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说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话语
20世纪80年代,生态(环境)伦理学从西方传来,悄然进入我们的视野之中。从那时开始,人们就对环境伦理学如何可能展开争论,探讨其是否逾越了伦理学的理论界域,是否会跌入“自然主义谬误”的困境中。此后,又围绕着环境伦理的建构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还是以非人类中心主义为基础展开了广泛的争论,其中几个相关核心概念和命题,诸如“自然价值”“自然权利”“生态正义”等,都引起了国内理论界的高度重视和认真探讨。
1992年,刘湘溶教授撰写出国内首部《生态伦理学》(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专著,大致提出了生态伦理学话语的基本框架:一个出发点,即我们究竟应当以什么东西作为根本标准去判断人类与自然交往活动的合理性,只能是人类的整体利益;两块基石,一块是自然价值观,一块是自然权利观;三大规范,即合理生产、人口节育、适度消费。
时至今日,就全球范围而言,环境问题恶化的趋势并没有缓解,反而有加重的迹象。与此同时,西方生态伦理学在关注现实环境危机的基础上,不断寻求在理论深度和问题广度上的深入与拓展,生态伦理学逐步摆脱伦理思维的抽象性,而以某种程度上的强有力的姿态向现实渗透,如今已成为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与价值导向,并通过社会教育和文化宣传等手段转化成人们实际的生存意识与行动理念。
我国也同样面临着环境继续恶化的问题,在此背景下,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话语究竟该如何细说。刘湘溶教授在其原有框架的基础上又作了进一步丰富与提升的探讨,其著作《人与自然的道德话语——环境伦理学的进展与反思》就是他进一步探讨的尝试。全书在一般性地描述生态伦理学的发展历程和当前生态伦理学所面临的背景的基础上,逐一拓展了原著中的一个出发点,两块基石,三大规范,并增补“教育论”一章。跟原书相比,我们可以明显地发现作者试图在提升生态伦理学的理论层次的同时,也在努力走出抽象的理论思辨,而寻求对现实环境伦理问题的深层关照,并试图把这种关照引向对人们日常生活意识的渗透,直接对企业责任、清洁生产、绿色产品、人口增长与人口质量等与国计民生相关的问题做出伦理学的深度解析与说明。
不论我们是否反对或者如何反对人类中心主义,我们对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思考还是只能从人类自身的利益出发,说到底,生态伦理学的最终指归还是在于人类利益的调整,即我们是重视人类整体利益还是部分或者富国的利益,是重视人类全体的利益还是重视富人群体的利益,是重视人类长远的利益还是重视人类当下的利益。不管是自然价值论还是自然权利论,最终都只有落实到不同国家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不同群体之间、不同个人之间以及人类发展的不同时期之间的利益的调整。环境伦理的伦理承担的真实主体只能是人,是人类自身,作为环境伦理的真实主体,人类理应担当起自身对于环境的责任。正因为如此,作为生态伦理学者,刘湘溶教授在对环境伦理问题的关注视野中饱含着的乃是对当代人类生活的忧思,特别是分配的不公、发展机会的不均等、贫困作为“一切污染中最坏的污染”等这些导致环境问题滋生的当前人类生活之痼疾的忧思。这样,就把生态伦理的根本问题拉回到真实的人类生活事实中来,而不是基于对自然的简单的美化。
在忧思之余,该著中也传达出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人不但应无忧地活着,更应美好地活着”,并且指出生态伦理视界中的美好生活路径,那就是,积极拓展人的美好生活的内在精神之维,培养和发掘人的生活的丰富内涵,从精神和情趣的层面,而不是从对自然的无限掠夺的层面来实现人类生活的美好,从而把对人与自然和谐的追求变成个体美好生活的基本关照。在此意义上,生态伦理学所要传达的意向并不是要人类放弃美好生活的追求,恰恰是要人类更好地去关切自我美好生活的问题,关切作为自然之一部分的人的美好生活究竟如何可能。对于当代以至未来的人来说,选择和追求一种现实生活所必须考虑的最主要的因素或条件就是人与自然的关系。
德里达曾言,一个教师教授理论知识,发挥陈述知识,这是他基本的任务,是对义务、责任的承诺,这种承诺就在于制造“事件”,而他是用语言制造的(《读书》2001年第12期)。刘湘溶教授也在用他的语言制造着他所期待的“事件”,一种期待人们走向“共生”的生存理念与生活理想。他坚信,生态伦理学将坚定地持守着共生的理念,我们不仅应当学会与他人共容共生,而且应学会与自然共容共生。为此他提出,第一,我们必须对自然始终保持感激之心,真正懂得自身乃是我们永恒的栖身之所,是自然为我们提供了成长的乳汁;第二,必须对自然始终保持忏悔之心,真正懂得是我们对自然的索取太多,是我们的无知与狂妄,而使得今日之自然伤痕累累、满目疮痍;第三,必须对自然保持敬畏之心,真正懂得自然意志不可违背,自然规律只能遵循;第四,必须对自然始终保持谦卑之心,真正懂得我们不过是自然进化链条在很晚的时候方才出现的一个物种,与自然古老幽深的智慧相比,人类的智慧是何等的稚嫩,我们不但要做自然的子孙,而且要做自然的好学生。
长久以来,我们渴望成为世界的主宰,但到了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却突然发现,人类并没有主宰世界,反而陷入自身生存的恐慌之中,随着自然界生命的不断倒下、灭绝,“我们正变得孤独,我们的身体、精神、灵性都没有随着其他生命的失去而变得强健和灵动,相反,我们也在很快走向死亡”。这绝不是危言耸听,社会发展到了今天,环境破坏成为既定的事实,问题摆在我们面前。也许,自然给予我们放肆的空间已经了无几何,“任何关于美好生活的设计都代替不了现实的生活创造,要真正过一种简约的生活,避免由于不合理的生活方式而给自然界所造成的沉重压力,我们必须做出许多现实的选择”。这种选择固然存在一个国家,乃至整个世界发展的基本路向之中,但同样也切实地存在于你我之间,在我们大家,在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小事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道德话语最终要由现实中的个人点点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