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原则
(一)教育性、趣味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地位与作用要求设计的活动课程要面向21世纪的需要,既要把爱国主义教育、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和中国革命斗争传统教育以及改革开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现代科学技术、文化艺术的不断发展等信息作为活动课程的重要内容,又要针对学生身心特点、兴趣爱好、生活实际,寓教于乐,力求形象、具体、生动、活泼。如《龙的传人》单元,包括“龙出华夏”“群龙聚会”“龙的骄子”“龙腾神州”四个主题系列内容。通过本单元很有趣味性的活动,在学生全员参与,提高其实践能力的同时,体会龙的精神,感受龙的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并落实到实际行动中去。学生不是因为课程存在而存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不是先决定教师能够做些什么,先决定学生应该学些什么,而是研究学生关心什么,对什么感兴趣等。主题设计要重视那些来自学生的课题。
(二)综合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主题设计的综合性应体现在主题目标综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目标不仅关注学生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的发展,而且关注情感、意志、态度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不仅关注科学精神而且关注人文精神,不仅关注群体性而且关注个性。另外还要体现主题内容的综合。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应超越学校界限、学科界限、自我界限,实现指定领域与非指定领域、自然、社会、自我的有机整合。
(三)自主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与参与,要求面向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活动过程的主动性与自主性。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主题设计中,必须明确学生是主体,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将学生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组织和指导,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因此,在确立活动课程的内容和形式上,要克服主观性、盲目性和随意性。在指导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活动时,能给予学生较多的选择活动和自己设计、组织、主持开展活动的机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让他们在活动中能学有所乐,学有所得,增长才干。
(四)开放性原则
在内容上,综合实践活动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它随着学生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其课程内容具有开放性。尽管新课程标准规定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定领域,但对不同的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班级和不同的学生而言,其具体的活动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活动的具体主题是开放的,它因中小学生所处的社区背景、自然资源,以及学生现实生活的需要和问题的不同而不同。只要是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关联,只要是学生自主地提出或自主选择的活动主题,都可以作为学生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
(五)可行性原则
综合实践活动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经费作基础,活动是否可行,也是选题时要考虑的一个问题。要做到可行,一要从主观条件出发,适合自身知识结构、研究能力、理解程度;二要考虑客观条件,因地制宜,要根据社会、学校、家庭的条件,选择可行的课题,有些课题研究周期比较长,可以将它划分成子课题,分阶段、分学期研究等。三要避免主题知识化倾向,主题内容要与当地社会环境相结合,体现当地特色。四要明确活动目标和活动方式,从具体内容出发,选择活动方式,如调查、测量、观察和访问等。
(六)生成性原则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是过程取向的,它强调学习者与具体情境的交互作用。因此,除预先规划与设计活动主题外,需要高度重视主题在活动中的“可变性”,关注活动过程中主题的“生成性”,依据学生在实际活动中的发展表现和需求,及时调整、增加、改变主题。对综合实践活动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