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二 化解冲突

学习成果

我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

我知道我的行为与我的想法和感受之间的联系。

我能够通过改变想法来改变感受和行为。

课前准备

(一)教学场地及材料准备

教师准备一些规格一致的纸,准备呈现故事和问题的幻灯片,准备学生需要填写的学案。

(二)教学组织与实施准备

本节课是六年级“争吵与和好”专题中的第二课,本节课的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感觉、想法和行为”之间的联系,通过改变想法,从而改变感觉和行为,避免人际冲突。本节课的理论基础是情绪ABC理论,教师可以提前学习了解。

(三)教学组织方式概览

热身活动:折纸游戏。

主题导航:沟通与理解。

探究与体验:站在我的角度,情境重建。

总结与反思:换个角度看问题。

学习过程

(一)热身活动:折纸游戏(5分钟)

请同学们拿出一张纸,闭上眼睛,听老师的指令完成以下操作。

·把纸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

·把纸对折。

·再把纸按顺时针方向旋转180°。

·把纸对折。

·把纸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在纸的右上角撕去一个1厘米左右见方的正方形。

·再把纸按顺时针方向旋转90°。

·在纸的左上角撕去一个1厘米左右半径的四分之一圆。

·睁开眼睛,展开手中的纸。

“请大家睁开眼睛,展开手中的纸,让老师检查一下。大家观察一下周围同学手中的纸,比较一下和你折的是一模一样的吗?

“我看到大家手里的折纸有很多不同的形状。有的是中间一个方的孔,四个角成凹弧形;有的没有孔,角也都在,但是四边各有一个缺口;还有的是一边有两个矩形缺口,另一边有两个半圆的缺口。”

1.学生手中的纸尽量统一规格,这样方便折完后进行比较。

2.在游戏的过程中,可能会有学生提出问题,教师可以示意学生活动结束后再问。

(二)主题导航:沟通与理解(5分钟)

小组讨论以下问题。

·为什么听了老师统一的指令,大家折出的形状却是不同的?

·你认为游戏规则要做出哪些修改?

·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折出相同的形状?

根据同学们提出的建议,教师对游戏规则进行修改后,再进行一次折纸游戏。

“在第一次折纸的过程中,大家没有和老师沟通,所以我们最后折出的形状各不相同。

“在第二次折纸的过程中,大家详细询问了我纸摆放的方向,怎样对折等问题。这次,我们折出的纸看起来就很相似了。

“看来,沟通是我们相互理解的基础。如果不沟通,每个人站在各自的角度去猜,那么我们就会有很多分歧和误解。”

1.第二次折纸游戏教师要让学生充分提问,把所有细节都说清楚,以保证折出来的形状一致。

2.教师可以从缺乏沟通引起分歧的角度导入本节课的主题。

(三)探究与体验

活动1:站在我的角度(15分钟)

小组活动,阅读一段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情境:

一群女孩儿站在操场上,一个女孩儿指着一个孤零零站着的女孩,所有人都看向她,她是六年级的一名新生。她觉得她们在看她的旧运动鞋,感到非常尴尬。一个女孩儿用手遮挡着嘴对另一个女孩儿低声说了什么。这群女孩儿开始朝她走过去……

·这群女孩可能在说些什么?

·这一个女孩心里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

·事情会怎么发展?

教师公布答案。

这个女孩的理解:

想法:她们正在嘲笑我/她们要来试探我。

感觉:尴尬/受到威胁/气愤。

行为:气势汹汹地对着那群人,并且一把推开了她们跑走了。

真正的情境:

一个女孩儿指着她说:“快看,那是二班新转来的女孩儿。”(她们都朝她那里看。)

第二个女孩儿小声对着第三个女孩儿说:“她看起来真高,而且好像很擅长运动——咱们篮球队正好需要这样的人。”

第三个女孩儿说:“是的,我们过去问问她愿不愿意加入篮球队吧。”

她们开始朝她走过去。

“这个女孩看到一群女生对着自己窃窃私语,她心里觉得她们一定是在嘲笑自己,所以她又气又恼。但是事实真相是,那群女生一点恶意都没有,她们只是想过去问问她愿不愿意参加篮球队。

“这个女孩看到了一个情境,她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去理解和猜测,误解了那群女生,于是发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

“这个女孩感到尴尬和气愤并不是因为真的发生了什么,而是她首先对事情有了一个自己的看法,这个看法引发了她不愉快的感觉,然后产生了不友好的行为。那么如果她对这件事改变一个看法会怎样呢?”

教师要让学生理解“感受、想法和行为”之间的联系,通过改变想法,从而改变感受和行为,避免人际冲突。

活动2:情境重建(15分钟)

学生阅读下面两个情境,记录两个主人公的感觉、想法和行为。

情境一:

杜安的爸爸在监狱里。他无意中听到两个高年级学生在他身后窃窃私语。他听到了“监狱”这个词,这让他怀疑他们是在谈论他的爸爸。他觉得血一下子涌上来,他握紧拳头,一步步走上前去。

情境二:

莉莉走在校园里,班主任王老师正好迎面走过来。莉莉赶紧微笑着向老师问好,但是老师像没有看见一样,径直从她身边走过去,没有任何回应。莉莉又尴尬、又难过,她心想:“王老师一定是不喜欢我,我也不喜欢王老师啦。”

小组讨论,如何对这两件事情做出另一番不同的解释,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整个事情。通过改变两个主人公的想法,我们看看他们的感觉和行为会发生哪些变化。

“有时候,我们和别人之间发生的矛盾和冲突,是由于我们只从自己的观察角度看待问题。我们需要学会换一个角度去考虑事情。

“我们发现了一个神奇的事情,当我们改变自己的想法时,我们的情绪和行为也会随之发生改变。

“因此,在我们解决冲突的时候,有一个好办法就是分析一下自己的情绪是由什么想法引起的,然后试着从另一个角度想一想,通过改变想法让自己的感觉和行为发生变化。”

1.教师制作学案,给学生提供故事情景的阅读材料和感觉、想法、行为表格。

2.教师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让学生重新构建情景。

(四)总结与反思:换个角度看问题(5分钟)

听教师讲故事《笑婆婆》(见主题资源)。

“今天我们学到,换一个角度看问题,改变我们的想法,就可以改变我们的心情,当我们的心情改变了,我们的行为就会发生改变。

“我们学过很多解决冲突的方法,如找到双赢的策略,让冲突升温和冷静下来的行为,和平解决冲突等。今天我们学到的方法是通过换一个角度看问题,从而改变我们对事情的感受和行为,最终解决冲突。”

教师可以整理从一至五年级学习过的有关解决冲突和换位思考的主题,帮助学生回忆学过的相关知识,与本课知识相联系。

主题资源

笑婆婆

有位老太太,她有两个女儿,一个嫁给卖伞的,一个嫁给卖鞋的。从此,她整天坐在路口哭,被人称为“哭婆婆”。

一天,一位智者路过,问其缘由。老太太告诉智者:每当天晴的时候,她就想起了卖伞的女儿的伞会卖不出去,因此伤心而哭;而每当天下雨的时候,她又想起卖鞋的女儿的鞋一定不好卖,因此也伤心落泪。

智者说:下雨的时候,你要想卖伞女儿的生意好;天晴的时候,你要想卖鞋的女儿卖得好,这样你就不会哭了。

智者一番话,老太太顿悟。从此,街头便有了一个总是乐呵呵的“笑婆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