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庸是平庸者的墓志铭

2004年4月16日,看到国奥队1∶1平马来西亚,冲击2004奥运会几乎无望的消息,我当时不假思索就冒出了这样一个题目。这个题目的灵感直接来自北岛著名的诗作《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被誉为超白金一代的国奥队,确实有着可谓辉煌的过去。2000年11月沈祥福领着18~19岁的国青队小伙子们赴德黑兰征战亚青赛,冲进了2001年的世青赛。11月26日,凭点球8∶7胜伊朗勇夺亚青赛季军,实现国家队的梦想。

2001年2月,中青队出征香港四国青年足球邀请赛,第一场比赛中,国青小将3∶1战胜阿根廷进入决赛。决赛中对阵巴西,在加时赛中被对手精彩远射攻破球门,0∶1告负。颇为遗憾地获得本次邀请赛的亚军。从此,沈家军迅速成长,由“黄金一代”成为“超白金一代”。2001年世青赛,中青队赴阿根廷门多萨市首次出场便令人惊喜,凭借曲波在第49分钟的进球,以1∶0力克来势汹汹的美国青年队,获得首场胜利。接下来又0∶0逼平乌克兰,0∶1负智利,以小组第三名的成绩进入16强。在八分之一决赛中,以1∶2负于实力强劲的阿根廷队,不无遗憾地结束了本届世青赛之旅。

接下来,这支队伍就一步步开始了下滑的转向。2002年5月,中青队正式升级国奥队。在随后的土伦杯中以0∶0平英格兰,1∶3不敌巴西,2∶2平波兰,0∶0平葡萄牙,未能获得出线权。同年10月,国奥征战釜山亚运会。中国队4∶0战胜土库曼,3∶0胜孟加拉,2∶0胜印度。在四分之一决赛中0∶1不敌日本,无缘四强。“超白金”光环,由此急剧褪色。

2004年3月,中国国奥队开始了第七次冲击奥运会征程。首场比赛对阵韩国,国奥0∶1再次饮恨。中国队20年未胜韩国的噩梦仍然在延续。第二场比赛中,国奥队被“鱼腩球队”马来西亚1∶1逼平,提前退出争夺雅典奥运会入场券的竞争,国奥走向“死亡”。许多行内人士评价,这支队伍早年的飒爽英姿早已**然无存。

如今,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为什么我们的国奥队员们会始于超白金,而终于一堆生铁?难道这只是球场上十几个队员的问题?难道跟我们平庸的足球机制没有关系?

他们当初作为国青队员时,之所以能取得好的成绩,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们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生气和敢于表现自己的个性。足球本是圆的,足球艺术追求的正是绿茵场上球员们的**和创造性的张扬,循规蹈矩,不敢越雷池一步,保守,呆滞,根本就抓不住球场上稍纵即逝的机会。而这恰恰是我们今天的国奥队员们球场上的基本表现状态。

有这样一个现象,不能不让人关注:中国足球队员的成绩几乎是与年龄成反比的。这其中是否透露着某种迹象:中国足球是个大染缸,把年轻队员投进去,待的时间越长,圈子越熟,受毒害越深,就越缺乏足球的灵性。要么,为什么十七八岁的时候,踢球有棱有角的,灵气十足的,年龄越大越成熟,就越没有看头了呢,连输都输得让人乏味。保守,平庸,没有灵气,缺少锐气,毫无创造性。那么,我们不能不问的是,究竟是什么磨掉了他们身上的灵气和锐气呢?是教练平庸,机制平庸,还是我们整个社会环境,乃至社会文化心理环境的平庸?这种平庸是否只有足球圈里独有,还是跟我们每个人自身也有关系呢?

这个回答是肯定的。回头看看我们的教育现实,其实如出一辙,小时候我们的学生灵光闪闪,各级奥林匹克竞赛的奖牌一大堆,越大越表现出学习与生活的平庸和无奈。只有极少数天资较高的人,能在成人后有效的剔除所受教育的不利影响而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性品格,大多数人往往都变得平庸,生活中恪守常规,无所创造。小时候的灵气往往就被从小就面临的各种以标准答案为目标的考试和繁重的训练一点点磨灭,被我们的平庸的教育机制和急功近利的教育模式所磨灭。这样说来,我们的教育究竟是在增进人的创造性,还是在不断地消磨人的创造性?

时下常有人大言创造教育,可仔细一想,我们的教育其实首先不是如何积极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的问题,而是如何尽可能地保护儿童已有的创造性。让他们在年少的时候,尽可能地减少那种机械、平庸的训练式的教育,给他们的情感与精神空间有着自由舒展的可能,让他们能随着年岁的增长,能在一个更广阔的精神里去接受系统规范的知识技能训练,而依然能保持年少的活力与创造。否则,从小就把他们的心灵空间给塞得满满的,丝毫没有自由舒展的可能,长大后的平庸是必然的。

这意味着我们确实需要深入的反思,反思我们的白金一代如何变得平庸;反思我们的奥林匹克金牌得主们一旦进入了名牌大学,为何很快就失去了对该学科的探究兴趣而表现不出在该学科领域的积极创造;反思为何我们社会整体的创造精神与创新品格明显不足。如果不深入反思我们教育的平庸与急功近利,不反思我们的社会文化心态中的平庸品格,我们要想保持创造的**与活力,让每个人都能在各自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多一点新鲜活泼的创造,恐怕可能性是不大的。

如果我们一年又一年,一代又一代,始终走不出平庸的品格,那么,平庸会不会成为我们最合适的墓志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