴在课室里展览。

挂了电话后,我的心情很沉重。没想到,我们的老师、家长和学生,对于成绩是这么看重,而对于孩子其他方面的培养却是这么忽略!这让我感到问题的严重性。著名哲学家雅斯贝尔斯在他的《什么是教育》中写道:“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是啊,教育,就要从心开始,真正去做直抵心灵的教育,切实关注学生个性与生命的成长。也就是说,教育要务本心。只有这样的教育,才是孩子成长真正需要的教育;只有这样的教育,才能引领孩子建构起幸福的学习生活,奠基孩子丰富的未来之路。否则,分数与成绩这种单一的指挥棒只会把孩子,甚至老师、家长禁锢在狭隘的应试教育田地里,孩子的天性与成长的可能性都会遭到无情的挤压,后果不堪设想。

要想改变人的思想观念,谈何容易!当我把要做直抵心灵的教育,切实关注学生个性与生命成长的“教育务本心”思想与教师们分享时,我至今不会忘记他们当时一致认为这不现实的反应。身为一校之长,教育理念的建构对我来说无疑是极其重要的。但这还不够,更为重要的是校长的教育理念要与学校实际相结合,并转化为学校的教育理念,由此引领教师观念的转变。我在林职附小是这么做的,之后在广州市天河区先烈东小学也是这么做的。

(二)教育,从本源深究

林职附小的年轻教师比较少,大多是教龄在十年以上的老教师。他们责任心强,吃苦耐劳,工作扎实,教学经验丰富,已经各自形成了自己固有的教育观念。因此要想改变他们固有的观念和思想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可我天生是个不服输的人,认定的事情就一定要办到底。更何况,这是为了孩子的生命成长。与学校办公室主任商议过后,我们开始了行动。

在一次教师例会上,我把“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这个问题抛出来,让老师们去思考、讨论。一开始,老师们都沉默着。尴尬的安静过后,五(2)班的王老师,也就是小洪的班主任出声了,典型的女高音:“教育的本质,这很难说清楚。但从我近二十年的教学经验来看,一个班教得好不好,根本还是要看这个班级的学科成绩和取得的各项荣誉。”

王老师是学校的老教师,她的观点很快得到了一部分老师的赞同,大家七嘴八舌地议论开了。说的大多是哪个班级的哪一次考试成绩怎样优秀,或是班级学生怎样听话;也有的干脆发起了牢骚,对自己班级中那几个学习不好的孩子大吐苦水,一副痛心疾首的模样;有几位年轻教师想开口,但他们的声音很快被淹没在了讨论分数、荣誉和成绩的话语之中。

我招呼那几位年轻教师过来,让他们帮忙拿出我事先准备好的书,有卢梭的《爱弥儿》、周国平先生的《中外教育名人100篇》,还有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

几位年轻教师很是机灵,笑眯眯地把书送到了每一位老师手中。会议室又静了下来,大家都诧异地望着我。办公室主任替我跟大家说明了事情的缘由,告诉大家这是校长赠书,还设立读书奖。

……

一个月后,教师例会上,我再一次让老师们讨论:究竟什么才是教育的本质?这一次,又是小洪的班主任王老师先发言。她拿着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竹筒倒豆子一般开讲了:“我爱上了小豆豆,更爱上了黑柳彻子。她们为我打开了一扇心窗。她说得真好,‘无论哪个孩子,当他出世的时候,都具有优良的品质。在他成长的过程中,会受到很多影响,有来自周围环境的影响,也有来自成年人的影响,这些优良的品质可能会因为这些影响而受到损害。’我之前只盯着学生的学习成绩,忽略了这些‘优良的品质’,还一直认为自己是为了学生好。我把学生当成了学习的机器,忘了他们应该是有自己个性的人。惭愧啊!”就这样,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教师也纷纷谈起了各自的读后感。

“直抵学生心灵,倡导个性成长”的教育理念慢慢走进了老师们的内心,在林职附小成了老师们的共识。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

多么整齐,多么优美的朗读啊!这是哪个班的孩子在齐读啊?没错,真的是五(2)的孩子!我满心喜悦地从五(2)班后门走了进去。

“同学们,通过刚刚的朗读,我想我们每一个人都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内蒙古大草原到底有多美呢?现在就请各小组上台来交流展示内蒙古大草原的美吧!”王老师话音刚落,下面的孩子们就齐刷刷地举起了小手。

最先上台展示的是第三小组,他们展示的是歌舞表演《美丽的草原我的家》。这组的孩子真是用心!两个男孩和两个女孩都穿着不知从哪里弄来的蒙古族服装,真是赏心悦目!他们在台上载歌载舞,似乎把我们带入了热情奔放的内蒙古大草原。

接下来是第六小组的展示。这组的孩子展示的是他们亲手画的草原风光图。四幅图画都很美:蓝蓝的天空,白白的云朵,奔驰的骏马,襟飘带舞的蒙古族人民,一望无际的绿草地……真是美不胜收!看着孩子们稚嫩而生动的画作,我沉醉不已。

剩下的几组,有的是课文配乐朗读,有的是诗歌朗诵,有的是民情风俗介绍,有的干脆表演摔跤和射箭,有的甚至还带了奶茶和大家分享,就连那几个“另类”的孩子都积极地参与进来,与其他同学互动合作。

这节课,每个孩子都很投入,每个孩子都得到了锻炼,每个孩子都得到了展现,每个孩子都很快乐。我想孩子们虽然没有亲临内蒙古大草原,但每个孩子都深切地感受到了内蒙古大草原的风光美和人情美。这样直抵孩子心灵的语文课堂,直抵孩子心灵的教育是多么生动,多么有效啊!

一晃六年过去了,林职附小在我的带领下有了全新的气象:走进校园,看到的是富有特色的文化布置,听到的是孩子们琅琅的读书声,感受到的是和谐、积极向上的校园氛围。而这一切,都是从心开始、注重个性的教育带来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