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同步化”管理方略

杨燕芳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东山中心小学

担任了多年的班主任,我咀嚼过失败的苦涩,也品尝过成功的甘甜。去年暑假,当我得知将担任一年级班主任的时候,喜忧参半。喜的是:我可以从头再来,历练一下自己;忧的是:一年级是孩子们学校生活的开始,万事开头难。我该如何着手呢?假期中,我便开始认真设计班级管理的方法策略,争取让孩子们的求学之旅有个良好的开端。

一、有备而来,书信沟通

开学前,我想好了与学生家长建立联系、同步管理的方法——用书信搭建沟通的桥梁。我在开学时交给每位家长一封信《并肩携手,点亮希望》。我在信中明确告诉他们应该为孩子准备什么、要注意什么,告诉他们我对学生的一些要求和学生应懂得的规矩。一个星期之后,我给家长写了第二封信《早点上路,多点精彩》,向家长汇报一个星期以来孩子们的“学情”和“习惯”,更重要的是,告诉家长如何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学习环境。一个月后,我给家长写了第三封信《牵手吧,给孩子一个难忘的童年》,向家长分析了我班第一次考试的情况,并介绍了班里下一阶段要开展的活动,让家长心中有数,为孩子的积极参与做好准备。期中考试之后,针对本班的具体情况,我给家长写了第四封信《重在天天不间断》,提出让孩子阅读和写日记的几点想法,及班里开展读书活动的具体安排,希望家长配合。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言:“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的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我用一封封书信架起了沟通、尊重、信任的桥梁,也从家长的一封封回执中体味着一种简单朴素而又充满幸福与感动的教育生活。

二、设计活动,润泽心灵

作为班主任,我深知班风的重要性。为了让孩子们从一开始就喜欢读书,营造一种爱读书的班风,我在开学第一天为孩子们举行了一个简单而富有意义的入学仪式:讲故事。那天我讲的是《肚子好饿的毛毛虫》。我把孩子们比作故事中的“毛毛虫”,让他们知道,我们要吃的是各种知识,终有一天我们会像毛毛虫一样变成美丽的蝴蝶。由此,班里开展了“毛虫吃书,破茧成蝶——争做‘读书小博士’”活动。我设计了绿色和红色的读书小章,学生每读完10个故事或儿歌,可让父母出具便条证明,以换取绿色小章;得到10个绿色小章,便可换取1个红色读书章;得到5个红色读书章,就可成为“读书小博士”。小博士可以把自己的照片贴在读书角,并能获得一套精美的图书。当然,这套图书是家长购买后私下给我,由我奖励给孩子的。因为有家长的支持,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阅读兴趣,孩子们的心灵也在一个个故事中得到了润泽。更让人欣慰的是,孩子们少了一些浮躁,多了一分静气。

读书活动整整进行了一个学期。学生们在活动中不断进步,令人欣喜。

三、“敏”字当先,春风化雨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首先是关怀备至地、深思熟虑地、小心翼翼地去触及年轻的心灵。在这里,谁有耐心和细心,谁就能取得成功。”班主任要有一颗敏感的心,要有一双敏锐的眼,要有敏捷的行动。于是,我这样努力着。

我们班的孩子从学完拼音之后就开始写日记,如今已经养成了习惯。当我带着一颗敏感的心阅读孩子们的日记时,有时会从中发现自己工作上存在的问题。记得一位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我发现老师们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总要用一根棒子敲得桌子上的灰都飘起来。”读到这篇日记后,我马上提醒任课老师们以后注意。

工作中离不开一双敏锐的眼,当我发现小程悄悄做好事后,就在第二天的晨会课上大声朗诵了一首改编的诗《全世界对我微笑》送给他。这样的教育产生了非同寻常的效应:文栋每天早早地来打扫卫生包干区;耀宗和小晨组成了环保小队,在校园中捡拾白色垃圾;小熹发现洗抹布的肥皂粉没了,就主动带来。种种感动,让我越发觉得孩子们可爱,也让我更愿意为他们“绞尽脑汁”。当我看到这么多孩子坚持每天写日记时,我打算送给全班小朋友一份特殊的礼物,将他们的优秀日记整理成册,取名《小苗儿》。我想,当孩子们看到自己的日记被打印成册时,不知该有多高兴!

教育是一种心灵的唤醒,我们要唤醒学生心灵中最美好的东西,使人性发出真善美的光辉,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享受幸福的人生。