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与教养之间

记得1993年,孙云晓的《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记录了在内蒙古草原探险夏令营活动中中日学生表现的差异,当时曾引起教育的大讨论,文中所提及的那群中国孩子的问题主要是过于娇气、不能吃苦、缺少团队意识、生存能力不强。现在,那一代人已经开始在社会中逐步崭露头角,他们的今天究竟如何呢?正好有一次跟一位主管人事的朋友聊天,说起20世纪80年代后出生的员工,朋友感慨良多。他们的特点非常突出,脑瓜子灵活,易于接受新鲜事物,平时一般表现出较好的精神状态,活泼、开朗、适应性较强。一旦工作生活中有什么问题,他们的弱点就马上表露无遗,缺乏韧性,行为往往走极端,遇事冲动,容易消沉。朋友的话对我启发很大,我开始思考“80”后身上所遭遇的某种独特的教育问题。

正在逐步走向社会的20世纪“80”后的人与六七十年代的人相比,有这样几个特殊的背景,一是出生正好就赶上了改革开放的好时光,二是独生子女,三是应试教育。一方面,他们整体享受的生活与教育条件是好的,吃过苦的父辈尽力避免让他们吃苦受累,给他们创造力所能及的优越条件;另一方面,他们正好赶上了90年代以来愈演愈烈的应试教育。独生子女的优越性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生存姿态,长辈的娇宠让他们的自我更多地局限在个人性情之中。在对他们感兴趣的事物保持很强的敏感性与接纳意识的同时,对其他可能并不吻合于他们的性格特征的事物缺少足够的开放性,张扬的个性使他们在生活中缺少一种妥协意识。应试教育的加剧使他们的知识和能力上的强化训练很充分,但缺少一种深度的精神发育与超越个人小我的对他人与世界的情感认同。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背景,那就是“80”后的人正好是在港台流行文化的逐渐浸泡之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对流行文化有一种超常的敏感,更易于沉溺在港台流行文化所营构的温馨与浪漫遐想之中,这使得他们与现实世界之间有一种难以言传的隔阂与疏离,他们更习惯于生活在个人想象的生活世界之中,不大愿意去接受现实中与个人意愿不相吻合的事物。

正因为如此,他们与六七十年代的人相比,在表现出更健康、活泼、对新鲜事物具有超强的敏感性、富于个性、敢作敢为的同时,也不时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缺乏韧性、过于性情化、生活中缺少必要的宽容与妥协等意识。尽管他们读到了大学或者研究生毕业,但他们为人处世的水平可能并不跟他们的高学历相匹配。他们的行为样式中或多或少会让人感觉出他们所经历的某种当代教育中隐在的重要问题。当然,这并不是对整个“80”后的整体描述,这些问题也不足以概括“80”后的整体特征,而是对这个年龄段人表现出来的某种典型性行为样式的考量,个别的、部分的特征由于包容着这个时代的某种独特背景,确实也值得我们深入反思其中包含的特殊的时代与教育意蕴。

我们在这里谈论“80”后的性格特征,并不是要对这一代人任意臧否,每一代人都会有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所烙下的缺失印痕。我们之所以谈论“80”后的性格特征,是要冷静地反思我们如今的社会、教育的发展究竟给我们自身带来了什么,留下了什么。对“80”后的扣问实际上是对我们近20年来的社会、教育,以及当今所遭遇问题的追问。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一个急速现代化,特别是物质生活现代化的国家里,我们需要给社会成员提供什么样的精神资源,从而确保社会物质生活快速提高的同时,社会的教养水平才能保持同步的发展,保持社会的均衡发展。

如果有了这种冷静、平和的心态,我们就可以不讳言地分析一下“80”后的前叙典型性格特征中所折射出来的问题,那就是知识、能力上的优越与人生教养上的某种缺失。我们近20年来愈演愈烈的以应试教育为中心,以及日渐喧哗、浮躁的文化空间,在给年青一代以爆炸性的知识积累的同时,我们确实没有给他们以相应的人生涵养的孕育。今天,我们在反思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性格与行为缺失的同时,更需要的是反思我们的教育,包括家庭和社会的影响,我们究竟给了下一代什么样品质的精神陶冶。知识、能力的发达,甚至加上遵纪守法,难道就是教育的一切?

当苏格拉底在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大声疾呼“知识即美德”时,他是期待人们要用知识来照料人的心魄,用知识来点亮人生。但现实告诉我们,知识并不等于美德,唯有用知识来敞开狭隘自我,通向教养之坦途,知识才可能一步步通向美德之乡。当教育始终游离在人生之外,只是个体身上的缀饰,而没有内化到生命之中,没有成为生命的真实内涵,满塞于身心的知识与能力也就很难转化成为人生的美德。

何谓有教养的人?有教养的人首先是指能做别人做的事而不表示自己的特异性的人。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提出一个深刻的见解:“教育的绝对规定就是解放以及达到更高解放的工作。”教育的使命是将人从两种状态下解放出来,从而获得教养:一是从自然质朴性中解放出来;二是从个人的主观性与特殊性中解放出来,使主观意志获得客观性。这一解放的过程反对举动的纯主观性,反对情欲的直接性,同样也反对感觉的主观虚无性与偏好的任性。正因为如此,教育的根本任务,不是培养个性,而是使人的主观性获得普遍的性质,在特殊中体现普遍。“教育就是要把特殊性加以琢磨,使它的行径合乎事物的本性”。

教育实践当然是立足于人的个性,或者说立足于人的特殊性,但教育的指向必然是人的普遍性。教育必须具有引导性,教育绝不是人的自然本性的简单成全,而是对自然人性的提升与超越。教育所要培养的人当然是要体现为拥有丰富个性的、具体的个人存在,但这种个性乃是被普遍性所浸染、纯化、提升的个性,而不是原初的自然个性。“教育的目的绝不只是提供生活的技能,更不只是实现人的主观欲望,而是将人从自然生物性和个别性中,解放出来的神圣事业”,这才是教养的真谛。

教养的本质乃是自我的去蔽与敞开,把自然人性提升到类的高度。如若一个人为人处世全然任由自己的性情,则不管他受何种层次的教育,知识如何丰富,他依然不能配称有教养的人。教育的使命正在于以知识来涵养人性,润泽人生,把人从自然人性之中解放出来,走向文化-精神的存在,从狭隘自我中解放出来,走向开放自我的存在,引导人更多地远离盲目与任性,张扬人性的善,纯化人心,提升人格。现今的教育与过去相比,拥有着诸多优越的条件,我们理应让下一代接受更好、更全面的教育,以此来提升整个社会的教养水平,真正把社会的文明进步建立在卓越的教养之上,而不是基于智力发达、能力出众的单面的成人想象。不断地反思当下的教育,审视当下教育结出的果实究竟如何,乃是当前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功课。

一个人教养的提升除了知识对人生的陶冶,还需要人生在社会时空中的历练,需要人生经验的融和。也许随着时间的流逝与社会生活经验的增加,目前所显现出来的“80”后的某些缺失会逐步得到修正,他们的人生会更加健全而精彩,他们人性伸展的空间会更加广阔,人性能达的境界也许会更加斑斓亮丽。

每代人都会有这一代人的缺失,我们谈论“80”后教养的某种缺失,并不表示六七十年代人的整体教养水平就一定比他们高,而是指在社会快速发展之中、在特殊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成长起来的“80”后,他们的行为样式确实表现出了某种不同以往的特异之处,这其中隐含着的缺失需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由于“80”后缺少吃苦的经历与更多的人生的历练,又加上应试教育的痕迹比较明显,所以,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些问题足以让我们反思其中隐含的教育缺失。实际上,我们不得不考虑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表现出了理想虚无、价值迷茫与信仰缺失,我们不能不反思,在社会快速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是否存在某种整体精神资源亏空的危机。

当然,我们谈论“80”后的某些缺失,也许还有另一种可能,那就是不是他们错了,而是我们的眼光错了。这意味着反过来,我们应该耐心地去倾听他们的声音,发现他们身上人性的力量。对于他们自身而言,不把自我锁闭于个人想象的世界之中,乐于敞开自我,更多地学会去接纳他人和社会,理解周遭的人和事,形成积极开放的人格姿态,提升个人生命存在的精神品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