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96年,广东省普及高中教育的东风吹醒了增城这片热土,我随着这股强劲的东风暖流,从甘肃省古浪县第三中学调入新建的广州增城市[1]荔城中学(现广州市增城区荔城中学,以下简称荔城中学)任教。弹指一挥间,我在荔城中学已工作20多个年头。学校已成长为风华正茂的青年,神采飞扬,在广州地区彰显出她那特有的个性特质和教育本色;我也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投入其中,不断地挑战自我、充实自我,汲取现代教育教学理论,构建教学理念,承担着教书育人的光荣重任,奋战在教学第一线。
建校以来,学校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学校”为价值追求立校,以“爱人·树人·立人”为理念办学,以“以人为本、以爱育爱、以德立人”为思路育人,以“依法治校、以德立校、科学发展”为导向施教促学。20多年来,学校以“低进高出、高进优出”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先后被评为“增城市一级学校”“广州市一级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教学水平评估优秀学校”。随着学校的发展,我也获得了成长,两次被评为“增城市优秀教师”,被评为“国家基础教育实验中心外语教育研究中心2001年度优秀研究员”,被认定为“增城市首批骨干教师”“广州市第二批骨干教师”,荣获“广州市高中英语课程改革工作先进个人”“广州市中学英语教研积极分子”等荣誉称号。
自从开展“两展两评课堂模式”教学改革以来,2012年至2016年,我校连续五年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尤其是2013年和2014年,分别荣获“广州市高中毕业班工作一等奖”第六名和第十名。同时,学校的蓬勃发展更为我提供了本书的探究契机,我确立了“促思融会”的英语学科理念,以“独立学习、小组学习、全员学习”的学习范式开展“两展两评课堂模式”,以“创设语境、激发思维、引领拓展”的教学策略指导课堂学习,为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品质,培养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曾记得1996年9月4日,刚跨进校园,我好像走进了一个群山环抱的世界。周围的人叽里咕噜地说个不停,好像是说英语,却不是;似乎是说普通话,又听不懂。我忽然意识到,他们是在讲粤语、客家话,还有其他外地方言(如今校内全说普通话)。当时,人们用不同的方言交流,神态是那么的镇定自若,而彼此间又心领神会。这一切对我而言,显得那样的陌生而又神奇。
行走在校园中,我看到教室门口一群群、一伙伙的学生在课间时分休息。他们站立着,嬉戏玩耍。学生们青春年少,充满活力,**四射。除了他们的喧闹声和嬉笑声外,学校在青山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静,清新的空气送来岭南四季独有的花香和青草味,徐徐浸入心肺,顿时令人心旷神怡、悠然惬意。
操场上小伙子们在打篮球,足球场上运动员们在踢球射门,多数人则聚集在一起等候体育课。这一切仿佛演绎了一茬又一茬,他们永远都是那么年轻,充满活力而朝气蓬勃。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而我,受到他们的感染,似乎跟他们一样年轻,始终保持着年轻的心态、年轻的情怀,我自己也好像仍然停留在年轻的岁月里,浑然不觉时光已过20余载。不!满打满算,我在教育领域里打拼几近40年。教师职业的这种特殊性塑造了我,使我有了一颗永远年轻的心。
20多年来,我企盼着学校知名度提高,吸引中考优秀生来我校就读。然而这些年来,生源并没有发生期望中的质变,当地成绩优秀的学生纷纷涌入广州各地的名校。
然而,生源,是困难,也是机遇。我同英语科组教师一道努力,凭借“有条件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革命先驱者缔造新中国时的豪迈气魄,不断地助力学生开启英语学习之门,化解教情和学情之间的矛盾,点燃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求知欲望,从中挖掘教学资源和学生的学习潜质,引领学生学会学习,激**趣,竞争向上。在“低进高出”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我探索“促思融会”学科理念下的教法和策略,努力让学生得到最优发展,提高学生的语言思维品质。由此,为高校输送了大批优秀学生,他们有的就读大学后顺利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成为国外大学的交换生;有的研究生毕业后从事研究工作,从事专职英语翻译工作,从事外事工作,等等。他们见到我就说,这一切都与高中时期的英语学习密不可分,感谢我为他们营造英语学习环境,奠定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他们的成功坚定了我追求英语教育事业的信念和决心。他们在校时勤学苦练的精神为我研究学法、创新教法提供了鲜活的条件,为我构建“促思融会”的英语学科理念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会,也为我研究课题、撰写论文、编著书籍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多年来,基于学生的基础和学习需要,我从学生求学进取的精神和追求出发,寻找他们在语言思维转化上的闪光点和语言潜能中的发展优势,运用“促思融会”的理念促进他们英语语音、词汇、语法及语言技能的发展,记录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心理语言的质变特点,促进词语的音形义融会、语句结构与功能融会、动词的功能与形变融会等,从而促进学生语言思维的生成与发展,使他们攻克读写与听说上的一道道难关,突破英语学习中的障碍,构建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体系,从中培养语言思维品质,发展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
回首往事,我备感欣慰。曾经参加英国泰晤士全英教学技能培训,为我奠定了开展英语口语教学的基础,开辟了增强英语口语表达的途径;参加广东省中学英语学科基础教育新课程骨干教师培训,为我拓展了教育教学空间,使我站了起来,有了高度,看得更远;参加新西兰奥克兰大学英语教学法培训,使我目睹了英语国家的教育教学现状,体验了英语语言的实质和内涵;参加广州市骨干教师培训,其间到深圳中学等全国省级名校调研学习,使我提升了教育教学理念,拓展了教育教学的思维空间;参加广东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B级培训,使我在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等方面获得了心理学理论的支持,尤其为我探索语言心理学提供了理论基础。
这些年来,上级部门给予我培训学习的机会,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我在英语教育专业领域的知识结构,使我提升了教学理论水平,开阔了眼界,拓宽了英语学科视野。诚然,这一切的获得都离不开荔城中学的培养,离不开增城区教育局的支持,更离不开广州市教育局提供的培训机会。这次被遴选为“走进广州好教育”系列丛书的编者,更让我系统地回顾了自己英语学科教学的历程,总结反思自己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成效、经验与不足,从而找到探究的方向、前行进取的目标,继续探索英语教学的真谛。
[1] 2014年2月12日,增城撤市设区,故本书中,在此时间之前称增城市,在此时间之后称增城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