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业成就是否“代际传递”:量的研究
本章主要探讨学业成就优秀、一般和较差儿童亲子沟通模式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从而说明学业成就的家庭成因。为此,首先要调查家庭与儿童学业的关联,并说明亲子沟通在这种关联中的作用。先前关于代际传递的研究表明,学业成就存在代际传递,即父母的学业状况、最终的学业成就、社会地位等指标能够有效地预测下一代的学业成就。例如,Feinstein等人(2004)发现父母当年的学业成绩与孩子的学业成绩有中等程度的正相关;国内的研究(刘颂,刘全礼,2007; 孙中欣,1999)也同样表明,差生的父母学历普遍低于一般儿童父母的学历。在实际研究中最能代表父母学业状况、社会地位的常用操纵指标就是其学历或者受教育水平,而儿童学业成就的最佳测量指标为学业成绩。按照学业成就的代际传递理论可以假定:父母学历预测儿童学业成绩。而目前有关代际传递的理论和相关研究(如McDonald & Scollay,2005; Feinstein et al.,2004;池丽萍,俞国良,2011) 并没有说明传递发生的机制。根据研究者(Desforges & Abouchaar,2003)的推测,父母学历的影响要通过父母和孩子的互动来实现,由此,亲子沟通这种代际互动可以被假定为可能的传递机制(Chi,2013)。如果说,亲子沟通能够预测儿童认知能力和学业成就,而有关差生的上述实证研究表明父母学历对儿童学业成绩有预测作用。因此,可以假设,在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儿童学业成绩之间,亲子沟通可以作为中介变量。在对该中介模型检验的基础上,我们将分析学业成就不同的三类儿童在亲子沟通上的差异,并在“自下而上”的质的研究中结合观察资料阐明这种差异的具体表现。
(一)研究假设
本章假设:
(1)父母受教育水平和儿童学业成绩之间存在较高相关,亲子沟通可以作为中介变量解释两者之间的关联;(2)学业成绩较差儿童亲子沟通状况,包括沟通能力、亲子沟通质量和亲子沟通系统特征三个方面得分均低于成绩一般和优秀组。
(二)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选取石家庄市某小学203名五年级儿童、168名六年级儿童为被试。被试平均年龄为10.89岁(SD=0.75),其中男生180名,女生191名。
2.被试分组方法
在参考以往有关儿童学业成就的研究(俞国良,1997,1999; 董妍,2006)中被试筛选标准的基础上,本章采用以下两个标准区分和筛选学习较差儿童和与之进行比较的学习优秀、学习一般儿童。第一,班级提名标准:请被试所在班级的班主任老师提名班中学习最好、最差的学生各7~8名(约为每个班级班容量的15%)。第二,成绩排序标准:要求被提名的学习较差和学习优秀两类儿童期中考试成绩总分排名必须位于班级排名后五名和前五名(约为每个班级班容量的10%)。两个标准的交集所包括的儿童即为本研究中成绩优秀和较差组被试。据此将被试划分为学业表现优秀(37人,占班级容量的10%)、一般(297人)和较差(37人,占班级容量的10%)三类儿童。其中,成绩优秀和较差两组儿童性别分布存在显著差异,χ2(2)= 23.29,p 0.001,成绩较差组中男孩显著多于女孩:32个男孩,5个女孩;而成绩优秀组则相反,女孩多于男孩:14个男孩,23个女孩,这种分布符合小学阶段儿童学业成绩分布情况的一般经验。学习优秀和较差两组儿童中均各有20名来自五年级,17名来自六年级。
3.研究工具
(1)亲子沟通量表:第三章编制并通过预测、修订的工具,包括三个分量表,分别测量沟通者的沟通能力、亲子沟通质量和亲子沟通系统的协调程度。
(2)学习成绩单:所有被试2008~2009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主科成绩单,包括数学、语文和英语三个科目的成绩。这次考试的时间大致与沟通量表测试时间一致,相差不到一星期。
(3)教师提名表:说明教师提名范围、要求及提名人数,如请班主任老师在“所执教的班里”写出“学业优秀者”和“学业落后同学”各8(或7)人的名字。
4.研究程序
(1)主试的选择与培训。本章量的研究部分采用班级集体施测方式收集量表数据,因此,选择了三名有相关研究及教学经历的高校心理学专业研究者作为主试。三位主试参与了本书自编量表的预测和修订过程,了解并熟悉研究目标和工具。就研究程序、施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方式、相关注意事项等问题对三名主试进行统一培训。
(2)施测量表。利用常规上课时间进行班级集体施测。首先,主试向被试简单说明研究意图:“这是一个有关孩子和家长交流情况的调查,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家的实际情况填写”,并发放亲子沟通量表,按照培训方案回答被试有关量表内容及填写方式的疑问。被试完成填答后,主试逐一收回量表并检查有无漏答项目。整个施测过程约35分钟。
(3)向班主任老师简单说明研究意图,请班主任老师填写提名表。
(4)收集各班级期中考试成绩单。
(三)学业成就代际传递现象及机制
1.父母受教育水平、亲子沟通和儿童学业成绩的关系
本书的基本假设就是:父母的受教育水平通过其亲子沟通各层次变量的中介作用而对儿童学业成绩产生影响。因此,本章首先要检验这一假设是否成立。被试父母的受教育水平的基本情况如下:父亲受教育水平达到初中、高中和大学及以上的分别为18.2%、41.1%和40.7%;母亲在三种受教育水平上的百分比分别为24.1%、38.3%和37.6%;两者之间存在中等程度正相关(r= 0.61,p 0.001)。父亲和母亲受教育水平与儿童学业成绩存在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5和0.32(p 0.05,无显著差异,但母亲和不同性别儿童沟通的类型分布显著不同,χ2(3)= 8.70,p 0.05。
具体分布情况见表4-7:半数以上母亲与女儿的沟通为高关系/高问题型,其次是高关系/低问题,人数和比例最少的是低关系/高问题类型;而男孩与母亲保持高关系/高问题型沟通的比例不到40%,按照比例大小排在第二位和第三位的沟通类型分别是低关系/低问题和高关系/低问题沟通,三者比例差异不大。
这说明大部分(72.2%)女孩与母亲的沟通是亲密融洽的,三分之一以上(38.2%)母女沟通解决问题的效果不佳;而近三分之二(65.5%)的男孩与母亲的沟通表现出两极分化:要么关系融洽且能解决具体问题,要么两方面质量都较差。这与以往研究(Harris & Morgan,1991)所发现的亲子沟通的同性别原则部分一致。
表4-7 不同性别儿童与母亲沟通类型的比较(%)
其次,三类儿童亲子沟通类型的比较。
采用卡方检验考察三组被试在四种沟通类型的分布上是否存在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三组被试在四种不同的亲子沟通类型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在父亲与儿童的沟通类型上卡方检验的结果为χ2(6)= 25.72,p 0.001,母亲与儿童沟通的检验结果为χ2(6)= 23.77,p 0.001。表4-8呈现了被试在不同沟通类型上的分布情况。
表4-8 三组被试在不同沟通类型上的人数分布(%)
如表4-8所示,在父亲与儿童的沟通中,学习较差组被试大多集中在低关系/低问题和高关系/低问题两种沟通类型中(共66.7%),这两种类型的共同特点是亲子之间不能通过沟通成功解决其所面临的任务或问题,这可能是影响儿童认知和学习能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而与此相对的是,多数学习优秀组被试(70.3%)都属于最理想的高关系/高问题类型。在母亲与儿童的沟通中,学习较差儿童表现出两种趋势,近半数家庭属于低关系/低问题类型,另一部分(48.6%)分别属于两个高关系组,从而表现出其母子沟通的两大特征,或者不闻不问,或者疼爱为主。而作为对照组的学习优秀被试则表现出与父子沟通相似的类型,即多集中在高关系/高问题类型中。
4.三类儿童在亲子沟通系统上的差异
(1)三类儿童在两种沟通关系层面的比较
首先,以被试类型、性别和年级为自变量,以父母在亲子沟通中的地位、沟通的平衡性、一致性得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多因素方差分析考察三个分类变量对沟通系统的影响,结果发现被试类型主效应显著,F (8,664)= 2.54,p 0.05,性别和年级与被试类型、三因素的交互作用均不显著,F (8,664)= 0.72、0.85、0.61,ps 0.05。因此,下面将专门比较三类儿童在沟通系统上的得分差异。
以被试类型为分类变量,以父母在亲子沟通中的地位、沟通的平衡性、一致性得分为因变量进行One-Way ANOVA,结果发现三组被试在父母沟通地位、两种沟通的平衡性、一致性等四个指标上得分都存在显著差异,具体结果如表4-9所示。
表4-9 三类儿童在两种沟通的关系分量表上得分的比较(M±SD)
Scheffe事后检验表明,学习较差组儿童父亲和母亲的沟通地位得分显著低于其他两组,尤其是学习优秀组(学习优秀组儿童两沟通子系统平衡性和一致性得分都最低)。这说明相对于学习优秀组来说,学习较差儿童父亲和母亲在亲子沟通中所起作用都较小。此外,研究还发现,学习较差儿童在两种沟通的一致性维度上的得分最高,说明其父亲和母亲与儿童沟通过程中存在较严重的观点、期望和做法的不一致现象,两种沟通的不一致可能也是儿童学业成绩较差的一个影响因素。
(2)三类儿童在两种沟通的关系层面的类型学分析
首先,两种沟通的关系层面的类型学分析。
以父子、母子两沟通子系统的平衡性和一致性两维度的平均分为标准,可以将亲子沟通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平衡一致型(即平衡性和一致性得分均低于平均分,注:量表中分数越高表示越不平衡、不一致)、平衡不一致型(即平衡性维度得分低于平均分,而一致性得分高于平均分)、不平衡一致型(即平衡性维度得分高于平均分,而一致性得分低于平均分)、不平衡不一致型(平衡性和一致性得分都高于各自的平均分)。描述统计结果显示分别有114、105、56和96个家庭归入以上四种类型,相应比例分别为30.7%、28.3%、15.1%和25.9%,即在本研究中被归入不平衡一致型沟通的家庭最少、其他三种类型差异不大。这可能意味着平衡性是一致性的必要前提,即不平衡性家庭沟通,通常也存在沟通不一致的问题。采用卡方检验考察四种类型在不同性别和年级上的分布,结果表明沟通类型在不同年级和性别上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χ2(3)=1.25,χ2(3)= 5.49,ps 0.05。
其次,三类儿童在两种沟通的关系层面的类型学分析。
采用卡方检验考察三组被试在四种沟通类型的分布上是否存在差异。检验结果显示他们在沟通类型分布上存在显著差异,χ2(6)= 35.29,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