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起步时期(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
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由于新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技术的应用,对婴儿自我认知问题的探讨有了突破性的进展。现代研究为我们了解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研究方法的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是现代研究大都以婴儿在镜子前面时是否产生自我指向行为,或自我指向行为是否增加为标志来确定婴儿自我认知的发展;第二是现代研究不再只是一种纯自然的观察,而是在观察中加进了某些实验条件,以使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的指标更加明显。
狄克逊(Dixon,1957)观察了5名4~12个月的婴儿。观察时,将镜子放在婴儿床脚的一端,看婴儿会对镜中自己的形象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如是否对镜中形象微笑,是否对它说话,是否试图用手去摸它等。狄克逊把这些行为表现作为婴儿自我认知的标志。此外,狄克逊还通过一个由单面镜和双面镜组成的实验装置,向婴儿提供三种形象:婴儿本人的形象、婴儿母亲的形象和另一个婴儿的形象。这三种形象有时同时呈现,有时交替呈现,据此观察婴儿是否会对这三种形象作出不同的反应。根据观察结果,狄克逊把婴儿的自我认知分为4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妈妈”阶段(mother stage),发生在婴儿4个月左右,表现为对妈妈而不是自己的镜像感兴趣;第二个阶段,“同伴”阶段(playmate stage),发生在4~6个月之间,表现为把自己的镜像当作另一个可与之打交道的同伴一样对待;第三个阶段,“伴随行动”阶段(action following mirror-image stage),7~12个月之间,婴儿会随着自己发生的动作镜像而做出相同动作;第四个阶段,“畏缩”阶段,从第12个月开始,婴儿此时会有啼哭或逃离自己镜像的反应,婴儿能毫不含糊地认识自己和别人。狄克逊认为,第一、二阶段完全没有显示任何主体我的迹象;第三阶段婴儿对自己镜像的重复动作尚处于模仿行为和主体我反应之间,或许可认为是主体我的萌芽时期;1岁后婴儿学会按要求指出自己的鼻子或他人的眼睛等反应,表明已有了初步的客体我。
盖洛普(Gordon Gallup,1970)在研究黑猩猩的自我认知时创建了“标记测验”(mark test)。他在黑猩猩无知觉的状态下,给其一侧眼睑和另一侧耳朵涂上无味、无刺激的红点,观察先前有镜像经验的黑猩猩和先前没有镜像经验的黑猩猩分别被涂上红点后会对镜中形象作何种反应。研究发现,有镜像经验的黑猩猩能够以镜中映象作为参照去触摸自己眼睑的标记,而不是镜中映象面孔上的标记。盖洛普认为,这一结果表明黑猩猩明白镜中映象是自己而不是其他猩猩,说明黑猩猩具有视觉自我认知能力。1972年,阿姆斯特丹(Beulah Amsterdam)将“标记测验”首次应用到人类婴儿自我认知的研究中。在婴儿毫无察觉的状态下在其鼻尖上涂一个红点,然后让婴儿在镜前观看镜像,通过观察婴儿对其镜中形象的反应来揭示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过程。阿姆斯特丹(1972)研究了88名3~24个月的婴儿,并对其中2名12个月的婴儿进行了为期1年的追踪研究。根据研究,阿姆斯特丹揭示出婴儿自我认知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游戏伙伴”阶段(6~12个月),婴儿把自己的镜像当作一个玩耍的伙伴来对待;第二阶段为“退缩”(withdrawal)阶段(13~20个月左右),婴儿开始对镜像表现出一种小心翼翼的行为;第三阶段为“自我认知”阶段(20~24个月),婴儿可以明确地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行为,同时,伴随这种自我认知,婴儿还会表现出其他行为,如“自我赞赏”行为,因看到红点而自我欣赏,或者“困窘”行为,因看到红点而觉得不好意思、脸红等。阿姆斯特丹把完全自我认知定为能够意识到鼻子上的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她认为对脸上红点特别注意表明婴儿获得了“自我具有了不包括涂上红点的鼻子的稳定的面部特征”的认知。也就是说,如果婴儿表现出意识到自己鼻尖上红点的自我指向行为,那就表明婴儿已经对自己的面孔特征有了清楚的认识,同时也说明婴儿已经有了把自己当作客体来认知的能力。因此,阿姆斯特丹的结论是,婴儿有意识的自我认知的出现是以对稳定的自我特征的认识为标准的,20个月时婴儿能够认知自己身体方面的某些特征,这说明20个月的婴儿的客体我已经开始发展。
狄克逊和阿姆斯特丹的研究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但是在他们的研究中,无法判断婴儿在进行自我认知时是根据什么样的线索进行的。刘易斯和布鲁克斯-冈恩认为,在镜像研究中至少包括两种自我认知线索,一种是相倚性线索,即镜像的行为动作与婴儿自己的行为动作保持一致,婴儿据此线索进行自我认知的能力是对主体我的认知;另一种是特征线索,指镜像与婴儿在身体特征方面的一致性,婴儿依据特征线索进行自我认知的能力是对客体我的认知。刘易斯和布鲁克斯-冈恩(1979)针对9~24个月的婴儿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他们的研究由三个实验构成:镜像实验、录像实验和照片实验。通过实验发现,0~3个月的婴儿,只会对他人的形象感兴趣,完全没有自我认知显示;3~9个月的婴儿,开始表现在与镜像动作相一致动作的水平上进行自我认知,即以“相倚”线索达到主体我的自我认知;9~12个月的婴儿,开始将镜像特征与自身特征相联系,并以动作表现出来,初步以“特征”线索显示客体我的认知水平;只有到了12~24个月,婴儿才完全按自身“特征”线索达到自我觉知水平。具体发展阶段见表3-1。
表3-1 婴儿期镜像和电视图像的自我再认作业的主要阶段总结
续表
(引自Butterworth G.Origins of self-perception in infancy.Psychological Inquiry,1992,3:103-111)
除了上述采用视觉自我认知的方法研究婴儿自我认知外,还有研究者从其他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凯根(Jerome Kagan,1981)的实验弥补了上述研究的局限,使我们对婴儿自我的发展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凯根的实验过程如下:先把一批2岁左右的婴儿带到一间堆有玩具的屋子里,让他们玩15分钟,然后由研究者用玩具演示一种婴儿较难做到的象征性动作,然后观察婴儿对这种动作进行模仿的意愿和能力。通过实验,凯根指出婴儿自我发展的五个指标:(1)对特征的识别。19个月的婴儿已经开始意识到不符合常态的事情,而且非常敏感;20个月左右的婴儿开始能够使用表现特征的词,如“脏的”“破的”等。(2)对于模仿实验者演示的动作感到苦恼。大约24个月时,婴儿就开始认识到自己的动作能力,因为意识到自己不能完成实验者所演示动作的模仿,婴儿才感到苦恼和啼哭,这表明婴儿已经有了主体我的意识。(3)控制性微笑。凯根认为婴儿的微笑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控制性微笑,指婴儿在进行或完成某一目的性行为时所伴随的微笑,它是通过努力达到预期目的时产生的;另一种是社会性微笑,是婴儿在完成某一简单的协调性行为时所伴随的微笑,如协调与父母的关系,通过这种微笑,婴儿可以得到成人的注意和关心。在20个月以前,婴儿的社会性微笑较多;发展到20~24个月,控制性微笑明显增多并超过社会性微笑。控制性微笑的增加说明婴儿已能意识到自己可以通过努力完成某些事情,这是对作为主体的自我的认知。(4)向成人发号施令。大约在20~25个月间明显增多,儿童可能向成人发出命令,如“我要什么东西”等,在不能达到目的时,就用其他方式如哭、生气等向成人施加压力。凯根认为,婴儿对成人发出命令,并不在于他们要得到某样具体的东西,而是婴儿已经意识到了他们具有影响他人的能力,这也是一种主体我的表现。(5)自我描述性言语。指儿童用来描述自己行为的那些单词句,和包含由“我”“我的”及自己的名字加上谓语成分所构成的句子。有些研究者认为,当婴儿学会用“我”来表示自己时,表明婴儿已经有了稳定的主体我意识。凯根研究发现,当婴儿19~24个月时,自我描述言语急剧增加。在自我描述言语发展的过程中,开始出现较多的是与生理特征有关的自我描述言语;随着年龄发展,关于自己行为、能力、品质的自我描述言语开始增多,而且对行为的自我描述要早于对心理状态的自我描述。
哈特(Susan Harter,1983)总结大量的相关研究,提出了一个婴儿主体我与客体我的发展体系。她把婴儿自我认知的发生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前三个阶段为主体我的发展,后两个阶段为客体我的发展。第一阶段,5~8个月,婴儿显示对镜像的兴趣,他们注视它、接近它、微笑并咿呀作语,但他们对自己的镜像与对其他婴儿形象的反应没有区别,说明他们并未认识到镜像中是自己的映象、自己与他人的差别,及自己是独立存在的个体。此时婴儿还没有萌生自我意识。第二阶段,9~12个月,婴儿显示了对自己作为活动主体的认识,他们主动地以自己的动作引起镜像中的动作。这阶段产生了初步的主体我。第三阶段,12~15个月,婴儿已能区分由自己做出的动作与他人所做出的动作的区别,对自己镜像与自己活动之间的关系有了清楚的觉知,说明婴儿已能把自己与他人分开。主体我得到明确的发展。第四阶段,15~18个月,婴儿开始把自己作为客体来认识,表现在对客体特征(如红鼻头镜像)与主体特征的联系上,认识到客体特征来自主体特征,对主体某些特征有了稳定的认识。反映了在客体我水平上的自我认知。第五阶段,18~24个月,婴儿已具有用语言表示自己想法的能力,已经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特征,能从客体(如照片)中认识自己,用语言表示自己。表明已具有明确的客体我。哈特关于婴儿自我认知发生过程的模式,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益的线索和帮助。但我们也应注意,主体我和客体我的发展不是截然分开的,在整个婴儿期,主体我、客体我都在稳步地发展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